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单元检测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阅读题(4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有着歌的一些元素。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周语上》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做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歌则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
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治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且由于政治言说性质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
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将诗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其教化作用。诗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不过,即使是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
(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
1 下列有关先秦“诗”与“歌”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的,而早期的歌是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
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有着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
C.“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
D.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的产生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做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C.早期的歌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其教化的作用。
D.“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诗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
3 请结合文本,简述“诗”在西周的作用。
二、课内文本阅读(1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4~5题。(8分)
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21世纪教育网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4 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4分) 21cnjy.com
5 “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具有怎样的作用?(4分) 21·cn·jy·com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6~7题。(7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 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①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②号外野③,翔鸟④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www.21-cn-jy.com
6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两句只是单纯的写景吗?(3分)
7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三、课外文本阅读(16分)
(一)(2010·全国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试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21教育网
8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4分)
9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8分)
春夜闻笛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唐)李益
寒山②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采桑子③
(宋)朱敦儒[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相映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21世纪教育网2·1·c·n·j·y
注:①此诗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②寒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③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中说朱敦儒“靖康离乱,避地自江西走二广”。www-2-1-cnjy-com
10 两首诗词的传情达意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借助了“雁”这一意象。李诗借大雁春来北飞,言迁客欲归不得(雁归而人留),寄喻得体,衬托有方。朱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1-c-n-j-y
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21世纪教育网
A.王小光同学不仅认真学习,而且好为人师,班上的同学不管谁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只要找到他,他都乐意帮助。【出处:21教育名师】
B.俗话说“人无完人,瓜无滚圆”,这一次他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是小问题,不足为训,看一个人应该看主流。【版权所有:21教育】
C.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各路救援人员迅速到位,但当地的气象情况仍是翻云覆雨,十分恶劣,所以要防止次生灾害发生。21*cnjy*com
D.最近,一种几乎可以抵御所有抗生素的超级病菌又出现了,所以人类在疾病的防控上一定要做到见微知著,未雨绸缪。
1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塑造出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B.日本贸易企业官员称,从21日开始,中国已经停止向日本出口稀土,这对生产超导体、计算机、混合动力汽车和其他高科技产品是非常重要的。
C.经罗氏公司总部和上海药品鉴定机构分别鉴定,确定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造成大量眼疾患者产生不良反应事件的药物为假药。
D.从学术打假到今天的打架,从抄袭论文到今天的抄起家伙,学术不端的问题,已经完全演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14 填入下列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____________;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愉;__________。我们离不开大自然。________________。
①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王维找到了精神归宿
②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
③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④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李乐薇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⑤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精神依托,也是我们的生存环境
⑥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21世纪教育网
A.①④⑥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③⑤
15 平实的语意可以用富有文采的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达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如阿拉法特在联合国会议上就曾这样表述“和平的期盼”和“战斗的决心”:今天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但也是带着保卫祖国的战士的枪来的。请在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一句,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将原句转换成生动形象的表述,不得改变原意。(5分)【来源:21cnj*y.co*m】
(1)杜甫吟咏韭菜的诗句,至今令人回味。[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春风雨露时节,小草一根根长出地面。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6 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在相应位置上填写序号。(6分)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 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戏剧社【 】 文学社【 】 摄影小组【 】
五、作文(60分)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树上有一只很诱人的苹果熟了,因为太高,踮起脚都够不着,只好搬来梯子,就在我伸手欲摘的一瞬,苹果突然脱枝而落,摔在地上,“啪——”,成了一团果泥。
这便是生活中所谓的无奈——眼看到手,却又失去。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根据你的感悟,自主确定角度,确定题目,确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
1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重要概念在文中含义的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能力。D项中,“而歌的产生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是不准确的,文章第五段“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点。A、B、C三项在文中都各有体现。21·世纪*教育网
答案:D21世纪教育网
2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C项,把歌和音乐割裂开来,是不正确的,因为原文第二段有“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这两者是一体的,另外借助音乐更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的是“诗”而不是“歌”。 21*cnjy*com
答案:C
3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综合能力。对本题的解答要把握住文章的内容要点,从全文入手,找出有关诗的作用的信息,整合后作答。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参考答案:诗是西周礼乐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动的产物,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一方面可以补察时政,另一方面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是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
4 参考答案:这个比喻是说,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这非常不公平,但无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5 参考答案:“安能行叹复坐愁”一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诗人的情感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6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这似乎只在写自然景色,但景中有人,不仅烘托出一种凄清的气氛,而且点出景中人的心境,这比直接写人的心情高妙得多。
7 参考答案:这两句是典型的景中有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不仅写出了凄清的环境,而且衬托出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8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 ( http: / / www.21cnjy.com ),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9 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10 参考答案:(朱词)借旅雁自比,以万里反衬自身的孤单,写虽在战乱中来到江南作客,但仍无法忘怀那“万里烟尘”的中原,比喻形象,对比鲜明。
11 参考答案:李诗之泪是自伤身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泪,表现了诗人被贬南方,渴望北归而不能的遗憾与怨恨;朱词之泪是忧时伤世之泪,表现了诗人因中原沦陷被迫漂泊江南的离愁别恨与担忧时局的爱国情怀。
12 解析:A项,好为人师:喜欢当别人的老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句中望文生义,感彩不当。B项,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句中望文生义。C项,翻云覆雨:比喻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D项,见微知著: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答案:D
13 解析:A项,“塑造”与“理念”动宾不搭配;B项,“这”指代“稀土”这种资源还是“中国已经停止向日本出口稀土”这个事实不清楚;C项,主语残缺。
答案:D
14 答案:C
15 答案示例:(1)一千多年前的春韭, ( http: / / www.21cnjy.com )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2)多情的小草,在春风和雨露的歌吟里,在大地上排列着,把自己排成诗行。
16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得体。①“现面目”“留旧神”,表现了摄影的特点。②写学术研究。③“妙句”“毫端”表明是创作。④是说书信。⑤形象地说明了演员的特点。
答案:戏剧社【⑤】 文学社【③】 摄影小组【①】
17 写作提示:对于有寓意的材料,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要审清其内涵的多样性,上述材料中,“很诱人的苹果”和“生活中所谓的无奈”都应该关注;其次要注意挖掘立意点的深度和正面意义,这是作文立意的重点。
从“很诱人的苹果”,我们可以联想到生活中对我们充满诱惑的虚华名利,这些东西常常使人盲目追逐,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这说明追名逐利之心可能会使人不能自持,甚至会使我们误入歧途,所以从这方面立意可以说是拒绝诱惑;从“生活中所谓的无奈”方面立意,则要看到人生不如意的事常是十之八九,从这方面立意可以说是顺其自然或超越无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