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腊八粥
教学目标:
一、享受熬腊八粥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
二、对文中精彩的语句在诵读中感悟。
三、体会详略恰当处理的好处。
教学重点:感受传统民俗,体会通过重点词语、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描写的若干方法,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背景:
沈从文(1902-1988)中国现代文学家,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进入终审名单,可惜这一年的五月他离开了人世。
沈从文写家乡,犹如绘制一幅幅生趣盎然的湘西农村生活画”家乡的鸡鸣、划龙舟……他写起这些事是那样有趣,“童心的欢悦,连梦也是甜蜜而舒适。”我们今天读的《腊八粥》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 解“粥”
㈠ 读题:《腊八粥》
导读:
家乡的童年生活是那样有趣“童心的欢悦,连梦也是甜蜜而舒适”! (沈从文)
师生谈:我们今天读《腊八粥》这篇文章,享受享受“童心的欢悦”体验体验“连梦也是甜蜜而舒适”。
㈡ 解“粥”:
粥,淖nào糜mí也。《尔雅》 译:像泥巴那样糨糊的粥。
(鬲中:米,粮食)
(小篆) 鬲:锅 (隶书)
(金文)
(大约从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用“鬲”熬粥了。)
㈢师生谈:“腊八粥”民俗文化:
1、腊八:佛教节日。相传夏历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
2、腊八粥:中国汉族地区佛寺常于腊八,取香谷及果实等等熬粥供佛,名“腊八粥”。
3、后演变为一种民间习俗,是日吃腊八粥,庆贺丰收之意。
4、说说看,你们小朋友为何盼腊八,爱喝粥?(享受熬粥的情趣,品尝喝粥的滋味。)
三、夸粥:
㈠ 读开篇第一句: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 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师:开篇:读第一句,尝尝腊八粥,品品词句之妙?
( *……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 从小到老没有不爱喝腊八粥的,讲得趣味盎然。
*“白胡胡”读来好听,想来有趣。一位憨态可掬的喝粥的老爷爷尽在其中。
* 甜甜腻腻:甜甜的黏黏的感觉好。
㈡读第二句: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1、师:第二句有些词语却让你费解,甚至觉得不当,找出来推敲推敲。
师生谈:
(*问:合拢,是指闭合。比如:笑得合拢不了嘴。这里怎么各种粮食也“合拢“了?
解:“合拢”有二意:合在一起;闭合。这里是取“合在一起”即,掺和在一起“如:把小米,饭豆,枣,栗等合在一起”。
*问:“糊糊涂涂”是说人特别“糊涂”,头脑不清,怎么粥也
糊涂了?
解:糊:厚粥也(糨糊的粥)。涂(繁体字是“塗)”:泥;泥巴。《汉语大字典》 糊糊涂涂:像泥巴一样糨糊。
糊涂(比喻意):谓人头脑不清或不明事理。也泛指事之模胡混乱。《辞源》)如,那老头岁数太大了,说话、办事都糊糊涂涂的了。
*问:为什么粥不用“盛”,而用“装”?
解:不用“盛”不用“装” 强调粥“糨”“多”。
*问:“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强迫吃药,用“塞灌”。喝爱喝的腊八粥为什么要“塞灌”?
解:“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中的“装着”、“塞灌”都强调了粥“糨”,没汤儿,不好盛进碗,喝,喝不进口,可却写出了一个爱喝粥的憨态可掬的孩子,粥太糨了,不好“盛”,我“装”一大碗;喝不进口,我往嘴里“塞灌”一大口。
*问:“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通常说锅冒热气,这里为什么这里说“叹气”?
解:这个问题在下面讨论。
2、再读这句话: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师:这次再读,刚才我们错怪的那些词我们品出什么滋味?
生议:一词多解,多义,作者却选了我们不常用的义,出其不意的写出了粥糨,粥好喝,喝粥的孩子们的憨态。
㈡读第一段,说说读后的感受:
(读全段感受:童心的欢悦,连梦也是甜蜜而舒适!)
四、馋粥:
㈠读:第二段:
师生谈:
*故事的场景:灶房中熬的一锅粥。
*故事的人物:熬粥的妈妈,馋粥的八儿。
*腊八粥的故事开讲:场景,灶房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人物,喜得快发疯的八儿,熬粥的妈妈。)
㈡品“叹气”之妙:
师:无论熬粥的妈妈,还是馋粥的八儿,都盯的是那锅“叹气”的粥,读课文划出写灶上那锅粥“叹气”的句子。
师:刚才有的同学问了“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为什么锅开了不用冒热气而用“叹气”?
引导体会:你们会“叹气”吗?(生叹气。叹气有两特点:一只呼出长气,没有吸气;二得出声音。“叹气”用得妙:一锅糨粥开了,只有出长气,不会有吸气。那么糨的粥一定有“噗噗”声。这个拟人句妙。)
⑴品粥“叹气”:
“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冒大热气,出大气泡。—⑵品粥“叹气”:
“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不“沸腾”了,显然锅中冒不出大热气,出不了大气泡了——粥“浓乎”了。)
⑶品粥“叹气”: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锅中叹气的粥虽有点声,可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更浓乎了。)
⑷品粥“叹气”:
“锅中叹气又象嘟囔的粥 ”。(只能不断地自言自地的嘟囔了,“气”小了,“声”低了,显然锅里的粥——黏糊了。)
⑸品粥“叹气”: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 ”.(噗——“气“是从粥里挤出来的,也仅仅是“叹了声气”——糨糊了。)
最后:
“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要巴锅了!)
⑹整体感悟粥“叹气”之妙。读:
(粥“叹气”句一生读) ( 破折号后齐读)
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 ——锅开了!
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 ——粥浓乎了!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粥更浓乎了!
锅中叹气又象嘟囔的粥 。 ——粥黏糊了!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 。 ——粥糨糊了!
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要巴锅了!
齐:熟了!
师生谈:
写了经过五次不同的“叹气”粥就熟了,写得趣味横生。
“八儿”个矮,看不见锅里的粥怎么样了,他就凭听、看猜出粥熬到什么火候了,让读者看到个急着喝粥的可爱的孩子。
(三)品“馋劲”难耐:
读课文,品品随着粥慢慢熬熟,八儿馋粥馋到何种程度?找出表现八儿馋得等粥等不及的句子。
一馋:
1、找句子:八儿等不及的句子: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
2、读:
齐: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 (师:粥,浓乎了)
一生读: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说是时候还早。
齐:妈,碗盏摆到灶边 了!
3、议:粥,刚浓乎,就迫不及待的把碗都摆好了,等着盛呢。
二馋:
1、找句子:“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2、读:
齐: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师:粥更浓乎了!
一生:他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正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齐:妈,我饿了!
3、议:没到吃晚饭的时间,就喊着饿了,而且都要哭了,八儿馋得等不及了。
三馋:
1、找句子: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2、读片段:
齐:就听到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东西 。 师:粥黏糊了!
一生: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齐:妈。我想尝尝!
3、读后议:说饿不成,尝尝总可以吧!
四馋:
1、读句子: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齐:“噗……”锅内又叹了声气。 (师:糨糊了!)
一生:“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
齐:要不然我吃三碗半 !
读后议:
*八儿,分粥设想了几种方法?(两种)
*第一种,设想怎样分?(八儿三碗 妈妈三碗 大哥同爹各一碗。)
*第二种,设想怎样分?(八儿三碗半 妈妈两碗半 大哥同爹各一碗。)
*两次分法的总碗数有什么巧合?(八碗)为什么?猜猜看。(预设:就八碗粥 ; 腊“八”粥误以为就八碗; 我叫“八儿”喜欢“八”。)
*大作家增加趣味性。
最后:可熟了!
齐: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师:要巴锅了!)
一生: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回过头来的结果,也不过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齐:熟了!
五、猜粥:
师:灶台高,八儿矮,锅中的粥看不着,只能看看冒气儿,听听锅中的声。八儿是个聪明孩子,看不见我就猜。
㈠读猜想:(读时要注意表示语气的词。)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㈡揣摩语气:
吧:语气不十分确定。
总已是:总,无论如何,到底。语气较确定。
必:语气确定。
六、看粥:
㈠看课本插图齐读:读出惊异语气。
“呃è……”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㈡读所看之粥: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
㈢同座读分别读“猜粥”“看粥”看“八儿”猜得如何?
生议:
生:自鸣得意,自以为猜得不错。
生:就是粥的颜色没猜对。
齐读: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㈣八儿最不明白的是“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的”读读这段对话,你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读出哪些童趣?
但他却不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还同时想起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一点。”妈的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师生谈:
1、生:读明白的:粥是黑的是因为“枣子同赤豆搁多了一点”,“ 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2、生:不明白的是这句: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一点。”妈的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生:“妈的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妈妈为什么解释的“结果”是用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师点拨,生填补空白:
“怎么,黑的!”八儿还同时想起染缸里的脏水“(生填:多脏啊!怎么喝呀?……)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一点。”妈的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生填:妈妈心想:快堵上你的嘴吧!)
七、喝粥:
㈠八儿终于喝上粥了,喝得怎样了?从哪儿读出的?
读: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只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
八、儿喝得动不了:
*争着要喝“三碗半粥”的八儿这时,撑得“肚子成了小鼓”。只有依着妈妈斜立着还舒服些。“小鼓”特形象,圆圆的,鼓鼓的多有趣。
*更幽默的是在把两只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
那意思是别人用“十字”封门,我用“十字”封碗了。
*连只准喝“两碗半”的妈妈,只让喝一碗的爸爸,肚
子都没缝了,看着那“半碗陈腊肉”都“奈何它不来了”。
想象得出八儿喝粥是的憨态吗?
生: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着……
八、回味:
*写“腊八粥”以“八儿”馋、猜、看为线索写得趣味盎然。
*以“叹气”为线索,略写了熬的过程。
*以“八儿”猜粥,看粥互为补充,祥写了腊八粥的特色。
九、尾声:你们也馋“腊八粥”了吧?那就回家陪着八儿,好好品品“沈记”得特制的《腊八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