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必修3单元检测: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必修3单元检测: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5-03 06:5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人教必修3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在《海国图志》中,“志于英夷特详”。这是因为英国当时是(  )
A.中国最主要的敌国 B.中国最重要的平等贸易国
C.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D.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宪国家
2.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
A.龚自珍  B.洪仁? C.李鸿章 D.严复
3.“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此评论适用于(  )
A.林则徐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B.洪仁?岢鲋泄?谝桓龇⒄棺时局饕宓姆桨?
C.洋务派开启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D.维新派第一次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4.“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区别在于(  )
①根本目的完全不同 ②思想向实践转化程度不同 ③阶级立场不同 ④所起的作用不同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5.1875年中国某官员与日本公使森有礼谈日本服装时说:“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此官员最有可能是(  )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6.下列人物,提出“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主张的是(  )
A.黄宗羲 B.林则徐 C.郑观应 D.李鸿章
7.下列观点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相符的是(  )
A.治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也,非器械、工艺也21世纪教育网
C.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D.当世恶疾者,帝制为最,惟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
8.康有为在受光绪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维新派的变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C.明确“中体西用”思想 D.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9.康有为奏章中往往采取用“中体”中借用西学的“移花接木”之法,给光绪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理论的外衣
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经典解释西方政治学说
10.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共同点是(  )
A.借助孔子托古改制 B.宣传西方政治学说
C.猛烈抨击纲常礼教 D.系统介绍西方文化
11.“共和制不过是空招牌,作为现代国家基础的新国民,并没有伴随民国而自然产生。因此,宣传新思想、培养新国民似乎已经刻不容缓。”为此,先进的中国人(  )
A.进行维新变法 B.发动武昌起义
C.宣传实业救国 D.掀起新文化运动
1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  )21·世纪*教育网
A.求同与存异 B.人文与博爱
C.浪漫与现实 D.民主与科学
13.以下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得出的推论是(  )
介绍马克思主义
西方习俗礼仪
国事要闻
文章数量(篇)
36
5
30
A.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14.陈独秀说:“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材料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第一次遭到严厉的批判
B.新文化运动时期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C.20世纪初新旧道德观念的冲突
D.向西方学习过程中资产阶级的困惑
15.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某班学生展开评论。你认为哪一评论是不妥当的(  )
A.这一口号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
B.其本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C.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片面性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16.某校四位同学就“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个观点从不同角度展开争论。你认为论证正确的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甲:错误。德先生和赛先生并非古代中国的特征,不存在“复兴”
乙:错误。白话文是胡适等人的创造,不存在“复兴”
丙:有道理。新文化运动复兴了中国早期民本思想
丁:有道理。新文化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A.甲、乙 B.乙、丙 C.甲、丁 D.丙、丁
17.陈独秀指出:“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勇猛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句话说明(  )www-2-1-cnjy-com
①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目标直指孔教 ②儒家思想束缚了民主和科学的传播 ③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和民主政治完全对立 ④新文化运动有对东方文化全盘否定的倾向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18.“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这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哪方面的内容(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19.下列言行与人物的搭配,不相符合的是(  )
A.应战胜恶社会,而不为恶社会所征服——陈独秀
B.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蔡元培
C.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鲁迅
D.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李大钊
20.1918年,作家刘大白创作了诗歌《红色中华》,其创作的背景是(  )
A.《青年杂志》创刊 B.五四运动爆发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21世纪教育网
二、非选择题(21题14分,22题18分,23题18分,共50分)
21.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中的几位人物:
人物及编号
人物速写
①康有为
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②李鸿章
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被指为“卖国贼”
③魏 源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④陈独秀
创办《新青年》
⑤林则徐
民族英雄,领导了禁烟运动
⑥梁启超
号饮冰室主人,曾拜“南海先生”为师,著有《变法通议》
⑦李大钊
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等文章
⑧曾国藩
创建“湘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请回答: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概括他们各属于哪一派别,并按派别将其分为四类(每一类两人,不用写人名,只写编号)。(4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概述四派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主张。(8分)
(3)结合上述人物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谈谈在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外国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一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热爱儒学,他曾建议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将孔子抬出来”。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21cnjy.com
材料三
(1)据材料一、二,分析季羡林主张“将孔子抬出来”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2)材料三中漫画反映的是哪一思想文化运动?这一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和对待儒家思想的?(6分)
(3)某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开展研究性学习,除上述三则材料外,还可以选取哪些时期的有关史料?(至少举出三例)(6分)
(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皇帝
材料二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魏源
材料三 据《中国革命论》:“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民族独立,一是国家富强,当时的一种观点(洋务派)认为,中国之所以有外患,是因为贫穷,只要我们富强,外患自然就解决了。”21教育网
材料四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
请完成: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21世纪教育网
(2)材料三中洋务派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8分)
(3)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依魏源和康有为看来分别是学什么?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二人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 答案:A 点拨:魏源受林则徐嘱托,据《四洲志》译稿及中外文献资料,于《南京条约》订立后不久编成《海国图志》一书。1840~1842年正是中英两国发生鸦片战争的时候,所以英国作为中国最大的敌人,必然会被魏源关注。2·1·c·n·j·y
2. 答案:C 点拨:材料含义为典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国之伦常”即中国传统制度,此所谓根本;再“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显然与洋务派观点相似。冯桂芬属于早期维新派,是从洋务派分化出来的,答案为C项。
3. 答案:C 点拨:由“模仿……西方器物”可知学习西方科技;由“以新卫旧”“难以挣脱传统”可知符合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口号,故C项正确。
4. 答案:C 点拨:无论是林则徐、魏源等人还是洋务派,他们都属于地主阶级,其活动的根本出发点都是维护封建统治,所以①③排除。前者几乎没有具体实践,后者进行了30多年的实践活动,所起的作用当然也不同。所以选C项。  21*cnjy*com
5.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1875年”“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等信息可知,该官员反对学习西方生活习俗,与洋务派“中体西用”相符,故选B项。【来源:21cnj*y.co*m】
6.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题干信息可知,题中人物主张“设议院”,四个选项中具有这一主张的只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郑观应,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不符合题意。【出处:21教育名师】
7.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A项是封建顽固派的观点;B项是洋务派的观点;D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C项提倡民权、议院,符合维新派的主张,故C项正确。21*cnjy*com
8. 答案:A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学习内容深入到制度层次,B、C两项均停留在器物层次,应排除;D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A项正确。
9. 答案:B 点拨:康有为借孔子的旗号来宣传维新变法,目的是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理论的外衣,减少变法的阻力。
10. 答案:B 点拨:A项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C项不符合三人思想的特点;D项是严复的特点。虽然这三个人介绍西方学说的侧重点不同,但都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
11. 答案:D 点拨:由“共和制不过是空招牌”“宣传新思想、培养新国民”等可知,该运动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以宣传西方新思想、培养新国民为目标,D项正确;A、B两项均发生在辛亥革命前,排除;“宣传实业救国”属于经济领域的主张,与“培养新国民”无关,C项错误。
12. 答案:D 点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13. 答案:A 点拨:据表中文章数量可知,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最多,这表明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故A项正确。B、C、D三项中“唯一途径”“都是”“最关心……礼仪”等说法,不符合当时史实或表中所给信息。
14. 答案:C 点拨:题干中材料认为“三纲”是一种“奴隶道德”,符合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内容,故C项正确。
15. 答案:A 点拨:B项符合新文化运动的性质,表述正确;“打倒孔家店”体现了对封建文化的批判,有积极意义,但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否定,因此也有其片面性,故C项表述正确,A项表述错误;D项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表述正确。
16. 答案:C 点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提倡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并非古代中国的思想主张,故甲的说法正确;白话自古有之,白话文不是胡适的创造,乙的说法错误;新文化运动是全新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不是复兴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丙的说法错误;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丁的说法正确。故应选C项。
17. 答案:A 点拨:由材料中“不可相容之孔教……彻底……不止不行”可以得出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所以选A项。
18. 答案:B 点拨:从材料中“言之有物”“讲求文法”可知是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内容,故选B项。
19. 答案:D 点拨: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的是胡适而非李大钊,故D项对应不正确。
20. 答案:D 点拨:A项是在1915年,B项是在1919年,C项是在1921年,均应排除;马克思主义1917年开始传入中国,故D项正确。
21. 参考答案:(1)第一类:地主阶级抵抗派,③⑤;第二类:地主阶级洋务派,②⑧;第三类:资产阶级维新派,①⑥;第四类: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④⑦。
(2)林、魏二人代表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了解世界、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曾二人代表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以达到自强的目的;康、梁二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建立君主立宪制;陈、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以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为大旗,主张以西方先进思想文化改造中国。
(3)结合中国国情,以开放心态了解并吸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做到“洋为中用”。
点拨: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分析理解、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较简单,按照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激进民主主义者分别归纳即可;第(2)问属于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难度不大;第(3)问属于开放式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2. 参考答案:(1)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占据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2-1-c-n-j-y
(2)新文化运动。认识:儒家思想维护了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对待:彻底批判儒家思想(或打倒孔家店)。
(3)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主张;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主张;秦朝“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宋代理学的有关史料;明代李贽批判孔子的有关史料等。
(4)儒家思想虽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要看到其积极方面,也要看到其消极方面,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点拨:本题以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为主线,考查不同时期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及对当前的启示。第(1)问依据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回答即可;第(2)问据漫画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可推知是新文化运动,然后依据相关史实回答;第(3)问可以根据儒家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选材,题中材料已选取了当今、汉代、新文化运动三个时期,还可以选取春秋、战国、秦朝、宋代、明代等几个时期的有关史料;第(4)问言之成理即可。
23. 参考答案:(1)由鄙夷到师夷。鸦片战争的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2)不正确。造成中国落后的真正原因,一在于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二在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只要不彻底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中国是不可能走向富强的,也不可能解决外患。21·cn·jy·com
(3)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西方的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由技术(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点拨:本题考查我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第(1)问从“不藉”外夷到“师夷”可得出观念上的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第(2)问,明确材料中洋务派总结的中国出现外患的原因在于“贫穷”,然后再列举出中国落后的真正原因进行驳斥。第(3)问,结合所学各派别的主张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