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59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 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59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4 16:2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阿Q正传
鲁迅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 《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阿Q正传》是鲁迅惟一的一部中篇小说,收入小说集《呐喊》。
鲁迅1902年去日本留学,于1909年回国后,一直在痛苦地思索,沉默了将近十年。直到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才在朋友的鼓动下,提笔写了《狂人日记》,1918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这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之一。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从此鲁迅一发不可收,连续写了多篇小说,后来编为《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
意图有两点: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 ,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我“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未能忘怀于当日寂寞的悲哀,这恐怕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直接原因。
各章节内容概括:
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 (序幕)
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介绍阿Q的精神胜利法; (开端)
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 ,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 (发展)
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 ”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后,对革命的极度失望; (高潮)
第九章“大团圆”,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以后,阿Q惨遭杀害。 (结局)
阿Q的形象分析方法:
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过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 ,显然是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作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显然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能忽视这支力量。
精神胜利法是怎样的心理状态
双重人格
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率真任性 狭隘保守
自尊要强 自轻自贱
狭隘保守 又 盲目趋时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无赖霸道 懦弱愚昧
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
退回内心
泯灭意志
这种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即“精神胜利法”。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
——这是一个变态的灵魂
阿Q的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心理现象。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实际上包孕着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抗议,是不甘心于失败、力图摆脱失败的心理表现。当人们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时,往往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事实上这是在想象和幻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之不过在大多数人身上,这是偶然的表现,并且往往是实际胜利的前导;而在阿Q身上,这种精神胜利法居于统治地位。这种区别不仅仅在于前者的偶然性,后者的经常性、必然性 ;更主要的还在于前者是准备面对现实,后者则是逃避现实。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这样形成的。
精神胜利法的危害
1.消解反抗
2.丧失同情心,麻木残忍。
2.失去是非、美丑标准
怎样理解本文在体裁和结构上的“新形式”
茅盾在《读〈呐喊〉》一文中曾说:“《呐喊》中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与《狂人日记》的日记体裁不同,《阿Q正传》可以说是属于“传记体”。作品在结构上就采取了点线结合的方式,即小说不是描绘阿Q生活的某一片断,而是几乎一生的历史。阿Q的思想性格与未庄和县城各种人的社会冲突,构成了全篇的主线即基本情节。未庄的阶级和社会关系以及辛亥革命的某些时代风貌都紧紧围绕这条主线穿插布局,使情节既具有丰富的社会和历史内容而又脉络分明。另一方面,作者没有平均用力地去铺叙阿Q的生活经历,而是抓住最能体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些生活片断,重笔描绘 ,使一个近代旧中国农村的落后农民的愚昧、不幸的灵魂,鲜明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
(三)阿Q形象及典型意义
作品对阿Q的阶级地位和生活处境作了明确而具体的描写。
小说第一章点出了阿Q的实际境遇:没有土地,没家,没有固定职业,常常被挤进游手之徒的行列。所以,鲁迅说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鲁迅是把阿Q性格作为国民性的最劣表现加以鞭挞,因而就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阿Q正传》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病状”,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到这种精神的病容而时时警戒。
阿Q精神的揭示具有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阿Q的异国兄弟:
阿Q形象诞生不久,法国伟大作家罗曼.罗兰就说法国也有阿Q。印度作家班纳吉、危地马拉作家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德里亚斯、美国鲁迅研究家莱伊尔等都说他们的国家也有阿Q。莱伊尔1981年参加中国的鲁迅百年诞辰活动,曾到上海虹口公园瞻仰鲁迅墓,他向鲁迅像鞠了一躬,然后说:“我就是阿Q。”这并不是说各国的“阿Q ”们以及莱伊尔本人 可以与鲁迅笔下的阿Q画等号,只不过意味着轮训在阿Q身上 表现出来的精神胜利法,乃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因此才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广泛认同。
·
(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两重人格》中的高略德金和》和《地下室手记》中主人公;
(法国)法朗士《克兰比尔》的同名主人公,萨特《恶心》的主人公洛根丁、加缪《局外人》主人公莫尔索,甚至卢梭《忏悔录》中的卢梭本人,都有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质。
(英国)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福斯泰夫,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长篇《尤利西斯》主人公布鲁姆;
(意大利)的卜伽丘《十日谈》中的卡拉特林;
古希腊《伊索寓言》中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狐狸。
由此可见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现象,它在缺乏取得实际胜利的物质力量的人身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卑微而又不觉悟的人身上尤为显著。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
《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1.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未庄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在这个封闭型的封建小王国里,地主赵太爷是土皇帝,对农民阿Q、小D等进行着专制统治和敲骨吸髓的榨取。小说突出描写这个土皇帝的专制淫威和贪婪无耻。阿Q只是因为向赵家的仆妇吴妈求爱,被地保训斥为“简直是造反”,被掠夺了一切,村子里再也没有人找阿Q做工,在未庄的生计被全部断绝。小说还描写了未庄的民情风习、世态人情。赵太爷打了阿Q,从此大家仿佛格外尊敬阿Q,因为阿Q是被名人赵太爷打了。这些描写,揭示了中国农村封建主义统治的根深蒂固,封建等级观念和正统思想,已形成一种强大的习惯势力。这是产生阿Q性格的典型环境,是造成阿Q悲剧的典型环境。阿Q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作者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使人物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有高度。
2.白描艺术手法的运用。白描原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即用黑线条勾描物象,不用颜色表现。文学的白描,指用简洁的笔墨勾勒艺术形象。这就要求作家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和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鲁迅的白描手法就能如此传神。以个性化的语言为例,阿Q的“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就使阿Q妄自尊大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得到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生动表现。赵太爷的“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两句话,也写尽了赵太爷的淫威;以细节而言,阿Q的画圆圈,就把阿Q的糊涂、麻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决定他生死的在供状上画花押,但他却为圈画得不圆而羞愧、懊恼,但后来又以“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而释然,真是糊涂麻木到极点,表现阿Q并没有鬓正地觉醒,也没有真正抛弃精神胜利法。这样的细节在作品中是非常多的。
3.独具的批判与讽刺的特色。小说中不仅有头尾两部分的议论,而且其他许多地方也都穿插着议论成份。这些议论都具有批判与讽刺的特色,是突现主题和人物形象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小说开头关于作品的名目、阿Q的性格、籍贯的探讨和借题发挥,一方面对儒家的.“正名说”、旧社会所谓“阔人”和“立言’的人以及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一方面又写出了阿Q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地位,因而与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密切相关的。另如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一段的那些议论,不仅直接批判了阿Q的麻木、糊涂、健忘,而且抨击了中国固有的封建主义的精神文明,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及作品的中心思想。总之,作者那些灰谐而精辟的议论,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思想批判的色彩,显示了作者作为一个战斗的思想家的特色。的典型性,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4.卓越的语言艺术。首先表现在人物对话的性格化上,有时尽管是很简单的几句话,也能准确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教养和突现人物独特的精神面貌。其次,作品使用了不少古语,如“谁料博雅如此公”、“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斯亦不足畏也矣”等等,不仅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而且给作品增添了一种特有的诙谐性与讽刺力,是古语活用的范例。第三,是小说的语言饱含着幽默感,并且好用反语,喜欢夸张。如“老Q”、“浅闺”以及“田家乐”、“大团圆”,和关于动用众多的人马、枪炮捉拿阿Q的那段描写等等。第四,是小说使用了不少口语,如“儿子打老子”、“放倒头就睡”等,一讲出去人家就懂。最后,《阿Q正传》中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精练等特色。
鲁迅
阿Q正传
第一章 序
1、小说难以正名
第一章:序
2、姓氏无从查考
3、名字不详
4、籍贯不清楚
戏作“正传”
似乎姓赵,称阿Quei
权且叫“Q”
四处流浪,无家可归
地位低下
处境悲惨
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还比秀才长三辈呢。那知道第二天,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第二章
优胜记略
优胜记略
先前阔儿子阔
进过城
见识多
真能做
很喜欢
癩头疮
很忌讳
挨了打
获荣耀
有痛苦
会转移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
精神胜利法乃立身法宝
第三章
续优胜略记
他醉醺醺的在街上走,看见王胡在那里赤着膊捉虱子,他忽然觉得身上也痒起来了。这王胡,又癞又胡,别人都叫他王癞胡,阿Q却非常渺视他。他于是并排坐下去了。倘是别的闲人们,阿Q本不敢大意坐下去。 但这王胡旁边,他有什么怕呢?老实说: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
他很想寻一两个大的,然而竟没有,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咬,劈的一声,又不及王胡的响。他癞疮疤块块通红了,将衣服摔在地上,吐一口唾沫,说:“这毛虫!”“癞皮狗,你骂谁?”王胡轻蔑的抬起眼来说。“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
阿Q以为他要逃了,抢进去就是一拳。这拳头还未达到身上,已经被他抓住了,只一 拉,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会,一连给他碰了五下,又用力的一推,至于阿Q跌出六尺多远,这才满足的去了。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这“假洋鬼子”近来了。“秃儿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报仇,便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了。
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蹋步走了过来。阿 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
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续优胜记略
怕硬篇
赵太爷的巴掌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王胡的碰墙
欺人篇
调戏小尼姑
因荣耀得意
意外灭威风
轻松高兴
更轻松得意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
调戏小尼姑
宗族的忧虑
女人假正经
舂米的无聊
笨拙的求爱
秀才的闷棒
屈辱的条约
地保的敲诈
恋爱的悲剧
阿Q自然都答应了,可惜没有钱。幸而已经春天,棉被可以无用,便质了二千大钱,履行条约。赤膊磕头之后,居然还剩几文,他也不再赎毡帽,统统喝了酒了。但赵家也并不烧香点烛,因为太太拜佛的时候可以用,留着了。那破布衫是大半做了少奶奶八月间生下来的 孩子的衬尿布,小半破烂的便都做了吴妈的鞋底。
第五章
生计问题
这一天起,未庄的女人们忽然都怕了羞,伊们一见阿Q走来,便个个躲进门 里去。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而且将十一的女儿都叫进去了。阿 Q很以为奇,而且想:“这些东西忽然都学起小姐模样来了。这娼妇们……”
几天之后,他竟在钱府的照壁前遇见了小D。“仇人相见分外眼明”,阿Q便迎上去, 小D也站住了。 “畜生!”阿Q怒目而视的说,嘴角上飞出唾沫来。
“我是虫豸,好么?……”小D说。
这谦逊反使阿Q更加愤怒起来,但他手里没有钢鞭,于是只得扑上去,伸手去拔小D的辫子。
小D一手护住了自己的辫根,一手也来拔阿Q的辫子,阿Q便也将空着的一只手护住了自己的辫根。从先前的阿Q看来,,小D本来是不足齿数的,但他近来挨了饿,又瘦又乏已经不下于小D,所以便成了势均力敌的现象,四只手拔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钱家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
阿Q的手放松了,在同一瞬间,小D的手也正放松了,同时直 起,同时退开,都挤出人丛去 。
“记着罢,妈妈的……”阿Q回过头去说。
“妈妈的,记着罢……”小D也回过头来说。
庵周围也是水田,粉墙突出在新绿里,后面的低土墙里是菜园。阿Q迟疑了一会,四面 一看,并没有人。他便爬上这矮墙去,扯着何首乌藤,但泥土仍然簌簌的掉,阿Q的脚也索索的抖;终于攀着桑树枝,跳到里面了。
一 畦老萝卜。他于是蹲下便拔,而门口突然伸出一个很圆的头来,又即缩回去了,这分明是小 尼姑。小尼姑之流是阿Q本来视若草芥的,但世事须“退一步想”,所以他便赶紧拔起四个萝卜,拧下青叶,兜在大襟里。
“阿弥陀佛,阿Q,你怎么跳进园里来偷萝卜!……阿呀,罪过呵,阿唷,阿弥陀佛!……”
“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里来偷萝卜?”阿Q且看且走的说。“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你……”
阿Q没有说完话,拔步便跑;追来的是一匹很肥大的黑狗。这本来在前门的,不知怎的到后园来了。黑狗哼而且追,已经要咬着阿Q的腿,幸而从衣兜里落下一个萝卜来,那狗给一吓,略略一停,阿Q已经爬上桑树,跨到土墙,连人和萝卜都滚出墙外面了。只剩着黑狗 还在对着桑树嗥,老尼姑念着佛。
生计问题
古怪的人世
断绝生路
可恨的小D
龙虎斗
不争气的肚皮
静修庵偷萝卜
畏强凌弱无赖霸道
国民吃人的本相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
从中兴到末路
中兴的风光
末路的失意
酒店人的刮目相看
王胡的肃然起敬
妇女们的照顾生意
赵太爷的亲善巴结
得意忘形透底细
敬而远之失人心
斯亦不足畏也矣
落花流水春去也
人们愚昧无知
世态何其炎凉
第七章
革 命


深恶痛绝
投降革命
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阿Q的革命观)
金钱、权力、女人
革命静修庵
革命的失落
被抛弃
第八章
不准革命
赵家遭抢
革命不成
决计告状
不准革命
第九章 大团圆
大团圆
快意与恐慌
糊涂被捕
仔细画押
豪迈丧命
至死不悟,愚昧麻木透顶
社会黑暗依旧
民众麻木依旧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虚幻的幻想,用来自欺欺人,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处在优胜的地位来获得生存的精神支柱。
具体表现:
(1)自轻自贱,自欺欺人;
(2)自尊自负,自卑无赖;
(3)比丑;
(4)受尽凌辱又凌辱别人;
(5)善于忘却。
阿Q形象的意义:
像阿Q这样一个穷得只剩下万万不可脱的裤子的人,尚且有“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作为自己愚昧无知、保守落后的借口,那么其他一切境况略比阿Q好一点的人,就更有骄傲的资本,更可以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作为反对改革的理由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Q正传》震动了整个文坛和社会,那些穷极无聊的官僚、地主、政客,惶惶不可终日,疑心阿Q写的是自己;而被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从中得到警醒,得到觉悟,从而得到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