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期中考试复习题(1-13课)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所示为在某节历史课上,四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相关知识点的结果。相关知识点默写完全正确的同学共有
学生 默写内容
甲 半坡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属于仰韶文化时期
乙 河姆渡文化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父系氏族社会
丙 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丁 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同一时期的还有大汶口文化
A.0位 B.1位C.2 位 D.3位
2.中国现代知名学者陈梦家指出:“卜辞中常有'王卜’,'王贞’之辞,乃是王亲自卜问,或卜风雨,或卜祭祀征伐田游……王兼为巫之所事,是王亦巫也。”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A.商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B.世俗领袖难以决定军国大政方针
C.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提升 D.神权是维系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3.《论语》记载,孔子曾感叹“周监于二代(夏商),郁郁乎文(礼乐)哉!吾从周”。孔子毕生都以重建周公时期的礼乐制度为己任。孔子如此看重礼乐制度主要是因为它
A.保存了夏商典章制度 B.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C.体系完备且操作性强 D.是由周公亲自创立的
4.东周时期,列国之间的纷争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对于大诸侯国争相借“天子”的名义,通过“会盟”等方式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的行为,历史上一般将其称为
A.争霸 B.兼并 C.和戎 D.禅让
5.战国初期,吴起鉴于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的状况,颁布了“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其爵禄”“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塞私门之请”“抚养战斗之士”等一系列变法新令。这些措施
A.促成了官僚政治的确立
B.阻塞了人才的选拔渠道
C.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
6.始皇将自己的语行动、使用器物都规定了专有名称,如车马衣服器械称“乘舆”,他所到之处称“幸临”。这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确立 B.神权与皇权相结合
C.皇帝独尊的地位 D.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7.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颁布改革货币的法令,规定“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这一举措
A.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开了经济立法的先河
D.削弱了六国经济基础
8.下表所示为反秦起义者的构成情况。据表中信息知,反秦大起义
主要力量 身份
大泽乡发难者 出身于贫苦农民的九百戍卒
响应者 魏故宁陵君咎、楚怀王孙心、楚贵族景驹、楚国大将之后项羽率子弟
英布,本是骊山刑徒,率“群盗”响应
少数民族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等
由东方六国旧贵族领导发动
是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的暴动
得到了社会众多阶层的支持
D.源于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激化
9.七国之乱期间,曾受叛军包围胁迫的济北王在汉军平叛后,派人通过汉景帝的胞弟进行游说:“夫济北之地,东接强齐,南牵吴、越,北胁燕、赵,此四分五裂之国,权不足以自守,劲不足以扦寇……”后来他被汉景帝削去原有封地,改封为淄川王,治理渤海沿岸被郡县包围的小片国土。汉景帝的这一做法
A.密切了兄弟情谊 B.强化了中央集权
C.根除了王国问题 D.充实了国防力量
10.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敕中藏府调金钱彩物(丝织品),增助军费”。西北出土的汉代
简牍记载:“右庶士吏候长十三人,禄用帛十八匹二尺少半寸,直(值)万四千四百四十三。”据此可知,当时丝织品
A.用于区分社会阶层 B.受到政府严格管控
C.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D.具有货币价值功能
11.汉武帝时期,李延年在乐府中担任协律都尉时,为《汉郊祀歌》19章配乐,收编了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摩柯兜勒曲》的新声28解;司马相如也曾一面命使者采集南北各地的曲调歌谣,一面选派辞赋文人为乐府诗作歌诗以配合歌唱。这些做法
A.改变了乐府诗的颓势 B.为乐府诗注人新活力
C.推动了乐府诗的西传 D.使乐府诗开始体系化
12.下图所示是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三国时期的“魏归义氐侯”金印和西晋时期的“晋归义氐王”金印、“晋归义”文。文物用于说明魏晋时期
A.周边少数民族内迁 B.南北政权长期分立
C.隶书成为官方字体 D.民族关系较为融洽
13.有学者指出,在此制度下,人除才学能力之外,更需让外人熟悉自己的声名或才能,方有机会获得荐举。于是,游历力成士人第一,里路比读万卷书更为重要。该制度是
A.科举制度 B.军功爵位制度 C.察举制度 D.九品中正制度
14.晋灭亡后的170间经历了陈四个王朝,这四个王朝加上东晋以及三国时期的吴国,统称为“六朝”。“六朝”首都均在一个城市,即今天的
A.扬州 B.杭州 C.南京 D.开封
15.东晋南朝时,南方的水稻产量有明显提高,三国时,上等良田才能达到的亩产十石在此时已成为普遍的产量水平。这主要得益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北方口的大量南迁
C.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 D.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16.据记载,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同年,隋炀帝“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杨子入江”。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县”。这反映出隋炀帝
A.开通运河、功在千秋 B.魄力非凡、不恤民力
C.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D.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17.隋文帝时“罢州郡之弊,废乡里之举”,又下诏规定:所有官员的选任一律先分科参加考试,按考试成绩决定其去留和所任官职之品位。这一规定表明,当时
A.科举选官的条件已成熟 B.人才选拔倾向经世致用
C.士族子弟的仕途被阻断 D.人官员选任模式趋于公平
18.640年,唐军攻破高昌以后,太宗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702年,武则天在庭州设立了北
庭都护府。这些举措
A.消除了藩镇割据隐患 B.开创了治理边疆的新模式
C.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 D.加强了中央对东北的控制
19.《大唐诏令集》所载诏令,多以“门下”或门下省的别称“东台”“鸾台”“黄门”等起首,而没有一件是以中书或尚书起首的。由此可知,唐代
A.门下省掌诏令颁发权 B.诏令由门下省负责草拟
C.门下省位居三省之首 D.中央决策体系日臻完备
20.隋唐时期,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互相冲突,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一方面,儒学、道家思想渗人佛教教义;另一方面,儒学、道家教义也被渗人了一些佛教思想。这一现象
A.推动了儒学正统化 B.反映出“三教合归儒”
C.有利于佛教中国化 D.使道家思想迅速崛起
21.《旧唐书》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余征赋悉罢,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数为准。”该记载所描述的税收制度
A.实现了以庸代役 B.简化了税收名目 C.强调以丁身为本 D.解决了财政问题
22.《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名著,书中孙思邈将妇人方、儿童方置于首要位置。此书名为“千金”并不是说其中药方价值千金,而是指“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由此可见,《千金方》
A.是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 B.收录的药方价值较低
C.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D.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
23.梁天赐指出,北宋时期的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到南宋时期,枢密院虽有发兵之权,然发兵之先,须奉圣旨,长官每为宰相所兼,又有御营司、督府分其权。这一变化说明宋代
A.军政机构亟须调整 B.君主与丞相共享决策权
C.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D枢密院的地位明显下降
24.宋代城市中开设了柜坊、金银铺、当铺等金融机构,同时,乘法口诀、简易乘除法、算码、算盘也陆续得到发明和应用。这说明,宋代
A.商业经济繁荣 B.市民阶层壮大 C.文化教育发达 D.对外贸易兴临
25《宋史·方技传》中有载:“史序,字正伦,京兆人。善推步历算,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之一)
中,补司天(监)学生。太宗亲较试,擢为主簿。稍迁监丞,赐绯鱼,隶翰林天文院……修《仪天历》上之,又尝纂天文历书为十二卷以献,改(封)殿中丞,赐金紫……序镇密慎职,在监三十年,未尝有过,众赖称之。”该记载可用于说明宋代
A.科技发展的环境较为宽松 B .官吏选拔程序日益完善
C.科技发明主要来源于官方 D.专制统治阻碍社会发展
26.10世纪初,契丹族可汗耶律阿保机开发炭山盐池,垄断了契丹各部族食盐供应,并利用诸部大人会与炭山盐池发动政变,成功统一了契丹各部。这说明
A.辽朝境域拥有丰富的食盐资源 B.辽朝统一主要借助于食盐资源
C.契丹族重视发展长途盐业贸易 D.盐业促进了契丹各部族的联系
27.下图中,A所示地区为中国古代某一政权。该政权创立的特色职官制度是
A.中外朝制 B.三公九卿制 C.内阁制度 D.南北面官制
28.钱先生在《中国历代政得失》中指出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府是'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据此可知,行制度的实施
A.导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松弛 B.有利于元政府管理广阔疆域
C.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D.使地方政府失去了自主权力
29.日本学者上田信说:“郑和出发前在巨大的宝船上装满了陶瓷器、丝织品等中国特产,这些都将慷慨地赠给所到之处的王侯贵族们,而回贡的物产在价格上完全无法与之相称。”这一况意味着
A.气势恢宏的朝贡贸易难以持久 B.减少远洋海权经略尤其必要
C.朝贡贸易的政治收益非常有限 D.海上民间贸易受到政府压制
30.明代宦官根本性的转变是由“事务型”秘书上升为“政务型”秘书,正是通过这样的身份转
宦官取代了朝中大臣,成为皇帝最信任之人。宦官政治角色的这种转变,其深层次的原因
A.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B.宦官个人能力的不断提升
C.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D.废除丞相后处理政务的需要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远古时期,舆论形态表现为简单的民意。民意的传播方式既表现为庶民之间的意见交流,也表现为庶民与“首领”的政治互动。当时,“天子”处理公共事务或制定政令,时常征求庶民意见,如舜、禹治天下,“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相传尧舜时期出现了“士传言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的舆论局面。为避免政令之失,尧、舜鼓励民众击鼓进言,评论时势,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至奴隶社会,出现了一个具有自由民主性质的社会力量-----国人-----和专门从事舆论传播的职业人----舆人,出现了盛于一时的“国人之议”、“国人之谤”和“舆人之诵”。周厉王肆意止谤导致的政变是国人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也是国人言论威力的重要体现。至春秋战国,国人地位日益凸显,凡国家大事,国人莫不参与。
材料二
汉朝对社会舆论比较开放,积极地利用舆论为政治服务。以选官制度为例,当时选官的主要途径是征辟和察举,而民间清议是征辟、察举的依据。乡闾宗党通过对某人品德、性格、才能、识度的长期观察而得出评价性舆论,官方则凭借这些舆论的善恶褒贬来决定此人是否可以聘用。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执意兴兵伐吴,谏臣上疏阻止,称“臣恐舆人未畅圣旨”,文帝听从意见,就此罢兵。魏晋以后,官方愈发重视对社会舆论的操控,使之成为强化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可以说,随着君主专制统治的日益强化,对社会舆论的操控就变成了对社会舆论的压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展龙《舆论史:中国历史场景中的公众意见与政治秩序》
根据材料一,指出尧舜时期尊重民意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先秦时期舆论的主要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魏晋前后统治者对社会舆论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代
以来舆论的作用。(12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当隋炀帝迁都洛阳后,那里居住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在洛阳经商的外国商人须向市署登记,取得市籍,才能在市场内进行买卖。据《隋书》中《裴矩传》的记载:“大业六年,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列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民贸易。”武则天时期,大量人口的迁入,为洛阳商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并拓宽了市场。武则天定都洛阳的四十八年中,来往洛阳的外国商人日益增多,其中以西域胡商居多,他们通过西域的丝绸之路来到洛阳。他们带来大量的香料,同时从洛阳地区贩走大量的瓷器和丝绸。
------摘编自郭金歌《隋唐洛阳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意义。(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城市商业繁荣的原因。(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选址的主要因素。(6分)
答案
1.C 2D 3.B 4.A 5D 6.C.7B 8C 9B 10.D 11.B 12.A 13.C 14.C 15.B 16.B 17.D 18.C 19.A 20.C 21.B 22.C 23D 24.A 25.A 26.D 27.D 28.B 29.A 30.A
(1)表现:主动征求庶民意见;允许民众议论时政;设置专门的场所,鼓励民众进谏。(4分,答出两点即可)点:表现方式较有原始民主残;出现了职业的传播者,对政治影响深刻。(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变化:从主动了解社会舆论、利用舆论为政治服务变为操控舆论以巩固专制,进而压制社会舆论。(6分)评价:长期作为国家施政的重要依据和参考;服务于地方的官吏选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的滥用。(4分,答出两点即可)但随着古代政治的发展,舆论成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沦为统治手段之一。(2分)32.(1)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便利了对中原地区的管理;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和社会的进步。(6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原因:隋炀帝和武则天都曾定都洛阳;丝绸之路的重新开通,中外贸易的发展;大运河的贯通;武则天将大量人口迁至洛阳。(6分,答出三点即可)
(3)主要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军事战略价值;政治统治需要;历史文化沉淀。(6分,答出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