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为人民服务》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 )
A.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B.人死后体重不一样,或者重于泰山,或者轻于鸿毛。
2.下列各组词语中搭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发表——意见 发现——问题 发扬——传统 发展——冲突
B.改进——错误 改正——方法 改变——生活 改善——条件
C.解决——问题 解放——思想 遵守——纪律 战胜——困难
3.下列词语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抽屉 粗暴 制度 整理 解放 五湖四海
B.匪陡 寄托 偏避 军阀 收敛 一涌而入
C.彻底 严俊 目标 战据 含糊 喜出望外
D.书藉 辟静 魔鬼 剧烈 寄拖 精兵减政
二、填空题
4.根据拼音写汉字,组成词。
hóng ( )毛 ( )伟 ( )涝
chuī ( )具 ( )拂 ( )事员
qiān ( )移 ( )虚 ( )名
5.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2)(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
(3)( )你认为自己的看法正确,( )应该坚持到底。
(4)王鹏( )接受了大家的批评,( )改正了错误。
(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6.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鼎”字如果你不会读,要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
“鼎”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②大;③正当,正在。“鼎力相助”中“鼎”的意思是( ),“鼎盛”中“鼎”的意思是( ),“人声鼎沸”中“鼎”的意思是( )。我知道的含“鼎”字的四字词语还有:( ) ( )( )( )。
7.课文综合回顾。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______________同志的追悼会上所做的_______________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围绕这个宗旨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
8.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1)“完全”在这里指“除了_________________,再没有别的目的”;“彻底”在这里指“不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都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李大钊面对敌人的情景为素材,用“完全”“彻底”说一句话。
9.课文回放。
1.本课中心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讲了: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完全”就是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说,除了_________________而外,再没有任何的目的。“彻底”,就是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10.按要求写句子。
(1)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用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港回归祖国,同学们非常激动。(改为反问句和双重否定句)
①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上文学家叫做 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 而死,就比 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 去死,就比 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1.将上面的短文,补充完整。
12.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固: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___
13.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泰山”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鸿毛”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说张思德同志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是因为____________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谁)的死比泰山还重。
16.这段话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方法。
阅读理解。
长征的由来
①红军长征,可谓是家喻户晓,但“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后至遵义会议,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作报告时,把红七军团北上和红六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党的文献中最早出现的“长征”概念。
②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第一次提出了“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扩充。
③193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在《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俄界会议)》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毛泽东即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
④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17.文中最早提出“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文献是( )
A.《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
B.《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C.《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俄界会议)》
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
18.开篇首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
A.总结全文 B.开篇点题 C.交代创作背景 D.承上启下
19.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后,把这次行动成为“长征( )
(2)1935年2月,朱德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成为“长征”。( )
(3)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了长征。( )
(4)1935年9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 )
20.最后一段中的“逐渐”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935年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请你也试着写一句歌颂“万里长征”精神的话吧。(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是人本来就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死的没有价值,比鸿毛还轻;有的人死得其所,比泰山还重。句子把人死的价值不同作对比,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故选A。
2.C
【解析】略
3.D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词语辨析。
A项词语全都正确。
B. 陡—徒 避—僻 涌—拥
C. 俊—峻 据—踞
D. 藉—籍 辟—僻 拖—托 减—简
4. 鸿 宏 洪 炊 吹 炊 迁 谦 签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鸿、宏、炊、谦、签”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5. 因为 所以 只要 就 既然 就 不但 而且 因为 所以 如果 就 不管 都 只要 就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关联词的运用能力。
“关联词填空”学习方法:
第一步:熟记8种类型的名称、前半句与后半句的关系以及这个名称相对应的8种关联词。(至少背一个例句,例句背得越多越好。)
第二步:能够准确地辨别出一个句子的前半句话与后半句话的关系。依据背的关联词,选择最恰当的关联词。
(1)“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和“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之间表示因果关系,故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2)“你说得对”和“我们改正”是条件关系,故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要……就……;
(3)“你认为自己的看法正确”和“应该坚持到底”之间表示因果关系,故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既然……就……;
(4)“接受了大家的批评”和“改正了错误”之间表示递进关系,故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但……而且……;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和“我们不怕别人批评指出缺点”之间是因果关系,要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因为……所以……”;“我们有缺点”和“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之间是假设关系,可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如果……就……”;“是什么人”与“谁向我们指出”是条件关系,可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不管……都……”,“你说得对”和“我们改正”这两个分句之间是条件关系,可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只要……就……”。
6. 目 7##七 ② ③ ① 大名鼎鼎 三足鼎立 一言九鼎 革故鼎新
【详解】本题考查了多义字和查字典。
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这个字的音节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再查音节,音节必须带有声调,用部首查字法要先知道这个字的部首,然后知道除部首外还有多少画,选择字义,要结合词语的意思来思考。
“鼎”字共有12画,如果你不会读,要用部首查字法,先查“目”部,再查“7”画。
鼎力相助:鼎力,大力。大力相助。故选:②;
鼎盛:指几乎到极端的盛世。鼎,正当,正在。故选:③;
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 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故选:①。
含“鼎”字的四字词语如:鼎足三分、鼎足而立、问鼎中原、扛鼎之作。
7. 张思德 演讲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正确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 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完成本题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写作背景:本文是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所做的演讲。其次要明确本文的论点,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再次要明确本文论述的几个层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8.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 示例:李大钊面对敌人的酷刑完全把生死置之度外,彻底粉碎了敌人逼他投降的阴谋。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1)要理解词语在本句中的意思还要以文题“为人民服务”和全文三个版块的观点阐述为基础,体会“我们除了为人民服务没有别的目的,不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都要为人民服务”。
(2)完成本题首先要回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道李大钊面对敌人毫无惧色、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然后设置恰当的情境,用上“完全”“彻底”将人物精神体现出来。
9.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 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 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支持好的、改正错的 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 百分之百 为人民服务 贯彻到底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文章的中心是为人民服务。全文围绕这个中心,依次讲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悼念为人民而死的人,以团结全体人民等五方面的问题。这五个问题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标准,从不同侧面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每一段落集中讲述一个观点,段与段之间又形成了一个逐层深入的结构关系,思路十分清晰。
2.“完全”在文中指除了为人民服务,在没有别的意图。“彻底”在文中指贯彻到底;这句话强调了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让人体会到人性修养的至高境界,感恩,回报。
10. 因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所以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香港回归祖国,同学们怎能不激动呢? 香港回归祖国,同学们不能不激动。 八路军、新四军是队伍。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句子改写。首先根据句子之间的联系,再选择合适的关联词类型。
这两句话互为因果关系,因为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所以他的死比泰山还重。所以选择“因为……所以……”。
(2)本题主要考查陈述句与反问句和双重否定局的转换。
首先陈述句改反问句,第一步是加否定词,第二步是在否定词前加上“怎、怎么、难道”等反问语气词,第三步就是将句号改为问号;那么我们只要在后半句加上“怎么能不”,变成“同学们怎么能不激动?”
陈述句改双重否定句,首先要选择恰当的双重否定词“不得不,不能不,不会不”等,替换或删去原句中“要、得(děi)、都、应该、只好、一定、必须、肯定”等词语,最后删去原句中“很、非常、十分、分外、更加”等表示程度深的词语。那么根据句子意思,选择双重否定词“不能不”,最后变成:同学们不能不激动。
(3)本题主要考查缩句。首先要找主干——主谓宾,再去除枝节:形容词、副词等。
首先去“的”前面的修饰词语“共产党所领导”“革命”;
剩下的就是八路军、新四军是队伍。
11.司马迁 为人民利益 泰山 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 鸿毛
12. 本来 有的人
13.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14. 伟大 渺小
15. 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 李大钊 雷锋
16. 引用 举例子 对比
【解析】11.考查课文背诵。
语段选自课文《为人民服务》。本文是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的根本宗旨。本段通过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表达了作者对为谁而死的看法:为人民利益而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课文原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2.考查字词的解释。
“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是人本来就会死,只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很有意义,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很没价值。“固”的意思是原本,本来;“或”的意思是有的人。
13.考查句子的解释。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是人本来就会死,只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很有意义,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很没价值。意思对了即可。
14.考查词语的作用。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意思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很有意义,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很没价值。“泰山”比喻伟大,有意义;“鸿毛”比喻渺小,没价值。
15.考查课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课文写了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要重”。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伟人还有很多,如黄继光、董存瑞。
16.考查文章采用的表达方式。
文章引用了文学家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采用的是引用的表达方法。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句话采用了对比的表达方法,将为人民利益而死与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的意义做对比,说明人要死的有价值。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句话采用的是举例子的表达方法,说明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17.D
18.B
19. × × √ ×
20.不能删去,“逐渐”词说明“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一下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的,去掉后表达意思不够严谨。
21.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解析】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根据原文“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可知,D选项正确。
18.本题考查对关键句子作用的分析。
文章开头句段的作用:
一、内容上:1.开篇点题。2.提示文章中心。3.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时间原因等。4.交待事件发生的环境。5.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7.奠定感情基调。
二、结构上:1.总领全文。2.引出下文。3.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本文首句先提出问题“‘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照应题目“长征的由来”,开篇点题。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根据原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后至遵义会议,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可知,本题说法错误。
(2)根据原文“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可知,本题说法错误。
(3)根据原文“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可知,本题说法正确。
(4)根据原文“9月12日,在《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俄界会议)》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可知,本题说法错误。
20.本题考查对加点词的理解与分析。
加点词能否删去的答题格式:
1.先肯定的回答:不能。
2.再说说原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或表达作用。
3.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4.最后一句话关门: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本题中,“逐渐”指渐渐、逐步。说明“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一下子就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而是有一个过程的,因此不能删去,这一词语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21.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注意需要用上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可以是比喻、排比等。
例如:长征,把惊涛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