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5 人口迁移 【浙江专版】新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精讲精练(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25 人口迁移 【浙江专版】新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精讲精练(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3-24 11:18:2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25:人口迁移
新课标要求 知识要点 命题方向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特点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以人口统计图表为背景,结合春运、产业转移、城镇化等问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本专题考查重难点主要集中在人口迁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上,我国人口发展已进入新的时期,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产业转移、城镇化、民工流等现象,都会导致人口迁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立足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知识结构、人口迁移量、人口变化等数据资料,继续考查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对策,仍是命题热点趋势。这部分题目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均以数据图表为载体,重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以及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地理数据与地理图表间的转化能力。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
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分类
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②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4)形式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是推力(或排斥力)与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3)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4)其他因素:包括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二、国际人口迁移
1.影响因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特点
(1)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①15世纪:欧洲殖民者及其从非洲贩运的奴隶移民到“新大陆”。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①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③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欧洲移民逐渐减少,拉丁美洲取代欧洲成为美国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迁入美国的人数也超过了欧洲。
三、我国人口迁移
1.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1)影响
①对我国人口分布状况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战争、灾害等方面。
2.我国当代的人口迁移
阶段 特点 方向
20世纪80年代 以前 组织性迁移为主,自发性迁移一直比较少 方向: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为主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人口流动日益活跃,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从中部向东部迁移,西南、西北向东部迁移的趋势扩大。一定数量的人口向北美、欧洲各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迁移
(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完成下面小题。
7.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8.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 )
①工资水平②空间距离③土地价格④环境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7.B 8.A
【解析】
7.根据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来源分布图可知,流入人口占比最高的是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另外还有河南、江西省也属于中部地区,因此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中部地区,B正确;东部地区仅有江苏省有流入,但占比较低,A错误;西部地区有四川省流入,且人口占比较低,C错误;图中没有显示东北地区有人口流入,D错误。故选B。
8.甲省是江西省,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平,①正确;江西省临近长三角地区,空间距离较近,有利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②正确;当前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土地价格和环境质量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③④错误。综合起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域: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中部地区包括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难点一. 人口迁移的判断
人口迁移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居住地的改变应为永久或长期的;三是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图示如下:
难点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反映。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37°N以南)迁移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人类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淡水 其分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居
矿产 资源 随其早期开发利用而引起人口迁移和流动,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2)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经济 发展 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
交通和 通信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如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
文化 教育 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的改变,促进了人口迁移
婚姻 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的迁移起重要作用
(3)政治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政策 政策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尤其重要,如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政治 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难点三. 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难点四.人口迁移的影响
任何人口迁移都会对迁入地区和迁出地区的各个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体总结如下:
人口数量变化可反应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受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影响,近年来,我国中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快于沿海发达地区的核心城市。下表是我国三城市的2011-2021年常住人口数量统计情况(单位:万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2011年 2013年 2015年 2017年 2019年 2021年
北京 2024 2125 2188 2194 2190 2188.6
郑州 908.5 986.6 1069.2 1164.3 1235.5 1274.2
M市 752.1 761.1 779 796.5 818.9 946.5
根据表格,可知( )
A.北京流动人口多于郑州 B.北京人口增速快于郑州
C.郑州人口一直快速增长 D.郑州人口增速大于北京
2.推测M市最可能是( )
A.上海 B.西宁 C.合肥 D.拉萨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70%,而乡村60岁以上人口占了乡村总人口的23.81%,人口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与此同时乡村劳动力人口中55岁以上劳动力超1亿,占农业劳动力人口的34.4%。完成下面小题。
3.乡村人口老龄化水平较城镇高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
A.乡村人口平均寿命较长 B.乡村农业产业基础薄弱
C.60年代出现“婴儿潮” D.乡村劳动力曾大量外流
4.乡村农业劳动力人口高龄化,对农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田间管理精细化 B.种植结构复杂化 C.种田大户增多 D.复种指数提高
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的同时,农村地区劳动力也存在弱回流。研究人员对珠江三角洲外围地区15个村的部分回流劳动力进行了问卷调查,下图为本次调查中回流劳动力回流前后行业类型分布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人口出现回流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就业机会减少B.珠江三角洲地区房价上涨,交通拥堵加重
C.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D.国家实施乡村振兴,鼓励农民回乡创业
6.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回流劳动力就业选择的特点,可推测( )
A.回流后其职业选择倾向农业生产活动B.回流前后从事行业不具有一定关联性
C.回流后乡村制造加工业发展最为显著D.回流后乡村第三产业将得到很大推动
我国中部某县是务工人员输出大县。该县甲、乙、丙三个村中,甲村距离城区最近,地形以平原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居中,有多家工厂,经济相对发达;乙村地处偏远山区,人均耕地面积最小,广泛种植楠竹,经济落后;丙村地形以丘陵为主,人均耕地面积最大,主要种植水稻和饲养生猪,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从经济发展程度推测,目前三个村外出务工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乙、丙、甲
8.外出务工时,相比乙村村民首选经济发达省份,丙村大多在附近市、县的主要原因是( )
①往返交通便利②兼顾务工务农③经济收入更高④社会保障更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市场需求是调控商业行为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在实际生活中,航空公司会调研预判客运需求,从而对预售机票进行定价。下图为2023年1月重庆至宁波机票预售价格表和两市2022年总人口流动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7日 18日 19日
¥99 ¥99 ¥99
20日 21日除夕 22日
¥320 ¥600 ¥700
23日 24日 25日
¥1000 ¥1330 ¥1530
表中时段受机票价格调整影响最明显的目标人群是( )
A.探亲 B.务工 C.求学 D.旅游
10.关于图示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政策是影响重庆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B.人口流动导致两地人口分布更加均衡
C.重庆流出人口年龄结构以青壮年为主D.人口流动有利于改善宁波的生态环境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回流城镇化是指在发达地区务工的农村人口返回户籍所在地后,在县城和地级市就业和购买住房的城镇化过程。1980年以来,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中部人口跨区域东流为沿海城市发展注入活力,形成多个具有地域特点的城市群。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回流城镇化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现象。下图示意江西省吉安市(地级市)回流人口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构成情况。
(1)推测我国中部地区回流人口的素质结构特点。
(2)江西省吉安市人口主要回流方向既不是地级市也不是村镇,而是县城。请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3)简述近年来人口回流对江西城镇化发展的益处。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口普查十年一次,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20年11月1日零时正式开始,与十年前相比,第七次人口普查面临的形势变化有: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材料二下图示意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迁入率。
(1)推测第六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其与人口迁移主体年龄段在数量上有巨大落差的现象,简述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2)说明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迁入率较高省份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3)推测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中65岁以上人口迁移数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1.D 2.C
【解析】1.观察对比表格数据,北京市的常住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郑州的常住人口数量呈增加趋势,因此郑州人口增速大于北京,B错误,D正确;2015年至2017年郑州市常住人口数量减少,C错误;表格内无法获知北京市的流动人口数量,A错误。所以选D。
2.仔细观察M市的常住人口数量和变化可知。该城市常住人口呈增加趋势,且增速较快,推测该城市最可能是靠近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对周围辐射带动作用强,距发达地区近,承接产业转入更多,就业机会增多,吸引人口迁入,合肥最符合,C正确。上海市人口数量规模大,且常住人口增速相对不快,A错误。西宁和拉萨的人口总量少,且人口增速相对较慢,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3.D 4.C
【解析】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农村老龄化严重,D正确;乡村医疗水平有限,人口平均寿命比城市短,A错误;乡村产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低,导致大量劳动力外流,是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较城镇高的根本原因,B错误;60年代出现“婴儿潮”主要集中在农村,没有明显的城乡差距,人口的迁移才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较城镇高,D错误。故选D。
4.乡村农业劳动力人口高龄化,大量的高龄劳动力因体力有限而放弃农业生产,出现土地过剩,进而出现土地承包的种田大户,C正确;种田大户的出现会推动地区农业规模化的发展,种植结构相对简单,B错误;田间管理会专业化,但不是精耕细作,A错误;乡村农业劳动力人口高龄化,会减少农业生产的频次,降低复种指数,D错误;故选C。
【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
5.B 6.D
【解析】5.根据材料可知,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回流前后产业发生一定改变,其中制造加工业在回流前后发生极大的变化,由此可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减少,相应的就业机会减少,会导致农村人口出现回流现象,因此是农村人口出现回流现象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人口出现回流现象与交通拥堵加重关系不大,因此B不是农村人口出现回流现象的原因,B符合题意。随着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这对农村人口回流是一个很大的拉力因素,因此C是农村人口出现回流现象的原因,C不符合题意。从国家角度来说,国家实施振兴乡村政策,鼓励农村人口回乡创业,这给农村人口回流提供了良好的导向和支持,因此D是农村人口出现回流现象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据图可知,回流后,其职业选择倾向于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A错误;回流前后批发零售业的比例都比较高,说明从事的行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B错误;回流后从事制造加工业的人口较回流前减少很多,C错误;回流后从事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的居多,表明乡村的第三产业将得到很大推动,D正确。故选D。
【点睛】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7.D 8.A
【解析】7.由材料可知,甲村经济发达,离城区近,因此外出务工比例最低;乙村地处偏远山区,人均耕地面积最小,人多地少,且经济落后,所以外出务工比例最高,丙村地形以丘陵为主,人均耕地面积最大,所以人少地多,外出人员较少;三个村外出务工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应该是乙、丙、甲,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丙村人均耕地面积大,种植水稻和饲养生猪,大多在附近县市找工作,往返交通便利,可以兼顾务工务农,提高收入,兼顾家庭,①②正确;务工收入较高、社会保障更完善的应该是经济发达省份,③④错,A正确。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宗教信仰。
9.B 10.C
【解析】9.根据表中信息可知,除夕之后从重庆至宁波机票预售价格增加幅度大,价格高,可知有大量人口从重庆去宁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宁波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重庆位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一般在除夕之后,大量青壮年离开重庆区宁波务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图中信息可反映宁波以人口流入为主,重庆以人口流出为主,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因此,重庆流出人口多是青壮年劳动力,A错误,C正确;人口流动使两地人口分布更加不平衡,B错误;宁波人口流入,会加剧资源、环境压力,D错误;故选C。
【点睛】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迁出地:缓解当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外汇收入、促进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但是造成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2) 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但增加就业压力、社会不安定因素及生态环境压力。
11.(1)以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和缺乏技能的人口为主。
(2)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转移到中部地区,就业机会增多;县城公共服务、教育资源、居住环境比村镇条件优越;与地级市相比,县城距离农村户籍地近;与地级市相比,县城房价低,生活成本低等。
(3)减轻因人口流失造成的城镇劳动力短缺压力;促进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化协调均衡发展等。
【分析】本题以回流城镇化和江西省吉安市(地级市)回流人口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构成情况为试题背景,涉及了人口迁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中“回流城镇化是指在发达地区务工的农村人口返回户籍所在地后,在县城和地级市就业和购买住房的城镇化过程”可推知,我国中部地区回流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所以回流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且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
(2)本题主要从县城与村镇比较在公共服务、教育资源、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和县城与地级市相比在距农村户籍地距离、房价、生活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分析。结合材料信息“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回流城镇化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现象”可知,随着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就业岗位增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县城基础设施方面相对完善,教育资源较为优质,居住环境比村镇优越,所以回流人口迁入县城;与地级市相比,县城距离农村人口的户籍地较近;且县城房价比地级市低,生活成本低,生活压力小,所以回流人口主要流入县城。
(3)本题可从缓解城镇劳动力短缺压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均衡发展等方面作答。回流人口迁入县城,为县城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繁荣了城市经济,也缓解因人口流失造成的劳动力紧张状况;回流人口进入县城,推动了县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回流人口进入县城工作,增加了经济收入,缩小了城乡发展的差距,促进城镇化均衡发展。
12.(1)主要原因:随迁家属,子女随父母的迁移。社会问题:有较多的青少年未随父母迁移,成为留守儿童。
(2)人口迁入率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及西部的部分地区。原因: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吸引人口迁入;西部部分地区人口迁入率较高是因为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的人口向西部地区(尤其是新疆、内蒙古、青海和西藏)的支援性建设所导致的集中。
(3)增加。原因:相比于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总数增加,老龄化更加严重,65岁以上人口总数增加,迁移数量会增加;65岁以上人口劳动能力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更好,迁移能力提升;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于故土的眷恋之情会看淡一些。
【分析】本大题以人口普查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人口迁移及其成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阐释地理事物、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素养。
【详解】(1)0~14岁人口为青少年儿童,不是社会劳动力,经济因素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可能是作为随迁家属,子女随父母的迁移。其与人口迁移主体年龄段在数量上有巨大落差的现象,说明随迁的青少年儿童少于打工的成年人,导致的社会问题是留守儿童变多。
(2)读图可知人口迁入率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及西部的部分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工资收入高,吸引劳动人口大量迁入;西部部分地区人口迁入率较高是政策扶持,因为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的人口向西部地区(尤其是新疆、内蒙古、青海和西藏)的支援性建设所导致的集中。
(3)材料可知第七次人口普查面临的形势变化有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迁移数量的变化是增加。相比于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自然衰老,老龄化更加严重,65岁以上人口总数增加,迁移数量会增加;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完善,65岁以上人口劳动能力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更好,迁移能力提升;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于故土的眷恋之情会看淡一些,人口迁移的思想阻碍变少。
学案第1页(共36张PPT)
新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精讲精练
【浙江专版】
专题25 人口迁移
考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 知识要点 命题方向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特点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以人口统计图表为背景,结合春运、产业转移、城镇化等问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考情分析
本专题考查重难点主要集中在人口迁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上,我国人口发展已进入新的时期,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产业转移、城镇化、民工流等现象,都会导致人口迁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立足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知识结构、人口迁移量、人口变化等数据资料,继续考查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对策,仍是命题热点趋势。这部分题目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均以数据图表为载体,重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以及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地理数据与地理图表间的转化能力。
知识归纳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
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知识归纳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3)分类
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②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4)形式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知识归纳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是推力(或排斥力)与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3)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4)其他因素:包括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知识归纳
二、国际人口迁移
1.影响因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特点
(1)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①15世纪:欧洲殖民者及其从非洲贩运的奴隶移民到“新大陆”。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知识归纳
二、国际人口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①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③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欧洲移民逐渐减少,拉丁美洲取代欧洲成为美国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迁入美国的人数也超过了欧洲。
知识归纳
三、我国人口迁移
1.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1)影响
①对我国人口分布状况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战争、灾害等方面。
知识归纳
三、我国人口迁移
2.我国当代的人口迁移
阶段 特点 方向
20世纪80年代以前 组织性迁移为主,自发性迁移一直比较少 方向: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为主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人口流动日益活跃,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从中部向东部迁移,西南、西北向东部迁移的趋势扩大。一定数量的人口向北美、欧洲各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迁移
7.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真题在线
(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7.根据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来源分布图可知,流入人口占比最高的是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另外还有河南、江西省也属于中部地区,因此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中部地区,B正确;东部地区仅有江苏省有流入,但占比较低,A错误;西部地区有四川省流入,且人口占比较低,C错误;图中没有显示东北地区有人口流入,D错误。故选B。
8.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 )
①工资水平②空间距离③土地价格④环境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真题在线
(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8.甲省是江西省,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平,①正确;江西省临近长三角地区,空间距离较近,有利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②正确;当前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土地价格和环境质量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③④错误。综合起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难点突破
难点一. 人口迁移的判断
人口迁移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居住地的改变应为永久或长期的;三是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图示如下:
难点突破
难点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反映。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37°N以南)迁移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人类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淡水 其分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居
矿产资源 随其早期开发利用而引起人口迁移和流动,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难点突破
难点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经济发展 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
交通和通信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如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
文化教育 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的改变,促进了人口迁移
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的迁移起重要作用
难点突破
难点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政治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政策 政策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尤其重要,如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政治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难点突破
难点三. 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难点突破
难点四.人口迁移的影响
任何人口迁移都会对迁入地区和迁出地区的各个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体总结如下:
1.根据表格,可知( )
A.北京流动人口多于郑州
B.北京人口增速快于郑州
C.郑州人口一直快速增长
D.郑州人口增速大于北京
模拟演练
人口数量变化可反应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受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影响,近年来,我国中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快于沿海发达地区的核心城市。下表是我国三城市的2011-2021年常住人口数量统计情况(单位:万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1.观察对比表格数据,北京市的常住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郑州的常住人口数量呈增加趋势,因此郑州人口增速大于北京,B错误,D正确;2015年至2017年郑州市常住人口数量减少,C错误;表格内无法获知北京市的流动人口数量,A错误。所以选D。
2.推测M市最可能是( )
A.上海 B.西宁
C.合肥 D.拉萨
模拟演练
人口数量变化可反应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受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影响,近年来,我国中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快于沿海发达地区的核心城市。下表是我国三城市的2011-2021年常住人口数量统计情况(单位:万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2.仔细观察M市的常住人口数量和变化可知。该城市常住人口呈增加趋势,且增速较快,推测该城市最可能是靠近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对周围辐射带动作用强,距发达地区近,承接产业转入更多,就业机会增多,吸引人口迁入,合肥最符合,C正确。上海市人口数量规模大,且常住人口增速相对不快,A错误。西宁和拉萨的人口总量少,且人口增速相对较慢,BD错误。所以选C。
模拟演练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70%,而乡村60岁以上人口占了乡村总人口的23.81%,人口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与此同时乡村劳动力人口中55岁以上劳动力超1亿,占农业劳动力人口的34.4%。完成下面小题。
3.乡村人口老龄化水平较城镇高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
A.乡村人口平均寿命较长
B.乡村农业产业基础薄弱
C.60年代出现“婴儿潮”
D.乡村劳动力曾大量外流
【解析】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农村老龄化严重,D正确;乡村医疗水平有限,人口平均寿命比城市短,A错误;乡村产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低,导致大量劳动力外流,是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较城镇高的根本原因,B错误;60年代出现“婴儿潮”主要集中在农村,没有明显的城乡差距,人口的迁移才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较城镇高,D错误。故选D。
模拟演练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70%,而乡村60岁以上人口占了乡村总人口的23.81%,人口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与此同时乡村劳动力人口中55岁以上劳动力超1亿,占农业劳动力人口的34.4%。完成下面小题。
4.乡村农业劳动力人口高龄化,对农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田间管理精细化 B.种植结构复杂化
C.种田大户增多 D.复种指数提高
【解析】4.乡村农业劳动力人口高龄化,大量的高龄劳动力因体力有限而放弃农业生产,出现土地过剩,进而出现土地承包的种田大户,C正确;种田大户的出现会推动地区农业规模化的发展,种植结构相对简单,B错误;田间管理会专业化,但不是精耕细作,A错误;乡村农业劳动力人口高龄化,会减少农业生产的频次,降低复种指数,D错误;故选C。
5.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人口出现回流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就业机会减少B.珠江三角洲地区房价上涨,交通拥堵加重
C.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D.国家实施乡村振兴,鼓励农民回乡创业
模拟演练
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的同时,农村地区劳动力也存在弱回流。研究人员对珠江三角洲外围地区15个村的部分回流劳动力进行了问卷调查,下图为本次调查中回流劳动力回流前后行业类型分布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5.根据材料可知,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回流前后产业发生一定改变,其中制造加工业在回流前后发生极大的变化,由此可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减少,相应的就业机会减少,会导致农村人口出现回流现象,因此是农村人口出现回流现象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人口出现回流现象与交通拥堵加重关系不大,因此B不是农村人口出现回流现象的原因,B符合题意。随着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这对农村人口回流是一个很大的拉力因素,因此C是农村人口出现回流现象的原因,C不符合题意。从国家角度来说,国家实施振兴乡村政策,鼓励农村人口回乡创业,这给农村人口回流提供了良好的导向和支持,因此D是农村人口出现回流现象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回流劳动力就业选择的特点,可推测( )
A.回流后其职业选择倾向农业生产活动
B.回流前后从事行业不具有一定关联性
C.回流后乡村制造加工业发展最为显著
D.回流后乡村第三产业将得到很大推动
模拟演练
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的同时,农村地区劳动力也存在弱回流。研究人员对珠江三角洲外围地区15个村的部分回流劳动力进行了问卷调查,下图为本次调查中回流劳动力回流前后行业类型分布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6.据图可知,回流后,其职业选择倾向于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A错误;回流前后批发零售业的比例都比较高,说明从事的行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B错误;回流后从事制造加工业的人口较回流前减少很多,C错误;回流后从事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的居多,表明乡村的第三产业将得到很大推动,D正确。故选D。
模拟演练
我国中部某县是务工人员输出大县。该县甲、乙、丙三个村中,甲村距离城区最近,地形以平原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居中,有多家工厂,经济相对发达;乙村地处偏远山区,人均耕地面积最小,广泛种植楠竹,经济落后;丙村地形以丘陵为主,人均耕地面积最大,主要种植水稻和饲养生猪,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从经济发展程度推测,目前三个村外出务工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乙、丙、甲
【解析】7.由材料可知,甲村经济发达,离城区近,因此外出务工比例最低;乙村地处偏远山区,人均耕地面积最小,人多地少,且经济落后,所以外出务工比例最高,丙村地形以丘陵为主,人均耕地面积最大,所以人少地多,外出人员较少;三个村外出务工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应该是乙、丙、甲,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模拟演练
我国中部某县是务工人员输出大县。该县甲、乙、丙三个村中,甲村距离城区最近,地形以平原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居中,有多家工厂,经济相对发达;乙村地处偏远山区,人均耕地面积最小,广泛种植楠竹,经济落后;丙村地形以丘陵为主,人均耕地面积最大,主要种植水稻和饲养生猪,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外出务工时,相比乙村村民首选经济发达省份,丙村大多在附近市、县的主要原因是( )
①往返交通便利②兼顾务工务农③经济收入更高④社会保障更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8.丙村人均耕地面积大,种植水稻和饲养生猪,大多在附近县市找工作,往返交通便利,可以兼顾务工务农,提高收入,兼顾家庭,①②正确;务工收入较高、社会保障更完善的应该是经济发达省份,③④错,A正确。故选A。
9.表中时段受机票价格调整影响最明显的目标人群是( )
A.探亲 B.务工 C.求学 D.旅游
模拟演练
市场需求是调控商业行为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在实际生活中,航空公司会调研预判客运需求,从而对预售机票进行定价。下图为2023年1月重庆至宁波机票预售价格表和两市2022年总人口流动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9.根据表中信息可知,除夕之后从重庆至宁波机票预售价格增加幅度大,价格高,可知有大量人口从重庆去宁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宁波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重庆位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一般在除夕之后,大量青壮年离开重庆区宁波务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关于图示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政策是影响重庆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
B.人口流动导致两地人口分布更加均衡
C.重庆流出人口年龄结构以青壮年为主
D.人口流动有利于改善宁波的生态环境
模拟演练
市场需求是调控商业行为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在实际生活中,航空公司会调研预判客运需求,从而对预售机票进行定价。下图为2023年1月重庆至宁波机票预售价格表和两市2022年总人口流动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10.图中信息可反映宁波以人口流入为主,重庆以人口流出为主,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因此,重庆流出人口多是青壮年劳动力,A错误,C正确;人口流动使两地人口分布更加不平衡,B错误;宁波人口流入,会加剧资源、环境压力,D错误;故选C。
模拟演练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回流城镇化是指在发达地区务工的农村人口返回户籍所在地后,在县城和地级市就业和购买住房的城镇化过程。1980年以来,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中部人口跨区域东流为沿海城市发展注入活力,形成多个具有地域特点的城市群。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回流城镇化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现象。下图示意江西省吉安市(地级市)回流人口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构成情况。
【解析】(1)根据材料中“回流城镇化是指在发达地区务工的农村人口返回户籍所在地后,在县城和地级市就业和购买住房的城镇化过程”可推知,我国中部地区回流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所以回流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且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
【答案】(1)以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和缺乏技能的人口为主。
(1)推测我国中部地区回流人口的素质结构特点。
模拟演练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回流城镇化是指在发达地区务工的农村人口返回户籍所在地后,在县城和地级市就业和购买住房的城镇化过程。1980年以来,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中部人口跨区域东流为沿海城市发展注入活力,形成多个具有地域特点的城市群。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回流城镇化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现象。下图示意江西省吉安市(地级市)回流人口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构成情况。
【解析】(2)本题主要从县城与村镇比较在公共服务、教育资源、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和县城与地级市相比在距农村户籍地距离、房价、生活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分析。结合材料信息“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回流城镇化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现象”可知,随着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就业岗位增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县城基础设施方面相对完善,教育资源较为优质,居住环境比村镇优越,所以回流人口迁入县城;与地级市相比,县城距离农村人口的户籍地较近;且县城房价比地级市低,生活成本低,生活压力小,所以回流人口主要流入县城。
【答案】(2)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转移到中部地区,就业机会增多;县城公共服务、教育资源、居住环境比村镇条件优越;与地级市相比,县城距离农村户籍地近;与地级市相比,县城房价低,生活成本低等。
(2)江西省吉安市人口主要回流方向既不是地级市也不是村镇,而是县城。请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模拟演练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回流城镇化是指在发达地区务工的农村人口返回户籍所在地后,在县城和地级市就业和购买住房的城镇化过程。1980年以来,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中部人口跨区域东流为沿海城市发展注入活力,形成多个具有地域特点的城市群。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回流城镇化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现象。下图示意江西省吉安市(地级市)回流人口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构成情况。
【解析】(3)本题可从缓解城镇劳动力短缺压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均衡发展等方面作答。回流人口迁入县城,为县城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繁荣了城市经济,也缓解因人口流失造成的劳动力紧张状况;回流人口进入县城,推动了县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回流人口进入县城工作,增加了经济收入,缩小了城乡发展的差距,促进城镇化均衡发展。
【答案】(3)减轻因人口流失造成的城镇劳动力短缺压力;促进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化协调均衡发展等。
(3)简述近年来人口回流对江西城镇化发展的益处。
模拟演练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口普查十年一次,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20年11月1日零时正式开始,与十年前相比,第七次人口普查面临的形势变化有: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材料二下图示意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迁入率。
【解析】(1)0~14岁人口为青少年儿童,不是社会劳动力,经济因素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可能是作为随迁家属,子女随父母的迁移。其与人口迁移主体年龄段在数量上有巨大落差的现象,说明随迁的青少年儿童少于打工的成年人,导致的社会问题是留守儿童变多。
【答案】(1)主要原因:随迁家属,子女随父母的迁移。社会问题:有较多的青少年未随父母迁移,成为留守儿童。
(1)推测第六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其与人口迁移主体年龄段在数量上有巨大落差的现象,简述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模拟演练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口普查十年一次,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20年11月1日零时正式开始,与十年前相比,第七次人口普查面临的形势变化有: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材料二下图示意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迁入率。
【解析】(2)读图可知人口迁入率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及西部的部分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工资收入高,吸引劳动人口大量迁入;西部部分地区人口迁入率较高是政策扶持,因为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的人口向西部地区(尤其是新疆、内蒙古、青海和西藏)的支援性建设所导致的集中。
【答案】(2)人口迁入率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及西部的部分地区。原因: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吸引人口迁入;西部部分地区人口迁入率较高是因为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的人口向西部地区(尤其是新疆、内蒙古、青海和西藏)的支援性建设所导致的集中。
(2)说明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迁入率较高省份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模拟演练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口普查十年一次,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20年11月1日零时正式开始,与十年前相比,第七次人口普查面临的形势变化有: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材料二下图示意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迁入率。
【解析】(3)材料可知第七次人口普查面临的形势变化有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迁移数量的变化是增加。相比于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自然衰老,老龄化更加严重,65岁以上人口总数增加,迁移数量会增加;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完善,65岁以上人口劳动能力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更好,迁移能力提升;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于故土的眷恋之情会看淡一些,人口迁移的思想阻碍变少。
【答案】(3)增加。原因:相比于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总数增加,老龄化更加严重,65岁以上人口总数增加,迁移数量会增加;65岁以上人口劳动能力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更好,迁移能力提升;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于故土的眷恋之情会看淡一些。
(3)推测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中65岁以上人口迁移数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