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译文,日本女作家用最简洁的语言抓住景物特有的季节特点,动静相宜的方式铺开了一幅幅绝美的画面。作者行文简洁,视角独特,景物选取独具匠心,景物间的陈铺缀点也是别有生趣。比如:春天云朵色彩的变化,夏天暗夜的萤火虫、秋天急急匆匆的归鸦、 成群结队的大雁,以及风声、虫鸣,还有冬天的落雪与炭火。处处有动,却又是依静而动。但作为小学生,要在这简单的文字中,感悟到文字背后的匠心实在不易。
基于以上两点,我把本课的备课主题定为:直击语文要素,摩挲语言韵味。而深度应有 多媒体资源则是此文中的美感体味最佳策略。
设计理念:
聚焦语文要素:以直击动态描写为依托,摩挲语言韵味。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文中的动态描写,以动带静,摩挲语言的韵味。
3、激发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表达美的兴趣和能力。教学重难点:
难点 重点:体味动态描写的妙处,摩挲语言的韵味。教学策略:
1、以读为支架引导学生体味文本
2、以独学和群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多媒体资源:
自制 PPT 课件、音乐、图片……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检测读文1、谈话
2、检测读文情况
【设计理念:由课件展示读文检测的重点字词,有趣的动画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 同时,用有层次地出现串组词语,也给学生梳理了课文。】
二、独学读文,寻找美。
1、学习提示一:(1)默读课文,(2)划一划你找到的动态描写,(3)批注你的读文感受。
2、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设计理念: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读文,去寻找文中的四季之美,在信息技术
的空白处,让墨香四溢。】三、群学读文,交流美。
1、出示学习提示二:(1)把你觉得美的地方大声读给同组同学听,(2)说说你为什么觉得那里美,(3)有不同看法的可以讨论交流。
2、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辅导四、交流读文,品味美。
预设:
1、春天之美在黎明:抓关键词感受美,并熟读成诵。抓住“鱼肚色”“微微的红晕”“紫红紫红”感受春天黎明之美。“泛”“染”“飘”是让景色活起来的关键词——云的色彩之动 ——春天之美是有颜色的。
(1)学生读
(2)你在春天读到了怎样的动态美?(相机指导)
(3)齐读
(4)尝试熟读成诵
2、(重点引读)夏天之美在夜晚:萤火虫的活动:月夜、雨夜、萤火虫 起舞
——萤火虫的翩翩起舞 课件出示诗中萤:
1)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2)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小结:夏天之美是有诗意
(1)个别读
(2)喜欢夏天的同学一起读
(3)夏天最美的动态是萤火虫(明亮的夜飞舞 蒙蒙雨夜飞舞,——快乐)
(4)指名读,感受萤火虫的快乐
(5)这么美的夏夜是属于谁的?(萤火虫 作者)
(6)欣赏图片:看到这样场景作者说:这情景着实迷人(读)你想说:这情景着实迷人(读)你想说:这情景着实迷人(读)我们都想说:这情景着实迷人。
(7)这萤火虫不只是我们喜欢,从古到今,她还是无数诗人笔下的宠儿。(看图读诗)
(8)配乐读文(没有萤火虫的夏夜是没有灵魂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曼妙的夏日暗夜。)
3、秋天之美在黄昏:抓住归鸦和大雁,感受秋天夕照里的动人之美——秋天黄昏之美是让人感动的。
(1)学生读文
(2)教师点拨(相机感受感动的动态之美)
归鸦急急匆匆归去,大雁成群结队归去。归到何处?体味归去带给人的感动
4、冬天之美在早晨:抓住“炭火”想象长廊里游走的人和火盆带来的温暖感—
—冬天之美是有温度的
(1)你对冬天有怎样的印象?
(2)冬天的动态之美在哪?学生汇报
(3)教师小结,梳理四季之美,知作者
【设计理念:层层推进对文字中美的感悟是此环节的重点,多处用视频、图片再现情境,展示作者笔下的美,各处的引、读、悟中锤炼学生的想象、表达感受到的美,由此让语文要素落地。】
五、拓展练笔,沉淀美。
1、课件出示要求: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美好的四季,学着用上动态描写,写一写你心中的四季。
2、学生自主练笔
3、展示交流(指名读、配乐读)
【设计理念:练笔沉淀是本文教学中对学生能力提升的最终指向,此处重在鼓励学生表达,学着文中的表达方法去表达,音乐的应用则是渲染了整节课对“美” 之发现、感悟、表达、沉淀的层次感。】
五、板书设计
四季之美
春之美 有颜色
夏之美 有诗意
秋之美 有感动
冬之美 有温度
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在预设中主要以直击动态描写为依托,摩挲语言韵味为主体, 引学生处处寻美,句句悟美。有层次地读文、有层次地推开对美的感悟。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回环读文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而充分地交流又给予了体味美足够的表达舞台。总的说来,教学预设落实顺畅,语文素养落实地有质感。
对于“四季之美”的逐层感悟,其间多次的多媒体资源恰当应用起了关键作用。但课中也还有很多的不足,如:课堂语言随意性很强(评价性语言、过渡性语言);文本的深度阅读不够(选文语言简洁,很多的美感都需要臆想补白)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够。比如:为什么在春天她看不见白天的绿色,而独独喜欢那黎明时分的彩云?……
教无定法,教学研究永无止尽。无论怎样的设计都各有精彩,也各有遗憾。在这四季之美中师生一起习得了发现美、表达美的方法,值得再次重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