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表如下:
产品
1949年产量
1952年产量
1957年产量
粮
1.1亿吨
1.639亿吨
1.95亿吨
棉
44.4万吨
130.4万吨
164万吨
钢
15.8万吨
135万吨
535万吨
煤
3 200万吨
6 649万吨
1.3万吨
1949~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合理调整工商业,恢复国民经济
B.“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2.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反映的是( )
A.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
B.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
C.改革开放的成果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的结果
3.“一切认为农业产量只能按百分之几的速度而不能按百分之几十的速度增长的悲观论调已经完全破产了。”“地的产是人的胆决定的。”以上见诸报端的言论出现于( )
A.社会主义改造中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4.某一时期《人民日报》社论:“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出现这一建设热潮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21*cnjy*com
A.新中国的成立和土地改革,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B.“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促进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良性互动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经济建设的盲目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决策,冲击着计划经济体制
5.1964年12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1964年全国工业总产值,预计比1963年增长15%以上,比1957年有了很大的增加。”这不能表明( )21世纪教育网
A.我国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B.“八字方针”的经济调整已见成效
C.结束了“左”倾错误对中国的影响
D.我国工业总产值大幅提高
6.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先后经历了①土地改革、②农业生产合作社、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次重大改革,其中涉及土地所有权变更的有(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7.下图为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严宏昌等18户农民按有红手印的包干合同书。这份合同书主要改变了( )
A.我国的土地所有制
B.对土地的经营管理体制
C.社会主义性质
D.中国的城乡关系
8.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两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不同点是农民加入生产合作社( )
A.保护了农民利益
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9.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10.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是91.4亿元,这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递增17.22%,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首钢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C.中央财政的支持
D.首钢领导的英明决策
11.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人也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这本书。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
A.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B.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C.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D.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12.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前世界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曾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21cnjy.com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13.下列图片可以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14.“又出新车了!”“又有车降价啦!”这是近来人们在媒体上见得最多的一类消息。表面上看,这种降价是企业自发的行为,但是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材料中这只“看不见的手”说明了我国在现阶段实行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5.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是( )www-2-1-cnjy-com
A.市场地位 B.所有制结构
C.调节方式 D.完善程度
16.(2013·江苏单科)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21·世纪*教育网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17.下表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年份
进口(单位:亿元)
出口(单位:亿元)
差额
外贸总额占GDP的比例
1951年
8.2
11.2
+3
10.96%
1997年
1 423.6
1 827.0
+403.4
36.10%
A.工业迅速发展 B.经济体制改革
C.对外开放 D.出口增加
18.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0多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19.“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体现这一理念的有( )www.21-cn-jy.com
①建立人民公社 ②鼓励发展个体企业 ③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④设立经济特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中国的大门将继续对各国投资者开放。下列关于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2·1·c·n·j·y
A.全覆盖:国内所有地区逐步对外开放
B.多层次:形成“点线面”的对外开放格局
C.全方位:中国向所有国家开放
D.宽领域:对外开放涉及科技、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邓小平同志于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演讲中,大胆地提出了这么一个新的思路:“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起来。”并强调:“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
材料二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关键是发展生产力……现在有些干部,对于怎样适合本地情况,多搞一些经济收益大、群众得实惠的东西,还是考虑不多,仍然是按老框框办事,思想很不解放。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1980年5月31日)
材料三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减少会议公文,提高工作效率,认真实行考核、奖惩、升降制度。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大政策”体现的改革内容是什么?在后来改革的过程中,又是怎样落实“大政策”的?有何重大意义?(10分)21教育网
(2)邓小平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持什么态度?为什么?(4分)
(3)结合上述材料,从管理体制和所有制改革两方面,比较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之处。(6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949年3月)
材料二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
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三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指出材料一“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4分)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0分)
(3)据材料三,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D
2答案:B 解析:图中反映了我国公有制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私有制经济占有很大比重;而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A、C、D三项错误。21·cn·jy·com
3答案:B 解析:“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言论是“大跃进”时期“左”倾错误的典型表现。
4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当时盲目追求高指标,因此判断属于“大跃进”时期。
5答案:C 解析:1960年中共中央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周恩来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调整不但已见成效,而且还完成了调整任务。虽然如此,我国的“左”倾错误并没有结束,并且还在1966年发展为“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错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6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是把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故改变了所有权;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把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集体所有的公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并没有改变公有制结构,只是公有化程度更高,规模更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经营和使用的自主权。2-1-c-n-j-y
7答案:B 解析:这份合同的主要内容是要对土地进行包干,由原来的统一经营改变为分散经营,改变了对土地的经营管理体制。这份合同的内容并没有改变我国土地的公有制性质,更没有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的城乡关系。【来源:21cnj*y.co*m】
8答案:D 解析:农民加入生产合作社属于1953~1956年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属于变革土地所有制,由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集体土地公有制;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对经营方式的变革,坚持土地公有制为其前提。
9答案:C 解析: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搞活企业,具体措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企业上缴利税总额的增加幅度要大于或等于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可以看出,只有在保证企业利润增加的前提下才能保证企业工资增长,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A、B两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10答案:A 解析:经过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大型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没有建立,C、D两项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1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1992年”这一时间和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分析,20世纪90年代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连遭挫折,改革开放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困扰改革开放的路线问题。【出处:21教育名师】
12答案:B 解析:1992年,中国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3答案:A 解析:从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的性质,排除C项。这一变化过程并没有涉及土地的用途和规模,排除B、D两项。这个变化过程中,只是将土地使用权从合作社转移到人民公社,再转移到农民个人手中,因
此A项为正确答案。
14答案:D 解析:“看不见的手”是指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在经济发展中起主要作用,说明了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cnjy*com
15答案:B 解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以私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而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
16答案:C 解析:甲线段处于1990~1995年,该时期的重大事件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理论,A项出现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排除;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B项;D项不是经济理论,排除。故选C项。
17答案:C
1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开放整个海岸”“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的提示,综合比较各选项,只有C项符合题意。【版权所有:21教育】
19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理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来的。建立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提出的,故排除含①的选项。
20答案:A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B、C、D三项都是正确的,而A项错误。
21答案:改革所有制形式。
第一批经济特区的设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设立,都是对这一政策的具体落实。
它对于中国初步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对于带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肯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改变了束缚农业生产力的旧体制,使农业生产摆脱了长期停滞的困境,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城乡人民都得到了实惠,并且带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
答案:管理体制方面,国家实行宏观调控、间接管理的体制(或都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允许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所有制方面,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2答案: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答案: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20世纪50年代持续增长;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答案:关系: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