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一、选择题
1.耶莫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7000-前5800年,位于伊拉克北部,有21座房屋,每座房屋有好几个房间,房间里有炉灶和地窖,遗址中发现大量石制、骨制工具,还有装饰品、塑像和麦粒。据此可知,耶莫村落
A.为人们的定居、繁衍提供了条件 B.是世界上最早培育小麦的地区
C.使用的主要是打制的石器和骨制 D.人们共同劳动、实行按劳分配
2.作为埃及著名的神庙,卡尔纳克神庙给人的感觉就是夸张,且不说塔门巨大而厚重,雕像高大而挺拔,就连多柱式大厅中的134根圆柱子,每根“盛开”的莲花大圆柱顶可以站立100余人。最神奇的要数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方尖碑,碑高约29米,重约323吨,象征着女王在埃及的权威。这说明
A.古埃及统治深受宗教影响 B.神庙富甲一方,势力强大
C.古埃及人以此宣扬来世说 D.豪华的陵墓建筑备受欢迎
3.《汉谟拉比法典》第23条规定:“如果没有抓住拦路的强盗,遭抢劫者须以发誓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这一规定
A.形式主义色彩浓厚 B.蕴涵人人平等原则
C.体现贵族意志 D.强调政府责任
4.苏美尔人利用两河流域丰富的芦苇杆和泥板进行书写,《吉尔伽美什》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莎草制作纸张,阿拉伯人继承融合了周边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世界各地文化是多样的且独立发展 B.不同的生存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类型
C.世界各地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D.区域文化的发展是与其他区域交流的结果
5.古代埃及人赞颂尼罗河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在尼罗河畔 B.古埃及人都饮用尼罗河水
C.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D.尼罗河是古埃及人挖掘出来的
6.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这说明
A.古代阿拉伯人创立了近代的自然科学 B.阿拉伯文化是近代天文学的渊源之一
C.古代阿拉伯人将科学进行了学科分类 D.阿拉伯文化是古代世界最先进的文化
7.在古希腊神话中,可以看到赫拉克勒斯通过艰苦的奋斗取得十二项丰功伟绩;奥德修斯通过木马计最终帮助希腊联军取得特洛伊战争的胜利;伊阿宋通过武力与计谋最终夺取了金羊毛;普罗米修斯运用计谋欺骗宙斯为人类盗取火种。上述古希腊神话故事
A.突出表现民众对神灵信仰 B.侧面说明了对战争的崇拜
C.主张人与神应该合二为一 D.赞颂人类拥有智慧的力量
8.古希腊智者安提丰说“‘蛮族’也罢,希腊人也罢,我们大家都是大自然所生,构造全是一样”。 智者阿尔西达马说“神使人人生而自由,而自然则从未使任何人成为奴隶”。这些思想
A.符合古希腊民主的发展趋势 B.表明人类自我意识觉醒
C.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D.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
9.有学者指出,古希腊悲剧中,虽然主人公追求自由和自我价值,但依然受控于命运而致凄惨结果。民众在观剧中不由自主地产生怜悯之心,对生命产生敬畏之心,进而思考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悲剧性命运。该学者意在强调,古希腊悲剧
A.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 B.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C.促使自我意识的觉醒 D.适应了城邦政治的发展
10.《十二铜表法》中写道:“如有人在出庭辩论时亲手保护自己的物品……”具体做法就是与对方兴讼时,兴讼双方以手抓住所争辩的物品并以严肃的言辞来维护对该物之权利,把手放在物品上要在一定的地方并在最高审判官在场时进行。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B.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已经发展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D.法庭辩论决定物品归属
11.中世纪欧洲出现了很多属于骑士文学的作品,它们所讲述的一般都是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朋友们的帮助,打败祸害一方的恶人的故事。且在主人公的经历中,包含了大量非宗教因素。骑士文学兴起的制度背景是
A.教会权力的膨胀 B.封建等级的实施
C.议会制度的形成 D.古典民主制的传承
12.拜占庭帝国即是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希腊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A.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
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
13.在地中海世界漫长的中古时期,拜占庭文化以特殊的方式对古希腊罗马文化进行保护,为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披上基督教的外衣,并将其中诸多内容融合到拜占庭生活方式中。这说明拜占庭文化
A.推动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融合了多元文化因素
C.深受俄罗斯文化因素的影响 D.渗透了东方专制文化
14.读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社会结构表。由此可以推知,印度
社会结构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贱民
成分及职责 宗教祭祀 统治和保卫国家 普通劳动者 服务于前三种 不可接触者
A.佛教对种姓制度推波助澜 B.当时社会矛盾较为尖锐
C.在刻意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D.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15.有印度学者认为,“印度生活在多层面中,不同世纪并存在我们的土地上,印度有些地区和世界其它发达国家一样,有些地方还固守着传统”“印度社会民主制度与宗教传统、寺庙圣所与科学基地、理性与迷茫都是那么对立地、难以理解地交织在一起,这是印度文化奇异的景观”。这反映印度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A.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 B.本土性与世界性结合
C.宗教性与科学性结合 D.多样性与包容性结合
16.朝鲜半岛与中国三国时代不同,它不是由一个国家分裂形成的,而是不同的三国发展形成的,最后也未统一到同一个国家。了解这一段历史能用到朝鲜最早的正史著作是
A.《高丽史》 B.《朝鲜史》
C.《三国史记》 D.《资治通鉴》
17.《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作用重大”包括
①主张实施变革 ②提出效仿宋朝制度
③推动大化改新 ④促使日本向封建社会转变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主要包括
①阿克苏姆文明 ②玛雅文明 ③阿兹特克文明 ④印加文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古代玛雅文明曾非常繁荣。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建立了众多城邦。其主要文化成就有
A.发明楔形文字 B.发明了“0”数字
C.采用二十进制 D.创制拉丁字母
20.被称为“空中城市”的马丘比丘位于秘鲁南部安第斯山脉的尾部,海拔2430米处,是南美最大的印加帝国遗址。通过考古研究可以发现,马丘比丘城被很好地划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这反映出
A.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经济中心 B.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精华
C.印加帝国城市化发展水平非常高 D.印第安人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汉谟拉比法典》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这部法律试图明确地、永久地调整一切社会关系,因而它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社会强不凌弱。
——《汉谟拉比法典》
材料三 自由民侵犯他人住宅时,应在此侵犯之处被处死。如果一个自由民毁坏了一贵族的眼睛,他应将自己的眼睛弄瞎。如果一个自由民将另一个自由民的奴隶致残,那么,这位自由民要给予另一自由民折价赔偿。自由民之间争斗致残的,对方可以将他同态致残。
——《汉谟拉比法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比伦法典诞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汉谟拉比颁布法典的宗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典的宗旨能否实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谟拉比法典》的时代特点。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婆罗门有效地利用了他们精通的《吠陀经》即赞美诗。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它们通过口头代代相传而留传下来,由于它们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被逐词逐音地熟记。作为这一宝贵遗产的保管人和传送者,婆罗门能够以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社会领导人的身份,宣称并实施自己的主张和要求。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1)材料一反映出印度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什么?这说明了印度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据此分析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上的变化。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是土著古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为欧洲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为新型文化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西班牙殖民者和移民在与土著文化的接触中有意无意地或好意万意地表现出了某种亲和性。这大大推动了欧洲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新型文化的形成。而新型文化的发展又得益于市镇的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别是矿业经济)的发展和天主教会的务力。市镇构成了吸引、传播欧洲文化的中心和欧洲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的中心。经济的发展为新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天主教会传教士积极移植西班牙文化,开办学校设立图书馆,引进印刷机,传播欧洲文化。他们又对土著历史和文化、习俗、语言进行深入研究,为继承拉丁美洲古代文化遗产做出了特殊贡献,因此,可以说他们是新兴文化发展的主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对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新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做出了贡献。移斯林建筑风格(亦称穆德哈尔风格)、中国建筑材料非洲音乐舞蹈、荷兰的哲学思想、意大利的绘画、法国的启蒙思想和文学、美国的政治思想和独立意识等,丰富了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新型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摘编自《拉丁美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洲新型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有21座房屋,每座房屋有好几个房间,房间里有炉灶和地窖,遗址中发现大量石制、骨制工具,还有装饰品、塑像和麦粒”可知该遗址具备了定居、繁衍的条件,A项正确;仅仅依据出土的“麦粒”,无法得出是否是最早培育小麦的地区,排除B项;虽然遗址发现大量石制、骨制工具,无法据此得出当时主要使用的是打制的石器和骨制工具,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实行按劳分配”,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A
【解析】据材料“埃及著名的神庙”及其对神庙规模的描述,可知古埃及统治深受宗教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神庙富甲一方,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来世说”,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民众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如果政府不尽责,没有抓到强盗,就要赔偿遭抢劫者的损失,故《汉谟拉比法典》的这一规定是在强调政府的责任,D项正确;材料中该规定具体而有操作性,不是形式主义,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人人平等,且此法典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排除B项;这一规定并不是只是保护贵族,排除C项。故选A项。
4.【答案】B
【解析】由所学可知,在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用泥土制成泥板为“纸”,用削成尖头的芦秆或木棒等做 “笔”,然后直接压刻,诞生了著名的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尼罗河定期泛滥,非常有利于埃及农业生产,埃及的历法根据尼罗河的涨落规律制定,使用的书写材料的原料来自尼罗河中的植物,阿拉伯半岛地处亚、非、欧三洲之间,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有条件吸取三大洲优秀的文化成果,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所以材料主旨是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各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会产生明显的差异,B项正确;A项“独立发展”不符合阿拉伯文明的特点,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共同推动”,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区域文化的发展主要靠自身条件,排除D项。 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古埃及文明得以孕育、繁衍。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排除ABD,故C项符合题意。
6.【答案】B
【解析】题干中主要阐述了中世纪阿拉伯人的科学成就及其对后世天文学的重大影响,故B项正确;近代自然科学是在16—17世纪兴起的,故A项错误;题干中虽然涉及阿拉伯人取得的科学成就的领域,但不能因此得出是古代阿拉伯人将科学进行了学科分类,故C项错误;题干中强调阿拉伯人在科学的某些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但不能因此得出阿拉伯文化是古代世界最先进的文化的结论,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古希腊神话中的各类故事均以人类的活动为主题,强调人拥有智慧可以解决处理各类问题,渗透出对人的歌颂,侧重人文主义,D项正确;材料主体是人而非神,故与神灵信仰无关亦无法体现人神间需结合,排除A项;战争仅作为材料中的一部分,无法全面说明对战争的推崇,重点突出人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主体是人而非神,所以不能说主张人与神应该合二为一,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我们大家都是大自然所生,构造全是一样”,“神使人人生而自由,而自然则从未使任何人成为奴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文明中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价值,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人文精神,未涉及希腊的民主制,排除A项;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是智者学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其他文明的思想,“主流”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学者指出民众在观看悲剧时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对于激发自我意识觉醒有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对悲剧内容和情节的介绍,排除A项;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是指希腊先哲们的思想智慧,排除B项;D项不是学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如“兴讼双方以手抓住所争辩的物品并以严肃的言辞来维护对该物之权利,把手放在物品上要在一定的地方并在最高审判官在场时进行”,可以看出罗马法在司法实践中注重形式和法律程序,具备形式主义的特征,A项正确;这一规定并没有强调是在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B项;罗马法在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当政时发展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排除C项;这一规定不是决定物品归属的法律方式,D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
11.【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世纪欧洲出现了很多属于骑士文学的作品,它们所讲述的一般都是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朋友们的帮助”,结合所学可知骑士作为中世纪欧洲贵族的底层,其形成和发展受制于封建等级制的实施,B项正确;教会权力的膨胀,议会制度的形成与骑士阶层的形成和骑士文学的兴起无关,排除AC项;骑士文学与古典民主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拜占庭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希腊文化,但是随着14世纪时奥斯曼土耳其的入侵,迫使拜占庭学者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西欧广泛传播,表明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了文化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播变化,不是天主教文化,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文化中心是否转移,排除B项;材料强调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B
【解析】拜占庭文化继承了古典希腊与罗马文化,又吸纳了基督教文化,还融入生活方式中,说明拜占庭文化融合了多元文化因素,B项正确;拜占庭文化没有推动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深受俄罗斯文化因素的影响 ,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渗透了东方专制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已出现不同的社会阶层,且不同阶层之间界限明显,因而可知印度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项正确;佛教的出现冲击了印度的种姓制度,排除A项;等级制度的严格不意味着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B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印度是否在刻意宣扬君权神授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D
【解析】印度存在“发达”和“传统”“民主与宗教”“寺庙圣所与科学基地”“理性与迷茫”等多个层面文化的对立、交织,反映印度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多样性与包容性结合,D项正确;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未准确理解多种文化“交织在一起”,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印度文化的世界性,排除B项;宗教性与科学性结合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其最突出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史记》是高丽历史学家金富轼等奉高丽仁宗之命在1145年以汉文所写成的正史,记载朝鲜三国时代的历史,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因此了解材料所述历史能用到朝鲜最早的正史著作是《三国史记》,C项正确;《高丽史》是朝鲜高丽朝34代王475年间的正史,李朝开国后,太祖命郑道传、郑搃修前朝史,他们参照《高丽历代实录》、闵渍的《纲目》、李济贤的《史略》、李穑的《金镜录》,编纂37卷编年体史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了解材料所述历史能用到朝鲜最早的正史著作是《三国史记》,而不是《朝鲜史》,排除B项;《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①③④符合题意;②中效仿宋朝制度说法错误,因为日本效仿的是唐朝的典章制度,排除②;综上所述,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克苏姆文明是非洲文明,①错误,古代美洲的文明包括玛雅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和印加文明,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这是考查古代玛雅文明相关知识点,他们用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二十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玛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城内有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C项正确;楔形文字,是由苏美尔人所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古代印度人发明了“0”,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拉丁字母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字母体系,源自希腊字母,不是玛雅人创造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可知,马丘比丘是经过认真规划的,反映出印第安人具有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马丘比丘是经济中心,且根据材料可知它倾向于一个综合性的城市,排除A项;虽然玛雅文化也有历法、宗教和农业,但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它被印加文化继承,排除B项;仅从马丘比丘一座城,不能反映出印加帝国高度发达的城市化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出现;国家诞生,古巴比伦王国的强盛;楔形文字的产生。
(2)法典的宗旨是发扬正义、严惩不法之人;反对以强凌弱,维护社会安定。不能完全实现法典的宗旨。法典明确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和人身权益;法典有严格的等级制内容;奴隶的权益得不到保护,而且可以任意将他们致残致死。(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法典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有明显的等级制表现;法典还保留了原始社会时的同态复仇等残余。(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调整一切社会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而分析法典诞生的原因,即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出现;国家诞生,古巴比伦王国的强盛;楔形文字的产生。
(2)宗旨:根据材料二“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社会强不凌弱”可知,汉谟拉比颁布法典的宗旨是发扬正义、严惩不法之人;反对以强凌弱,维护社会安定。
能否实现:根据材料三中对“自由民”“贵族”“奴隶”的规定可知,法典有严格的等级制内容,法典明确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和人身权益,奴隶不在法典保护之内,而且可以任意将他们致残致死,因此不能完全实现法典的宗旨。
(3)根据材料三中对“自由民”“贵族”“奴隶”的规定可知,法典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有明显的等级制表现;根据材料三中“自由民之间争斗致残的,对方可以将他同态致残”可知,法典还保留了原始社会时的同态复仇等残余。
22.【答案】(1)社会基础:种姓制度。
主要特征:宗教色彩浓厚,文化靠口头传播,创造了精美的史诗。
(2)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节来往。
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解析】(1)社会基础:根据材料“婆罗门能够以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社会领导人的身份”可知种姓制度。
主要特征:根据材料“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可知宗教色彩浓厚,文化靠口头传播,创造了精美的史诗。
(2)形式上:根据材料“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可知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节来往。
内容上:根据材料“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可知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23.【答案】(1)特点: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兼具多种民族文化的特色)
原因: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丰厚的土著文化遗产;市镇的建立和发展;经济发展;传教士的支持和推动;西班牙殖民者宽松的文化政策;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的融入等等。
(2)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各民族文化丰富、繁荣的主要因素;文化交流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加强国家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解析】(1)关于特点:根据材料“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是土著古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为欧洲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为新型文化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得出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关于原因:根据材料“西班牙殖民者和移民在与土著文化的接触中有意无意地或好意万意地表现出了某种亲和性。”得出欧洲早期殖民扩张;根据材料“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是土著古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得出丰厚的土著文化遗产;根据材料“市镇构成了吸引、传播欧洲文化的中心和欧洲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的中心。”得出市镇的建立和发展;根据材料“经济的发展为新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得出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天主教会传教士积极移植西班牙文化,开办学校设立图书馆,引进印刷机,传播欧洲文化。”得出传教士的支持和推动;根据材料西班牙殖民者宽松的文化政策;根据材料“移斯林建筑风格(亦称穆德哈尔风格)、中国建筑材料非洲音乐舞蹈、荷兰的哲学思想、意大利的绘画、法国的启蒙思想和文学、美国的政治思想和独立意识等,丰富了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新型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得出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的融入等等。
(2)关于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各民族文化丰富、繁荣的主要因素;文化交流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加强国家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