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4 18:0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十六年前的回忆
趣味导入
同学们,当你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时,当你衣食无忧时,你可曾想过以下几个问题。是谁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是谁让我们远离战争,享受着和平 又是谁让我们实现了人身自由,远离了封建社会?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先生。
李大钊同志188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他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课文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共产党领导人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依旧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李大钊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绞死。
字词天地






zhì

jùn

dèng







chǒu
xuē

xíng
hēng
bǎng



kěn
páo
zhí
稚:幼稚、稚气、稚嫩
避:躲避、逃避、避开
峻:崇山峻岭、严峻、险峻
啪:噼里啪啦
瞪:目瞪口呆
僻:偏僻、孤僻、幽僻
瞅:瞅见、瞅准
靴:靴子、雨靴
魔:魔法、魔力、魔鬼
刑:刑法、邢台
哼:哼唧
绑:捆绑、绑架、绑匪
啃:啃声
袍:战袍、旗袍、长袍
执:执行、执着、执念
内容划分
第一部分(1段):总起全文,点明1927年4月28日是李大钊的被难日。
第二部分(2~7段):写李大钊在局势是十分危急的时刻,仍然留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
第三部分(8~17段):写李大钊被捕的经过。
第四部分(18~29段):写李大钊在敌人的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
第五部分(30~32段):写全家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句段解读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李大钊明知形势严重,处境危险,但身为北方党组织负责人的他将革命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我哪能离开呢 ”这个反问句,意为“我不能离开”,语气坚定,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面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说明事情发生得非常快;“尖锐的枪声”“纷乱的喊叫”写出了当时情况的恐怖。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这段语言描写说明李大钊对敌人的到来早有准备,表现出他的临危不惧。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传来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从“粗暴的吼声”“一拥而入”“挤满”“像一群魔鬼似的”等词语可以看出敌人的凶狠残暴,反衬出李大钊沉着、机智、临危不惧的英雄形象。“宪兵、侦探、警察”同时出动,足见敌人对李大钊的重视和恐惧,从而反衬出李大钊对敌人的极度蔑视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父亲虽遭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强的革命者,看到了一位慈祥的父亲。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我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神态描写。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执着”。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是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他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泰然自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用“安定”“沉着”影响着亲人,使亲人化悲痛为力量。这力量埋藏在“我”的心中,让“我”坚强起来,勇敢地面对敌人。
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后的记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怀念。
技法闯关
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以下几件事:首先写了被捕前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及工友阎振三被抓;然后写了父亲被捕时的情景,表现了敌人的心虚、残暴和父亲的镇静、处乱不惊;接着写了父亲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镇定、沉着;最后写了父亲被害后,全家人悲痛的心情。
我对李大钊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场景印象最深。尽管敌人十分凶残,但李大钊同志依然坚强不屈,沉着、冷静地同敌人进行斗争。面对亲人的哭喊,他表现得异常坚强,表现出一个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写了父亲牺牲后全家人得悲痛心情,而且反复强调了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与文章开头形成了照应关系。这样写使得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之情。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