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
2.《孙膑兵法》中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
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
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
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3.某历史探究小组就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展开了探究性学习,其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
B.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
C.都增加了本诸侯国的实力
D.结果都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
4.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5.法家思想之所以是战国时期最合乎社会发展的进步思想,是由于( )
①它顺应了时代形势 ②它主张建立中央集权 ③它倡导以法治国 ④它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商鞅变法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主要表现在( )
①统一度量衡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实行二十等爵制 ④废分封,行县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8.《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C.革除了陈风陋习
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
9.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促进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 )
①顺应历史潮流 ②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③“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 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10.一代“战国铁相”——商鞅完成了一次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变法运动,这次变法运动留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
①只有改革才能生存 ②只要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都是一帆风顺的 ③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 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1题20分,第12题20分,第13题2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作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秦孝公发布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二 商鞅变法规定,“令民为什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他认为“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则重者无从至矣”,即对轻罪严厉处罚可以杜绝犯重罪。“燔诗书而明法令。”认为“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必至贫弱”,还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非兵羞战、仁义说成“六虱”,反对根据这六种情况授予官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及游手好闲致贫者,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扼要分析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原因。(8分)
(2)历史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众说纷纭。依据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简要评价商鞅变法的功过是非。(12分)
12.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利,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梭伦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请完成:
(1)材料一体现了梭伦的什么政治理念?试举两例符合这一政治理念的改革措施。(8分)
(2)结合材料二,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4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变法内容的主要异同。(8分)
13.(2013·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6分)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14分)
参考答案
1.
答案:B
2. 答案:B
3. 答案:C
4. 答案:D
5.答案:A
6. 答案:B
7. 答案:C
8. 答案:B
9. 答案:A
10. 答案:D
11. 答案:(1)秦国地处西陲,位置偏僻;思想保守,受到各国轻视;经济落后,国力较弱。为实现富国强兵,秦孝公决定变法。
(2)商鞅变法实行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确立新的社会秩序,但同时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专制毁坏了传统文化,专制独裁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变法有利于经济发展,实现富国强兵,但对商业的抑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2. 答案:(1)公平思想(或中庸思想)。如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建立“四百人会议”。(举两例即可)
(2)实行什伍连坐制,维护统治秩序;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基础;取消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封建制度的确立;推行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3)同:经济上,都进行了土地方面的改革;政治上,都调整了平民和贵族的关系。异:政治上,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思想,商鞅变法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梭伦鼓励发展工商业。
13. 参考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
(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