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16.表里的生物
——冯志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质疑课题——你相信吗
手表里怎么可能有活的生物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冯至写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的一篇文章。如果让你在课题后面加一个标点符号,你会加什么?为什么?
是啊,表里藏着生物,搁谁谁都不信。可冯至小时候就信,不仅信了,他还见人就说——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一块怀表,让文中的“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由此,“我”得出了什么结论?
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联系课题,画出文中的相关的句子。
用上“从一块怀表中,我看到......听到......想到......通过验证,我得出了结论......”的句式,讲一讲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我”应该相信
三、聚焦重点——“我”的确相信
理由一:有限的生活经验
相信作者所说的手表里有生物,第一点理由,来自课文开头这两段——
时间词的罗列,告诉我们“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是普遍现象。还有吗?作者在举具体事例的时候,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前面举的是正面的例子,后面举的是反面的例子。
这一正一反的事例,都在强调——只有活的生物才会自己发出声音。你能不能也像作者这样,写出一个正的、一个反的事例?就写在这段话的旁边。
深谷传来狼嚎的声音;小提琴发出悠扬的乐曲,那是演奏者在拉琴的缘故。
蓝天里苍鹰直冲九霄;钢琴前,钢琴家十指跳动,奏出动人的乐曲。
黎明时分,公鸡伸长脖子引吭高歌;黄昏时刻,一名男子吹响长箫,箫声令人神往。
这样的自然现象,作者细致观察;这样的生活体验,作者细细品味。于是,作者渐渐地形成自己的观点——
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作者这样的观点,首先来源于他的生活经验。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
受当时生活条件的限制,作者有这种想法就可以理解了。所以,相信“表里有生物”的第一条理由,在“生活经验”前面还得加一个“有限的”。
善于观察、天真、热爱探究、有强烈的好奇心、异想天开
理由二:合理的趣味联想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第9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呢?他的想象有依据吗?
作者的想象。
活的生物都喜欢隐藏,自然就会联想到隐藏在表里的也是生物。蝉和虫都是小生物,平时都是隐藏起来的,所以他觉得表里也应该是小生物。
这样的想象自然、有趣,却又是合理的,为他印证自己的观点增添了砝码。
理由三:父亲的言之凿凿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与一个人有关,是谁呢?
来看看父亲的言行:
只许听,不许动。
小孩儿不许动表。
只许看,不许动。
所以孩子相信表里有生物。
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看这块打开的表:
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父亲
表里的世界如此美丽,所以作者总是央求父亲把表再打开给他看看,于是就有了他们之间的一番对话。我们一起合作读一读。
发现了吗?父亲一再说“只许看,不许动”,孩子不断地追问“为什么”。这样的“为什么”连续用了
四个
师: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
生:我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师:“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生:“为什么呢?”我又问。
师:“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生: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师:父亲没有回答。
生: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生: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这小蝎子的尾巴其实是什么?
父亲为什么不说破吗?
因为这块表对父亲来说十分贵重,他怕“我”弄坏,故意说这是小蝎子的尾巴。
父亲想让作者保留一份童真吧。
父亲没有直接说出答案,也是想让“我”自己去探索,脑子里多几个问号,能让“我”保持求知的欲望。
表里的秒针。
到了冯至父亲这一辈,家道衰落,只能靠他微薄的收入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怀表对于父亲,对于整个家庭而言,都是一件相当贵重的物品。因此父亲不许“我”动,还编出“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来吓唬“我”。然而,父亲主动让“我”看表又不说破,更激发了“我”的想象和探究的欲望,这何尝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呢?反观作者,他又给你怎样的印象?
好奇心,善于刨根问底
爱思考
天真、可爱,对大人的话深信不疑
理由四:作者的深思熟虑
请关注课文里出现的时间词,作者对表里有生物这件事最早产生疑惑是在什么时候?
小时候、一天、过了许多天、此后、有一回、后来,作者用的这些时间词,除了告诉你写作的顺序,还想告诉你他的观点并不是随意形成的,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从疑惑到猜测,从猜测到验证,这是需要时间的,而父亲的“亲口证词”让他最终印证了自己的观点——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让作者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深信不疑,对“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深信不疑,童年的趣味便跃然纸上。正是这样的时间轴,让我们看到作者从小做事考虑周全和他严谨的探究精神。如果此时再让你给课题加标点,你会加什么?
“我”的确相信
有限的生活经验
合理的趣味想象
父亲的言之凿凿
作者的深思熟虑
四、品味结尾——“我”有过快乐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1948年,冯至在《大公报》上连续发表了三篇讲述自己故事的文章——《彩色的鸟》《表里的生物》《猫儿眼》。他说,我要写给《大公报》,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我曾经真正感受过儿时的快乐;第二是因为如果《大公报》是一个公园,就不妨像许多公园似的,开辟一片小草地提供给儿童们在上边玩耍,不要单纯看着大人们的愁眉苦脸。
虽然长大后知道手表里不可能有生物,但作者的这段经历给他儿时带来了快乐。作者应该很享受童年这段快乐时光。
这样的快乐,不只是在这篇文章中。在《彩色的鸟》中,作者因为喜欢彩色的鸟,就把笼里的麻雀染了色,然而它们却因此而死了。作者这样孩子气地说——
无论如何,我是有过彩色的鸟了。大半这就是父亲所说的道理吧,彩色的鸟儿在我们这里不适宜生存。
在《猫儿眼》中,他觉得猫的眼睛比母亲戒指上的猫儿眼石更富有变化,因此而洋洋得意时,却传来了猫的死讯。他在结尾这样说——
我望着母亲手指上的猫儿眼仍放着光彩,一点儿也没变化。我几月的得意,几月的骄傲,一时都消散了。
童年在作者眼里,就应该是充满了奇思妙想、无限快乐的孩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