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示范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示范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5 09:0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课堂导入
后唐
TEXT
后周
后梁
2014年1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第808号总统令——《建立国家文化政策纲要》,随即召开座谈会。
普京明确指出:要尊重过去年代历史上一些杰出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响。其中最为专注的目光要注意苏联时期。对苏联时期取得的成就,这是无可怀疑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从某种意识形态的考虑出发,对国家和人民在我们生活中这一极其重要的时期取得的成就加以诋毁。
课堂导入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
由理想到现实
“新和谐公社”蓝图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打冬宫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形成标志
(1)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基础:沙皇专制统治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3)阶级基础: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产生;
(4)思想基础: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5)组织基础: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1.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俄语“多数派”的音译)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列宁
2.列宁主义形成的标志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系
继承

发展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列 宁
(1870——1924)
列宁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4.列宁主义的影响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的背景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经济基础: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材料二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恐吓、束缚和监视…… 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更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政治基础: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的背景
国际条件: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
材料三 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万多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
材料四 “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的背景
◆阶级条件:无产阶级壮大
◆组织条件: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思想条件:成熟革命理论—马列主义
◆群众条件:工农联盟
主观因素:
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毛泽东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2.十月革命的过程
二月革命推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十月革命现曙光
时空: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 彼得格勒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推翻沙皇统治,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和工兵代表苏维埃(意即“代表会议”)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背景:临时政府继续战争,不能满足民众要求,镇压人民反抗
指方向:指明了从资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时空: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彼得格勒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总结提升】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 果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3.十月革命的意义
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远比1789年更为深远……(它们)都建立于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及希望,也就是启蒙时代和革命时代的意义。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国崛起》
对俄国:开启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
对人类:划时代事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3.十月革命的意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从1918-1923年在欧洲一些国家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在东方,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从1918年-1923年间,中国、朝鲜、蒙古、越南、印度、印尼、土耳其、伊朗等国都兴起了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赵曜《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对世界: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十月革命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还“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
①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企图扼杀新生政权,苏俄陷入内战。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产生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
②目的:把有限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胜利
③主要内容:余粮收集制
积极:保证前线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④影响: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2)新经济政策:1921年
①重心: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②内容: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
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经济发展。
——列宁
③作用: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新经济政策的“新”:在无产阶级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程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从而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3)苏联的成立:1922年
苏联地图(1940年)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共和国 加盟时间 共和国 加盟时间
俄罗斯联邦 1922.12.30 阿塞拜疆 1936.12.05
乌克兰 1922.12.30 亚美尼亚 1936.12.05
白俄罗斯 1922.12.30 哈萨克 1936.12.05
乌兹别克 1924.10.27 摩尔达维亚 1940.08.02
土库曼 1924.10.27 立陶宛 1940.08.03
塔吉克 1929.10.16 拉脱维亚 1940.08.05
吉尔吉斯 1936.12.05 爱沙尼亚 1940.08.06
格鲁吉亚 1936.12.05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37)
(1)建设途径和成就
①途径:实施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
体化, 实行“五年计划”
②成就:经过两个“五年计划”,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五年计划宣传画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37)
(2)苏联模式(斯大林体制)
①含义: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
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②特征:
◆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37)
(2)苏联模式(斯大林体制)
③形成原因
材料一 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二 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没有民主共和国的传统。文盲占总人数的80%,群众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落后的小农思想,骨子里有着很深厚的尊君意识,这股庞大的力量足以营造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孙立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战争威胁;
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斯大林的个人因素等。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37)
④ 评价苏联模式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多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丘吉尔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积极作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奠定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作用: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时间
目的
措施
评价
总结提升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经济和政治危机
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战争威胁,国内落后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
1918年
1921年
1924年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解决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
增强国防,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余粮征集制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课堂小结
1898年 1900年 1903年 1917年3月 4月 11月 1918年 1921年 1922年 1924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列宁主义形成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四月
提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列宁
逝世
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
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列宁创办《火星报》
二月
革命
“新经济政策”
苏联
成立
基本实现“工业化”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时间轴
课堂小结
列宁主义的形成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条件
标志
内容
影响
背景
过程
意义
客观:经济、政治、外部
主观:阶级、组织、思想
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十月革命
对俄国
对人类
对世界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18-1924)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4-1937)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目的、主要措施、评价
新经济政策:背景、主要措施、评价
苏联的成立
建设途径和成就
斯大林模式:含义、特征、形成原因、评价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国家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什么?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习近平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
再 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