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多彩的光
第四章
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
第2课时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基 础 过 关
能 力 提 升
核 心 素 养
基 础 过 关
知识点1 平面镜的应用
1.在狭小房间的墙上有一面和墙面一样大的镜子,人走入房间后,感觉宽敞多了,这是利用平面镜 ( )
A.能成虚像的特点
B.能成正立像的特点
C.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D.物像间距是物镜间距的2倍
D
2.如图,是小丽检查视力时平面镜、小丽和视力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若平面镜距视力表3 m远,该视力表要求被测者在5 m远处观察,则人应坐在离视力表____m远处。小丽在镜中看到时钟显示的时间如图所示,则实际时间是__________。
1
7:20
知识点2 球面镜及其应用
3.下列常见物品中,属于凸面镜的是( )
B
4.汽车后视镜中看到景物 ( )
A.比实际物体大,范围也大
B.比实际物体小,范围也小
C.比实际物体小,但范围大
D.比实际物体大,但范围小
C
5.如图所示,是我国在贵州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其反射面属于______镜,小方同学要制作简易潜望镜,他应该在纸筒中装入两块______镜。(选填“凸面”“凹面”或“平面”)。
凹面
平面
能 力 提 升
6.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猴子捞月亮,水中月亮远比实际的月亮小得多
B.在有些街头的拐弯处安装凸面镜,是为了扩大视野
C.比镜面大的物体,不可能在平面镜中成完整的像
D.遮光板在平面镜的后方,会遮住平面镜所成的像
B
7.光明是人们祈求的,但有时也会损害人的视觉和身心健康,成为光污染。下列会造成光污染的是 ( )
A.汽车车窗玻璃上贴防晒膜
B.城市建筑大面积安装玻璃幕墙
C.晚上学习时用护眼台灯
D.用塑料薄膜建造温室大棚
B
8.检查视力时要求被测者距离视力表5 m,由于室内空间不足,医生找来一块平面镜挂在墙壁上,让小军观察平面镜中的视力表的像。如图是“C”形视力表上面医生所指的原图,则小军看到的图像形状应该是图中的 ( )
D
9.许多学校在一进楼门的位置都竖立着一块平面镜,同学们经过镜前都习惯照一照。若某同学以 0.5 m/s速度垂直向平面镜靠近,则像相对于人的速度大小为____m/s。镜子中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0.小芳站在竖起的穿衣镜前2 m处,则镜中的像距离小芳______m,现将一块和镜面一样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如图所示,这时她______(选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1
不变
4
仍能
核 心 素 养
11.如图所示,平面镜和长为10 cm的细铅笔均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铅笔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15 cm,则 ( )
A.向上移动平面镜,铅笔的像也向上移动
B.铅笔和平面镜均水平向右移动10 cm,铅笔像的位置不变
C.为使铅笔在平面镜中成完整的像,平面镜应至少高10 cm
D.铅笔和平面镜均绕底部转至虚线
位置时,铅笔与它的像平行
D (共25张PPT)
多彩的光
第四章
第一节 光的反射
第1课时 光的传播
基 础 过 关
能 力 提 升
核 心 素 养
基 础 过 关
知识点1 光源
1.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 )
A.街道边“刺眼”的玻璃幕墙
B.夜晚朦胧的月亮
C.呈现着彩色图案的投影屏幕
D.白天火热的太阳
2.以下物体:①冉冉升起的太阳;②正在放映的电影银幕;③点缀黑夜的萤火虫;④燃烧的蜡烛。其中不属于光源的是_____,属于自然光源的是______(均填序号)。
D
②
①③
知识点2 光的直线传播
3.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
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
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
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
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D
4.下列关于光线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光线表示出了光的传播方向
B.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引入光线运用了建模法,即理想模型法
C.光线是真实存在的
D.实际上光线并不存在
5.在晴朗的天气时,树荫下的地面上常看到一些明亮的圆形小光斑,这是 ( )
A.太阳的像 B.太阳的影子
C.树叶的缝隙 D.树叶的影子
C
A
6.如图所示是某一时刻,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月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阴影区域的人们便看到了______(选填“日食”或“月食”)。这是因为光沿______传播形成的。
日食
直线
7.如图所示,小孔前有一物体AB(AB是发光物),请在图中作出AB经过小孔后在光屏MN上所成的像A′B′的光路图。
知识点3 光速
8.太阳光从空气中进入河水中,它的传播速度 (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B
9.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m/s,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这个速度。由于光速远大于声速,所以运动会上赛跑时,计时裁判总是________________(选填“看到发令枪冒烟”或“听到枪声”)就计时。
3×108
小于
看到发令枪冒烟
能 力 提 升
10.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在灯光下会看到物体的影子,自然界中会出现日食或月食等天文现象,利用激光可以引导掘进机前进。假如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
A.阳光下的人影更清晰
B.地球上没有昼夜之分
C.做操时更容易将队伍排直
D.更容易形成日食和月食
B
11.下列描述中,不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 )
A.看不到不透明体后的物体
B.日食和月食
C.看到闪电后才听到雷声
D.人的身影早晚长,中午短
C
12.在纸上剪一个很小的“△”形孔,让太阳光垂直照射到“△”形孔上,那么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是 ( )
A.“△”形的 B.圆形的
C.“▽”形的 D.无法判断
B
13.在硬纸板上穿一小孔,通过小孔向外看,眼睛向小孔逐渐靠近,看到外面的景物范围 (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A
14.当人从停放在路边的A车前横穿马路时,行驶中的B车内驾驶员由于存在盲区而看不见行人,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如图,盲区指的位置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D
15.“金星凌日”是在地球上看到金星从太阳面上移过的天文奇观,它可以用______________来解释。右图为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的示意图,金星的位置在____处。
光的直线传播
丁
16.人沿着街道走向街灯,再从街灯下走远,则他的影子长短变化是______________。(选填“变长”“变短”“先变长后变短”或“先变短后变长”)
先变短后变长
17.如图为“坐井观天”的示意图,设点E为青蛙的眼睛,请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画出它能看到天空的范围。
18.如图所示,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其成像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____。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烛焰的正立像 D.烛焰的倒立像
(3)从右侧眼睛看过去,将蜡烛在孔前绕顺时针旋转,则人眼看到的塑料薄膜上的像是______(选填“顺”或“逆”)时针旋转的。
倒立
光的直线传播
D
顺
(4)为了增大烛焰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5)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其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薄膜上一直没有观察到像的原因是__________。
减小蜡烛与小孔间
的距离
树叶缝隙到地面的距离不同
环境过亮
核 心 素 养
19.小明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到小孔会成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像,为了验证这个说法,他准备制作一个LED屏作为物体进行研究,下列关于LED屏制作形状的选择最适合的是 ( )
D (共24张PPT)
多彩的光
第四章
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
第1课时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基 础 过 关
能 力 提 升
核 心 素 养
基 础 过 关
知识点1 平面镜成像特点
1.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可以用光屏来验证像的虚实
B.代替平面镜的玻璃板必须跟水平桌面垂直
C.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D.多次实验目的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
D
2.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平面镜成像的是 ( )
D
3.一湖泊深10 m,一架无人机悬停在距湖面26 m高的空中,则它在湖中的像距离湖面______m,当它下降了2 m,则像与它的距离减小了____m,在下降的过程中它在水中的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6
4
不变
4.(东营中考)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装置。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一支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移动点燃的蜡烛,多做几次实验。
(1)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此操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____(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某同学无论怎样调节蜡烛B,发现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如果把蜡烛A远离平面镜,看到的像会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若要确认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进一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A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放置
远离
不变
在蜡烛B处放置光屏,观察光屏上是否能承接到像,确定像的虚实
知识点2 平面镜成像原理
5.(桂林中考)如图所示,进入人眼睛的光线是由 ( )
A.平面镜发出的
B.像S′发出的
C.平面镜反射的
D.人的眼睛发出的
C
6.如图是小猫照镜子的情景,当小猫走近镜子时,它在镜中的像将______(选填 “变大”“变小”或“不变”),镜子中所成像的原理是__________。
不变
光的反射
7.如图所示,A、B是镜前一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M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在图中标出点光源S和像点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能 力 提 升
8.(衡阳中考)关于做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实验中所成的像可用光屏承接
B.实验中所成像的大小会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C.该实验需要选择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
D.多次进行实验,主要是为了减小测量误差
C
9.如图为玩具鸟在平面镜中的成像示意图。下列能改变像位置的是 ( )
A.竖直上移玩具鸟
B.竖直下移平面镜
C.人向平面镜靠近
D.像与镜间放一木板
A
10.如图所示,猴子看见水井中的“月亮”就要去捞,结果什么也没捞到。关于水中的“月亮”离水面的远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月亮”就在水的表面上
B.和猴子眼睛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C.等于井中水的深度
D.和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D
11.如图是芜湖镜湖公园的步月桥美景,从远处看桥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一个完整的圆。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是光的__________现象所形成的____像与桥身连成一起。
镜面反射
虚
12.如下图,平面镜MN竖直放置,镜前有一个发光物体S,现将平面镜绕M点从MN转过40°到MN′位置过程中,物体S在平面镜中的像S′离M点的距离__________(选填“越来越近”“越来越远”或“保持不变”)。像S′绕M点转过的角度为________。
保持不变
80°
13.如图所示,画出图中物体AB在镜中所成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核 心 素 养
14.如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2)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3)现有厚度分别为5 mm和2 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较黑暗
B蜡烛
2
(4)点燃A蜡烛,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____(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______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
(5)若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像是____(选填“虚”或“实”)像。
(6)某次实验时,小王同学在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断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重合
相等
垂直
相等
不能
虚
玻璃板未能垂直桌面
(7)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 ( )
A (共25张PPT)
多彩的光
第四章
第一节 光的反射
第2课时 光的反射规律
基 础 过 关
能 力 提 升
核 心 素 养
基 础 过 关
知识点1 光的反射定律
1.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面镜上,其中反射角是 ( )
A.∠1
B.∠2
C.∠3
D.∠4
C
2.如图所示,若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20°夹角,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反射角是70°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70°
C.入射角是20°
D.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
A
3.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使光线AO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O点,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 )
A.绕ON前后转动板E
B.绕ON前后转动板F
C.改变光线AO与ON之间的夹角
D.改变光线OB与ON之间的夹角
C
4.我国有一部古书《淮南万毕术》,书中记有这样一段文字:“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如图所示,这是利用__________原理来观察周围景物。
光的反射
5.当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120°时,入射角为________,当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时,反射角将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6.(济宁中考)一束光照射到平面镜上,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按要求完成图)
60°
减小
7.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同学选用了平面镜、能绕ON翻转的白色纸板E、F、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________。
(2)实验中选用不同颜色的笔的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平面镜上______________放置白纸板,当光贴着纸板E入射时,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
(4)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量角器
标记(区分)出不同的
入射光与对应反射光传播路径
竖直(垂直)
保持E纸板不动,多次翻折F纸板,观察F纸板上是否
有反射光线
知识点2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8.关于下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B
A.图甲所示的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乙所示的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城市中的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所造成的“光污染” 是由于发生了图甲所示的反射
D.我们能够从不同方向看到桌椅、书本等物体是由于发生了图乙所示的反射
9.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______(选填“漫”或“镜面”)反射的缘故:但是教室个别位置的同学,有时候感觉黑板特别亮看不清字,俗称“反光”,这是由于黑板发生______(选填“漫”或“镜面”)反射的缘故。
漫
镜面
能 力 提 升
10.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点亮,但人能看到未点亮的灯泡.以下对于“看到未点亮灯泡”所画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
D
11.如图,若要让反射光线射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 ( )
A.竖直向上移动
B.竖直向下移动
C.水平向右移动
D.水平向左移动
B
12.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则从侧面看 (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B
13.如图所示,两块平面镜MP、PN相交,夹角为60°,一束光线AO斜射到平面镜MP上,光线经两平面镜反射后与入射光线AO重合,但方向相反。则AO与平面镜MP的夹角α是 ( )
A.30°
B.45°
C.60°
D.90°
A
14.多亏有____反射,我们才能从不同方向看到不发光的物体。黑板上有时出现“反光”,这是光的______反射造成的。(均选填“镜面”或“漫”)
15.一条光线垂直于平面镜入射时,入射角为____°;若保持镜面不动,入射光线方向改变25°,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
漫
镜面
0
50
16.如图所示,护林员利用一块平面镜使此时的太阳光水平射向山洞中P点,请你通过作图标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17.如图所示硬纸板是由E、F两块粘接起来的,可以绕ON转动,ON垂直于镜面,让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
(1)先使E、F两块纸板在同一平面内,这时在F纸板上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这时在F纸板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2)由(1)可得出结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__________。
(3)使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ON,可观察到反射光线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法线,用量角器分别量出几次实验的入射角和反射角,可得出结论:反射角______入射角(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能
不能
同一平面
靠近
等于
(4)若光垂直入射到平面镜,反射角是____°;如果让光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光反射时,光路是________。
0
可逆的
核 心 素 养
18.以平面镜BC和CD为两个侧面的一个黑盒子里有一个点光源S,黑盒子的另一个侧面AD上开有一个小孔P,如图所示。当小李同学在盒外沿着与AD平行的方向走过时,通过小孔P能几次被点光源S所发出的光照射到 (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D (共23张PPT)
质量与密度
第五章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第2课时 测量物质的密度
基 础 过 关
能 力 提 升
核 心 素 养
基 础 过 关
知识点1 测量固体的密度
1.如图所示,有关“测量某种矿石的密度”说法正确的是 ( )
D
A.称量矿石质量的过程中,若天平横梁不平衡,可调节平衡螺母
B.若将矿石切去一半,则剩余矿石的密度会变为原来的一半
C.矿石的质量为28.4 g
D.矿石的密度为2.82 g/cm3
2.下列测量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
A.测小铁块密度:用装有适量水的量筒测体积后,再用天平测质量
B.测正方体小木块密度:用天平测质量后,再用刻度尺测边长并计算体积
C.测小砖块密度:用天平测质量后,再用装有适量水的量筒测体积
D.测比赛用铅球密度:用天平测质量后,再用装有适量水的量筒测体积
B
3.假期期间,小刚到省城兰州参观了黄河奇石博物馆,参观后他在黄河边捡了一小块石头带回去研究,为测量它的密度进行了如下操作。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到零刻线处,这时他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他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橫梁平衡。
(2)小刚在用天平测量黄河石质量的过程中操作方法如图乙所示,他的操作错误是__________。
(3)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图丙所示,则石头的质量为______g。
右
手拿砝码
27
(4)之后他将石头投入到量筒中,根据图丁中量筒的刻度值,石头的体积是______cm3。
(5)由以上操作可计算出这块石头的密度为____________ kg/m3。
10
2.7×103
知识点2 测量液体的密度
4.小明用天平、量筒和烧杯,测量烧杯中某种液体的密度。他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指针静止后如图甲所示;天平调节好后,如图乙,在烧杯中倒入适量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m1;如图丙,把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测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V;又测出倒出液体后烧杯的质量m2=40.2 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小明将图甲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即可开始用天平测量
B.测量时为使横梁平衡,可移动平衡螺母
C.按此次实验数据,小明所测的液体密度为2.01 g/cm3
D.把液体倒入量筒后有少量液体留在烧杯中,不会影响测量结果
答案:D
5.小红同学测量陈醋的密度,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小红的实验步骤如下: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她接下来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使天平横梁平衡。
(2)接下来进行以下三项操作:
A.用天平量烧杯和剩余陈醋的总质量m1;
B.将烧杯中的一部分陈醋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陈醋的体积V;
C.将待测陈醋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陈醋的总质量m2。
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先将游码归零,
再调节左右平衡螺母
CBA
(3)由图可得,陈醋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kg/m3。
(4)请设计实验表格。
1.125×103
陈醋与烧 杯总质量 m1/g 剩余部分陈 醋和烧杯的 总质量m2/g 量筒中陈 醋的质量 m/g 量筒中陈 醋的体积 V/cm3 陈醋的密度
ρ/(g·cm-3)
能 力 提 升
6.如图所示是用烧杯盛装某种液体时,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和液体体积V的关系图像,根据图像判断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C
A.根据图像不能求得烧杯的质量
B.根据图像可以求得烧杯的质量为60 g
C.根据图像可以求得液体的密度为1.0×103 kg/m3
D.因图像不过原点,所以该液体的质量和体积不成正比关系
7. 小明同学用天平、烧杯和量筒测定液体密度。在实验中,他没有把烧杯的质量测出来,而是多次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并用量筒测出相应的液体的体积,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次数 1 2 3 4
液体体积V/ cm3 15 22 50 80
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 g 67 72.6 95 119
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烧杯的质量为____________。
0.8 g/cm3
55 g
8. 小明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一枚石块的密度。
(1)他的实验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环节: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②向量筒中倒进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③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出石块的密度;④将石块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他的正确的实验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
①②④③(或②①④③)
(2)他用天平测量石块质量的过程如下:
①他把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置于0刻度处,指针静止时的位置如图所示。他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止。
②他把石块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中放入一些砝码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的左侧,然后向右盘中再放入一个最小的砝码,发现指针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的右侧。接下来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天平的横梁水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所示,则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___g。
左
指针能自由静止在分度盘中央刻度处
取出最小的砝码,调节游码,使指针能静止在分度盘中央刻度处
21.6
(3)他用量筒测量石块体积的过程如图所示:
①量筒内水的体积为______cm3。
②石块的体积为____cm3。
(4)根据测得的数据,可计算出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_g/cm3。
20
8
2.7
核 心 素 养
9.(河南中考)郑州市积极响应“国家黄河生态文明”战略,在沿黄地区大力发展石榴种植。小明发现他家的石榴比其他品种的石榴甜,汁更浓,想测一下石榴汁的密度。
(1) 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空烧杯放在调好的天平上,测出其质量为40 g。
②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石榴汁,将其放在天平左盘上,在右盘内添加砝码。当放入最小的5 g砝码时,天平右端下沉,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天平平衡。此时砝码质量及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烧杯和石榴汁的总质量为__________g。
④将烧杯中的石榴汁倒入量筒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石榴汁的体积为______cm3。
⑤用上述测得的数据计算出石榴汁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kg/m3
将5 g砝码拿下来,向右移动游码
62.4
20
1.12×103
(2)分析实验过程,小丽认为,在步骤③中,由于烧杯中的石榴汁有残留,会使密度的测量结果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她提出只要将(1)中实验步骤的顺序稍作调整就能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合理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偏大
②③①④ (共25张PPT)
质量与密度
第五章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第1课时 密度
基 础 过 关
能 力 提 升
核 心 素 养
基 础 过 关
知识点1 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小明测量了五个体积、质量各不相同的铁块,将所得数据描绘成图像。如图所示,图像中能与实验结果吻合的是 ( )
C
2.某小组同学在做“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他们选用了6个体积不同,分别由甲、乙两种不同物质构成的物体做实验,请你完成下列内容。
(1)先将天平放在______桌面上,游码放到标尺__________________,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某次实验中,用调节好的天平称物体B的质量,当把物体放到天平左盘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所处的位置如图1所示,此时天平平衡,如图2是用量筒测出物体B体积的情形,请你将两个数据记录在表一内。
水平
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表一
甲物质
物体 体积V/cm3 质量m/g
A 5 13.5
B 10 27
C 20 54
表二
乙物质
物体 体积V/ cm3 质量m/g
D 2 22.6
E 4 45.2
F 6 67.8
(3)表一、表二是同学们记录的实验数据,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同种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______。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不同
知识点2 密度
3.人们常说:“铁比棉花重”这句话的确切含义是 ( )
A.铁的质量比棉花的大
B.拿起铁比拿起棉花费力
C.铁的密度比棉花的大
D.铁的体积比棉花体积小
4.下列过程中会导致密度改变的是 ( )
A.一杯水倒掉一半 B.水结成冰
C.把铁块制成工件 D.把一块石头分成两半
C
B
D
6.一个金属块的质量为178 g,体积为20 cm3,它的密度是( )
A.0.8×103 kg/m3 B.8.9×104 kg/m3
C.8.9×10-3 kg/m3 D.8.9×103 kg/m3
7.分别用铜、铁、铝制成体积相同的实心正方体(ρ铜>ρ铁>ρ铝),其中质量最大的是 ( )
A.铜正方体 B.铁正方体
C.铝正方体 D.一样大
D
A
8.某品牌盒装牛奶,盒上标有“净含量250 mL”,用天平测得牛奶的质量是260 g,则这种牛奶的密度是__________ g/cm3;小明喝了半盒牛奶,剩下半盒牛奶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kg/m3。
9. 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2∶3,体积之比为3∶2,则甲、乙两物体的密度之比为________;若把甲物体截去一半,则甲、乙两物体的密度之比为_______。
1.04
1.04×103
4∶9
4∶9
10.如图所示,A、B、C为三只相同的杯子,分别盛有相等质量的水、酒精、硫酸(ρ硫酸>ρ水>ρ酒精),则A、B、C杯中装的液体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酒精、硫酸、水
能 力 提 升
11.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同一物质在任何状态下的密度都相同
B.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C.钢瓶中氧气用掉一半后,氧气的体积不变,密度不变
D.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D
12.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从地球带到太空中的铅笔能“悬浮”于舱内,是由于质量变小了
B.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质量和密度均不变
C.水从0 ℃升高到4 ℃的过程中,密度逐渐变小
D.氧气罐中的氧气用去一半,密度减小一半
D
13.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个体积相同的实心物体,质量之比是2∶3,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是 ( )
A.2∶3 B.3∶2
C.1∶1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4.将一铁丝剪掉一段后,剩余部分的密度______;在探究真空是否传声的实验中,瓶中的气体抽出一半后,剩余气体的密度______;液态蜡凝固后,中间会凹陷下去,则蜡由液态变为固态时,它的体积将______,密度_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A
不变
变小
变小
变大
15.为了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工合作,共同收集数据。
(1)选取铝和铜制成的实心金属组件各1套,形状如图甲所示。
①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______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上,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分别测出各金属块的质量。
②用直尺或量筒(排水法)分别测算出每个金属块的体积。
游码
(2)下表为部分小组收集的质量和体积的数据:
物质 组件 m/g V/cm3 物质 组件 m/g V/cm3
铝 a 2.7 1 铜 a 8.9 1
b 21.6 8 b 71.2 8
c 27 10 c 89 10
①已根据表中数据画出了铜组件的m-V图像,如图乙,请在同一坐标系上画出铝组件的m-V图像。
乙
②分析图像可知: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该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称为______。
③若测得另一铝质实心物体质量为135 g,则该物体的体积应为______cm3。
相同
不同
密度
50
核 心 素 养
16.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两个相同的圆柱形容器A和B,置于其中的圆台形实心铁块甲和乙完全相同,它们的上表面均与容器中水面相平,当从两容器中分别取出相等质量的水后(未取完),容器A中水的高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容器B中水的高度;若取出部分水后,容器A和B中水面高度相同,则从容器A中取出水的质量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大于
大于 (共16张PPT)
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
第一节 质量
基 础 过 关
能 力 提 升
基 础 过 关
知识点1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1.年幼的弟弟发现密封的面包被挤扁,总说面包变少了,哥哥却说面包没变。你认为哥哥所说的“没变”可能是指下列哪个物理量 ( )
A.体积 B.质量
C.密度 D.硬度
B
2.一块铁块的质量会发生变化的情况是 ( )
A.将它熔化成铁水
B.磨掉铁块一个角
C.把它轧成薄铁片
D.从地球运到月球
B
3. 决定一个物体质量大小的因素是 ( )
A.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B.物体的形状
C.物质的状态
D.物体所在的空间位置
A
知识点2 质量的单位
4.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 ( )
A.米 B.千克
C.米/秒 D.秒
5.电子的质量是9.1×10-25 mg,若用kg表示应该是 ( )
A.9.1×10-22 kg B.9.1×10-28 kg
C.9.1×10-31 kg D.9.1×10-34 kg
B
C
知识点3 测量质量的工具
6.分别说出图中所指定的天平各元件名称:A是______;B是__________ ;C是__________ ;D是______。
游码
平衡螺母
分度标尺
托盘
能 力 提 升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登月舱从地球到月球质量变小
B.1 kg铁比1 kg棉花的质量大
C.玻璃杯打碎后,形状发生了变化,但质量不变
D.一杯水凝固成冰后体积变大,质量变大
C
8.下列物体中质量最接近1.5×106 mg的是 ( )
A.一只鸡 B.一枚大头针
C.一只绵羊 D.一粒沙子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铝的质量是5 kg
B.大铝锅的质量比小铝勺的质量大
C.铝锅受热膨胀时,质量也变大
D.铝锅损坏一块后,质量并不改变
A
B
10. 关于物体的质量,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
A.一块铜温度由0 ℃升高到60 ℃,铜的质量不变
B.一粒种子被宇航员带入太空后,质量变为零
C.一块铁被压成铁片,形状和质量都改变
D.一块冰熔化成水,状态和质量都改变
A
11.物体所含______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______。
物质
千克
12.2020年 12月 3日,我国首次实现了地外天体起飞。如图所示,月球表面的嫦娥五号“上升器”点火起飞并迅速离开“发射器”(着陆器)向上运动。“上升器”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其相对于“着陆器”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嫦娥五号”从月球上采集的月壤随返回舱降落地面后,该月壤的质量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运动
不变
13.用天平称一个塑料瓶的质量,然后将其剪碎再放到天平上称量,比较两次测量结果发现测量值相等,这说明物体的质量与______无关;将一小块冰放入杯中用天平称量总质量,当冰熔化成水后,再称水和杯的总质量,比较两次测量结果发现测量值相等,这说明物体的质量与______无关。
形状
状态 (共26张PPT)
质量与密度
第五章
第四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
基 础 过 关
能 力 提 升
核 心 素 养
基 础 过 关
知识点1 常见物质的密度
1.下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液体,其中密度最大的液体是 ( )
A.酱油 B.白酒
C.水 D.花生油
A
2.小红同学根据下表提供的几种物质的密度(常温常压下),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
C
物质 密度/(kg·m-3) 物质 密度/(kg·m-3) 物质 密度/(kg·m-3)
水 1.0×103 冰 0.9×103 水银 13.6×103
酒精 0.8×103 铝 2.7×103 铜 8.9×103
A.体积相同的实心铝块和冰块,铝块质量是冰块的3倍
B.把200 g酒精倒掉100 g,剩下的酒精密度不变
C.固体物质的密度都比液体物质的密度大
D.相同质量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铝块体积大
3.两实心物体质量之比为1∶2,体积之比为2∶3,密度之比为_________;一只空瓶装满水时的总质量为350 g,装满酒精时的总质量是300 g,则该瓶的容积是________cm3。(ρ水=1.0×103 kg/m3,ρ酒=0.8×103 kg/m3)
3∶4
250
知识点2 密度知识的应用
4.一间普通教室的空气质量大约是(标准状况下,ρ=1.29 kg/m3) ( )
A.200多毫克 B.200多克
C.200多千克 D.200多吨
5.某个同学的体重为60 kg,已知人体的密度约等于1.0×103 kg/m3,则这个同学的体积约为 ( )
A.0.006 m3 B.0.06 m3
C.0.6 m3 D.6 m3
C
B
6.没有天平只有量杯,若要取0.2 kg的煤油(ρ煤油=0.8×103 kg/m3),则可以 ( )
A.用量杯量取200 mL的煤油
B.用量杯量取100 mL的煤油
C.用量杯量取250 mL的煤油
D.用量杯无法办到
C
7.小明家有一个镶嵌玉石的铜制工艺品,由说明书可知工艺品中铜的质量为89 g,已知铜的密度为8.9 g/cm3,在实验室中用天平测出工艺品的质量 141 g,将工艺品浸没在装有 40 mL 水的量筒中,如图所示,则玉石的密度为 ( )
A.2.6×103 kg/m3
B.1.7×103 kg/m3
C.2.0×103 kg/m3
D.3.5×103 kg/m3
A
8.在社会生活中,火灾是威胁公共安全、危害人们生命财产的灾害之一。发生火灾时,为了避免吸入燃烧后产生的有毒气体,人应贴近地面爬行,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有毒气体 ( )
A.受热膨胀,密度变小,飘于室内下方
B.受热膨胀,密度变小,飘于室内上方
C.受热膨胀,密度变大,飘于室内上方
D.受热膨胀,密度变大,飘于室内下方
B
9.已知ρ铝<ρ铁<ρ铜,将用细线拴好的质量相同的实心的铁块、铜块、铝块分别慢慢浸没在三个完全相同的装满水的杯子中,对于从三个杯子中溢出水的质量,判断正确的是 ( )
A.放铁块的质量大
B.放铜块的质量大
C.放铝块的质量大
D.三个杯子中溢出水的质量相同
C
10. 现有由同种材料制成的A、B两金属球其中一个是实心的,它们的质量分别为128 g、60 g体积分别为16 cm3、12 cm3。针对A、B两球有以下说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①A是实心球;②B球材料的密度是5 g/ m3;③空心球空心部分的体积是4.5 cm3;④质量是300 g的A金属的体积是60 cm3。
A.只有①③正确
B.只有①④正确
C.只有②④正确
D.①②③④都正确
A
11.在测定液体密度时,小华测量液体的体积V,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 m,测出了几组实验数据,并根据测量结果做出了m-V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容器的质量是______g;该液体密度是________g/cm3。
25
0.8
12.一水桶内结满了冰,且冰面恰好与桶口相平,此时冰与桶的总质量为22 kg,当冰完全融化后,需要向桶内倒入2 L的水,水面才正好与桶口相平,求桶的容积与桶的质量。(冰的密度为0.9×103 kg/m3)
能 力 提 升
13. 用不同材料制成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种实心球,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上放2个甲球,在右盘上放3个乙球,天平恰好平衡,若甲球密度为ρ甲,乙球密度为ρ乙,那么它们密度之间的关系是 ( )
A.ρ甲∶ρ乙=3∶2 B.ρ甲∶ρ乙=1∶2
C.ρ甲∶ρ乙=2∶1 D.ρ甲∶ρ乙=2∶3
A
14.现有甲、乙两种液体,ρ甲=1 g/cm3,ρ乙=2 g/cm3,要在两试管中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加入液体的体积之比为________;若两试管分别装有甲、乙液体30 g、20 g,要使两试管中液体质量相等,需分别再加入相同体积的液体______cm3。
2∶1
10
15.一只瓶子的质量为0.2 kg,装满纯水时的总质量为0.7 kg。求:
(1)这个瓶子的容积V。
(2)把水完全倒掉,在此瓶中装满另一种液体时的总质量为0.6 kg,请通过计算判断瓶中装的是下表中的哪种液体?将瓶中装满的这种液体从瓶中倒出 50 mL,则剩余液体和瓶子的总质量为多少?
一些液体的密度ρ/kg·m-3(常温常压下)
硫酸 1.8×103 植物油 0.9×103
海水 1.03×103 酒精 0.8×103
纯水 1.0×103 汽油 0.71×103
16.如图所示,底面积为100 cm2的薄圆柱形容器放置于水平电子秤上,里面盛有1 cm深的液体,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为150 g,将液体添加到4 cm深时总质量变为450 g。将底面积为50 cm2的实心金属圆柱体竖直放入容器中,稳定后,圆柱体上表面露出液面高度为2 cm,此时总质量变为2 450 g。求:
(1)液体的密度。
(2)圆柱形容器的质量。
(3)金属圆柱体的密度。
核 心 素 养
不变
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