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高中语文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徵士诔(节选)
颜延之
有晋徵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旨达。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①之议,追悟毛子捧檄②之怀。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道不偶物,弃官从好。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绚纬萧,以充粮粒之费。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有诏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到。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浔阳县之某里。近识悲悼,远士伤情,冥默福应,鸣呼淑贞。
陶渊明传(节选)
萧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
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节选)
苏辙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注】①田生致亲:田过,战国时期齐国人,他认为父母比君王更重要,给君王效力是为了获得俸禄来奉养自己的父母。②毛子捧檄:庐江毛义,家贫,以孝称。官府征为守令,捧檄而喜;及母死,去官归家,屡辞征召。
1.对下列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不好弄 弄:嬉戏
B.井臼弗任 臼:春米
C.忽值弘送酒至 值:适逢
D.与物多忤 忤:对视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是乎远/郁乎苍苍
B.日造渊明饮焉/于是余有叹焉
C.子为我志之/于是秦王不译,为一击缶
D.然其诗质而实绮/蟹六跪而二螯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檄,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用比较长的竹木简,来书写晓谕或呈报的文书。
B.诏,先秦时代指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C.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多以登高、赏菊、插茱萸等活动作为庆祝方式。
D.追和,根据古人所写某首诗或词的原韵或诗意写成的诗或词,被称为和诗。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B.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C.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D.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5.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徵士诔》一段,概括了陶渊明做官的原因、辞官的理由及辞官之后的生活,字里行间寄托了作者的悲悼之情。
B.《陶渊明传》一段,记载陶渊明虽不懂音律,却保存有一张无弦琴,客观地反映出陶渊明的附庸风雅。
C.《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一段,从苏轼给苏辙的信中可以看到,陶渊明在出仕和归隐之间的矛盾、愧疚的复杂情感。
D.三段文字出自三位不同时代的作者之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记述了陶渊明,但是共同表达出对陶渊明的赞美之情。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
(2)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3)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7.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陶渊明为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兰亭集序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 因:随着
B.暂得于己 暂:一时
C.感慨系之矣 系:附着
D.况修短随化 修:美好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②不能喻之于怀
B.①当其欣于所遇 ②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C.①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俯察品类之盛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11.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全能表现作者认为人生“痛”的观点的一组是( )
①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②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⑤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1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 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3.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B.《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其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之首。其体例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其中列传是记述帝王以外的高官名士的事迹的。
D.王羲之是东晋大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因他曾做过右丞相,人称“王右丞”,《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
14.下列加线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 失其所与,不知
B.及其所之既倦 足以极视听之娱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向之所欣 或因寄所托
15.对该文段理解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在这一段中,作者在前面极写乐的基础上引出了对人生的感慨。
B.人生一世虽各有所好,但终会随着时间和心境的变化而变化。
C.人生难测长短,所以作者在文中感慨地说道:“死生亦大矣。”
D.作者感慨人生来去匆匆,难以把握,所以在文中表达感情的时候显得非常悲观。
16.翻译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节选
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之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翼即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
——(唐)何延之《兰亭记》节选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B.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C.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D.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丑,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古人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次序。
B.禊,一种祭礼。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人们在三月三日到水边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
C.仆射,秦始置。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
D.御史,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掌文书及记事。秦置御史大夫,有弹劾纠察之权。汉以后,御史专司纠弹。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开头以写实的笔墨交代了聚会的时间、地点和缘起,言简意赅。
B.《兰亭集序》中良辰、贤人、美景、趣事……都是让作者感到快乐的原因。
C.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D.萧翼趁辩才禅师外出用御史的身份让童子开门取走《兰亭》帖,后来禅师得知此事,一下子惊倒在地,很久才苏醒。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辩才)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兰亭集序》
(二)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之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及翼到,师自於屋梁上槛内出之。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翼即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
——(唐)何延之《兰亭记》节选
2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及其所之既倦 之:往,到达 终期于尽 期:至,极
B.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不能喻之于怀 喻:通“愉”,愉悦,愉快
C.太宗以德政之暇 以:在 必当见获 见:偏指一方,相当于“它”
D.子又幼来耽玩 玩:研习、玩味 辩才熟详之 熟:仔细的、详细的
22.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
B.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
C.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
D.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
2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介绍写作目的、编写体例和主要内容。《兰亭集序》便属此类。
B.“若合一契”中的“契”指的是符契,用木或竹刻成,分为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C.旬朔,十日为一旬;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朔。“旬朔”指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不长的时间。
D.微服,通常指帝王、官吏等外出时为不暴露身份而换穿便服。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借快乐年华易逝的感叹,借生命长短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感叹,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之大”的观点。
B.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C.太宗答应了萧翼提出的条件,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接近辩才禅师并逐步取得他的信任。
D.辩才十分喜爱书法艺术,所以一眼就看出萧翼的二王法帖虽是真迹,却不是上品,远比不上《兰亭》帖。
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二、情景默写
26.情景式默写。
(1)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一仰一俯看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羲之认为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都归结于消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兰亭集序》中表达作者生死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云”和“鸟”都人格化了,作者将感情寄托在物上,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之意。
三、选择题
2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往往能让人充满浪漫主义情怀,许多画家常常在生活中放浪形骸,不修边幅。
B.情随事迁,人的心情不同,对所遇到的事也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C.在迷人的天山牧场游目骋怀,我眼前的美景宛若幅风景画。
D.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胶东半岛的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只剩下凉爽和惬意。
四、选择类
28.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和,是晋穆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以后每个朝代的新君即位,一般情况下改换年号,叫作建元。
B.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文中用“癸丑”来纪年,指永和九年。
C.古人纪月日,除了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中的“仲秋”即指农历八月。
D.楔,一种祭礼,四月五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2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按照相同用法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映带左右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③群贤毕至 ④齐彭殇为妄作 ⑤或棹孤舟 ⑥倚南窗以寄傲 ⑦所以游目骋怀 ⑧眄庭柯以怡颜
A.①②/⑤⑦/③④⑥/⑧ B.①③/②⑦/⑤⑥/④⑧
C.①⑤/②⑦/③⑥/④/⑧ D.①⑥/②⑤/⑦/③④/⑧
3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当其欣于所遇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C.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不能喻之于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31.请将下列句子按照句式类型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③列坐其次 ④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⑤当其欣于所遇 ⑥放浪形骸之外
⑦悟言一室之内 ⑧不能喻之于怀
⑨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⑩亦将有感于斯文
A.①⑨⑩/②⑧/③④⑤⑥⑦ B.①③⑧/②⑩/④⑤⑥⑦⑨
C.②⑥⑧/①⑦⑩/③④⑤⑨ D.①⑤⑧⑩/②③⑥⑦/④⑨
3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兰亭集序》就是为《兰亭集》而写的赠序,其内容突出了赠序的特点。
B.癸丑,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中的“癸”和“十二地支”中的“丑”相配来表示年份。
C.流觞,指的是古人在水旁欢宴时,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用。
D.“若合一契”中的“契”指的是符契,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33.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
B.“乙巳岁十一月也”,使用了干支纪年法,古代人利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合进行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天干地支也可以用来纪日、纪时。
C.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押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D.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3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会:恰逢。
B.信可乐也 信:诚,确实。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盛:多,这里指“热闹”。
D.感慨系之矣 系:附着。
35.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B.列坐其次
C.未尝不临文嗟悼 D.可怜体无比
36.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魏晋时期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献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37.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其还也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
五、非选择类
38.特殊句式:根据画线处指出句式的特殊之处,并翻译句子。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其欣于所遇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能喻之于怀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4)亦将有感于斯文
待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6)死生亦大矣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7)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8)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9)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判断题
39.文化常识:辨析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书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兰亭集序》是文人雅土之间互相唱和的“赠序”。( )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三个月份分别叫作孟、仲、季,以示区分。( )
(3)楔事:我国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上巳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
(4)“岁在癸丑”中的“癸丑”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的次序。这种方法不能用来表示月和日的次序。( )
(5)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
(6)“齐彭殇为妄作”中的“彭”即彭祖。相传彭祖活到八百岁,在中国文化里“彭祖”也就成了长寿的代名词。( )
七、填空题
40.请根据上下文,从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选择相应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的横线处。(只填字母)
《兰亭集序》这幅传颂千古的书法名迹,在章法、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巅峰。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唯首尾偶显宽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______,结构上,极尽变化之能事,不求字体结构的平正、对称、均匀,______;或修长,或浑圆,突破了隶书扁平方正的形貌。全篇三百余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笔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______;尺幅之内,众相毕现;异字异构,同字别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______。
A.秉性、精神、风仪各异 B.可谓极尽运笔使锋之妙
C.强调欹侧、揖让、对比 D.颇具天然潇洒飘逸之美
八、小阅读-课内
41.下列语句均出自《兰亭集序》,全都能表达“人生可痛”感慨的一组是( )
①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②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老之将至,所之既倦 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⑤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参考答案:
1.D 2.C 3.A 4.B 5.B 6.(1)这不是所谓拥有国家的爵位却摒除名利之心,以至于感染家人都忘却了贫寒吧?
(2)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
(3)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 7.①孝顺父母;②天真直率;③文采斐然;④性情刚烈,不合世俗。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忤”,结合“性刚才拙”“自量为己必贻俗患”等分析可知,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对视”错误,应该译为“抵触”。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于、在;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B.兼词,于之、于此;句末语气词,不译。
C.介词,替、给。
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来书写晓谕或呈报的文书”错误。“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比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以后用檄书写的文书也称为檄。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酣”修饰“饮”,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A、C。
“弥日”是整天的意思,修饰“不得”,不应该断开,排除D。
句意: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客观地反映出陶渊明的附庸风雅”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分析,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并不是为了反映陶渊明的附庸风雅。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殆”,大概、恐怕,此处意译为“不是”;“屏”,排除,除去;“贵”,名利之心;“忘”,忘却;“贫”,贫寒;“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反问句。
(2)“贵贱”,高贵、低贱;“造”,拜访;“之”,代词,他;“辄”,连词,就;“设”,设宴、招待。
(3)“然”,连词,表转折,但是;“于”,介词,对于;“好”,喜欢、喜爱;“其”,代词,他的;“岂独……也哉”,哪里……呢。
7.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从文段一的两个典故可见陶渊明对父母的孝顺。文段二的结尾部分直接点出陶渊明的“天真直率”。文段三中,苏轼从两个角度来评价陶渊明,一是将陶渊明的诗与多位诗人对比及其对其诗的直接评价,可见其文采;二是认为陶渊明性情刚烈,和事物多有抵触,不能圆滑处世。
参考译文:
陶徵士诔(节选)
晋代的征士、浔阳的陶渊明,是在南岳幽居的人。幼年的时候不喜欢嬉戏,长成之后有一颗不加掩饰的诚实之心,做学生时不称老师的心意,但写出的文章主旨通达。在众人眼里他郁郁寡欢,与他交谈总是保持沉默。年少时家贫有病,家中没有仆人和小妾。汲水舂米他不能胜任,野菜和豆类也不能有保障。母亲年老孩子幼小,侍奉父母的东西非常匮乏。信奉田生致亲的议论,追想领悟毛子捧檄的情怀。开始辞去了州府的三命,后来做了彭泽令,为官之道与世不相合,就弃官干自己爱好的事。于是就与世间的纠纷告别,有志于官场之外,定迹深居简出,离尘世更加远了。浇灌菜畦卖蔬菜,为的是得到一些菲薄简陋的祭祀之物;结网编席,来补充粮食的消费。心中爱好奇异的书籍,性格喜欢饮酒,抛弃了烦琐的催促,养成了简约安闲的习惯。这不是所谓拥有国家的爵位却摒除名利之心,以至于感染家人都忘却了贫寒吧?皇帝下诏任命为著作郎,他称有病不到官任。过了好多年,到元嘉四年某月某日,死于浔阳县的某地。附近认识的人悲悼,远方的朋友伤情,行善得福的报应因其死亡而沉寂不可知了,呜呼!这种淑贞的性格。
陶渊明传(节选)
起初颜延之(人名)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官职名),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以便一来就能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节选)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表面朴质而实际上华美,表面清瘦而实际丰腴。即使是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追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8.D 9.A 10.D 11.D 12.B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解释错误。修:长。句意: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②代词,这种情感。句意:不能明白于心。
B.“所”,都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①句意: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
②句意: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C.“为”,都是动词,是。
①句意: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
②句意: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D.“以”,都是介词,因。
①句意:尚且不能不因它引发心中的感触
②句意:(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品类:古义,自然界的万物;今义,物品种类。句意: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
B.俯仰:古义,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句意: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C.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指文化或文人。句意: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D.感慨:古今意义相同,均为有所感触而慨叹。句意: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
①表现人生之短;②表现人不同的生活方式;③表现年老来临,兴致不再;④表现时间之短,美景易失;⑤表现人难免一死;⑥表现人应该正确看待人生。
综上分析可知,②⑥不是表现作者认为人生“痛”的观点的内容,其余四项都是表现作者认为人生“痛”的观点的内容,所以排除含有②⑥的选项即可。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因此要及时行乐”的说法有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他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因此并没有“及时行乐”的意思。选项对文中作者的观点理解有误。
故选B。
参考译文: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13.D 14.B 15.D 16.(1)但是当他们对所遇到的事物感到高兴,暂时符合了自己的心意时,便愉快地感到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
(2)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决定,最后期限是趋向灭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怎么能不令人悲痛呢!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他曾做过右丞相,人称‘王右丞’”不正确,王羲之做过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王右丞是王维,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与”,动词,结交。句意:人与人相互交往。/失掉了自己结交的国家,不明智。
B.“之”,动词,往,达到;助词,的。句意: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
C.“以”,介词,因为。句意: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D.“所”,所字结构,所……的。句意:过去所喜欢的东西。/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在文中表达感情的时候显得非常悲观”错,作者因时光流逝而悲慨,但是从全文内容把握,作者是积极的,人生短暂,人们应该趁着有限的时间多做有意义的事。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得”,符合,适合;“曾”,竟然。
(2)“修”,长;“期”,趋向;“大”,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参考译文: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凭借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17.B 18.A 19.D 20.(1)抬头观望辽阔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让人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啊。
(2)萧翼于是宣布出示圣旨,详细告诉了(驿站的工作人员)事情的原由。辩才突然被人追着呼喊,不知道其中的缘故(原因)。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本题中,由“翼”是人名,作“见”的宾语可知,“辩才遥见翼”是完整的句子,排除A、D两项;“礼拜”意为行礼叩拜,应在“拜”后停顿,可以排除C项。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古人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次序”错误,应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项,“用御史的身份让童子开门取走《兰亭》帖”错误,由原文“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可知,他谎称手绢遗落来并取走《兰亭》帖,并未利用御史身份。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所以”,用它来……;“极”,尽;“信”,确实,实在。(2)“因”,于是;“具”,详细;“遽”,突然;“所以”,缘故。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兰亭集序》节选: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何延之《兰亭记》节选: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实行仁德之政的闲暇,一心一意赏玩书法,临摹王羲之真书、草书的法帖,购置征集得十分完备,唯独没有得到《兰亭》帖。寻找打听这本法帖,得知在辩才的住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上奏说:“我听说监察御史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有才艺,多计谋,可以去办这件事,一定能成功。”太宗于是下诏召见萧翼。萧翼回答道:“如果公开前去讨要,从道理上讲是不能够获得的。我请求私下到他那里,但必须要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各种法帖几件。”太宗依他说的给了他。
萧翼就改换帽子穿上平民的服装,傍晚时走进寺庙,在巡廊里观看壁画,路过辩才的院子,停在门前。辩才在远处看见萧翼,就问道:“施主是哪里来的?”萧翼就上前行礼叩拜,道:“弟子是北方人,带有一些蚕种来卖,游历寺中恣意观看,有幸遇到禅师。”寒暄过后,言谈议论能说到一起。
从此,萧翼往来多次以后,童子和徒弟们不再猜疑他。后来有一天,辩才出去到灵汜桥南严迁家做法事,萧翼就私自来到房前,对辩才的徒弟说:“我把手绢丢在床上了。”童子就马上为他开门。萧翼从案上取过《兰亭》帖以及御府中的二王法帖,急忙赶到永安驿。萧翼于是宣布出示圣旨,详细告诉了驿站工作人员事情的原由。驿站工作人员差人叫辩才来。辩才仍在严迁家,没有回到寺庙,突然就被人追赶呼喊,不知其中缘故。等到他来,见到御史竟是萧翼。萧翼告诉他说:“奉圣旨来取《兰亭》帖,现在已经拿到了,所以叫你来告别。”辩才听到这句话,一下子便惊倒在地上,过了好久才醒过来。
萧翼于是乘坐驿车出发,到京都上奏皇帝,太宗大喜。
21.B 22.B 23.C 24.C 25.(1)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2)萧翼于是宣布圣旨,把情况详细告诉了驿站工作人员。驿站工作人员差人叫辩才来。辩才仍在严迁家,没有回到寺庙,突然就被人追赶呼喊,不知其中缘故。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前句句意为: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之:往,到达;后句句意为:最后归结于消灭。期:至,极。
B.前句句意为: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悟:通“晤”,面对面;后句句意为:不能在心中明白。喻:明白。
C.前句句意为:唐太宗在实行仁政的闲暇。以:在;后句句意为:一定能成功。见:偏指一方,相当于“它”。
D.前句句意为:弟子自幼潜心研究。玩:研习、玩味;后句句意为:辩才仔细观看法帖。熟:仔细的、详细的。
故选B。
22.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辩才在远处看见萧翼,就问道:“施主是哪里来的?”萧翼就上前行礼叩拜,道:“弟子是北方人,带有一些蚕种来卖,游历寺中恣意观看,有幸遇到禅师。”
“辩才遥见翼”“翼”是“见”的对象,之间不断开,之后断开,排除AD;
“翼乃就前礼拜”“礼拜”,行礼叩拜,两个动作,之间不断开,排除C。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此类题在于平时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C.“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朔”错误,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为晦。
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鉴赏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错误,从“臣请私行诣彼”“翼遂改冠微服”可知,并非唐太宗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
故选C。
25.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固”,本来;“一”,名词用作动词,把……看作一样;“齐”,形容词用作动词,把……看作相等;“彭殇”,长寿和短命。(2)中“具”,详细;“召”,叫来;“遽”,突然;“所以”,……的原因。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选自《兰亭集序》
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实行仁德之政的闲暇,一心一意赏玩书法,临摹王羲之真书、草书的法帖,购置征集得十分完备,唯独没有得到《兰亭》帖。寻找打听这本法帖,得知在辩才的住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上奏说:“我听说监察御史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有才艺,多计谋,可以去办这件事,一定能成功。”太宗于是下诏召见萧翼。萧翼回答道:“如果公开前去讨要,从道理上讲是不能够获得的。我请求私下到他那里,但必须要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各种法帖几件。”太宗依他说的给了他。
萧翼就改换帽子穿上平民的服装,傍晚时走进寺庙,在巡廊里观看壁画,路过辩才的院子,停在门前。辩才在远处看见萧翼,就问道:“施主是哪里来的?”萧翼就上前行礼叩拜,道:“弟子是北方人,带有一些蚕种来卖,游历寺中恣意观看,有幸遇到禅师。”寒暄过后,言谈议论能说到一起。
于是没过多长的时间,萧翼拿出自己效仿梁元帝画的《职贡图》给辩才禅师看,辩才禅师赞赏不已,于是论及书画。萧翼说:“弟子的先人,都继承二王的楷书法帖,弟子自幼潜心研究,现在也有几帖随身带着。”辩才高兴地说:“明日来,可以带到这里欣赏。”萧翼如期前往,拿出二王法帖给辩才看。辩才仔细观看法帖,说:“这倒是真迹,但不是最好的。我有一真迹,很是不同寻常。”萧翼说:“什么帖?”辩才说:“《兰亭》帖。”等到萧翼到来,辩才自己从屋梁上的暗槛内取出《兰亭》帖。从此,萧翼往来多次以后,童子和徒弟们不再猜疑他。后来有一天,辩才出去到灵汜桥南严迁家做法事,萧翼就私自来到房前,对辩才的徒弟说:“我把手绢丢在床上了。”童子就马上为他开门。萧翼从案上取过《兰亭》帖以及御府中的二王法帖,急忙赶到永安驿。萧翼于是拿出圣旨,把情况详细告诉了驿站工作人员。驿站工作人员差人叫辩才来。辩才仍在严迁家,没有回到寺庙,突然就被人追赶呼喊,不知其中缘故。等到他来,见到御史竟是萧翼。萧翼告诉他说:“奉圣旨来取《兰亭》帖,现在已经拿到了,所以叫你来告别。”辩才听到这句话,一下子便惊倒在地上,过了好久才醒过来。萧翼于是乘坐驿车出发,到京都上奏皇帝,太宗大喜。
——(唐)何延之《兰亭记》节选
26.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察”“妄”“岫”“谏”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B.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不符合语境,语境强调人的心情会影响事情的感受。
A.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
C.游目聘怀:纵展眼力,开畅胸怀。
D.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
故选B。
28.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四月五日”错,应是“农历三月上旬的已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
故选D。
29.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带:名词用作动词,环绕。
②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
③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士。
④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
⑤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⑥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世的情怀。
⑦游、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放纵,使……开畅、舒展。
⑧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故选C。
30.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均为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
C.动词,成为,变成;表示判断,相当于“是”。
D.介词,在;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故选B。
3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识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和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①状语后置句,“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作“会”的状语,应该翻译到前面;
②省略句,介词宾语省略,应该是“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③省略句, 省略介词“于” ,应该是“列坐于其次”;
④定语后置句,应该是“大宇宙”,“盛品类”;
⑤状语后置句,“于所遇”作“欣”的状语;
⑥省略句, 省略了介词“于”,应为“放浪于形骸之外”;
⑦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应该是“悟言于一室之内”;
⑧状语后置句,“于怀”作“喻”的状语;
⑨定语后置句,应该是“盛丝竹管弦”;
⑩状语后置句,“于斯文”作“有感”的状语。
故选D。
3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就是为《兰亭集》而写的赠序,其内容突出了赠序的特点”错误,应该是书序,著述的前言。
故选A。
33.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A.“自号‘靖节先生’”“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错误。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故选A。
34.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会:恰逢”错误,从句中来看,“会”应为动词,意思是“聚会,集会”。
故选A。
3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共事:古义,共同生活;今义,一同工作。 句意:我们共同生活了两三年,这种甜美的日子只是开头还不算长久。
B. 其次:古义,它的旁边;今义,在时间、地点或次序方面邻接或紧接发生的。句意: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C. 无古今异义词。句意: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
D. 可怜: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可惜。句意:她可爱的体态没有谁能比得上。
故选C。
36.B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积累辨析的能力。
B.《兰亭集序》是诗集的序言,不是赠序。
故选B。
37.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副词,还是;
B.代词,它的;
C.代词,他;
D.代词,他。
从用法上看A不同于其他。
故选A。
38. 1.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译文: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会集。 2.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所遇欣”。 译文: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3.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怀不能喻之”。 译文:不能在心里明白。 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斯文有感”。 译文: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产生一番感慨吧。 5.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应为“大宇宙”“盛品类”。 译文:抬头观望辽阔的宇宙,低头品察繁多的自然界万物。 6.特殊句式:判断句。 译文:死生是一件大事。 7.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映带于左右”。 译文: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辉映围绕在亭子四周。 8.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列坐于其次”。 译文: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人们在曲水旁排列而坐。 9.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悟言于一室之内”。 译文: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一室内面对面畅谈。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解答此题时需要了解文言文常见的几种句式,以及辨别特殊句式的方法。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判断方法
1、动+以+宾。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动+于(乎,相当“于”)+宾。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形+于+宾。
例如: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如:⑴“闻道百”(庄子《秋水》)⑵“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9. × √ √ × √ √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文化常识。解答此题时需要注意熟记课中涉及到的文化常识,也要熟记课外的文化常识。
(1)《兰亭集序》是文人雅土之间互相唱和的“赠序”。错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城(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修禊(xì),各有诗,辑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书写序文手稿,曰《兰亭集序》。因此,是书序而不是赠序。
(4)这种方法不能用来表示月和日的次序。错误。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40.DCA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连贯”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是“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后文转为论述结构上的特点,因此,此处应是对前文的总结,是强调字体之美,故选D。
第二空,前文的“不求”与C项中的“强调”相互照应,故选C。
第三空,前有“筋骨”“血肉”,与之相照应的是“秉性、精神、风仪”,故选A。
第四空,前文“异字异构,同字别构”说的是字的构成,即运笔的方法,故选B。
4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表现人生之短;
②表现人的不同生活方式;
③表现年老来临,兴致不再;
④ 表现时间之短,美景易失;
⑤表现人难免一死;
⑥表现人应该正确看待人生。
排除②⑥即可。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