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自武帝后的汉代大力扶持神学,儒生们发展了一套天命神学,把孔孟的原典儒学变为神学儒学,用五行相代把夏、商、周、秦、汉皆用武力"逆取"天下的事实,演绎成一个由天意决定的过程,强化了儒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解释能力。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汉代 ( )
A.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 B.儒学成为天命神学
C.儒学背离了传统儒学 D.封建迷信日益浓厚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自武帝后的汉代大力扶持神学,儒生们发展了一套天命神学,把孔孟的原典儒学变为神学儒学,……强化了儒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解释能力。”可知,汉代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实现了神学化转变,成为维护符合统治的正统思想,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儒学成为天命神学,不符合主旨,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汉代儒学并没有背离传统儒学,表述有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封建迷信日益浓厚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汉武帝巩固思想大一统的措施及其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020高二下·河北月考)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 B.热爱和平的态度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爱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以看出,作者爱国的情怀;“南国旱无雨”可以看出,作者忧民的情怀。故答案为D项。
A项,对环境破坏的伤感是对现实的感慨,与设问中“诗圣的情怀”不符,排除;
B项,材料诗句内容未涉及其热爱和平,主要情怀为爱国忧民,排除;
C项,材料主要涉及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担忧,并非对农业生产的关心,该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以看出,作者爱国的情怀;“南国旱无雨”分析即可。
3.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该材料意在强调 ( )
A.儒学地位面临挑战 B.佛道思想占统治地位
C.社会传统观念改变 D.儒释道呈现融合趋势
【答案】A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可知,儒学传统中没有佛教和道教那么细密严谨的思辨理论体系,说明儒学本身存在不足,面临着挑战,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从汉武帝以后始终是正统思想,佛教和道家并未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社会传统观念改变的信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强调儒释道呈现融合趋势,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理解魏晋时期儒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2017·浙江会考)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答案】C
【知识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绘画强调写意传神,材料中描述了绘画中四季与人关系,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逼真摹写之意,排除A项;材料中也没有花鸟的相关信息,所以不能得出山水画是否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排除B项;绘画中四季与人关系不能说明就是以人为核心,排除D项。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山水绘画的特征。
5.巴黎公社共有86名委员,其中工人约30名,其余是新闻记者、职员、教师和医生。公社委员们之间虽然有政治分歧,但没有权力斗争,一直尽心尽力为这个200万人口的城市提供公共服务。他们也能达成共识,实行一些进步的和民主的政策。由此可见,巴黎公社( )
A.践行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B.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C.真正具有了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答案】D
【知识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表现为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这不符合材料“公社委员们之间虽然有政治分歧,但没有权力斗争”,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巴黎公社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信息,不符合史实,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反映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信息,体现不出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虽然有政治分歧……尽心尽力……也能达成共识,实行一些进步的和民主的政策”可知,这体现了巴黎公社的进步性与民主性,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巴黎公社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陈独秀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才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这两位“先生”指的是( )
A.民主和科学 B.新道德和新文学
C.美国和法国革命 D.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
【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与科学,陈独秀所说的“德先生”是民主,“赛先生”是科学,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新道德和新文学,表述错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和法国革命,表述错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表述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 )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使美国公开承认了新中国的合法地位
D.中国以世界大国的身份步入了国际外交舞台
【答案】D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1971年10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公开承认了新中国的合法地位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可知,周恩来参加的是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日内瓦会议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1956年9月8日,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在沈阳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喷气式歼击机的历史。《人民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这种飞机……提前一年零五个月完成了试制任务”,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苏联援华的落实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科教兴国的推进
【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三大改造和制造飞机无关系,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苏联援华只是外部因素,不属于主要因素,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1956年9月8日,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在沈阳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喷气式歼击机的历史”可知,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实施使中国成功地制造了飞机,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一五计划与科教兴国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一五计划的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9.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一个立宪君主的意见如遭作为立法机构的两院的反对,他就不能进行统治,这在欧洲已成定论。但是大家知道,美国有好几位总统曾在立法机构失去多数,但并未被迫放弃权力,也未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灾难。”由此可以判断( )
A.美国的民主制度优于欧洲的立宪君主制
B.立宪君主制度只能给社会带来灾难
C.美国总统的行政权相对于立法权是独立的
D.只有总统制才能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答案】C
【知识点】美国1787年宪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不是强调美国的民主制度优于欧洲的立宪君主制,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立宪君主制度只能给社会带来灾难的信息,表述有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美国有好几位总统曾在立法机构失去多数,但并未被迫放弃权力,也未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灾难”可知,美国相对于欧洲来说,总统即使在立法机构中失去多数,也不会被迫下台,作者意在说明美国总统的相对独立性,即相对于立法机构是较为独立的,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只有总统制才能确保社会秩序稳定,表述有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美国代议制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希腊雅典伯里克利当政时期,对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的资格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这主要反映出( )
A.民主与道德要求的统一 B.雅典的民主存在虚伪性
C.家庭是雅典民主的基础 D.财产是享有民主的前提
【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可知,材料所列不具备发言的人的资格的行为包括不赡养父母、逃避兵役和浪费等,都是道德素养的表现,因此体现了民主与道德要求的统一,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民主的虚伪性主要表现在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范围小,只是少数人的权利,或无法享有规定的民主权利,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家庭是雅典民主的基础,表述有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关于发言人资格并非限定于财产等级方面,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据此可知当时( )
A.鸦片走私与吏治腐败相关
B.闭关锁国政策使鸦片贸易受阻
C.中国官员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已改变
D.鸦片贸易使白银外流
【答案】A
【知识点】19世纪中期中国的社会状况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 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 ”可知,19世纪前期中国官员参与鸦片走私,收取规银贿赂,这些腐败统治加剧了列强侵略,潜伏着民族危机,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体现闭关锁国政策与鸦片贸易受阻的关系,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官员参与鸦片走私,也不能说明中国官员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已改变,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反映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12.(2019高二上·成都月考)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水平 B.对外政策 C.世界潮流 D.科技实力
【答案】B
【知识点】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确立了“一边倒”的方针,此时俄语成为我国第一外语;二十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故B项正确;
经济水平、科技实力和中国外语语种的变化无关,故AD项错误;
“世界潮流”属于客观原因,不是主要因素,故C现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主要原因是造成结果的一种或几种原因中占主要位置的原因,判断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从主观角度考虑。本题的B项相对材料来说就是主观原因,C项是客观原因。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庄子》中写道:“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庄子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就是儒学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材料二: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请在孔子、孟子、荀子中任选两人的主张说明材料一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3)概括材料三中黄宗羲思想形成的原因。
【答案】(1)孔子:“内圣”表现为仁的学说,“外王”表现为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孟子:“内圣”表现为人有四德:仁、义、礼、智,“外王”表现为“仁政”和“君轻民贵”;荀子“内圣”表现为“仁义”“外王”表现为“君舟民水”。(任选两人)
(2)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3)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家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孔子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设问是说明“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根据材料一“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就是儒学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及所学可知,孔子:“内圣”表现为仁的学说,“外王”表现为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孟子:“内圣”表现为人有四德:仁、义、礼、智,“外王”表现为“仁政”和“君轻民贵”;荀子“内圣”表现为“仁义”“外王”表现为“君舟民水”。
(2)设问是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及所学可知,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3)设问是概括黄宗羲思想形成的原因。根据材料三“……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政治、经济、理学的束缚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家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识记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识记理解荀子的思想主张,理解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理解黄宗羲思想形成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一漫长的过程,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
——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材料二:“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第二条第三款: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
国别 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6年宪法
其它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
(2)请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并说明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的权力“关在笼子里”的。
(4)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5)综上所述,各国各个阶段所制定的“法”各不相同,那么,影响纲领、法规制定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罗马的扩张;多民族的融合;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
(2)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3)体制:总统制或联邦制。原则:制约与平衡(或三权分立)
实现: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
(4)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5)时代要求、具体国情、代表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思维方法等。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美国1787年宪法;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五四宪法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述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根据材料一“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可知,罗马的扩张;多民族的融合;根据材料一“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可知,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
(2)设问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及其意义。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根据材料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及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3)设问是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根据材料三“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及所学可知,美国是联邦制国家, 其宪法坚持的原则是制约与平衡(或三权分立)。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体制;总统只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
(4)设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根据材料四“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及所学可知,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的特点。
(5)设问是影响各国纲领、法规制定的因素。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时代要求、具体国情、代表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思维方法等方面说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及其意义,识记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理解影响各国纲领、法规制定的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袁氏世范》为南宋孝宗五年时任乐清县令的袁采所作,阐明了家人族属和睦相处的各种准则。初名《俗训》,立意“训俗”,即“使田夫野老、幽怨妇女皆晓然于胸”,“庶几息争省刑,俗还醇厚”。后来,其同窗好友刘镇在序言中认为,此书可以“远诸四海”“垂诸后世”,成为“世之范模”,建议将此书改为“世范”。《袁氏世范》由此而得名。
《袁氏世范》内容摘选
卷别 内容
睦亲 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 若父兄言行之失,显然不可掩,子弟止可和颜几谏。若以曲理而加之,子弟尤当顺受,而不当辩。为父兄者又当自省。 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已。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已之听。
处己 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注:乡里)之术。 凡人行已公平正直者,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 (子弟)如不能为儒,则医卜、星相、农圃、商贾、使术,几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治家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买产之家当知此理,不可苦害卖产之人。 异居分析(分家另过)之初,置产制卖之际,尤不可不仔细,分析止凭阄书(注:分家的契书),典买止凭契书(注:契约、契据)。
——据袁采《袁氏世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袁氏世范》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应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看法:《袁氏世范》既受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影响,又有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
说明:宋代儒学复兴,儒家思想走向普及化和世俗化。士大夫将传统伦理用于日常修身治家中,如该书“睦亲”要求子弟要孝悌,“处己”中要求注重忠信公正等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宋代进入平民社会,社会经济繁荣,一些新的伦理观念开始出现。所以,《袁氏世范》又突破儒家传统伦理的古板正统,体现出适用和近人情的特点,如提倡父子兄弟相互体谅,为父者也应反思自己过错,家族子弟可以从商等。可见,《袁氏世范》在遵从儒家传统伦理的基础上,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伦理。
示例2:看法:《袁氏世范》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商业活动更加普遍,商人地位提高,“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因此,该书“处己”中认为家族子弟读书致仕之外还可以从事工商业在内的其他行业,“治家”中也涉及到经商原则和商业道德的表述。可见,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也催生了新的经济观念。
示例3:看法:《袁氏世范》宣扬子弟要顺从父兄。
说明:该书“睦亲”中强调“人之孝行,根于诚笃”提倡孝道。这体现了儒家孝顺、真诚等思想,是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这是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到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他看法举例:《袁氏世范》体现了儒家道德标准;《袁氏世范》对基层治理有重要意义;《袁氏世范》中的传统文化精华对和谐社会构建有积极意义等。)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程朱理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设问是对《袁氏世范》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根据材料“阐明了家人族属和睦相处的各种准则;若父兄言行之失,显然不可掩,子弟止可和颜几谏。若以曲理而加之,子弟尤当顺受,而不当辩。为父兄者又当自省。”可得出看法一:《袁氏世范》既受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影响,又有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根据材料“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若父兄言行之失,显然不可掩,子弟止可和颜几谏。若以曲理而加之,子弟尤当顺受,而不当辩。为父兄者又当自省。”及所学可知,宋代儒学复兴,儒家思想走向普及化和世俗化。士大夫将传统伦理用于日常修身治家中,如该书“睦亲”要求子弟要孝悌,“处己”中要求注重忠信公正等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宋代进入平民社会,社会经济繁荣,一些新的伦理观念开始出现。所以,《袁氏世范》又突破儒家传统伦理的古板正统,体现出适用和近人情的特点,如提倡父子兄弟相互体谅,为父者也应反思自己过错,家族子弟可以从商等。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根据材料“如不能为儒,则医卜、星相、农圃、商贾、使术,几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买产之家当知此理,不可苦害卖产之人”可得出看法二:《袁氏世范》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如不能为儒,则医卜、星相、农圃、商贾、使术,几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买产之家当知此理,不可苦害卖产之人”及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商业活动更加普遍,商人地位提高,“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因此,该书“处己”中认为家族子弟读书致仕之外还可以从事工商业在内的其他行业,“治家”中也涉及到经商原则和商业道德的表述。可见,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也催生了新的经济观念。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根据材料“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可得出看法三:《袁氏世范》宣扬子弟要顺从父兄。根据材料“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及所学可知,该书“睦亲”中强调“人之孝行,根于诚笃”提倡孝道。这体现了儒家孝顺、真诚等思想,是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这是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到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理解理学的主张及其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自武帝后的汉代大力扶持神学,儒生们发展了一套天命神学,把孔孟的原典儒学变为神学儒学,用五行相代把夏、商、周、秦、汉皆用武力"逆取"天下的事实,演绎成一个由天意决定的过程,强化了儒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解释能力。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汉代 ( )
A.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 B.儒学成为天命神学
C.儒学背离了传统儒学 D.封建迷信日益浓厚
2.(2020高二下·河北月考)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 B.热爱和平的态度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爱国忧民的情怀
3.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该材料意在强调 ( )
A.儒学地位面临挑战 B.佛道思想占统治地位
C.社会传统观念改变 D.儒释道呈现融合趋势
4.(2017·浙江会考)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5.巴黎公社共有86名委员,其中工人约30名,其余是新闻记者、职员、教师和医生。公社委员们之间虽然有政治分歧,但没有权力斗争,一直尽心尽力为这个200万人口的城市提供公共服务。他们也能达成共识,实行一些进步的和民主的政策。由此可见,巴黎公社( )
A.践行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B.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C.真正具有了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6.陈独秀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才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这两位“先生”指的是( )
A.民主和科学 B.新道德和新文学
C.美国和法国革命 D.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
7.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 )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使美国公开承认了新中国的合法地位
D.中国以世界大国的身份步入了国际外交舞台
8.1956年9月8日,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在沈阳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喷气式歼击机的历史。《人民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这种飞机……提前一年零五个月完成了试制任务”,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苏联援华的落实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科教兴国的推进
9.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一个立宪君主的意见如遭作为立法机构的两院的反对,他就不能进行统治,这在欧洲已成定论。但是大家知道,美国有好几位总统曾在立法机构失去多数,但并未被迫放弃权力,也未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灾难。”由此可以判断( )
A.美国的民主制度优于欧洲的立宪君主制
B.立宪君主制度只能给社会带来灾难
C.美国总统的行政权相对于立法权是独立的
D.只有总统制才能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10.希腊雅典伯里克利当政时期,对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的资格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这主要反映出( )
A.民主与道德要求的统一 B.雅典的民主存在虚伪性
C.家庭是雅典民主的基础 D.财产是享有民主的前提
11.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据此可知当时( )
A.鸦片走私与吏治腐败相关
B.闭关锁国政策使鸦片贸易受阻
C.中国官员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已改变
D.鸦片贸易使白银外流
12.(2019高二上·成都月考)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水平 B.对外政策 C.世界潮流 D.科技实力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庄子》中写道:“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庄子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就是儒学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材料二: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请在孔子、孟子、荀子中任选两人的主张说明材料一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3)概括材料三中黄宗羲思想形成的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一漫长的过程,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
——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材料二:“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第二条第三款: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
国别 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6年宪法
其它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
(2)请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并说明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的权力“关在笼子里”的。
(4)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5)综上所述,各国各个阶段所制定的“法”各不相同,那么,影响纲领、法规制定的因素有哪些?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袁氏世范》为南宋孝宗五年时任乐清县令的袁采所作,阐明了家人族属和睦相处的各种准则。初名《俗训》,立意“训俗”,即“使田夫野老、幽怨妇女皆晓然于胸”,“庶几息争省刑,俗还醇厚”。后来,其同窗好友刘镇在序言中认为,此书可以“远诸四海”“垂诸后世”,成为“世之范模”,建议将此书改为“世范”。《袁氏世范》由此而得名。
《袁氏世范》内容摘选
卷别 内容
睦亲 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 若父兄言行之失,显然不可掩,子弟止可和颜几谏。若以曲理而加之,子弟尤当顺受,而不当辩。为父兄者又当自省。 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已。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已之听。
处己 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注:乡里)之术。 凡人行已公平正直者,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 (子弟)如不能为儒,则医卜、星相、农圃、商贾、使术,几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治家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买产之家当知此理,不可苦害卖产之人。 异居分析(分家另过)之初,置产制卖之际,尤不可不仔细,分析止凭阄书(注:分家的契书),典买止凭契书(注:契约、契据)。
——据袁采《袁氏世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袁氏世范》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应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自武帝后的汉代大力扶持神学,儒生们发展了一套天命神学,把孔孟的原典儒学变为神学儒学,……强化了儒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解释能力。”可知,汉代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实现了神学化转变,成为维护符合统治的正统思想,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儒学成为天命神学,不符合主旨,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汉代儒学并没有背离传统儒学,表述有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封建迷信日益浓厚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汉武帝巩固思想大一统的措施及其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以看出,作者爱国的情怀;“南国旱无雨”可以看出,作者忧民的情怀。故答案为D项。
A项,对环境破坏的伤感是对现实的感慨,与设问中“诗圣的情怀”不符,排除;
B项,材料诗句内容未涉及其热爱和平,主要情怀为爱国忧民,排除;
C项,材料主要涉及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担忧,并非对农业生产的关心,该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以看出,作者爱国的情怀;“南国旱无雨”分析即可。
3.【答案】A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可知,儒学传统中没有佛教和道教那么细密严谨的思辨理论体系,说明儒学本身存在不足,面临着挑战,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从汉武帝以后始终是正统思想,佛教和道家并未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社会传统观念改变的信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强调儒释道呈现融合趋势,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理解魏晋时期儒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C
【知识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绘画强调写意传神,材料中描述了绘画中四季与人关系,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逼真摹写之意,排除A项;材料中也没有花鸟的相关信息,所以不能得出山水画是否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排除B项;绘画中四季与人关系不能说明就是以人为核心,排除D项。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山水绘画的特征。
5.【答案】D
【知识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表现为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这不符合材料“公社委员们之间虽然有政治分歧,但没有权力斗争”,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巴黎公社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信息,不符合史实,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反映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信息,体现不出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虽然有政治分歧……尽心尽力……也能达成共识,实行一些进步的和民主的政策”可知,这体现了巴黎公社的进步性与民主性,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巴黎公社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与科学,陈独秀所说的“德先生”是民主,“赛先生”是科学,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新道德和新文学,表述错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和法国革命,表述错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表述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D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1971年10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公开承认了新中国的合法地位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可知,周恩来参加的是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日内瓦会议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三大改造和制造飞机无关系,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苏联援华只是外部因素,不属于主要因素,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1956年9月8日,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在沈阳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喷气式歼击机的历史”可知,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实施使中国成功地制造了飞机,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一五计划与科教兴国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一五计划的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9.【答案】C
【知识点】美国1787年宪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不是强调美国的民主制度优于欧洲的立宪君主制,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立宪君主制度只能给社会带来灾难的信息,表述有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美国有好几位总统曾在立法机构失去多数,但并未被迫放弃权力,也未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灾难”可知,美国相对于欧洲来说,总统即使在立法机构中失去多数,也不会被迫下台,作者意在说明美国总统的相对独立性,即相对于立法机构是较为独立的,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只有总统制才能确保社会秩序稳定,表述有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美国代议制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可知,材料所列不具备发言的人的资格的行为包括不赡养父母、逃避兵役和浪费等,都是道德素养的表现,因此体现了民主与道德要求的统一,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民主的虚伪性主要表现在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范围小,只是少数人的权利,或无法享有规定的民主权利,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家庭是雅典民主的基础,表述有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关于发言人资格并非限定于财产等级方面,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A
【知识点】19世纪中期中国的社会状况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 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 ”可知,19世纪前期中国官员参与鸦片走私,收取规银贿赂,这些腐败统治加剧了列强侵略,潜伏着民族危机,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体现闭关锁国政策与鸦片贸易受阻的关系,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官员参与鸦片走私,也不能说明中国官员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已改变,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反映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12.【答案】B
【知识点】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确立了“一边倒”的方针,此时俄语成为我国第一外语;二十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故B项正确;
经济水平、科技实力和中国外语语种的变化无关,故AD项错误;
“世界潮流”属于客观原因,不是主要因素,故C现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主要原因是造成结果的一种或几种原因中占主要位置的原因,判断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从主观角度考虑。本题的B项相对材料来说就是主观原因,C项是客观原因。
13.【答案】(1)孔子:“内圣”表现为仁的学说,“外王”表现为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孟子:“内圣”表现为人有四德:仁、义、礼、智,“外王”表现为“仁政”和“君轻民贵”;荀子“内圣”表现为“仁义”“外王”表现为“君舟民水”。(任选两人)
(2)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3)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家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孔子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设问是说明“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根据材料一“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就是儒学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及所学可知,孔子:“内圣”表现为仁的学说,“外王”表现为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孟子:“内圣”表现为人有四德:仁、义、礼、智,“外王”表现为“仁政”和“君轻民贵”;荀子“内圣”表现为“仁义”“外王”表现为“君舟民水”。
(2)设问是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及所学可知,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3)设问是概括黄宗羲思想形成的原因。根据材料三“……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政治、经济、理学的束缚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家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识记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识记理解荀子的思想主张,理解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理解黄宗羲思想形成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1)罗马的扩张;多民族的融合;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
(2)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3)体制:总统制或联邦制。原则:制约与平衡(或三权分立)
实现: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
(4)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5)时代要求、具体国情、代表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思维方法等。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美国1787年宪法;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五四宪法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述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根据材料一“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可知,罗马的扩张;多民族的融合;根据材料一“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可知,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
(2)设问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及其意义。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根据材料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及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3)设问是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根据材料三“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及所学可知,美国是联邦制国家, 其宪法坚持的原则是制约与平衡(或三权分立)。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体制;总统只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
(4)设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根据材料四“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及所学可知,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的特点。
(5)设问是影响各国纲领、法规制定的因素。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时代要求、具体国情、代表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思维方法等方面说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及其意义,识记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理解影响各国纲领、法规制定的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示例1;看法:《袁氏世范》既受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影响,又有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
说明:宋代儒学复兴,儒家思想走向普及化和世俗化。士大夫将传统伦理用于日常修身治家中,如该书“睦亲”要求子弟要孝悌,“处己”中要求注重忠信公正等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宋代进入平民社会,社会经济繁荣,一些新的伦理观念开始出现。所以,《袁氏世范》又突破儒家传统伦理的古板正统,体现出适用和近人情的特点,如提倡父子兄弟相互体谅,为父者也应反思自己过错,家族子弟可以从商等。可见,《袁氏世范》在遵从儒家传统伦理的基础上,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伦理。
示例2:看法:《袁氏世范》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商业活动更加普遍,商人地位提高,“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因此,该书“处己”中认为家族子弟读书致仕之外还可以从事工商业在内的其他行业,“治家”中也涉及到经商原则和商业道德的表述。可见,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也催生了新的经济观念。
示例3:看法:《袁氏世范》宣扬子弟要顺从父兄。
说明:该书“睦亲”中强调“人之孝行,根于诚笃”提倡孝道。这体现了儒家孝顺、真诚等思想,是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这是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到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他看法举例:《袁氏世范》体现了儒家道德标准;《袁氏世范》对基层治理有重要意义;《袁氏世范》中的传统文化精华对和谐社会构建有积极意义等。)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程朱理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设问是对《袁氏世范》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根据材料“阐明了家人族属和睦相处的各种准则;若父兄言行之失,显然不可掩,子弟止可和颜几谏。若以曲理而加之,子弟尤当顺受,而不当辩。为父兄者又当自省。”可得出看法一:《袁氏世范》既受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影响,又有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根据材料“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若父兄言行之失,显然不可掩,子弟止可和颜几谏。若以曲理而加之,子弟尤当顺受,而不当辩。为父兄者又当自省。”及所学可知,宋代儒学复兴,儒家思想走向普及化和世俗化。士大夫将传统伦理用于日常修身治家中,如该书“睦亲”要求子弟要孝悌,“处己”中要求注重忠信公正等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宋代进入平民社会,社会经济繁荣,一些新的伦理观念开始出现。所以,《袁氏世范》又突破儒家传统伦理的古板正统,体现出适用和近人情的特点,如提倡父子兄弟相互体谅,为父者也应反思自己过错,家族子弟可以从商等。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根据材料“如不能为儒,则医卜、星相、农圃、商贾、使术,几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买产之家当知此理,不可苦害卖产之人”可得出看法二:《袁氏世范》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如不能为儒,则医卜、星相、农圃、商贾、使术,几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买产之家当知此理,不可苦害卖产之人”及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商业活动更加普遍,商人地位提高,“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因此,该书“处己”中认为家族子弟读书致仕之外还可以从事工商业在内的其他行业,“治家”中也涉及到经商原则和商业道德的表述。可见,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也催生了新的经济观念。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根据材料“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可得出看法三:《袁氏世范》宣扬子弟要顺从父兄。根据材料“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及所学可知,该书“睦亲”中强调“人之孝行,根于诚笃”提倡孝道。这体现了儒家孝顺、真诚等思想,是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这是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到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理解理学的主张及其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