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5 20:29:4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2《回延安》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回延安》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是一个多文体单元,课文包括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选取这四篇课文,主要是考虑它们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的元素,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编者在单元导读中写出了编辑意图:“学习本单元,注意体会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围绕单元目标,本节课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诗歌韵律,体会 “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通过寻找“红色元素”,理解延安精神,激发爱国情感。所以课堂思路上,设计了“回乡情更浓,心安然”“等闲识得诗人面,心敬之”“散向街头望故乡,心澎湃”“涵泳诗句兴味长,心怦然”“朗朗诵读意绵长,心激昂”“诗韵悠悠话乡情,心神怡”环节,通过听读、自读、品读、唱读、合作朗读等方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诗人情感,坚定报效国家的决心。
【预习设计】
1.学生活动:熟读文章,识记生字词,可在诗句上圈画或在旁边批注引发重点关注的内容、感悟或自己的困惑等;
2.教师活动:教师熟读教材,搜集、整理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精读教材,进行问题预设;设计教学活动,制作多媒体课件;了解学生在生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设置问题情景和难点突破的方法,教给学生去分析、解决,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习目标】
1.通过画路线图理清诗歌脉络,感知诗歌内容,初悟诗人回延安的感受。
2.通过赏读、赛读、唱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以及诗句改写的方式,体会“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通过比对诗歌意象,寻找“红色元素”,理解延安精神,树立爱国爱家情怀。
【评价方案】
1. 针对目标一,设计了“圈画回延安的路线图”和“谈谈在延安每一站的所见、所闻、所感”两个问题,以此检测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检验目标一达成度)
2.针对目标二,通过设计了“比较、探究原文诗句和改写诗句的不同点”这一问题,教师引领学生分析、归纳信天游的艺术特点;设计了“运用朗读符号,设计朗读脚本”这一问题,小组合作分享并采用班级展示朗读成果的形式,从而理解陕北民歌语言风格。(检验目标二达成度)
3.针对目标三,通过中国人对“回家”的特有情结,诗人成长经历及诗歌写作背景,以及设计了“比对两组诗歌,寻找本文意象特点”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延安精神;并通过设计“为贺敬之描绘几十年以后的延安”这一活动问题及集体诵读诗歌的方式,传递延安精神,以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检验目标三达成度)
【课前准备】课件、视频、音频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乡情更浓,心安然
总以为你们是被娇惯长大的一代,情感淡漠,但今年春节,老师从蜊中公众号里看到同学们分享的回老家团聚的温馨画面,真的感觉好温暖。是啊,回家,在中国人的眼里,那就是“团聚、温暖、幸福”的代名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位诗人就是因为回家而激动、幸福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回延安》。让我们一起感受他的澎湃情怀吧!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 通过画路线图理清诗歌脉络,感知诗歌内容,初悟诗人回延安的感受。
2.通过赏读、赛读、唱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以及诗句改写的方式,体会“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3.通过比对诗歌意象,寻找“红色元素”,理解延安精神,树立爱国爱家情怀。
【设计意图:以蜊江公众号中同学们分享的“春节的记忆”引出“回家”这一对于中国人的近乎于信仰般存在的话题,同感归家情怀,贴近生活,易于引发学生共鸣。】
二、等闲识得诗人面,心敬之
(课件出示)贺敬之,山东枣庄人,现代著名诗人。生活经历:1939年(即 15岁)从家乡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40年奔赴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延安。发表作品:《白毛女》《南泥湾》以及《回延安》等。写作背景:1956年 3月,贺敬之陪同当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一起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大会期间,诗人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写下这首著名的《回延安》。助读要求:结合资料,以贺敬之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做自我介绍。 (出示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作者简介、生活经历及写作背景等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拉近与作者及诗作年代的距离;用“贺敬之自述”的方式避免了学生一扫而过式的自读,而是经过了再加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对信息捕捉、筛选和表达能力,也能使学生自然地走近作者,走近诗歌和情感,也与下文感知内容设计的问题“介绍回家路线图”自成一脉。】
三、散向街头望故乡,心澎湃
欣赏朗读诗篇并小声跟读课文,完成如下内容: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 欣赏朗读视频,请你化身贺敬之,边听边圈画出你回延安的路线图。
2.自读诗歌,结合刚画出来的路线图,用贺敬之的口吻,为大家介绍你在延安每一站的所见、所闻、所感。
生朗读后交流,明确:路线图:宝塔山-杜甫川-柳林铺-延河-窑洞-大街场景及感受:延安风景,激动而喜悦;亲人欢聚,兴奋而感动;延安的新变化,惊叹、自豪;回想延安生活,感激而怀念;回想延安艰难而又光荣的历史,赞美、热爱。着重关注:学生回答问题时人称口吻、路线清晰、情感表达、语句流畅完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跟读朗诵视频,让学生能及早进入文章情境,获得强烈的真实感;倾听名家朗诵也有助于对文章的节奏、语调、语速、情感等的引领。学生自读课文,问题设计以“用贺敬之的口吻,介绍路线图及每一站所见、所感”的方式激趣,有助于学生在互换角色中更轻松地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情感。】
四、涵泳诗句兴味长,心怦然
教师引导语:《回延安》这首诗一经发表,便深受人们的喜爱。除了这首诗生动形象,意蕴深刻,更重要的是作者加入了陕北特色元素——信天游来抒发豪迈的热情,让我们读来更是荡气回肠。
(一)改写诗歌晓诗风(课件出示)
原诗: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改写:白色的窗纸红窗花,孩子们争抢来把手拉。
原诗: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改写:陕北生活六年多,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思考:信天游的语言特色同桌交流,可以从句式、修辞、语言表达、押韵等角度来思考。
引导交流,明确:
(一)信天游的艺术特点:(课件出示)章法上,两行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节内押韵,或数节一韵。语言上,常用叠词,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艺术上,善用比兴,多用修辞。
(二)朗读技巧一:在叠词在朗读时 AA式一般后面的读轻声,ABB式后面两个音节要读一声。
朗读技巧二:韵脚在诗歌中朗读要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教师总结语:“信天游”除了具有押韵,叠词,比兴的特点外,还善用修辞,同时运用富有浓郁的陕北地域文化,现在我们一起听听嘹亮的陕北民歌感受一下。(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在于明确信天游的语言风格。教师以比较两组改写诗句和原文诗句不同点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原诗和改写诗句中发现不同,比较不同,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更容易掌握“信天游”的语言特点,体会贺敬之对传统民间文艺的传承。以欣赏嘹亮的信天游民歌作本节小结,更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信天游的魅力,营造氛围,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二)设计脚本品诗情教师
过渡语:听着如此豪放嘹亮的信天游,是不是你也想酣畅淋漓地吼上那么一嗓子,下面老师就给你这么个机会。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自读诗歌:灵活运用朗读符号,自由设计朗读脚本,可以结合信天游的语言特色具体说明朗读脚本设计的理由。
2.小组交流:分享成果,朗读展示。(展示方式:可一人,可多人;可分读,可赛读;可诵读,可唱读等)师生合作,完成一个朗读脚本案例。
示例:(课件出示)朗读脚本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朗读设计理由:
1.一“迎”一“扑”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亲人们相见迫不及待的情形,表现相见的激动喜悦之情,所以这样的词语应该重读。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杜甫川、柳林铺拟成了兴奋的人,表现乡亲们对自己回乡的激动和兴奋的心情。这句话的语调应该高昂的。3.“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我们按照独立的词组以及句子成分的关系划分了节奏。同学自读,小组合作,注重符号的设计、设计理由、朗读展示三块内容。小组展示(教师预设)
第一节诗:这一小节运用“跳”“抓”“贴”“搂”等重点动作,表现作者投入到延安怀抱的激动心情,所以这些动词应该重读;“千声万声呼唤你”运用夸张的修辞,表现了贺敬之想见到延安的极度思念之情,所以这句话应该语调低沉、舒缓,而当发现“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时,语气要坚定,语调要高昂的。
第二节诗:
生:这里用“树梢树枝树根根”的关系引出并比喻诗人和延安父老乡亲的关系,采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和父老乡亲血浓于水的关系。为了表示这两个句子的紧密关系,我们用停连符号,适当停顿和连接,诗句读起来更是郎朗上口。
第三节诗:“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对革命成果的赞美。所以在朗读这一句时语速要放慢一点。“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连用叠词,押韵也严谨,“白生生”修饰“窗纸”,用重音突出这一处是独特的陕北民俗。............
【设计意图:以诗中一小节为例,教师引导学生从表达方式、修辞、重点词语等角度赏析诗句,并以此强化重读、停顿、拖长音等朗读方面的具体要求,完成朗读脚本案例的设计。以案例引学帮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学生交流、讨论朗读脚本案例之后,自读做好批注设计自己的朗读脚本、小组分享成果,在交流展示中加深了对诗歌意蕴的理解和把握。小组展示可采用范读、唱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音韵美,提高学生的阅读整体观,获得对诗歌情感深层次的理解。】
(三)比对意象悟诗魂
思考:贺敬之回延安之后,还期待以后还能回延安,为什么他对这片土地爱得如此深沉呢?仅仅因为他在这里生活了六年吗,还有什么原因呢?通过比对下面这两组诗的意象,一探究竟。(课件出示)
(一)啊,延安——我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今天——终于见到了您。带着三湘的问候,带着四水的深情,望一眼宝塔山的灯,心中顿觉十分明。从历史博物馆到知青展览馆从延安窑洞到梁家河村;从枣园、清凉山,到王家坪、杨家岭;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到党的核心习近平;从星火燎原,到圆梦复兴....——《延安行》(课件出示)
(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回延安》
明确:文中的红色意象及延安精神教师过渡语:正因为如此,身在延安的作者还想再看看几十年以后的延安新貌。你能根据中国现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为贺敬之先生描绘出他想象中的画面吗。预设:用高科技描绘的未来蓝图教师总结语:从同学们的描绘中我相信当历史的火炬传递到大家的手上时,同学们也能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熠熠生辉。【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比较阅读,在比对中,寻找本文意象特点,自然地引导学生体会延安“红色之都”的魅力和力量,并力求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体会延安革命精神对作者一代人的深刻影响。这样的比较分析,既能增进学生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对诗歌观察的敏感度。让学生结合历史、结合当今中国的日新月异的面貌,完成“未来延安”的描述,使学生既能体会“延安魂”,更能让延安精神扎根在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朗朗诵读意绵长,心激昂
同学们请集体起立,齐读最后两节,用你高昂的声音,化为实际的行动,表达我们一代代中国人继往开来的爱国情吧。
【设计意图:由上一个教学环节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化为当代青年继承延安精神,再通过本环节的集体朗诵,环节紧凑,再次强化爱国情感,用响亮的声音坚定学生报效祖国的信念。】六、诗韵悠悠话乡情,心神怡
1.同学们,我们荣成不但经济发达,环境优美,而且人杰地灵。新中国成立以来,荣成出了 140多位将军,因此荣成享有“将军市”的美誉。请同学们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试着创作一首信天游《家乡颂》,抒发对红色之乡——荣成的情怀吧。
2.推荐阅读:莫耶《延安颂》
(1)了解诗歌内涵,分析《延安颂》和《回延安》文章风格的不同之处,并看看它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
( 2)把握诗歌语调、语速、重音和节奏等,有感情朗读诗歌。
【设计意图:模拟仿作,活学活用,既训练了学生对信天游语言特色的把握,感悟诗歌语言的奥妙,又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相得益彰。教师推荐学生进行诗歌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感受每篇文章在语言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点,由课内延申到课外。把学生领进广阔的诗歌天地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案
【预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理解、积累词语;
2.通过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理清线索;
3.收集有关本课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学法指导】
1.圈点批注法
2.诵读法【自主预习案】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登时( ) 糜子( ) 油 mó ( ) 脑畔( ) 眼 kuàng( ) 白羊肚( )手巾
2.朗读课文,感知诗歌内容。每个空格填上一个动词,梳理内容。并体会诗人的心情,思考:诗人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的?
概述内容 作者心情
第一章(回)延安 激动喜悦
第二章( )延安 ( )
第三章( )延安 喜悦
第四章( )延安 ( )
第五章( )延安 ( )
3.结合文章内容,思考本诗的线索?
4.请借助课外书,认识本文作者并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__________。写作背景:__________。5.默读诗歌,从表达方式、修辞方法方面赏析语言之美。
A表达方式
(1)想一想: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2)在书上批注出诗歌中直接抒情的语句并体会情感。
(3)除了直接抒情外,全诗中还运用了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间接表达情感,划出相关诗句,揣摩情感。 ___________。
B修辞方法品味下列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4)再回延安看母亲
《回延安》教学反思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贺敬之在诗中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文章中,我们还可以感受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如何让学生既把握诗歌内容,学习“信天游”的语言特点,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涵,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情感经验,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首先,注重用朗读创设意境。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用心去读,反复去读,用心去感受。以读为主线,营造浓烈而深远的诗境之美。在“散向街头望故乡,心澎湃”教学环节中播放《回延安》的朗诵视频,随着悠扬、高亢的伴奏曲,延安历史风景的视觉刺激以及饱含感情地朗诵,很快将学生带入诗境。诗歌是情感迸发的艺术。“改写诗歌晓诗风”环节中学生明晰了信天游语言形式特点,以短暂而纯正的信天游歌曲,将学生引入那渺远而苍凉的沟壑纵横之间,带着这种神往,学生在“设计脚本品诗情”环节的分析过程中灵活运用朗读脚本并且落实诵读技巧,推动学生理解文本。在小组交流展示中朗诵形式多彩呈现,在朗读中想象画面,让学生在仔细玩味诗歌语言的同时感知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入情入境。最后“朗朗诵读意绵长,心激昂”中以学生集体朗读的形式, 响亮的声音感染每一位学生,收尾本节课,拓伸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其次,注重课前的“备”和课上的“引”。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让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对话并不是让学生自发的讨论,而是教师在备课时要预设难点,在教学时参与其中,引导思考,让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经验、情感去钻研诗歌,学习语言特点,进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改写诗歌晓诗风”环节中,学生对信天游的语言风格很是陌生,在教学预设中考虑到了这一点,通过设置用改写诗句和原文诗句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学生也必然从语言、手法、押韵等几个方面对本文的语言特色清晰、明了。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引导读者对延安精神的理解,但学生对延安景致的敏感度缺乏认识,深度思考必然也不到位。在“比对意象悟诗魂”环节中通过将《延安颂》和《回延安》的意象比对,学生对本文意象的共同点立刻就了然于心,对作者寄寓在文章中的情感也就必然心领神会。正是由于本节课将功夫用于课外,熟教材、备学情,在设计时更多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个最优的教案,在课堂上才能多角度、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后,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家国情怀首先以蜊江公众号中同学们分享的“春节的记忆”引出“回家”这一对于中国人的近乎于信仰般存在的话题,同感归家情怀,对贺敬之的“回家”有了感同身受的初步认识。在“等闲识得诗人面,心敬之”“散向街头望故乡,心澎湃”等几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变身贺敬之,用贺敬之的口吻介绍自己的经历和本诗的背景;用贺敬之的视角介绍回家的所见、所感,通过角色的互动,更能让学生有代入感、参与感,也契合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点。在“比对意象悟诗魂”环节中,因作者在诗篇结束时抒发了“再回延安看母亲”的感慨,设置问题“为贺敬之先生描绘出他想象中再回延安看到的画面”,就将学生犹如置身于作者的面前,孩子们也必然从自己对延安所具有的特殊历史和地理因素及中国的巨大发展的角度思考未来,油然而生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当然,这堂课也有些许遗憾,我始终觉得在以下方面做得还不够好:
1.诗歌需要反复吟咏方能读出诗味,由于本诗篇幅过长,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给学生吟咏的时间不足,诗味趋淡。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也少了一些,特别是朗读评价,点评也有所欠缺。
2.学生自己站起来展示的勇气不够,缺少那种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的感觉。当然这也说明我个人的调动力度和对学生激励力度还没要达到我预想的效果,缺少形式多样调动。
3.仿写诗歌环节,假如能放到课上学生们正被爱国的使命感浸染,内心的想法正想倾诉之时,相信收到的教学效果应该更好。总而言之,我这堂课的整体设计是想以读促教,以读促学,但效果与预想还稍有差距,这也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诗歌教学的难度,我将会在诗歌的教学上继续摸索、探究,寻求更有效的方法,以提高我诗歌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