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单选题
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代翻译活动呈现出官方对翻译活动的掌控力渐趋减弱、民间翻译力量不断壮大、译著内容由自然科学逐渐扩展至人文社会科学等特征。由此可知,近代翻译活动的嬗变( )
A.体现了全盘西化的历史潮流 B.根源于近代政治制度变革
C.推动了近代思想文化的转型 D.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2.“五四”运动前后,学界展开了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问题的论战。梅兰芳开始他的“京剧改良运动”,通过排练时装新戏与古装新戏,探索未来发展出路,为梅兰芳京剧艺术的流派形成甚或整个京剧的发展都带来深远影响。这说明了( )
A.传统戏曲艺术难以获得生存空间 B.戏剧改革服务于工人运动的需要
C.文化革新涉及的领域具有广泛性 D.学界论战是戏曲改革的主要动力
3.19世纪末,义和团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部分条款签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 )
A.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 B.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D.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4.“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觉醒”;“由于那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阵营……”;这些论断说明了( )
A.五四运动实现了工农联盟 B.五四运动使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彻底性 D.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5.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相互角逐,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在其中。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这一变化( )
A.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 B.说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C.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 D.反映学习俄国革命已成共识
6.中华民国成立后,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巴黎和会上列强转让中国山东主权给日本,帝国主义阴谋一个接一个;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段祺瑞卖国,丑剧一幕接着一幕。这使得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抛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新方案。这些史事可用于说明( )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符合社会需求 B.国民党的统治不得人心
C.三民主义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 D.辛亥革命阻碍社会进步
7.中共一大是在秘密状态下召开的,因此关于她的召开日期众说纷纭:“一大”的亲历者张国焘说是6月底,陈潭秋则说是7月底。抗战时期,中共将党的纪念日定为每年的7月1日。学者邵维正查阅了相关的苏联档案、当事人的回忆录以及当时的报刊杂志等多种史料,考证出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7月23日。这一结论被学术界和中共所认同。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历史带有主观色彩,原无真相可言
B.历史解释应该允许而且提倡多元化
C.历史研究应该对多种史料进行考辨分析
D.历史研究只有结合亲历者的结论才可信
8.1921 年,中共“一大”纲领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 现共产主义;1922 年,中共“二大”纲领明确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B.受到国共合作的影响
C.决定放弃暴力革命 D.开始认识中国的国情
9.中国共产党各地早期组织成立后,创办了一批专门供工人阅读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刊物,如上海的《劳动界》、北京的《劳动音》,广州的《劳动者》等。这些刊物还刊登工人来稿,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揭露中外资本家对工人的压迫和剥削,诉说工人的要求,在工人中引起广泛的共鸣。这些刊物( )
A.使工农群众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 B.有力地驳斥了反马克思主义思潮
C.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奠定条件 D.为国民革命的开展做了舆论宣传
10.下列为1926年《北华捷报》(上海租界内英文报纸)投书人的言论交锋,这反映了当时( )
“把洋人拉到和不受保护的中国人一样的境地,对可怜的人民丝毫没有用处!”——署名“Ajax”的读者,1926年1I月27日《北华捷报》 “在中国百姓心目中,‘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才是正义和平等的象征……些压迫百姓的军阀并未骚扰享有特权地位的洋人。我以为,这将会使农民们更加憎恨洋人,而洋人显然是和这些军阀结为同盟的。 ——暑名“F.D.Z."读者的回应,1926年12月4日《北华捷报》
A.反帝反军阀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B.租界居民积极支持北伐战争
C.农民成为当时革命战争的主力 D.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力扩大
11.据“部分省区农会会员统计”表,农会会员人数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省份 1926年6月 1927年6月
会员数(人) 占全国百分比(%) 会员数(人) 占全国百分比(%)
广东 647766 66.0 700000 7.6
湖南 38150 3.9 4517140 49.4
湖北 4120 0.4 2502600 27.3
全国 981442 100 9153093 100
A.两湖地区土地革命迅速发展 B.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C.农民运动推动了国民大革命 D.革命形势的发展影响农民运动
12.1922年,中共二大将无产阶级置于“帮助”“援助”“扶助”的地位。1925年,中共四大指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指导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完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为北伐做准备
C.在总结经验教训中不断发展 D.对中国的革命性质尚认识不清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13.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这段时间是历史转型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5月5、6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之事召开紧急会议,决心以实力赞助学生
5月7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爱国学生
5月19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6月5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材料二 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亦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于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运动,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日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常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放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
材料三 1924~1927年的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展,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举措,归纳国民党改组带来的积极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从“战争与文化重构”的视角,指出材料三中“这场革命”的国际背景及“打倒列强,除军阀”口号反映的实质任务。
参考答案:
1.C
根据材料“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代翻译活动呈现出官方对翻译活动的掌控力渐趋减弱、民间翻译力量不断壮大、译著内容由自然科学逐渐扩展至人文社会科学等特征。”可见民间翻译主体力量增大,翻译的内容增多,这有利于进步思想文化的传播,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开启民智,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C项正确;翻译活动的发展并不等同于全盘西化,且全盘西化并非是历史潮流,排除A项;翻译活动的嬗变并非根源于近代政治制度变革,经济的不断发展是翻译活动进步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作为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2.C
根据材料“‘五四’运动前后,学界展开了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问题的论战。”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前后戏剧行业也在思考变革,探索发展新路,反映新文化运动波及的领域具有广泛性,C项正确;“传统戏曲艺术难以获得生存空间”此说法过于绝对,也与事实不符,排除A项;虽然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但题目材料并未提到工人运动,也没有反映服务于工人运动需要的信息,排除B项;学界论战是戏曲改革的一个推动因素,而非主要动力,排除D项。故选C项。
3.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的人民反帝口号从“扶清灭洋”发展到勿忘“国耻”,再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反映出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民族危机不断加重 ,中国人的近代民族意识逐渐觉醒,近代国家观念逐步形成, 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而非反封建压迫,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民族工业发展与爱国斗争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并非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4.D
根据材料五四运动“‘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觉醒’”、“‘这就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阵营……’”,可知五四运动壮大了革命阵营,学生、工人、商人等参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项正确;五四运动是在城市爆发的,没有实现工农联盟,排除A项;材料没有只涉及群众觉醒和群众基础广,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运动斗争的彻底性,排除C项。故选D项。
5.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后逐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推动共产党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传播前后中国都是半殖半封社会,民主革命的目标并没有改变,排除A项;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依旧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不能得出学习俄国革命已成共识的结论,“共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6.A
上述现象说明在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前提下,无法使中国走上独立自强的道路,中国呼唤新道路,由此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项正确;这一时期,属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而非国民党统治时期,排除B项;三民主义是在民国成立前提出的,排除C项;这不能认定是辛亥革命的导致的,排除D项。故选A项。
7.C
根据材料“查阅了相关的苏联档案、当事人的回忆录以及当时的报刊杂志等多种史料,考证出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7月23日。这一结论被学术界和中共所认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研究不能只看一种材料,而应该对多种史料进行考辨分析,C项正确;A项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与历史解释多元化无关,排除B项;亲历者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有一定主观色彩,并不完全可信,排除D项。故选C项。
8.D
从一大到二大的纲领变化可得出,中共逐步认识到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D项正确;A项是八七会议,排除A项;当时国共还没有合作,排除B项;放弃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9.C
中国共产党各地早期组织的这些刊物使工人群众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提高阶级觉悟,从中也涌现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奠定了条件,C项正确;A项偷换概念,“工农群众”与题干材料“工人”理解有偏差,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D项时间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根据材料1926年《北华捷报》(上海租界内英文报纸)投书人的言论交锋,结合所学和时间可知,1926年正值国民革命高潮——北伐战争顺利发展时,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反帝反封反军阀的思想随着国民革命的顺利进行影响日益广泛,D项正确;当时的反帝反军阀战争并未取得完全胜利,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知租界居民对北伐的态度,排除B项;国民革命的主力是具有新思想的国民革命军,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根据材料“1926年6月到1927年6月,湖南、湖北农民运动迅猛发展,而广东农民运动却停滞不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进行到湖南、湖北,这些地方的农民运动就发展迅速,体现的是革命形势对农民运动的影响,D项正确;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民大革命对农民运动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到1925年,中共将无产阶级的地位从“帮助”资产阶级,调整为与国民党合作,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领导民族运动,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经验教训中不断发展,C项正确;1925年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尚未提出,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已于1924年初建立,排除B项;中共二大已对中国的革命性质有了明确认识,排除D项。故选C项。
13.(1)特点: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举措:提出新三民主义;通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积极作用:国民党的革命性增强,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推动了民众反帝爱国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3)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发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十月革命的胜利。
实质任务:实现国家统一;获得民族独立。
(1)
特点:根据材料“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件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实力赞助学生”可知,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根据材料“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可知,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根据材料“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各地工人纷纷响应”可知,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
直接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
举措:由材料“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提出新三民主义;结合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可分析得出通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积极作用:由材料“国民党的改组”可分析得出国民党的革命性增强,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根据材料“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时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可分析得出促使民众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根据材料“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可分析得出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
(3)
背景: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发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根据材料“民众运动的开展”可分析出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十月革命的胜利。
实质任务:根据材料“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可知,实现国家统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获得民族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