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03《尚书》第二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03《尚书》第二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6 13:5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尚 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书经》,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份,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
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西汉学者伏生口述流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之遗留著作。
作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尚书》主要记载了虞、夏、商、周四代君臣的言论和事迹,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国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历来注释和研究《尚书》的著作主要有: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宋代蔡沈《书集传》,清代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汉时伏生所传的《尚书》,以秦汉通行的篆隶文字书写,后人习称为今文《尚书》。
西汉时期,博士孔安国另传有古文《尚书》。所谓古文,就是比汉隶更古老的文字,或以为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的六国古文。
伏生,汉济南人。名胜,字子贱。秦时博士。始皇焚书,伏生将尚书藏屋壁中。汉王朝建立后,伏生求遗书,仅得二十九篇,教于齐鲁之间。
汉文帝时,伏生已九十余岁,文帝派太常使掌故晁错往从学,由伏生女儿通传口授,卽《今文尚书》,立于学官。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汉伏生传《尚书》二十九篇,用当时隶书书写,故称《今尚书》或《今文尚书》。
汉武帝时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因用蝌蚪古文书写,所以称《古文尚书》。
魏晋时惟秘府有之,至永嘉之乱亡佚。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zé)献奏上孔安国传《古文尚书》,比今文多出二十五篇。
唐孔颖达作疏,卽今存《十三经注疏》中的《书经》。对梅赜献的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宋吴棫开始怀疑系伪作。至清阎若璩(qú)作古文尚书疏证,列举一百多条证据,证明伪作;清丁晏着尚书余论,考定为出于魏王肃之手。
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言”,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 普通话却变成诘屈聱牙的古语了。
诘屈聱牙,汉语成语,拼音是jí qū áo yá,意思是形容文字晦涩艰深,难懂难读。出自《进学解》。
五 经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
后有“五经”之称。
五经博士 ,学官名。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诗》、《书》、《礼》、《易》、《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尚书》是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记事比较是间接的,记言比较是直接的。中国的记言文发展于记事文之先。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两周金文也多以记言为主。《尚书》大部分是号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誓、诰”是号令。君告臣称“命”,臣告君无定名,偶然称“谟”。
《书》称为经,始于《荀子》,到汉代普遍。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就是各自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
古文派不重哲学而重历史,负保存和传布文献的责任,所留心的是章句、训诂、典礼、名物之间。
东汉初,杜林在西川的漆书《古文尚书》一卷,经贾逵、马融、郑玄作注,《古文尚书》才显于世。张霸作《古文尚书百二篇》伪书。
三国时王肃伪作《孔子家语》《孔丛子》及孔安国《古文尚书》,并带着孔安国的传,用力阐明儒家的“德治主义”。与《尚书》原有“鬼治主义”相冲突。东晋梅赜献于元帝。伪《古文尚书》孔传和马郑注的尚书并行。唐孔颖达编《五经正义》,《尚书正义》便用伪《古文尚书》。
南宋吴棫( yù )、朱子,元代吴澄,明代梅鷟( zhuó ),清阎若璩、惠栋、丁晏证伪。
《尚书》相传为孔子整理、选编成一百篇,后经秦代焚书,损失很大。
该书要旨:
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因此,阐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书》的第一要旨。
其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
周室东迁之后,人臣之事君,远不如往古,乱臣弑君之事屡见不鲜。史官作《周书》,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有三种分类法:
四种说:典、训诰、誓、命;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有了定本。
六种说:典、谟、训、诰、誓、命;来自“可能是孔安国所撰”的古文尚书序。
十种说:典、谟、训、诰、誓、命、征、贡、歌、范;来自孔颖达监修的尚书正义。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一、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周书》
一个人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喜欢戏耍他人,就会丧失自己的德行。一个人如果喜欢玩弄外物,沉迷于玩乐,就会丧失做人的志向。
二、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虞书》
月圆则缺,水满则溢,人只要有了骄慢自满的心态,就一定会遭受损失。人如果懂得谦虚之道,虚怀若谷,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就一定会有所受益。
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周书》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一定的恒心和毅力,否则就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就好比用土堆砌九仞的高山,堆到最后,就差一筐土了,却不肯干了,没有完成,那就太可惜了。
四、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商书》
说到不如做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道理,讲起来大家都能听得懂,都觉得很简单,但要身体力行,真正落实在生活实践当中,那就不容易了
五、诗言志,歌永言。——《尚书.虞书》
什么是诗呢?简单来说,就是用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句子。什么是歌呢?简单来说,就是唱出来的语言,把文字加了音声而已。
六、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正义》
一个人喜欢向别人请教问题,甚至是不耻下问,那他的学问知识就会越来越多。一个人如果自私自利,不愿意把学到的东西分享给别人,那他所学到的东西就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