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47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 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47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4 16:2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阿Q正传 鲁迅
鲁迅其人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
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 郁达夫
1.鲁迅及其作品创作思想、写作背景,初步感知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基本情况;
2.概括文中的情节,把握阿Q的性格特征;
3.通过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及其典型意义;
4.品味本文特有的语言风格。
学习目标
生字词
舂chōng米 口讷nè 虫豸zhì
孤孀shuāng 口碑bēi 托庇bì
穿凿záo 癞lài疮疤 奚xī落
络腮luòsāi胡子
小觑qù 深恶wù痛绝 唾tuò骂
敌忾kài 勋xūn业 面颊jiá
祠堂cí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收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小说共包括九章的内容。
、?
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
城镇贫民(《药》
人力车夫(《一件小事》)、
饱受凌辱的农民(《故乡)等。
时代背景
《阿Q正传》写于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后不久。资产阶级领导的 义革命——辛亥革命,已经过去整整10年,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中,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也在深入开展。“文学研究会”应运而生,挑起了“为人生的艺术”的大旗,这时的鲁迅,经过上下求索,已经摆脱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给自己带来的苦闷和彷徨,决心甘听将令,为革命呐喊助威了
《阿Q正传》就是在这种政治氛围中产生的。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我“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未能忘怀于当日寂寞的悲哀,这恐怕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直接原因。
辛亥革命后,鲁迅亲眼看到,虽然革命党推翻了清朝政府,但并没摧垮反动封建势力,革命者流了血,却将袁世凯扶上了总统宝座,对敌人宽容姑息,毫不警惕,固而使一些狡诈善变的投机分子钻入革命阵营,成为新贵,惨酷屠杀革命派。这些沉痛事实,使得鲁迅对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大失所望,他痛感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使中国社会依然黑暗混乱,广大人民尤其农民,仍然痛苦不堪。中国的出路何在?鲁迅在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冷静观察社会,从历史中寻求借鉴,探索中国的出路。直到1917年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鲁迅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所以当他为新时代呐喊时,自然会以辛亥革命为背景,以当时的事情为题材进行创作,借以总结失败的历史教训,“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见《呐喊·自序》)这大概就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真实目的了。
《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被译成几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意图有两点: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 ,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
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
“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的,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
——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
我作此篇,实不以滑稽为目的。
阿Q正传
1921年,以“巴人”的笔名在《晨报副刊》 连载。
茅盾:“实是一部杰作”
郑振铎:“将成为世界最熟知 的中国现代的代表作”
郭沫若:“旷代文章数阿Q”
走近名人,了解名著。
阿Q正传 鲁迅
谁来说说:
《阿Q正传》的主要内容
故事情节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故事情节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故事情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捕、被审示众和被处决。
说说你对此文的第一感受.
把你的感受与同桌交流。
初读谈感受
批注交流
阿Q的
“光辉事迹”
简述阿Q的“光辉事迹”:
癞疮疤事件
赵太爷事件
押牌宝事件
王癞胡事件
假洋鬼子
事件
小尼姑
事件
精神胜利法
生平最得意的事:
生平最恼火的事:
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
最受人欢迎的时候:
死前最后一句话:
口头禅:
欺负小尼姑
1、向吴妈求爱,被拒
2、让小D抢了饭碗
进过城并看过杀头
从城里带东西回来的日子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妈妈的
阿Q社会地位如何?
是一个无姓无名无籍贯无行状无家无固定职业的奴隶
是一个地位卑微的被践踏者
与现实的社会地位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什么样的内心生活需求?
自尊:
A:自己看不起别人
对未庄人:全不在他眼睛里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没见城里的煎鱼
对城里人:鄙薄他们可笑。“条凳”“葱丝”
B:不准别人看不起自己
讳人说自己的癞疮疤。
课文里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把这五次找出来,并说说阿Q每次动人打人或被打时的心理、语言、动作是怎么样的?
战斗的过程
最终结果
战斗的对象
癞疮疤的故事
事件
“自认是虫豸”
赌博被抢
与王胡比丑
挨假洋鬼子“哭丧棒”
闲人
闲人
闲人
王胡
假洋鬼子
首先用言语攻击或反击他人,然后 受皮肉之苦及用言语摧残自己、最后用精神胜利法疗伤(第三次除外)
得胜
无所适从
得胜
得胜
得胜
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
精读批注交流
第一处是:第52-53页,因为癞头疮被打
“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自欺欺人
第二处:第53页,被闲人打 : ……还自认是连畜生都不如的“虫豸”,
——自轻自贱
第三处:第54页,赌博赢钱后被打 : ……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 ——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自我摧残
第四次
第55页,被王胡碰头遭到“生平第一件的屈辱”: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你的骨头痒么?’王胡也站起来,披上衣服说。阿Q以为他要逃了,抢进去就是一拳。”王胡“只一拉,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 …… 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
——畏强凌弱,懦弱卑怯
第五处——第56页,挨了洋鬼子的哭丧棒:阿Q“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被打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欺软怕硬,奴性十足
“阿Q虽有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我同情阿Q被压迫、被侮辱的遭遇,也憎恨阿Q的愚昧和麻木。”
------鲁迅
指在遇到失败或处于不利的现实情况下,用自我安慰等手段来获取精神上的优胜,掩盖实质上的失败。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现象,它在缺乏取得实际胜利的物质力量的人身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卑微而又不觉悟的人身上尤为显著。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
精神胜利法的含义
精神胜利法,实质上是什么?
其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 无聊、狭隘、善于忘却、受人欺凌、却又欺凌弱小。 是羊而同时又是凶兽。“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鲁迅《坟·灯下漫笔》
“人”不敢正视自己的落后不幸状态的精神的瞒与骗。——陈章
解读“精神胜利法”的钥匙
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手段。
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里?
对未庄人:全不在他眼
睛里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
啦”
对城里人:鄙薄他们可笑。
“条凳”“葱丝”
骂――口讷者
打――气力小者
吃亏的时候――多怒目而视。
没有办法――说“你还不配”。
被人揪打――想“我总算被儿子
打了” 说“我是虫豸” 想“状
元不也是第一个吗?”“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钱被抢 ——打自己,如同打了别人。心满意足的得胜走了,睡着了。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狭隘、妄自尊大
自欺自贱自残
自欺欺人
变态灵魂
名家谈阿Q
学者林兴宅概括阿Q的十大性格特征
1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 2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
3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 4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5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 6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
7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 8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
9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 10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精神胜利法
鲁迅在《华盖集 ·忽然想到(七)》中道:“可惜中国人 但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阿Q正是如此。
在洋鬼子面前,他是羊;在小尼姑、小D面前,他又变成了狼。他的性格经常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来回摆动,幅度之大,速度之快,都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超级麻木,则表现在他的惊人的健忘:被假洋鬼子打了一顿,一会儿就忘了,甚至觉得轻松些,以致于“有些高兴”了;更表现在他几乎丧失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独立意识。阿Q诸多方面的劣点,事实上也是全体国民的弱点。从阿Q身上完全可以看出,我们的民族有时为什么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什么既能安于做奴隶,又能扮演非常傲慢的角色。因之,阿Q又是国民劣根性的典型。
革命
1、阿Q过去对革命的看法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使阿Q“神往”革命?
恋爱的悲剧
结果
生计问题
从中兴到末路
事件
五个条件
求食—行窃—进城
穷途末路
阿Q对革命的认识
a 革命纲领 b 革命对象 c 革命目的
混沌状态 报私仇 金钱、权利、女人
——勤劳质朴、生活艰辛。有自发的革命的要求,但受封建思
想的毒害,自私、狭隘、封建、保守。落后性集中表现在
“精神胜利法”上。
阿Q在革命中的表现
假如阿Q在未庄的革命成功,他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未庄将变成怎样的社会?
革命的未庄
a 样样都照旧 b 封建势力投机革命
c 反动势力迅速联合 d 静修庵的假革命丑剧
阿Q在那土谷祠中绝妙的幻想(虽非梦境,却也近于梦境),就是他所追求“对象”的生动图解。这段畅想曲共四部分:第一部分,写他的革命方式,来一群白盔白甲的革命党,拿着钢叉招呼阿Q一同去。第二部分是对未庄里欺负过他的人的处置态度,一概杀掉,“王胡本来还可以留,但也不要了……”第三部分,对于财物金钱的态度,大把大把地拿进:元宝。洋纱衫、洋钱,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钱家的桌椅。第四部分对女人的选择,他充分考虑,认真推敲,有的太丑,有的作风不正,有的“眼胞上有疤”,“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哪里,——可惜脚太大”。他的得意之态,他的贪婪之心,他的敌我不分,他的“精神胜利”,跃然纸上。这一人物形象的归结,都离不开对主人公的追求“对象”的分析。
不准革命
(1)未庄没有革命
①城里人 ②未庄人 ③投机者
(2)假洋鬼子不准革命
①赵家父子投机革命 ②阿Q投革命党被赶出 ③阿Q革命幻想破灭
(3)阿Q痛恨造反,起心告状
——这是一场变态的革命
剪不剪辫子 盘不盘 辫子 拆不拆辫子
革不革命
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人要不要一点阿Q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我有话说
TIPS
把握阿Q精神内核——精神胜利法的含义展开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来谈。
品读思考
1、客观的看,“精神胜利法”是处于无奈之中的“人”的一种几乎是无可非议的选择,精神胜利法可以缓解人们精神上的压力,保持自我内心的平衡。
2、但这种调节应该是适度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动适应方式,即“在无法改变自身实际社会地位的时候,以被动忍耐的方式适应被压迫、被蹂躏的悲惨处境”,是消极的。
3、对于失败,我们不能苟且,不能容忍,应该作出抗争,以求得实际的胜利。
思维碰撞的火花
阿Q和一切的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而构成一部阿Q的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
走出阿Q
2005年重庆高考题
“自嘲”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解释为“自我嘲笑”。自嘲既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也是一种心理调节手段,还是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每个人都可以自嘲,也可以评议他人的自嘲。请以“自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
审题与立意:
“自嘲”,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可写的很多。按照命题者的解释,这个词(“自嘲”)既可看作是一种自我的嘲笑,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是一种调节心理的方式,是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
“自嘲”,也可以是乐观豁达,对自己的性格、生活、学习充满自信;更是一种对自我优秀人格、明智行动的确认,比如不与世俗随波逐流,乐于奉献不计付出。这是基于对自我的深入了解,相信自己、尊重自我。这样,可以写自己的“自嘲”,也可以写他人的“自嘲”;可以叙述“自嘲”的经历,也可以评论(议论)“自嘲”。
主要不是写嘲笑自己,否定自己,或嘲笑别人,嘲笑社会现象,而是把自嘲看作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种自我释放、调节心理的方式等。实际上是在引导我们关注自我,关注自我成长过程。
同时,“自嘲”,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我嘲笑,自我否定,也绝不能无限夸大,否则就变成了阿Q,而是要辩证地来看。自嘲作为一种对生活敬畏、自谦的人生态度是值得提倡的,没有自嘲也许这样的人生会很累很累,但是一旦过分,失去了一个度,就会转变为自卑和颓废。
小品演员潘长江,身材矮小,但不自卑,自称“袖珍男子汉”,常拿自己的身高开玩笑,“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品”.
---自信
著名电视主持人杨澜,在一次大型活动的主持中,突然绊倒在地。杨澜不慌不忙,自嘲道:“我的滚翻动作还不过关,下面请看著名的舞狮节目。
——睿智
著名书法家启功写过一个自嘲式的自传,里边说: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
——自谦
二战时期,丘吉尔到美国寻求援助。这天,他正泡在白宫的大浴缸里,罗斯福突然摇着轮椅进了屋。丘吉尔说:“罗斯福先生,您瞧,我这个大英帝国的首相,可是什么也没对美国总统隐瞒啊!”
——睿智
苏格拉底很善于自嘲。他有位悍妻,曾当众痛骂他,还把冷水浇到他的头上。苏却说:雷声过后,必有大雨。后来他还进一步总结道:一个男人如果娶了个又丑又恶的妻子,就会成为一个哲学家。
——乐观、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