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拉萨市高中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六校联考
高 一 年级 生物测试模拟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埃博拉病毒曾引起人们对病毒感染的恐慌。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不能独立生活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没有生命特征
C.病毒必须在活细胞中繁殖
D.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再表现出生命现象
2.以下几项中,最能体现细胞学说的是( )
①所有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③受精卵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④细胞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⑤一个细胞可以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
3.如图所示四种不同生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乙的主要区别是乙有细胞壁
B.丙和丁的主要区别是丙有拟核
C.甲和丙的主要区别是甲有细胞结构
D.乙和丁的主要区别是乙没有遗传物质
4.烫发时,先用还原剂使头发角蛋白的二硫键(许多蛋白质分子中都含有两条或多条肽链,它们通过一定的化学键如二硫键相互结合在一起)断裂,再用卷发器将头发固定形状,最后用氧化剂使角蛋白在新的位置形成二硫键。这一过程中会发生的现象是( )
A.角蛋白的氨基酸种类发生变化
B.角蛋白的氨基酸数目发生变化
C.角蛋白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没有变化
D.角蛋白的空间结构没有变化
2种核酸(DNA和RNA)和8种核苷酸,B错误;玉米细胞中的核酸有两种,水解后可得到8种核苷酸,C正确;小鼠细胞中的DNA水解后可得到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D错误。
5.根据图示判断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元素A包括C、H、O、N、P
B.一分子的B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磷酸组成
C.C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酸,D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酸
D.一般情况下,在生物体的细胞中C具有两条链,D具有一条链
6.使粉红色康乃馨上叶片呈绿色,花瓣呈粉红色的物质分别分布在( )
A.细胞核和溶酶体
B.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
C.叶绿体和液泡
D.叶绿体和线粒体
7.下列关于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普遍存在于植物的各种细胞中
B.三者都含有DNA
C.三者膜结构中都含有蛋白质
D.三者都具有双层膜结构
8.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的控制主要体现在( )
①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从外界进入细胞
②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可以排出细胞 ③细胞内核酸等重要成分不会流出细胞 ④环境中一切有害的物质都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细胞自噬作用的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分隔膜的主要成分包括脂质
B.自噬溶酶体形成时,结构间有相互识别过程
C.自噬溶酶体中生成的小分子穿过两层膜进入细胞质后可被再度利用
D.溶酶体膜一旦破裂,有可能对细胞造成损伤
10.如图为细胞核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对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核膜,因为有核孔故属于全透性膜
B.②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也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C.③为细胞器,其中线粒体含少量DNA
D.④为核孔,可以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11.下列关于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酶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B.酶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活化能
C.酶的数量会因参与化学反应而减少
D.任何活细胞内都有酶的存在
12.在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之所以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是因为( )
A.酶的催化效率具有高效性
B.酶的种类具有多样性
C.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D.酶的空间结构具有稳定性
13.下列关于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
B.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下降
C.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不适合该酶的保存
D.高温下酶失活是酶空间结构被破坏的结果
14.种子储藏中需要控制呼吸作用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若作物种子呼吸作用所利用的物质是淀粉分解产生的葡萄糖,下列关于种子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产生的CO2与乙醇的分子数相等,则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B.若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大于释放CO2的分子数
C.若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且产物是乳酸,则无O2吸收也无CO2释放
D.若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比释放CO2的多
15.在其他条件不变而酶浓度增加时,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生成物量变化的是(图中虚线为酶浓度增加后的变化曲线)( )
16.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下列过程中与有丝分裂无关的是( )
A.细菌增殖 B.着丝粒分裂
C.纺锤体形成 D.DNA分子复制
17.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与植物细胞分裂过程明显不同的是( )
A.末期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B.间期有染色体的复制
C.后期有着丝粒分裂
D.分裂末期在细胞中部不能形成细胞板
18.如图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与丙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数量相等
B.甲细胞内含有8个核DNA分子,4条染色体
C.丁细胞内有8条姐妹染色单体
D.丙细胞内存在赤道板结构
19.细胞凋亡又称细胞程序性死亡,其大致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凋亡是细胞在特定条件下的被动死亡过程
B.细胞凋亡过程中以小泡形式形成凋亡小体,需要消耗能量
C.细胞凋亡发生过程中,细胞内容物不释放出来
D.吞噬细胞吞噬凋亡小体与溶酶体释放的水解酶密切相关
20.下图中①表示某高等雄性动物肝脏里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图②表示该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①所示分裂时期处于图②中的DE段,该时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这一结构上
B.图①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数的比例是1∶2∶2
C.图②中的CD段与DNA分子复制有关,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
D.图②中E→F的变化与着丝粒分裂有关,分开的染色体分别被着丝粒拉向细胞两极
二、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40分)
21.下图为某生物一个体细胞分裂模式图,据图回答:
(1)图乙为细胞有丝分裂的________期图像,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数量的比为________。该时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对应于图甲中的________段,图丙对应于图甲中的____________段。
(3)图甲中c的数值是________,图丙中n的数值是________。
22.某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密闭容器中发芽的小麦种子的呼吸方式。其中甲实验装置设计如下:密闭的锥形瓶内放入一盛有10%的NaOH溶液的小烧杯,杯中插入一根滤纸折叠条。瓶底放入经消毒的正在萌发的小麦种子,并放置到20 ℃恒温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
(1)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小烧杯中插入一根滤纸折叠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发芽小麦种子的呼吸作用,甲装置内的气体发生了变化,使得墨水滴向右移动,显然瓶内气体减少了,减少的气体是________。
(3)乙装置用来测定发芽小麦种子呼吸作用过程中的另一种气体的变化,则乙装置锥形瓶的小烧杯内放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小麦种子呼吸作用的底物为葡萄糖,甲装置测出的实验数据(墨水滴向右移动量)为X,乙装置测得的实验数据(墨水滴向左移动量)为Y,则装置中种子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________。
(5)为了纠正环境因素对甲装置引起的误差,必须另设丙装置进行校正。则丙装置锥形瓶中放置________________,小烧杯内放置________________,其他处理与甲装置完全相同。
23.囊泡在细胞内主要是指由磷脂分子(两层分子)有序组成的密闭双分子层的球形或椭球形结构。细胞质不同部位间的物质转移主要通过囊泡进行,如图1中“·”所示结构。图1和图2分别表示两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模式图,A、B、C、D表示细胞内的四种细胞器,a、b表示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两种特殊方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所标注的细胞器名称:[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囊泡是一种细胞结构,但由于其结构不固定,因而不能称之为细胞器。图1所示细胞中能产生囊泡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所示细胞中属于囊泡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
(3)囊泡能将物质准确运输到目的位置并“卸货”,是由于囊泡膜表面有特殊的“识别代码”,能识别相应受体。这种“识别代码”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糖尿病的产生原因除了可能是胰岛素合成过程(环节)有问题或者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外,还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甲图表示某自然环境中一昼夜植物CO2吸收和释放的变化曲线,S1、S2、S3分别表示曲线和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图乙表示密闭容器中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甲
乙
(1)甲、乙两图中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的点分别有________________。
(2)图甲d时刻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样的原因导致的光合速率下降在图乙的________(填图中字母)段有所体现。
(3)图甲中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为 ________(用S1、S2、S3表示)。
(4)若植物长期处于图乙所示状况,植物能不能正常生长?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拉萨市高中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六校联考
高 一 年级 生物测试模拟卷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答案 B
解析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具有遗传、变异、繁殖等生命特征,B错误。
2.答案 A
解析 细胞学说揭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①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这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②错误;细胞学说揭示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③正确;细胞是所有细胞类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④正确;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⑤正确;综上所述,①③④⑤正确。
3.答案 C
解析 甲和乙都有细胞壁,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乙能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养生物,甲为异养生物,A错误;丙和丁的主要区别是丙没有细胞结构,丁有细胞结构,B错误;甲和丙的主要区别是甲有细胞结构,丙没有细胞结构,C正确;乙和丁都有遗传物质,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乙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D错误。
4.答案 C
解析 由题意可知,烫发时,头发角蛋白的二硫键断裂,在新的位置形成二硫键,这一过程改变了角蛋白的空间结构,没有改变角蛋白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A、B、D错误,C正确。
5.答案 C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构成核酸的单体B为核苷酸,组成核苷酸的化学元素A包括C、H、O、N、P,核酸包括DNA和RNA,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C错误。
6.答案 C
解析 康乃馨叶片呈绿色的原因是叶片中含有叶绿体,而叶绿体中含有光合色素,其中主要是叶绿素;花呈粉红色是由于花瓣细胞的液泡中含有花青素,故选C。
7.答案 C
解析 植物的根部细胞中没有叶绿体,A错误;高尔基体不含有DNA,B错误;三者都具有生物膜结构,生物膜上有蛋白质,故三者膜结构中都含有蛋白质,C正确;叶绿体和线粒体有双层膜结构,高尔基体具有单层膜结构,D错误。
8.答案 A
解析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细胞需要的物质可以进入细胞,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能进入细胞;细胞中的代谢废物和有害物质可以排出细胞外,细胞中重要的物质和结构不能流出细胞。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②③正确;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也能进入细胞,如CO、某些病菌和病毒等,④错误,A正确。
9.答案 C
解析 分隔膜也属于生物膜,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属于脂质,A正确;由题图中可看出,自噬体和溶酶体之间可以结合,结合的过程中有相互识别作用,B正确;由题图可知,自噬溶酶体中只具有单层膜结构,C错误;溶酶体内含有水解酶,所以膜破裂后,水解酶进入细胞质中可能对细胞结构造成损伤,D正确。
10.答案 D
解析 核孔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核的功能,核膜属于选择透过性膜,A错误;②为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错误;③为染色质,是DNA的主要载体,C错误;④为核孔,可以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D正确。
11.答案 D
解析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少数酶是RNA,RNA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A错误;酶的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错误;酶是生物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数量和性质不变,C错误;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任何活细胞内都有酶的存在,D正确。
12.答案 C
解析 生物体内同时进行很多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是互不干涉的,因为催化各种化学反应的酶不同,对一种酶来讲,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即酶的专一性特点保证了各种化学反应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故选C。
13.答案 B
解析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故活化能是一定的,而酶的作用本质是降低活化能,温度降低只是使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减弱。
14.答案 C
解析 若CO2的生成量等于酒精的生成量,则说明不消耗O2,故只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若只进行有氧呼吸,则消耗的O2量等于生成的CO2量,B错误;若只进行无氧呼吸,说明不消耗O2,产乳酸的无氧呼吸不产生CO2,C正确;若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若无氧呼吸产酒精,则消耗的O2量小于CO2的生成量,若无氧呼吸产乳酸,则消耗的O2量等于CO2的生成量,D错误。
15.答案 C
解析 酶具有催化作用,能使反应速率加快,但不改变生成物总量。当酶的量增加时,反应加快,化学反应提前终止,表现出如图C所示的曲线变化。
16.答案 A
解析 细菌是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其分裂方式是二分裂,故选A。
17.答案 D
解析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是①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由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②有丝分裂末期的细胞质分裂,植物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最终缢裂为两个细胞。综上所述,D正确。
18.答案 B
解析 乙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丙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A错误;甲细胞的细胞核内含有8个核DNA分子,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B正确;丁细胞中没有姐妹染色单体,C错误;赤道板在细胞中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D错误。
19.答案 A
解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A错误;由图示可知,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崩溃,分解成多个凋亡小体,被小泡包裹,使细胞内容物不释放出来,然后被吞噬细胞吞噬,这一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C正确;吞噬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溶酶体,能释放出水解酶消化凋亡小体,D正确。
20.答案 B
解析 题图①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于图②中的DE段,但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A错误;题图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1∶2∶2,B正确;CD段形成的原因是间期DNA分子复制,此时期细胞核内没有出现染色体,分裂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C错误;题图②中E→F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分开的染色体分别被纺锤丝牵引拉向细胞两极,D错误。
二、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40分)
21.答案 (1)后 1∶0∶1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并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2)E~F C~D和D~E(或C~E) (3)4 2
解析 图乙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图像,该时期的主要变化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向细胞的两极,此图中含有8条染色体、0条染色单体、8个核DNA分子。图乙(有丝分裂后期)对应图甲中的E~F段,图丙(含有染色单体,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对应图甲中的C~D和D~E段。由图乙可推知图甲中c=4,图丙中n=2。
22.答案 (1)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CO2 增大吸收CO2的能力 (2)O2 (3)同体积的清水 (4)X∶3Y (5)与甲装置等量的经消毒的死种子 与甲装置等量的NaOH溶液
解析 (1)小烧杯中的NaOH溶液用于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在小烧杯中插入一根滤纸折叠条,可增大吸收CO2的能力。(2)甲装置中发芽小麦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消耗O2,并放出CO2,其中CO2被NaOH溶液吸收,使得锥形瓶中气压下降,导致墨水滴向右移动,可见减少的气体为O2。(3)装置乙用来测定小麦种子呼吸过程中另一种气体(CO2)的变化,则其与装置甲的不同之处在于烧杯中的液体应用同体积的清水。(4)由题意可知,装置甲测得的X为小麦种子有氧呼吸消耗O2的量,则小麦种子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量为X/6,装置乙测得的Y为小麦种子无氧呼吸CO2释放量,则小麦种子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量为Y/2。则两者之比为X/6∶Y/2=X∶3Y。(5)丙装置作为对照,锥形瓶内加入与甲装置等量的经消毒的死种子,小烧杯中溶液应与甲装置相同。
23.答案 (1)核糖体 内质网 溶酶体 (2)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转运小泡、穿梭小泡、分泌小泡、内吞泡 (3)蛋白质(糖蛋白) (4)胰岛素合成后囊泡运输出现障碍或者不能准确释放到目的位置
解析 (1)由题图可知,A是高尔基体,B是核糖体,C是内质网,D是溶酶体。(2)图2所示细胞中属于囊泡的是转运小泡、穿梭小泡、分泌小泡、内吞泡。(3)“识别代码”的化学本质是膜表面的蛋白质(糖蛋白)。(4)糖尿病的产生原因除了可能是胰岛素合成过程(环节)有问题或者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外,还可能是胰岛素合成后囊泡运输出现障碍或者不能准确释放到目的位置。
24答案 (1)c、e和D、H (2)光照过强,温度过高,使叶片气孔关闭,导致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光合速率下降 FG (3)S1-(S2+S3) (4)能 一昼夜,密闭容器中CO2浓度减小,说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有机物量增加,植物正常生长
解析 (1)据图分析,甲图中CO2的吸收量代表的是净光合速率,c、e两点净光合速率为0,即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乙图中,AD段只有呼吸作用或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使容器中CO2含量逐渐增多,D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即光补偿点),DH段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使容器中CO2含量逐渐减少,H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HI段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使容器中CO2又逐渐增多,因此乙图中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有D、H。(2)图甲中d点CO2吸收减少是由于温度过高、光照过强导致植物气孔关闭;图乙中FG段也是因为温度过高、光照过强导致气孔关闭引起的。(3)图甲中横坐标以上代表净光合速率大于0而积累的有机物量,横坐标以下代表净光合速率小于0而消耗的有机物量,因此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为S1-(S2+S3)。(4)根据乙图曲线的起点和终点分析可知,一昼夜,密闭容器中CO2浓度减小,说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有机物量增加,植物正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