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高二下·德阳开学考)齐国的稷下学宫,可看作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一个缩影。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这个学术王国中互相汇通,在辩驳、争鸣中综合发展,儒、道、名、法等都曾有重要人物出入稷下,其思想互相影响。稷下学宫的开设( )
A.为齐国争霸战争培养了各类人才
B.打破了大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C.为百家争鸣局面兴起创造了条件
D.推动了诸子百家的交流与融合
【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各家各派”“互相汇通”“综合发展”“互相影响”可以看出稷下学宫的开设推动了诸子百家的交流与融合,D项正确;
材料与齐国争霸无关,A项错误;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B项错误;
当时百家争鸣局面已经兴起,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各家各派”“互相汇通”“综合发展”“互相影响”,结合百家争鸣的表现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019高二下·鸡东月考)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故答案为A项。
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B项;
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C项;
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董仲舒的儒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董仲舒主张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3.(2020高二上·赣县期中)肖云儒在《秦文明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这种天下观:( )
A.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 B.使古代中国没有民族的观念
C.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 D.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
【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据材料“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员,……。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可知,中国人自古就有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反映了实现自身活动范围统一的要求,为国家统一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基础,D正确;
据材料“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可知,天下观产生于宗法制、分封制之前,A错误;
据材料“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可知,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天下一家的天下观,弱化了民族之间的区分,但并不等于古代没有民族观念,B错误;
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是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员,……。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进行分析即可。
4.(2019高二上·遂宁期末)1898年,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并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关于该作品的说法较为合理的是( )
A.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正确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对中国思想界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C.阐释的理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武器
D.应为近代中国第一本介绍西方政治制度的学术著作
【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天演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如同自然界一样优胜劣汰,国家与国家之间也类似,就为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理论,是属于社会达尔文主义,对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是同时它又对中国社会和国人有巨大的警醒作用,故A项正确;
其没有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故B项错误;
其理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武器,故C错误;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时期就已经有了介绍西方政治制度的学术著作,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并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可以看出既有这既有局限性又有启蒙作用,进而得出结论。
5.(2021·全国乙卷)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 材料倡导忠孝友弟、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B符合题意;
A项是在宋代,A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不会阻碍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故C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是宋明理学的内容,宋明理学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烯、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6.(2023高二下·德阳开学考)如图为明代徐温的《墨葡萄图》,题诗是:“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可见该诗画艺术风格是( )
A.山水画,重视写实 B.文人画,重视写意
C.风俗画,刻画习俗 D.人物画,形神俱备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墨葡萄图》以水墨画葡萄,随意涂抹点染,倒挂枝头,形象生动的体现了作者感慨自己身世,情绪尽抒笔墨的写意风格,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文人画的特点,B项正确;
《墨葡萄图》是文人画,并非山水画与人物画,AD两项错误;
《墨葡萄图》属于文人画,强调写意,风俗画描绘的是市民的生活状况,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代的绘画艺术,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中绘画的内容,联系文人画的特征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7.(2023高二下·德阳开学考)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在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的观点时指出:“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在此,梁启超的“育人才”主张旨在( )
A.提高国民的参政意识 B.培养具有改革精神的人才
C.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 D.培养从事法制建设的人才
【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可知,梁启超强调政治习惯和政治道德的重要性,实际上是注重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C项正确;
A项从属于C项,错误;
BD两项不是题干的主旨,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维新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8.(2023高二下·德阳开学考)1923年初,在毛泽东等人的宣传和指导下,湖南省衡山县的岳北、白果一带的农民运动勃兴。9月,在白果召开了岳北农会成立大会,到会者逾万人。在农会领导下,农民们开展平粜和阻禁地主外运谷米、棉花的斗争,会员曾一度发展到10万人以上。这( )
A.表明农民农村问题得到关注 B.说明已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C.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D.反映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答案】A
【知识点】毛泽东思想
【解析】【分析】材料“在农会领导下,农民们开展平粜和阻禁地主外运谷米、棉花的斗争”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的力量,这说明当时农民农村问题得到关注,A项正确;
此时处于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阶段,尚未探索到正确的革命道路,B项错误;
抗战时期,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C项错误;
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材料“在农会领导下,农民们开展平粜和阻禁地主外运谷米、棉花的斗争”是解题的关键,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2022高一上·贵港期末)1902~1911年,见诸记载的“民变”平均两天半发生一次:有抗捐抗税,有抢米风潮,有会党、农民起义,有罢工斗争,有兵变,有反对教会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参加者覆盖官员以外的几乎所有社会阶层。这一情形( )
A.加速了清王朝的覆亡 B.实现了义和团的宗旨
C.暴露了“新政”的缺陷 D.冲抵了外来经济侵略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902~1911年,“民变”不断发生,反映了清朝统治危机加深,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和清王朝的覆亡,A项正确;
义和团运动是指19世纪末以“支清灭洋”为口号的中国农民运动,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清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未体现“新政”的缺陷,C项错误;
材料内容与抵制外来经济侵略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辛亥革命的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0.(2023高二下·德阳开学考)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钱三强说道:“自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核物理学家于敏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可以欣慰了。”这反映出( )
A.科研人员为国奉献的无私精神
B.科学家积极地践行“科教兴国”战略
C.我国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并举
D.中国科技发展对世界格局影响巨大
【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可以欣慰了”可知,材料反映了科学家的爱国情怀,科研人员为国奉献的无私精神,A项正确;
“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科学家的爱国情怀,没有涉及科技发展与经济之间的关系,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科技对世界的影响,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可以欣慰了”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2023高二下·德阳开学考)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伏尔泰在《风俗论》中提到,如果说有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狄德罗高度评价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国的园林建筑、服饰、风俗等也被当时的欧洲人所效仿。“中国热”的出现表明( )
A.中西文化交流开始出现 B.欧洲启蒙运动发源于中国
C.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D.启蒙思想家向往中国制度
【答案】C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伏尔泰在《风俗论》中提到,如果说有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西方的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蒙思想家们也借中国的传统文化来反对西欧的封建主义,宣扬启蒙思想,C项正确;
“开始”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
欧洲启蒙运动发源于英国,而非中国,B项错误;
启蒙思想家只是借中国反封建,并不是向往中国的制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伏尔泰在《风俗论》中提到,如果说有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结合启蒙运动的目的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2023高二下·德阳开学考)伏尔泰曾写道:“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伏尔泰的认识来自( )
A.亚里士多德的宇宙理论 B.伽利略的实验观察结果
C.哥白尼提出的日心学说 D.牛顿所创经典力学体系
【答案】D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这说明伏尔泰的认识主要得益于牛顿所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D项正确;
ABC三项都与材料中“服从永恒的定律”不符,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结合启蒙运动与牛顿科学成就的关系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3.(2022高二上·翠屏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点: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包容性,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本土性,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重伦理,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秩序。
(2)表现: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
原因:民族危机的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国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1)特点:由材料“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可归纳为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由材料“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可归纳为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由材料“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可归纳为包容性和本土性,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后,便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注重人伦秩序。
(2)表现:由材料“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可归纳为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材料“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可归纳为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材料“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可归纳为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同时由重等级秩序的旧道德转变为重自由平等的新道德。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展开分析。从政治上看,中国的民族危机的严重,同时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从文化上看,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而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点评】第一问考查百家争鸣,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第二问考查新文化运动,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地位,后期宣扬的马克思主义,为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
14.(2023高二下·德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工业革命开始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完全形成,这个过程打破了世界各地的封闭孤立状态,一方面推进了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但另一方面带来的却是一个极其不平等和不均衡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这一秩序主导了18世纪以来的全球治理模式,并把资本输出和对外战争以政治的面貌显示出来,使得国际政治充满了谎言、暴力和霸权主义。同时,也因资本主义自身矛盾和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全球治理模式向以社会公平原则主导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新秩序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逐利原则主导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外运行逻辑。
——摘编自冯莉、肖巍《资本、战争与全球治理》
材料二: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以前的全球治理模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答案】(1)特点:以两次工业革命为物质基础;以资本主义世界秩序为基础;以资本逐利和霸权主义为主导;随着资本主义矛盾加深而转变(任意答三点)
影响:导致霸权主义的盛行,加剧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开创全球治理模式,为新模式创建提供借鉴和教训
(2)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原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济全球化;“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自工业革命开始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完全形成”可得出与工业革命胶在,是以两次工业革命为物质基础;根据“一方面推进了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但另一方面带来的却是一个极其不平等和不均衡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可得出以资本主义世界秩序为基础;以资本逐利和霸权主义为主导;根据“同时,也因资本主义自身矛盾和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全球治理模式向以社会公平原则主导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新秩序转变”可得出随着资本主义矛盾加深而转变。影响:根据材料“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逐利原则主导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外运行逻辑”并结合所学可知,导致霸权主义的盛行,加剧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开创全球治理模式,为新模式创建提供借鉴和教训等。
(2)趋势: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可知,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中国快速增长。原因:根据所学可知,美国主要从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角度概括。日本则是因为二战后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苏联与其体制有关,当时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中国与一五计划有关,重视发展重工业。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和中西方的工业化。第一问,特点:依据材料一,从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秩序、资本主义矛盾等角度分析;影响: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第二问,趋势:依据材料二表格信息分析;原因:注意材料时间,结合这一时期美国、日本、苏联以及中国的工业化或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5.(2023高二下·德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演变
先秦 殷商时期多将疾病归咎于天谴神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新求健康、平安。春秋战国养生思想百花齐放,如孔子提出只有"仁"才能长寿;老庄以为欲望过大会损寿,主张清静养种;荀子抨击养生依靠天命的思想,提出运动可使人健康。
秦汉至
魏晋南
北朝 炼丹术,神仙术盛行。董仲舒用阴阳五行与天人学说构筑养生之道。王克认为体质,寿命与先天遗传和后天调摄有关。葛洪将养生分为“内修"与“外养”。
隋唐至
宋元 佛家“坐禅"等修身思想有一定受众。养生思想系统化发展,如主张养生要以婚孕、婴儿、童壮、衰老诸阶段的不同特点为依据。注重道德修养的养生观逐渐成为特色。
明、清 涌现了大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养生读物。养生强调“动",如明末清初颜元批判道学家"静以养性"的观点,主张“一身动则一身强,天下动则天下强”。
——据刘雨《中西方养生思想对比研究》等
从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与古代养生思想相关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论题: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论述:秦汉时期,道教形成并发展,修道成仙、长生不老的观念影响当时人们的养生方式, 炼丹术、神仙术盛行,带有明显的道教色彩。汉代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吸取了道家、阴阳五行的学说,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指导养生。隋唐佛教兴盛,佛家的修身成为养生的方式之一。宋朝儒学复兴与理学兴盛,士大夫将道德修养融入养生文化。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发展壮大,民间对养生的需求提高,导致养生的普及化。(任答两个朝代的史实即可)
综上所述,中国养生思想历千年而不衰,随社会时代发展不断变化。
示例二:
论题:中国传统思想深刻影响古代养生文化。
论述:儒学提倡“仁者爱人”,强调通过道德的陶冶以养生,将“个人”养生赋予了“社会”意义;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清心寡欲”,追求“天人合一”,为古代养生文化注入了“天人一体、心身和谐”的内涵;佛教“本土化”后,其“坐禅”等养生理念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丰富了古代养生文化。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养生思想表现为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一体,体现出个人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平和境界,处处可见传统思想文化的烙印。
示例三:
论题:先秦时期,中国养生思想体现出由“依赖天命”到“重视人为”的变化。
论述:殷商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对养生的认识十分有限,多依靠祭祀、占卜等方式,被动祈求健康;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众多思想家对养生提出自身看法。无论是孔子提倡的以“仁”养寿,老庄建议的“清净无为”,还是荀子强调的“运动促进健康”,均鲜明体现出了“人事”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人们对养生的认识由被动依靠天命,发展到自主积极探索,为后世养生思想的多元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它论题举例: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具有“内外兼修”或“静动结合”等特点;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具有自身的理论性;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等)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根据材料“殷商时期多将疾病归咎于天谴神罚”、“春秋战国养生思想百花齐放”、“炼丹术、神仙术盛行”、“佛家‘坐禅'等修身思想有一定受众。养生思想系统化发展”、“涌现了大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养生读物”等信息可以得出论题是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然后结合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几个朝代养生思想的特点及其原因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概括,强调中国养生思想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也可从中国传统思想深刻影响古代养生文化、先秦时期,中国养生思想体现出由“依赖天命”到“重视人为”的变化等角度提取论题,然后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依据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内容特点、时代背景以及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高二下·德阳开学考)齐国的稷下学宫,可看作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一个缩影。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这个学术王国中互相汇通,在辩驳、争鸣中综合发展,儒、道、名、法等都曾有重要人物出入稷下,其思想互相影响。稷下学宫的开设( )
A.为齐国争霸战争培养了各类人才
B.打破了大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C.为百家争鸣局面兴起创造了条件
D.推动了诸子百家的交流与融合
2.(2019高二下·鸡东月考)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3.(2020高二上·赣县期中)肖云儒在《秦文明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这种天下观:( )
A.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 B.使古代中国没有民族的观念
C.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 D.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
4.(2019高二上·遂宁期末)1898年,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并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关于该作品的说法较为合理的是( )
A.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正确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对中国思想界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C.阐释的理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武器
D.应为近代中国第一本介绍西方政治制度的学术著作
5.(2021·全国乙卷)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6.(2023高二下·德阳开学考)如图为明代徐温的《墨葡萄图》,题诗是:“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可见该诗画艺术风格是( )
A.山水画,重视写实 B.文人画,重视写意
C.风俗画,刻画习俗 D.人物画,形神俱备
7.(2023高二下·德阳开学考)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在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的观点时指出:“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在此,梁启超的“育人才”主张旨在( )
A.提高国民的参政意识 B.培养具有改革精神的人才
C.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 D.培养从事法制建设的人才
8.(2023高二下·德阳开学考)1923年初,在毛泽东等人的宣传和指导下,湖南省衡山县的岳北、白果一带的农民运动勃兴。9月,在白果召开了岳北农会成立大会,到会者逾万人。在农会领导下,农民们开展平粜和阻禁地主外运谷米、棉花的斗争,会员曾一度发展到10万人以上。这( )
A.表明农民农村问题得到关注 B.说明已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C.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D.反映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9.(2022高一上·贵港期末)1902~1911年,见诸记载的“民变”平均两天半发生一次:有抗捐抗税,有抢米风潮,有会党、农民起义,有罢工斗争,有兵变,有反对教会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参加者覆盖官员以外的几乎所有社会阶层。这一情形( )
A.加速了清王朝的覆亡 B.实现了义和团的宗旨
C.暴露了“新政”的缺陷 D.冲抵了外来经济侵略
10.(2023高二下·德阳开学考)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钱三强说道:“自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核物理学家于敏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可以欣慰了。”这反映出( )
A.科研人员为国奉献的无私精神
B.科学家积极地践行“科教兴国”战略
C.我国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并举
D.中国科技发展对世界格局影响巨大
11.(2023高二下·德阳开学考)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伏尔泰在《风俗论》中提到,如果说有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狄德罗高度评价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国的园林建筑、服饰、风俗等也被当时的欧洲人所效仿。“中国热”的出现表明( )
A.中西文化交流开始出现 B.欧洲启蒙运动发源于中国
C.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D.启蒙思想家向往中国制度
12.(2023高二下·德阳开学考)伏尔泰曾写道:“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伏尔泰的认识来自( )
A.亚里士多德的宇宙理论 B.伽利略的实验观察结果
C.哥白尼提出的日心学说 D.牛顿所创经典力学体系
13.(2022高二上·翠屏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14.(2023高二下·德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工业革命开始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完全形成,这个过程打破了世界各地的封闭孤立状态,一方面推进了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但另一方面带来的却是一个极其不平等和不均衡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这一秩序主导了18世纪以来的全球治理模式,并把资本输出和对外战争以政治的面貌显示出来,使得国际政治充满了谎言、暴力和霸权主义。同时,也因资本主义自身矛盾和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全球治理模式向以社会公平原则主导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新秩序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逐利原则主导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外运行逻辑。
——摘编自冯莉、肖巍《资本、战争与全球治理》
材料二: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以前的全球治理模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15.(2023高二下·德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演变
先秦 殷商时期多将疾病归咎于天谴神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新求健康、平安。春秋战国养生思想百花齐放,如孔子提出只有"仁"才能长寿;老庄以为欲望过大会损寿,主张清静养种;荀子抨击养生依靠天命的思想,提出运动可使人健康。
秦汉至
魏晋南
北朝 炼丹术,神仙术盛行。董仲舒用阴阳五行与天人学说构筑养生之道。王克认为体质,寿命与先天遗传和后天调摄有关。葛洪将养生分为“内修"与“外养”。
隋唐至
宋元 佛家“坐禅"等修身思想有一定受众。养生思想系统化发展,如主张养生要以婚孕、婴儿、童壮、衰老诸阶段的不同特点为依据。注重道德修养的养生观逐渐成为特色。
明、清 涌现了大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养生读物。养生强调“动",如明末清初颜元批判道学家"静以养性"的观点,主张“一身动则一身强,天下动则天下强”。
——据刘雨《中西方养生思想对比研究》等
从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与古代养生思想相关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各家各派”“互相汇通”“综合发展”“互相影响”可以看出稷下学宫的开设推动了诸子百家的交流与融合,D项正确;
材料与齐国争霸无关,A项错误;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B项错误;
当时百家争鸣局面已经兴起,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各家各派”“互相汇通”“综合发展”“互相影响”,结合百家争鸣的表现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故答案为A项。
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B项;
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C项;
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董仲舒的儒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董仲舒主张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3.【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据材料“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员,……。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可知,中国人自古就有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反映了实现自身活动范围统一的要求,为国家统一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基础,D正确;
据材料“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可知,天下观产生于宗法制、分封制之前,A错误;
据材料“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可知,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天下一家的天下观,弱化了民族之间的区分,但并不等于古代没有民族观念,B错误;
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是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员,……。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进行分析即可。
4.【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天演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如同自然界一样优胜劣汰,国家与国家之间也类似,就为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理论,是属于社会达尔文主义,对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是同时它又对中国社会和国人有巨大的警醒作用,故A项正确;
其没有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故B项错误;
其理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武器,故C错误;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时期就已经有了介绍西方政治制度的学术著作,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并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可以看出既有这既有局限性又有启蒙作用,进而得出结论。
5.【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 材料倡导忠孝友弟、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B符合题意;
A项是在宋代,A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不会阻碍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故C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是宋明理学的内容,宋明理学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烯、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6.【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墨葡萄图》以水墨画葡萄,随意涂抹点染,倒挂枝头,形象生动的体现了作者感慨自己身世,情绪尽抒笔墨的写意风格,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文人画的特点,B项正确;
《墨葡萄图》是文人画,并非山水画与人物画,AD两项错误;
《墨葡萄图》属于文人画,强调写意,风俗画描绘的是市民的生活状况,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代的绘画艺术,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中绘画的内容,联系文人画的特征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可知,梁启超强调政治习惯和政治道德的重要性,实际上是注重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C项正确;
A项从属于C项,错误;
BD两项不是题干的主旨,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维新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毛泽东思想
【解析】【分析】材料“在农会领导下,农民们开展平粜和阻禁地主外运谷米、棉花的斗争”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的力量,这说明当时农民农村问题得到关注,A项正确;
此时处于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阶段,尚未探索到正确的革命道路,B项错误;
抗战时期,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C项错误;
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材料“在农会领导下,农民们开展平粜和阻禁地主外运谷米、棉花的斗争”是解题的关键,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902~1911年,“民变”不断发生,反映了清朝统治危机加深,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和清王朝的覆亡,A项正确;
义和团运动是指19世纪末以“支清灭洋”为口号的中国农民运动,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清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未体现“新政”的缺陷,C项错误;
材料内容与抵制外来经济侵略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辛亥革命的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可以欣慰了”可知,材料反映了科学家的爱国情怀,科研人员为国奉献的无私精神,A项正确;
“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科学家的爱国情怀,没有涉及科技发展与经济之间的关系,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科技对世界的影响,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可以欣慰了”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伏尔泰在《风俗论》中提到,如果说有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西方的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蒙思想家们也借中国的传统文化来反对西欧的封建主义,宣扬启蒙思想,C项正确;
“开始”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
欧洲启蒙运动发源于英国,而非中国,B项错误;
启蒙思想家只是借中国反封建,并不是向往中国的制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伏尔泰在《风俗论》中提到,如果说有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结合启蒙运动的目的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答案】D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这说明伏尔泰的认识主要得益于牛顿所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D项正确;
ABC三项都与材料中“服从永恒的定律”不符,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结合启蒙运动与牛顿科学成就的关系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3.【答案】(1)特点: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包容性,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本土性,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重伦理,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秩序。
(2)表现: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
原因:民族危机的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国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1)特点:由材料“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可归纳为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由材料“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可归纳为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由材料“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可归纳为包容性和本土性,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后,便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注重人伦秩序。
(2)表现:由材料“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可归纳为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材料“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可归纳为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材料“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可归纳为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同时由重等级秩序的旧道德转变为重自由平等的新道德。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展开分析。从政治上看,中国的民族危机的严重,同时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从文化上看,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而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点评】第一问考查百家争鸣,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第二问考查新文化运动,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地位,后期宣扬的马克思主义,为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
14.【答案】(1)特点:以两次工业革命为物质基础;以资本主义世界秩序为基础;以资本逐利和霸权主义为主导;随着资本主义矛盾加深而转变(任意答三点)
影响:导致霸权主义的盛行,加剧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开创全球治理模式,为新模式创建提供借鉴和教训
(2)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原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济全球化;“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自工业革命开始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完全形成”可得出与工业革命胶在,是以两次工业革命为物质基础;根据“一方面推进了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但另一方面带来的却是一个极其不平等和不均衡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可得出以资本主义世界秩序为基础;以资本逐利和霸权主义为主导;根据“同时,也因资本主义自身矛盾和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全球治理模式向以社会公平原则主导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新秩序转变”可得出随着资本主义矛盾加深而转变。影响:根据材料“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逐利原则主导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外运行逻辑”并结合所学可知,导致霸权主义的盛行,加剧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开创全球治理模式,为新模式创建提供借鉴和教训等。
(2)趋势: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可知,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中国快速增长。原因:根据所学可知,美国主要从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角度概括。日本则是因为二战后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苏联与其体制有关,当时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中国与一五计划有关,重视发展重工业。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和中西方的工业化。第一问,特点:依据材料一,从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秩序、资本主义矛盾等角度分析;影响: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第二问,趋势:依据材料二表格信息分析;原因:注意材料时间,结合这一时期美国、日本、苏联以及中国的工业化或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5.【答案】示例一:
论题: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论述:秦汉时期,道教形成并发展,修道成仙、长生不老的观念影响当时人们的养生方式, 炼丹术、神仙术盛行,带有明显的道教色彩。汉代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吸取了道家、阴阳五行的学说,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指导养生。隋唐佛教兴盛,佛家的修身成为养生的方式之一。宋朝儒学复兴与理学兴盛,士大夫将道德修养融入养生文化。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发展壮大,民间对养生的需求提高,导致养生的普及化。(任答两个朝代的史实即可)
综上所述,中国养生思想历千年而不衰,随社会时代发展不断变化。
示例二:
论题:中国传统思想深刻影响古代养生文化。
论述:儒学提倡“仁者爱人”,强调通过道德的陶冶以养生,将“个人”养生赋予了“社会”意义;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清心寡欲”,追求“天人合一”,为古代养生文化注入了“天人一体、心身和谐”的内涵;佛教“本土化”后,其“坐禅”等养生理念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丰富了古代养生文化。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养生思想表现为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一体,体现出个人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平和境界,处处可见传统思想文化的烙印。
示例三:
论题:先秦时期,中国养生思想体现出由“依赖天命”到“重视人为”的变化。
论述:殷商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对养生的认识十分有限,多依靠祭祀、占卜等方式,被动祈求健康;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众多思想家对养生提出自身看法。无论是孔子提倡的以“仁”养寿,老庄建议的“清净无为”,还是荀子强调的“运动促进健康”,均鲜明体现出了“人事”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人们对养生的认识由被动依靠天命,发展到自主积极探索,为后世养生思想的多元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它论题举例: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具有“内外兼修”或“静动结合”等特点;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具有自身的理论性;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等)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根据材料“殷商时期多将疾病归咎于天谴神罚”、“春秋战国养生思想百花齐放”、“炼丹术、神仙术盛行”、“佛家‘坐禅'等修身思想有一定受众。养生思想系统化发展”、“涌现了大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养生读物”等信息可以得出论题是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然后结合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几个朝代养生思想的特点及其原因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概括,强调中国养生思想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也可从中国传统思想深刻影响古代养生文化、先秦时期,中国养生思想体现出由“依赖天命”到“重视人为”的变化等角度提取论题,然后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依据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内容特点、时代背景以及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