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轮复习地貌演变规律专项训练(附详解)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第二轮复习地貌演变规律专项训练(附详解)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3-24 18:4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地貌演变规律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2022·北京东城区一模)川东平行岭谷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川渝交接处,岭谷相间,平行分布,构成独特的地貌景观(下图)。读图,完成1~2题。
1.川东平行岭谷的走向大致为(  )
A.西北—东南 B.东西
C.东北—西南 D.南北
2.川东平行岭谷主要是(  )
A.张裂作用下形成的平行断裂地貌
B.长江水系作用下形成的侵蚀地貌
C.挤压作用下形成的背斜山和向斜谷
D.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喀斯特地貌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图中岭谷相间,平行分布,根据图中指向标可以判断出川东平行岭谷的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故C正确。第2题,据图可知,川东平行岭谷是由于岩层受挤压力的作用,岩层向上凸起形成背斜山,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谷地。故选C。
答案:1.C 2.C
(2022·合肥一模)研究地层是人类了解地质历史的主要途径。下图示意某地区的地质剖面。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四个岩层中相对较老的岩层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4.据图中可知该地遭受明显侵蚀的次数为(  )
A.1 B.2
C.3 D.4
5.图示地质剖面没有记录的地质作用为(  )
A.火山喷发 B.岩浆侵入
C.断裂下降 D.流水侵蚀
解析:第3题,根据沉积岩形成的先后顺序,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可以判断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④—③—②—①,最老的岩层是位于最下面的④岩层。故D正确。第4题,根据图中岩层接触面状态可以判断,图中地下岩层有两处不整合面,说明该区域以前岩层有两次升降运动,再加上地表,该区域遭受明显侵蚀的次数是3次。故C正确。第5题,由图可知,图中有火山灰,有岩浆岩,可能有过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故A、B错误;图中没有断层结构,说明该区域岩层没有发生过断裂下降或上升运动,故C正确;图中地表有溪流,一定存在流水侵蚀作用,故D错误。所以选C。
答案:3.D 4.C 5.C
沙漠地区,风对沙丘和沙丘链(翼角彼此相连而成沙丘群)的形态有一定影响。如图为我国西北某沙漠地区一年内风向季节变化图,并形成金字塔沙丘。据此回答6~7 题。
6.只考虑风向的情况下,该沙漠地区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为 (  )
A.东—西走向 B.南—北走向
C.东北—西南方向 D.东南—西北方向
7.金字塔沙丘是在新月形沙丘基础上,受其他风向的改造,形成多个棱面的星状沙丘。根据图示推断金字塔沙丘最明显的棱面数量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南风是该地区的主导风向,根据沙丘链的形态可知,只考虑风向的情况下,沙丘链延伸方向与风向垂直,应为东—西走向。故选A。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主要存在3种主导风向,分别为南风、西北风和东北风,一般情况下一种风向会产生1个棱面,故该地沙丘最可能有3个棱面。故选C。
答案:6.A 7.C
(2022·广东选择考)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8~9题。
8.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滑坡、泥石流作用
9.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
A.淤积大于侵蚀 B.侵蚀大于淤积
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
解析:第8题,该河段的地质构造情况应该相差不大,A错误;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加深河床,但不会使河床抬升,B错误;由图可知,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变化较为均匀,地形差异不大,C错误;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由材料可知,该河段近几十年来有湖泊发育,推断应当为滑坡、泥石流搬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的多个堰塞湖,堰塞湖的存在导致不同河段河床泥沙淤积变多,河床抬升,形成阶梯状的形态,D正确。故选D。第9题,由图可知,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断升高,河床不断变浅,说明从2007年到未来,河床泥沙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导致河床堆积物变多,河床变浅,A正确;侵蚀大于淤积,会导致河床加深,B错误;侵蚀—淤积平衡,河床的深度应该维持不变,C错误;持续不断侵蚀会导致河床加深,D错误。故选A。
答案:8.D 9.A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夷平面是在一定的地壳状态下,山地经过漫长的外力风化、侵蚀和堆积等作用削高填低后,形成的起伏和缓的准平原。很多学者认为,天山山脉隆起后,逐渐形成天山古夷平面,后该古夷平面演变为高、中、低三级夷平面。三级夷平面广泛存在于现代天山,但由于外力破坏程度不同,夷平面保存状况各不相同。与冰川作用相比,流水作用对夷平面的破坏更显著。下图为天山西段地形剖面及三级夷平面示意图。
(1)从地势起伏、地质作用的角度,指出天山古夷平面的形成需具备的条件。
(2)从内力作用角度,据图推测天山古夷平面演变为三级夷平面的过程。
(3)分析天山西段高级夷平面和其余两级夷平面保存状况存在差异的原因。
解析:(1)结合材料并读图分析,板块挤压隆起形成地势起伏较大的天山山脉;天山山脉形成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山脉没有继续隆起长高;由于地势起伏大,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强烈,形成起伏和缓的准平原。(2)读图可知,受地壳运动(板块挤压)的影响,天山古夷平面存在多个断裂带;断裂带附近由于受板块继续挤压,断裂处出现断块抬升;抬升强度较大的断块上升幅度大,形成高级夷平面(如图中的Ⅰ),抬升幅度适中的断块形成中级夷平面(如图中的Ⅱ),抬升强度较小的断块上升幅度小或者不抬升,形成低级夷平面(如图中的Ⅲ),这样因板块抬升幅度的差异形成三级夷平面。(3)根据材料可知,夷平面保存状况各不相同,主要与外力破坏程度不同有关。
答案:(1)地势起伏较大;风化、侵蚀和堆积等外力作用强烈;地壳运动较弱,地壳稳定。
(2)受内力挤压影响,天山古夷平面存在多个断裂带。后受内力进一步挤压,断块出现差异抬升,因抬升幅度不同形成三级夷平面。(抬升强度较大的断块上升幅度大,形成高级夷平面;抬升强度较小的断块上升幅度小或者不抬升,形成低级夷平面;抬升幅度适中的断块形成中级夷平面。)
(3)高级夷平面海拔较高,气候严寒,外力作用以冰川和风化作用为主,切割、破坏相对较弱,夷平面保存完好;中、低级夷平面海拔较低,地带性降水量较大,流水下切分割、破坏剧烈,使夷平面支离破碎,连续性较差。
11.(2022·泉州高三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瓦约村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村西南的达德沟坡陡谷深,从沟中冲出的泥石流在沟口处堆积,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后期在古河道出现湖相黏土与河相砾石的交错沉积。由于河流改道,古河道逐渐干涸,形成现今瓦约村址。下图示意瓦约村河道变迁及甲地湖相与河相交错沉积物剖面。
(1)在图中现河道上用箭头绘制河流流向,并从堰塞湖形成与消亡的过程为其提供判断依据。
(2)分析甲地出现湖相黏土与河相砾石交错沉积的原因。
(3)图示河段出现自然裁弯取直,从地形地质的角度说明其形成的有利条件。
解析:(1)根据材料,据图可知,瓦约村所在的古河道原为河流的一段曲流处,后由于达德沟发生泥石流,泥沙碎石堵住了曲流处下游河道,使得曲流处形成堰塞湖,甲地有湖相沉积,说明了这一点。后河流改道,裁弯取直,使得瓦约村所在的古河道形成堰塞湖,因此可判断,现河道应从东北流向西南。(2)达德沟发生泥石流后泥沙碎石阻塞了甲地河道,使得甲处形成堰塞湖,湖泊水位上升,流速下降,利于直径较小的颗粒物沉积,因此形成湖相沉积物。该区域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偶发大规模洪水,流速较快,可挟带砾石,使得其在甲地所在的堰塞湖堆积,因此形成湖相黏土与河相砾石交错沉积的现象。(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瓦约村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该地山高坡陡谷深,河流落差较大,流水侵蚀搬运能力强;该区域位于板块交界处,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河流挟带泥沙堵塞河道,使得河流出现改道现象;断裂带地区岩石破碎松散,河流流经时易被侵蚀;该区域夏季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侵蚀作用明显;河道易弯曲,也可能出现自然裁弯取直现象。
答案:(1)绘图如下。
依据:沟口有泥石流堆积体,甲地有湖相沉积,说明泥石流堆积堰塞成湖;古河道所在堰塞湖逐渐干涸,说明堆积体位于河流下游,由此判断现河道由东北流向西南。
(2)泥石流堆积体阻塞河道,水位抬高,流速减缓,形成湖相黏土沉积;(青藏高原东部河流流量变化大)间歇性洪水流速快,挟带砾石进入堰塞湖形成砾石堆积。
(3)该地山高谷深,落差大,侵蚀能力强;岩石破碎,易发泥石流,堵塞河道,促使河流改道;河流流经断裂带,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河流弯曲严重,易出现自然裁弯取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