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射洪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诗经》中有大量诗歌提到了商周时期人们普遍种植的作物。其中,麦主要在河南、山西、 陕西一带种植;黄河流域是适于黍稷生长的好地方;稻在山西、陕西和长江及其以南的地区种植较多;菽在陕西比较多见。这说明商周时期( )
A.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B.重农政策得以贯彻
C.农业生产多元发展 D.区域农业特征显现
2.(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钱穆先生曾说:“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当时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长有发展。门第在当时历史进程中,可谓已尽其一分之功绩。”据此可知( )
A.门第观念培育有利于历史文化进步
B.世家大族家庭教育是文化传承关键
C.士族门第发展与文化演进相互推进
D.士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推动文化发展
3.(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唐代南北方多地均有制瓷窑场,河北邢窑、浙江越窑是其典型代表。宋元时期,广州、潮州、惠州、晋江、福州等地制瓷窑场迅速增加,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当时广东、福建两地制瓷窑场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 )
A.南方制瓷技术的进步 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4.(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清代作家刘继庄曾写道:“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看戏者。”作家焦循写道:“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已久。”这体现了戏曲( )
A.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B.成为民间重要娱乐方式
C.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 D.渗透到社会生活各领域
5.(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19世纪70年代,清廷内部针对边疆防守策略。应当在何处布防,如何展开布防 ”这一问题, 形成了海防和塞防之争,即海疆和陆疆防御何者为先。海防和塞防之争( )
A.体现了清廷内部根本立场对立 B.导致了中央权威的式微
C.旨在应对西方列强的瓜分狂潮 D.折射出国家实力的衰弱
6.(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1921年,《新青年》刊登的《社会主义与中国》 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都是拿产业发达的国家底(的)材料做根据的 ……所以他有些话,不能适用于产业幼稚的国家。”当时这一观点的提出( )
A.旨在激励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国化
C.引发了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
D.助长了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7.(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下图是1941年美术家古元在延安创作的木刻画图5《逃亡地主又归来》,该图意在说明边区( )
图5
A.封建势力卷土重来 B.土地革命深入人心
C.贯彻落实统战政策 D.阶级矛盾得以消除
8.(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提出:中国的工业化可以在社会主义阵营内与各国分工合作。但是,新中国领导人做出了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决定;1962年,进一步提出“建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经济体系”的目标。这些决定表明( )
A.中国已放弃斯大林模式 B.工业化要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
C.中国要重点发展轻工业 D.中国已具备较雄厚的工业基础
9.(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古代雅典宗教多神的特征使各神之间有一种十分微妙的制约关系,当然这种制约特指对某一个或某几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神的制约。正是由于这种制约通过人们对神灵的崇拜逐步渗透到人类社会当中。据此可知,古代雅典宗教中的这一特点( )
A.助推民主政治的形成 B.促进公民意识的萌生
C.加速城邦体制的衰落 D.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
10.(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19世纪上半叶,历史学进入法国官方的教育计划。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基佐, 不仅亲自撰写了《法国文明史》,而且组织了法国历史学会,出版发行了一系列的历史档案和法国编年史著作。在他当政时期,历史研究成为一项国家制度。这一时期的史学研究( )
A.成为建构民族认同的工具 B.使史学成为官方的主流思想
C.适应工业革命的时代要求 D.为共和制度确立奠定了基础
11.(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下表所示为1820~1900年英国棉布出口的数据(单位:%)。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欧洲和美国 不发达国家(地区) 其他国家(地区)
1820 60.4 31.8 7.8
1840 29.5 66.7 3.8
1860 19.0 73.3 7.7
1880 9.8 82.0 8.2
1900 7.1 86.3 6.6
A.欧美工业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B.英国已经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C.不发达国家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D.英国海外殖民地呈扩大趋势
12.(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1918年12月,当威尔逊总统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曾满怀热情地将他当作“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而同一时期,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却大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主要反映了( )
A.凡尔赛体系的自身缺陷 B.欧洲主导全球时代终结
C.欧洲分裂局面正式形成 D.欧洲构建新秩序的期望
二、非选择题
13.(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酿酒业、酒文化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东西方都有悠久历史。
材料一:在宋朝的一些重大事件中,无论是“黄袍加身”,还是“雪夜访普”“杯酒释兵权”,都有酒的影子。从《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可知,北宋时期宫廷宴饮礼节十分繁琐。在东京城的酒肆里,酒客们花钱取乐,酒事活动丰富多彩。在孟元老笔下,北宋东京城酒楼众多,经营有序。酒楼经营者对酒楼中各族各色人等都以礼相待。北宋中期后,东京城的夜市分布范围极广,通宵达旦的夜市为酒客提供了饮酒的便利。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午日节”),古人认为这一天是不祥的“恶日”“毒日”,故在此日举办各种辟邪活动,并饮菖蒲酒。在北宋,无论是皇亲贵胄还是普通百姓,其婚嫁礼都伴随着多种多样的酒事活动。
——摘编自王佳佳《北宋东京城酒文化研究》新乡学院学报2020年5月
材料二:19世纪末,德国葡萄酒法律开始以天然糖分含量作为品质判定的标准,葡萄酒的分级依据放弃了中世纪方式,转而以化学测量评定葡萄汁来对葡萄酒分级。当时一向推崇新教的普鲁士对此大加赞赏,而实际上,德国葡萄酒市场也是一样的想法。在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间,德国业界迎来了“黄金时代:随着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很多新型机器被投入到葡萄园的生产中。在酿酒的过程中,有些人用了一些不诚实的方法,走了一些捷径:用希腊的葡萄干代替德国原产葡萄,或是直接灌装意大利的廉价葡萄酒,甚至掺入糖水……许多诚实守信的酒庄主要求出台新的法规以保护合法权益。1892年,法规通过了第一草案:禁止恶劣的欺骗行为。
——摘编自Reinhard Lowenstein《德国近代葡萄酿酒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东京酒文化特点与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北宋相比德国近代葡萄酒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14.(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
时期
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 世界市场的发展阶段
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 游离于世界市场的发展之外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早期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晚清时期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新中国成立之初 被孤立、封锁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世界市场的发展走向制度化、体系化
改革开放后 积极参与、融入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表格中某一时期中国与世界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选取的这一关系做简要阐释。(要求:主题鲜明,条理清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5.(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实行严格的世袭身份制度。为了破除陋习,使所有人都能“各遂其志”和“大展经纶”,明治政府决定废除旧的等级身份制度。1869年,随着废藩置县的推进,废除了前藩主和旧朝廷贵族的封号,改称“华族”,原来的武士阶层改称“士族”,农工商及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在随后的几年里,新政权逐步削弱华族和士族的封建特权,放开各阶层迁徙、通婚、职业选择等自由。身份制改革后,长期处于被压抑地位的平民成为新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体,日本也理论上成为一个平等国家。但是面对武士不满改革挑起叛乱、民权运动涌动等局面,明治政府仍保留华族作为“皇室藩屏”,直到二战以后,才彻底取消了华族特权。
—— 据[美]詹姆斯.L.麦克莱恩《日本史(1600-2000)》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日本身份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近代日本身份制度改革。
16.(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62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延安采访,写下《西行漫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革命,扩大了中国革命在国内外的影响,一定程度促成了美国对于延安政权的支持。斯诺和他的《西行漫记》对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关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又曾三度来华访问,其中最后一次访华意义重大。1969年尼克松出任美国总统,他深感苏联严重威胁美国。为此他提出了“尼克松主义”,其中一个重要战略部署就是通过改善中美关系,以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1970年8月至次年2月斯诺对新中国进行最后一次访问。次年4月斯诺以《与毛泽东的一次交谈》为题在美国杂志上发表了同毛泽东的谈话,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关关系将要发生重要变化的爆炸性信息。以这个信息为前导,中美双方采取了一系列微妙的却是意图明确的外交行动,这些行动震动了全球。1971年4月毛泽东批准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中美正常交往的序幕缓缓拉开。
——摘编自陈龙娟《斯诺三次访华与中美建交》中国石油大学学报1998年第四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诺在上世纪30年代,70年代两次访华,拉近中美关系的背景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总体上简评斯诺在改善中美关系中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麦主要在河南、山西、 陕西一带种植”“黄河流域是适于黍稷生长的好地方”“稻在山西、陕西和长江及其以南的地区种植较多”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的农作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D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南北经济联系;
B错误,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作物种植的地域性特征,不是多样性;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麦主要在河南、山西、 陕西一带种植”“黄河流域是适于黍稷生长的好地方”“稻在山西、陕西和长江及其以南的地区种植较多”。
2.【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强调魏晋时期的门阀世族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D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门第观念问题;
B错误,“关键”从材料中无从体现;
C错误,材料反映了世族门第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但不是“相互推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
3.【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宋元时期,南方磁窑产量迅速提升,超过了北方,这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相关,C正确;
AD错误,材料现象与制瓷技术和北方人口的南迁没有直接关系;
B错误,宋朝并未实现大一统;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元时期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促进了南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4.【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看戏者”“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等信息分析可知,戏曲艺术深受民众喜爱,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C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雅”文化;
B错误,材料只能看出戏曲为人们喜爱,不能说明其成为民间重要娱乐方式;
D错误,“各领域”扩大其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戏曲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看戏者”“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
5.【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晚清时期出现海防塞防之争,说明国家总体实力衰落,无法对疆域领土进行全面的防护,D正确;
A错误,海防塞防之争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二者不存在“根本立场对立”;
B错误,材料现象与中央集权的弱化无关;
C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6.【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所以他有些话,不能适用于产业幼稚的国家”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中陈独秀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是在发达国家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并不全部适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这一认识有利于将马克思主义学说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民族经济的发展;
C错误,问题与主义的争论发生于1919年,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D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因此不会助长了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所以他有些话,不能适用于产业幼稚的国家”。
7.【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41年”“逃亡地主又归来”“边区”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主要是因为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有利于推动全民族抗战的实现,C正确;
A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B错误,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D错误,“消除”说法过于绝对化;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敌后战场的抗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
8.【答案】B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新中国领导人做出了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决定;1962年,进一步提出‘建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经济体系’的目标”等信息分析可知,中共注重自身完整的经济体系的构建,这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经济安全。B正确;
A错误,这一阶段,我国依然延续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C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没有重点发展轻工业;
D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目标,不能说明中国已经具备雄厚的工业基础;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新中国领导人做出了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决定;1962年,进一步提出‘建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经济体系’的目标”。
9.【答案】A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古代雅典的神话体系中,强调对至高无上的神权的制约,这种思想反应在政治生活上,有利于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推动民主政治的形成,A正确;
B错误,材料无关“公民意识”;
C错误,材料无关城邦体制的衰落;
D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至高无上权力的制约,与维护奴隶主特权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希腊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10.【答案】A
【知识点】西方民族国家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亲自撰写了《法国文明史》”“出版发行了一系列的历史档案和法国编年史著作。在他当政时期,历史研究成为一项国家制度”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历史研究的深入有利于激发法国的民族意识,推动民族认同感的形成,A正确;
B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史学成为“官方的主流思想”;
C错误,工业革命与材料现象无关;
C错误,共和制确立于1875年,与材料中史学研究没有关系;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法国注重史学研究,意在激发民族意识,构筑民族认同。
11.【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材料中欧洲和美国的棉布出口量不断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因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促进了本国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材料数据表明欧美工业化水平得到了提升,A正确;
B错误,经济大危机后,尤其是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此前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奉行自由主义,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C错误,“开始”卷入不符合史实;
D错误,材料无关海外殖民地问题;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12.【答案】D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威尔逊受到欢迎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都反映了一战后,人们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愿望,只不过选择道路存在差异,因此D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凡尔赛体系的自身缺陷;
B错误,一战后依然是欧洲主导全球;
C错误,二战后欧洲分裂;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广大民众曾满怀热情地将他当作‘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而同一时期,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却大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13.【答案】(1)特点:国家重大事件与饮酒密切联系;酒文化影响范围广泛;宫廷饮酒礼仪繁琐;世俗酒事丰富多彩;饮酒场所众多,经营规范;夜市的发展为其提供了便利;和传统文化、社会习俗相互结合。
原因: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市场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世俗化;长期以来形成的饮酒文化传统;社会观念开放;文人士大夫受理学影响。
(2)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家统一,市场扩大;农业机械化,原料丰富;近代自然科学进步,化学工业兴起;政治近代化的发展,法律意识增强。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在宋朝的一些重大事件中,无论是‘黄袍加身’,还是‘雪夜访普’‘杯酒释兵权’,都有酒的影子”得出:国家重大事件与饮酒密切联系;根据“从《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可知,北宋时期宫廷宴饮礼节十分繁琐”得出:宫廷饮酒礼仪繁琐;根据“在东京城的酒肆里,酒客们花钱取乐,酒事活动丰富多彩”得出:世俗酒事丰富多彩;根据“北宋东京城酒楼众多,经营有序”“通宵达旦的夜市为酒客提供了饮酒的便利”等得出:饮酒场所众多,经营规范;夜市的发展为其提供了便利;根据“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午日节”),古人认为这一天是不祥的‘恶日’‘毒日’,故在此日举办各种辟邪活动,并饮菖蒲酒”得出:和传统文化、社会习俗相互结合;根据“在北宋,无论是皇亲贵胄还是普通百姓,其婚嫁礼都伴随着多种多样的酒事活动”得出:酒文化影响范围广泛。
原因:根据“夜市”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市场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世俗化;社会观念开放;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理学的影响及长期形成的饮酒习惯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2)根据“在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间”“随着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很多新型机器被投入到葡萄园的生产中”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原料丰富;根据“许多诚实守信的酒庄主要求出台新的法规以保护合法权益”“1892年,法规通过了第一草案:禁止恶劣的欺骗行为”得出:政治近代化的发展,法律意识增强。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德国实现统一,市场扩大及化学工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回答。
故答案为:(1)特点:国家重大事件与饮酒密切联系;酒文化影响范围广泛;宫廷饮酒礼仪繁琐;世俗酒事丰富多彩;饮酒场所众多,经营规范;夜市的发展为其提供了便利;和传统文化、社会习俗相互结合。
原因: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市场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世俗化;长期以来形成的饮酒文化传统;社会观念开放;文人士大夫受理学影响。
(2)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家统一,市场扩大;农业机械化,原料丰富;近代自然科学进步,化学工业兴起;政治近代化的发展,法律意识增强。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酒文化及德国葡萄酒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4.【答案】示例一: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
阐释:
(1)背景原因:明朝中后期到清初,统治者为了防备外来侵扰和人民反抗斗争,下令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
(2)结果影响: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它并不能消除或减轻外国的侵略,反而窒息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妨碍了中国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国内工商业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技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导致近代中国落伍。
(3)认识: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下,明清时期的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与世界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没能赶上全球化的潮流,迟滞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10分,能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开阐释)
示例二:晚清时期,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阐释:
(1)背景原因: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列强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以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清政府被迫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的诸多通商口岸,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量向中国倾销工业商品,同时向中国收购茶叶、生丝等农产品,把中国为其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供应地。
(2)结果:这导致以“男耕女织”为核心的中国自然经济快速解体。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工业生产资料不得不依赖市场,中国成为市场商品购买者。另外,包括农产品、工矿产品在内的原材料大量出口到工业发达国家,中国成了市场的原料供给者。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首次出现贸易逆差,这表明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他们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场所,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确立,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认识:从文明史观上看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从全球史观上看,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扩张需要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世界市场发生的主要原因,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是其结果和体现。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首先,阅读材料,明确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时间对应信息,如由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中国游离于世界市场的发展之外;晚清时期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被孤立、封锁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融入经济全球化。其次,具体结合其中的某一时期,从背景、结果、影响、认识等层面进行阐述分析,如明朝中后期到清初,统治者为了防备外来侵扰和人民反抗斗争,下令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这一闭关锁国的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妨碍了中国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国内工商业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导致近代中国落伍,进而得出认识: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下,明清时期的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与世界隔绝,迟滞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又如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打开中国国门,清政府被迫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的诸多通商口岸,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供应地,这导致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快速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
故答案为: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
阐释:
(1)背景原因:明朝中后期到清初,统治者为了防备外来侵扰和人民反抗斗争,下令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
(2)结果影响: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它并不能消除或减轻外国的侵略,反而窒息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妨碍了中国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国内工商业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技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导致近代中国落伍。
(3)认识: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下,明清时期的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与世界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没能赶上全球化的潮流,迟滞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至近现代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
15.【答案】(1)资本主义发展成为潮流;旧的等级身份制度制约社会发展;西方自由、民主等思潮的传播;明治维新的深入发展。
(2)是对日本传统社会关系的资本主义改造(或“是明治维新的组成部分”“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打破传统等级,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促进国民意识形成;推进文明开化;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改革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日本实行严格的世袭身份制度。为了破除陋习,使所有人都能‘各遂其志’和‘大展经纶’”等信息分析可知,旧的等级身份制度制约社会发展;根据“随着废藩置县的推进,废除了前藩主和旧朝廷贵族的封号”“在随后的几年里,新政权逐步削弱华族和士族的封建特权”等得出:明治维新的深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西学的传播、资本主义发展成为潮流等方面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随着废藩置县的推进,废除了前藩主和旧朝廷贵族的封号,改称‘华族’,原来的武‘’阶层改称‘士族’,农工商及贱民一律称为‘平民’”等信息分析可知:近代日本身份制度改革本身就是明治维新的组成部分,推动了日本传统社会关系的资本主义改造;根据“ 放开各阶层迁徙、通婚、职业选择等自由 ”等得出:打破传统等级,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根据“为了破除陋习”等得出:有利于文明开化,促进国民意识的形成。根据“长期处于被压抑地位的平民成为新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得出: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根据“但是面对武士不满改革挑起叛乱、民权运动涌动等局面,明治政府仍保留华族作为‘皇室藩屏’,直到二战以后,才彻底取消了华族特权”得出:改革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故答案为:(1)资本主义发展成为潮流;旧的等级身份制度制约社会发展;西方自由、民主等思潮的传播;明治维新的深入发展。
(2)是对日本传统社会关系的资本主义改造(或“是明治维新的组成部分”“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打破传统等级,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促进国民意识形成;推进文明开化;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改革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日本身份制度的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6.【答案】(1)不同:(注:与中美急需改善关系没有逻辑联系的均不给分)
第一次:世界处于法西斯战争威胁之下;日本全面侵华前夕;中国共产党长征后到达陕北,急需外部援助;美国国内奉行孤立主义。
第二次:两极格局,美苏冷战;中苏关系恶化;越南战争持续进行;二战后中美持续相互敌对,关系僵化。
(2)作用:(注:与中美关系无关答案均不给分)成为沟通中美关系重要桥梁;推动了中美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中美外交关系,一定程度上促成中美之间的合作。
【知识点】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62年前”“中国石油大学学报1998年第四期”分析可知,材料中斯诺第一次访华是在193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世界处于法西斯战争威胁之下;日本全面侵华前夕;中国共产党长征后到达陕北,急需外部援助;美国国内奉行孤立主义。结合“1970年8月至次年2月斯诺对新中国进行最后一次访问”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世界处于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中苏关系恶化,美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中、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敌对状态。
(2)根据“一定程度促成了美国对于延安政权的支持。斯诺和他的《西行漫记》对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关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向全世界宣布了中美关系将要发生重要变化的爆炸性信息”“以这个信息为前导,中美双方采取了一系列微妙的却是意图明确的外交行动,这些行动震动了全球。1971年4月毛泽东批准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中美正常交往的序幕缓缓拉开”等信息分析可知,斯诺的访华成为沟通中美关系的重要桥梁、推动了中美人民互相了解,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美之间的合作;
故答案为:
(1)第一次:世界处于法西斯战争威胁之下;日本全面侵华前夕;中国共产党长征后到达陕北,急需外部援助;美国国内奉行孤立主义。
第二次:两极格局,美苏冷战;中苏关系恶化;越南战争持续进行;二战后中美持续相互敌对,关系僵化。
(2)作用:成为沟通中美关系重要桥梁;推动了中美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中美外交关系,一定程度上促成中美之间的合作。
【点评】本题以诺斯访华为切入点,侧重于考查近现代中美关系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射洪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诗经》中有大量诗歌提到了商周时期人们普遍种植的作物。其中,麦主要在河南、山西、 陕西一带种植;黄河流域是适于黍稷生长的好地方;稻在山西、陕西和长江及其以南的地区种植较多;菽在陕西比较多见。这说明商周时期( )
A.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B.重农政策得以贯彻
C.农业生产多元发展 D.区域农业特征显现
【答案】D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麦主要在河南、山西、 陕西一带种植”“黄河流域是适于黍稷生长的好地方”“稻在山西、陕西和长江及其以南的地区种植较多”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的农作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D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南北经济联系;
B错误,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作物种植的地域性特征,不是多样性;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麦主要在河南、山西、 陕西一带种植”“黄河流域是适于黍稷生长的好地方”“稻在山西、陕西和长江及其以南的地区种植较多”。
2.(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钱穆先生曾说:“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当时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长有发展。门第在当时历史进程中,可谓已尽其一分之功绩。”据此可知( )
A.门第观念培育有利于历史文化进步
B.世家大族家庭教育是文化传承关键
C.士族门第发展与文化演进相互推进
D.士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推动文化发展
【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强调魏晋时期的门阀世族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D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门第观念问题;
B错误,“关键”从材料中无从体现;
C错误,材料反映了世族门第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但不是“相互推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
3.(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唐代南北方多地均有制瓷窑场,河北邢窑、浙江越窑是其典型代表。宋元时期,广州、潮州、惠州、晋江、福州等地制瓷窑场迅速增加,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当时广东、福建两地制瓷窑场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 )
A.南方制瓷技术的进步 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宋元时期,南方磁窑产量迅速提升,超过了北方,这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相关,C正确;
AD错误,材料现象与制瓷技术和北方人口的南迁没有直接关系;
B错误,宋朝并未实现大一统;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元时期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促进了南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4.(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清代作家刘继庄曾写道:“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看戏者。”作家焦循写道:“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已久。”这体现了戏曲( )
A.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B.成为民间重要娱乐方式
C.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 D.渗透到社会生活各领域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看戏者”“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等信息分析可知,戏曲艺术深受民众喜爱,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C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雅”文化;
B错误,材料只能看出戏曲为人们喜爱,不能说明其成为民间重要娱乐方式;
D错误,“各领域”扩大其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戏曲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看戏者”“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
5.(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19世纪70年代,清廷内部针对边疆防守策略。应当在何处布防,如何展开布防 ”这一问题, 形成了海防和塞防之争,即海疆和陆疆防御何者为先。海防和塞防之争( )
A.体现了清廷内部根本立场对立 B.导致了中央权威的式微
C.旨在应对西方列强的瓜分狂潮 D.折射出国家实力的衰弱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晚清时期出现海防塞防之争,说明国家总体实力衰落,无法对疆域领土进行全面的防护,D正确;
A错误,海防塞防之争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二者不存在“根本立场对立”;
B错误,材料现象与中央集权的弱化无关;
C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6.(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1921年,《新青年》刊登的《社会主义与中国》 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都是拿产业发达的国家底(的)材料做根据的 ……所以他有些话,不能适用于产业幼稚的国家。”当时这一观点的提出( )
A.旨在激励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国化
C.引发了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
D.助长了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所以他有些话,不能适用于产业幼稚的国家”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中陈独秀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是在发达国家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并不全部适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这一认识有利于将马克思主义学说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民族经济的发展;
C错误,问题与主义的争论发生于1919年,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D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因此不会助长了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所以他有些话,不能适用于产业幼稚的国家”。
7.(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下图是1941年美术家古元在延安创作的木刻画图5《逃亡地主又归来》,该图意在说明边区( )
图5
A.封建势力卷土重来 B.土地革命深入人心
C.贯彻落实统战政策 D.阶级矛盾得以消除
【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41年”“逃亡地主又归来”“边区”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主要是因为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有利于推动全民族抗战的实现,C正确;
A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B错误,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D错误,“消除”说法过于绝对化;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敌后战场的抗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
8.(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提出:中国的工业化可以在社会主义阵营内与各国分工合作。但是,新中国领导人做出了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决定;1962年,进一步提出“建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经济体系”的目标。这些决定表明( )
A.中国已放弃斯大林模式 B.工业化要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
C.中国要重点发展轻工业 D.中国已具备较雄厚的工业基础
【答案】B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新中国领导人做出了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决定;1962年,进一步提出‘建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经济体系’的目标”等信息分析可知,中共注重自身完整的经济体系的构建,这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经济安全。B正确;
A错误,这一阶段,我国依然延续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C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没有重点发展轻工业;
D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目标,不能说明中国已经具备雄厚的工业基础;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新中国领导人做出了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决定;1962年,进一步提出‘建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经济体系’的目标”。
9.(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古代雅典宗教多神的特征使各神之间有一种十分微妙的制约关系,当然这种制约特指对某一个或某几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神的制约。正是由于这种制约通过人们对神灵的崇拜逐步渗透到人类社会当中。据此可知,古代雅典宗教中的这一特点( )
A.助推民主政治的形成 B.促进公民意识的萌生
C.加速城邦体制的衰落 D.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
【答案】A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古代雅典的神话体系中,强调对至高无上的神权的制约,这种思想反应在政治生活上,有利于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推动民主政治的形成,A正确;
B错误,材料无关“公民意识”;
C错误,材料无关城邦体制的衰落;
D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至高无上权力的制约,与维护奴隶主特权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希腊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10.(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19世纪上半叶,历史学进入法国官方的教育计划。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基佐, 不仅亲自撰写了《法国文明史》,而且组织了法国历史学会,出版发行了一系列的历史档案和法国编年史著作。在他当政时期,历史研究成为一项国家制度。这一时期的史学研究( )
A.成为建构民族认同的工具 B.使史学成为官方的主流思想
C.适应工业革命的时代要求 D.为共和制度确立奠定了基础
【答案】A
【知识点】西方民族国家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亲自撰写了《法国文明史》”“出版发行了一系列的历史档案和法国编年史著作。在他当政时期,历史研究成为一项国家制度”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历史研究的深入有利于激发法国的民族意识,推动民族认同感的形成,A正确;
B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史学成为“官方的主流思想”;
C错误,工业革命与材料现象无关;
C错误,共和制确立于1875年,与材料中史学研究没有关系;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法国注重史学研究,意在激发民族意识,构筑民族认同。
11.(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下表所示为1820~1900年英国棉布出口的数据(单位:%)。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欧洲和美国 不发达国家(地区) 其他国家(地区)
1820 60.4 31.8 7.8
1840 29.5 66.7 3.8
1860 19.0 73.3 7.7
1880 9.8 82.0 8.2
1900 7.1 86.3 6.6
A.欧美工业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B.英国已经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C.不发达国家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D.英国海外殖民地呈扩大趋势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材料中欧洲和美国的棉布出口量不断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因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促进了本国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材料数据表明欧美工业化水平得到了提升,A正确;
B错误,经济大危机后,尤其是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此前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奉行自由主义,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C错误,“开始”卷入不符合史实;
D错误,材料无关海外殖民地问题;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12.(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1918年12月,当威尔逊总统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曾满怀热情地将他当作“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而同一时期,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却大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主要反映了( )
A.凡尔赛体系的自身缺陷 B.欧洲主导全球时代终结
C.欧洲分裂局面正式形成 D.欧洲构建新秩序的期望
【答案】D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威尔逊受到欢迎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都反映了一战后,人们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愿望,只不过选择道路存在差异,因此D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凡尔赛体系的自身缺陷;
B错误,一战后依然是欧洲主导全球;
C错误,二战后欧洲分裂;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广大民众曾满怀热情地将他当作‘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而同一时期,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却大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二、非选择题
13.(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酿酒业、酒文化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东西方都有悠久历史。
材料一:在宋朝的一些重大事件中,无论是“黄袍加身”,还是“雪夜访普”“杯酒释兵权”,都有酒的影子。从《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可知,北宋时期宫廷宴饮礼节十分繁琐。在东京城的酒肆里,酒客们花钱取乐,酒事活动丰富多彩。在孟元老笔下,北宋东京城酒楼众多,经营有序。酒楼经营者对酒楼中各族各色人等都以礼相待。北宋中期后,东京城的夜市分布范围极广,通宵达旦的夜市为酒客提供了饮酒的便利。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午日节”),古人认为这一天是不祥的“恶日”“毒日”,故在此日举办各种辟邪活动,并饮菖蒲酒。在北宋,无论是皇亲贵胄还是普通百姓,其婚嫁礼都伴随着多种多样的酒事活动。
——摘编自王佳佳《北宋东京城酒文化研究》新乡学院学报2020年5月
材料二:19世纪末,德国葡萄酒法律开始以天然糖分含量作为品质判定的标准,葡萄酒的分级依据放弃了中世纪方式,转而以化学测量评定葡萄汁来对葡萄酒分级。当时一向推崇新教的普鲁士对此大加赞赏,而实际上,德国葡萄酒市场也是一样的想法。在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间,德国业界迎来了“黄金时代:随着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很多新型机器被投入到葡萄园的生产中。在酿酒的过程中,有些人用了一些不诚实的方法,走了一些捷径:用希腊的葡萄干代替德国原产葡萄,或是直接灌装意大利的廉价葡萄酒,甚至掺入糖水……许多诚实守信的酒庄主要求出台新的法规以保护合法权益。1892年,法规通过了第一草案:禁止恶劣的欺骗行为。
——摘编自Reinhard Lowenstein《德国近代葡萄酿酒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东京酒文化特点与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北宋相比德国近代葡萄酒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答案】(1)特点:国家重大事件与饮酒密切联系;酒文化影响范围广泛;宫廷饮酒礼仪繁琐;世俗酒事丰富多彩;饮酒场所众多,经营规范;夜市的发展为其提供了便利;和传统文化、社会习俗相互结合。
原因: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市场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世俗化;长期以来形成的饮酒文化传统;社会观念开放;文人士大夫受理学影响。
(2)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家统一,市场扩大;农业机械化,原料丰富;近代自然科学进步,化学工业兴起;政治近代化的发展,法律意识增强。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在宋朝的一些重大事件中,无论是‘黄袍加身’,还是‘雪夜访普’‘杯酒释兵权’,都有酒的影子”得出:国家重大事件与饮酒密切联系;根据“从《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可知,北宋时期宫廷宴饮礼节十分繁琐”得出:宫廷饮酒礼仪繁琐;根据“在东京城的酒肆里,酒客们花钱取乐,酒事活动丰富多彩”得出:世俗酒事丰富多彩;根据“北宋东京城酒楼众多,经营有序”“通宵达旦的夜市为酒客提供了饮酒的便利”等得出:饮酒场所众多,经营规范;夜市的发展为其提供了便利;根据“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午日节”),古人认为这一天是不祥的‘恶日’‘毒日’,故在此日举办各种辟邪活动,并饮菖蒲酒”得出:和传统文化、社会习俗相互结合;根据“在北宋,无论是皇亲贵胄还是普通百姓,其婚嫁礼都伴随着多种多样的酒事活动”得出:酒文化影响范围广泛。
原因:根据“夜市”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市场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世俗化;社会观念开放;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理学的影响及长期形成的饮酒习惯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2)根据“在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间”“随着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很多新型机器被投入到葡萄园的生产中”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原料丰富;根据“许多诚实守信的酒庄主要求出台新的法规以保护合法权益”“1892年,法规通过了第一草案:禁止恶劣的欺骗行为”得出:政治近代化的发展,法律意识增强。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德国实现统一,市场扩大及化学工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回答。
故答案为:(1)特点:国家重大事件与饮酒密切联系;酒文化影响范围广泛;宫廷饮酒礼仪繁琐;世俗酒事丰富多彩;饮酒场所众多,经营规范;夜市的发展为其提供了便利;和传统文化、社会习俗相互结合。
原因: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市场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世俗化;长期以来形成的饮酒文化传统;社会观念开放;文人士大夫受理学影响。
(2)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家统一,市场扩大;农业机械化,原料丰富;近代自然科学进步,化学工业兴起;政治近代化的发展,法律意识增强。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酒文化及德国葡萄酒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4.(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
时期
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 世界市场的发展阶段
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 游离于世界市场的发展之外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早期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晚清时期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新中国成立之初 被孤立、封锁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世界市场的发展走向制度化、体系化
改革开放后 积极参与、融入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表格中某一时期中国与世界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选取的这一关系做简要阐释。(要求:主题鲜明,条理清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一: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
阐释:
(1)背景原因:明朝中后期到清初,统治者为了防备外来侵扰和人民反抗斗争,下令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
(2)结果影响: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它并不能消除或减轻外国的侵略,反而窒息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妨碍了中国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国内工商业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技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导致近代中国落伍。
(3)认识: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下,明清时期的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与世界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没能赶上全球化的潮流,迟滞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10分,能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开阐释)
示例二:晚清时期,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阐释:
(1)背景原因: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列强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以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清政府被迫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的诸多通商口岸,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量向中国倾销工业商品,同时向中国收购茶叶、生丝等农产品,把中国为其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供应地。
(2)结果:这导致以“男耕女织”为核心的中国自然经济快速解体。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工业生产资料不得不依赖市场,中国成为市场商品购买者。另外,包括农产品、工矿产品在内的原材料大量出口到工业发达国家,中国成了市场的原料供给者。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首次出现贸易逆差,这表明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他们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场所,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确立,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认识:从文明史观上看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从全球史观上看,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扩张需要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世界市场发生的主要原因,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是其结果和体现。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首先,阅读材料,明确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时间对应信息,如由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中国游离于世界市场的发展之外;晚清时期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被孤立、封锁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融入经济全球化。其次,具体结合其中的某一时期,从背景、结果、影响、认识等层面进行阐述分析,如明朝中后期到清初,统治者为了防备外来侵扰和人民反抗斗争,下令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这一闭关锁国的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妨碍了中国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国内工商业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导致近代中国落伍,进而得出认识: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下,明清时期的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与世界隔绝,迟滞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又如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打开中国国门,清政府被迫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的诸多通商口岸,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供应地,这导致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快速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
故答案为: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
阐释:
(1)背景原因:明朝中后期到清初,统治者为了防备外来侵扰和人民反抗斗争,下令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
(2)结果影响: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它并不能消除或减轻外国的侵略,反而窒息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妨碍了中国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国内工商业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技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导致近代中国落伍。
(3)认识: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下,明清时期的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与世界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没能赶上全球化的潮流,迟滞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至近现代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
15.(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实行严格的世袭身份制度。为了破除陋习,使所有人都能“各遂其志”和“大展经纶”,明治政府决定废除旧的等级身份制度。1869年,随着废藩置县的推进,废除了前藩主和旧朝廷贵族的封号,改称“华族”,原来的武士阶层改称“士族”,农工商及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在随后的几年里,新政权逐步削弱华族和士族的封建特权,放开各阶层迁徙、通婚、职业选择等自由。身份制改革后,长期处于被压抑地位的平民成为新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体,日本也理论上成为一个平等国家。但是面对武士不满改革挑起叛乱、民权运动涌动等局面,明治政府仍保留华族作为“皇室藩屏”,直到二战以后,才彻底取消了华族特权。
—— 据[美]詹姆斯.L.麦克莱恩《日本史(1600-2000)》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日本身份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近代日本身份制度改革。
【答案】(1)资本主义发展成为潮流;旧的等级身份制度制约社会发展;西方自由、民主等思潮的传播;明治维新的深入发展。
(2)是对日本传统社会关系的资本主义改造(或“是明治维新的组成部分”“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打破传统等级,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促进国民意识形成;推进文明开化;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改革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日本实行严格的世袭身份制度。为了破除陋习,使所有人都能‘各遂其志’和‘大展经纶’”等信息分析可知,旧的等级身份制度制约社会发展;根据“随着废藩置县的推进,废除了前藩主和旧朝廷贵族的封号”“在随后的几年里,新政权逐步削弱华族和士族的封建特权”等得出:明治维新的深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西学的传播、资本主义发展成为潮流等方面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随着废藩置县的推进,废除了前藩主和旧朝廷贵族的封号,改称‘华族’,原来的武‘’阶层改称‘士族’,农工商及贱民一律称为‘平民’”等信息分析可知:近代日本身份制度改革本身就是明治维新的组成部分,推动了日本传统社会关系的资本主义改造;根据“ 放开各阶层迁徙、通婚、职业选择等自由 ”等得出:打破传统等级,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根据“为了破除陋习”等得出:有利于文明开化,促进国民意识的形成。根据“长期处于被压抑地位的平民成为新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得出: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根据“但是面对武士不满改革挑起叛乱、民权运动涌动等局面,明治政府仍保留华族作为‘皇室藩屏’,直到二战以后,才彻底取消了华族特权”得出:改革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故答案为:(1)资本主义发展成为潮流;旧的等级身份制度制约社会发展;西方自由、民主等思潮的传播;明治维新的深入发展。
(2)是对日本传统社会关系的资本主义改造(或“是明治维新的组成部分”“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打破传统等级,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促进国民意识形成;推进文明开化;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改革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日本身份制度的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6.(2023高三下·射洪开学考)[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62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延安采访,写下《西行漫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革命,扩大了中国革命在国内外的影响,一定程度促成了美国对于延安政权的支持。斯诺和他的《西行漫记》对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关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又曾三度来华访问,其中最后一次访华意义重大。1969年尼克松出任美国总统,他深感苏联严重威胁美国。为此他提出了“尼克松主义”,其中一个重要战略部署就是通过改善中美关系,以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1970年8月至次年2月斯诺对新中国进行最后一次访问。次年4月斯诺以《与毛泽东的一次交谈》为题在美国杂志上发表了同毛泽东的谈话,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关关系将要发生重要变化的爆炸性信息。以这个信息为前导,中美双方采取了一系列微妙的却是意图明确的外交行动,这些行动震动了全球。1971年4月毛泽东批准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中美正常交往的序幕缓缓拉开。
——摘编自陈龙娟《斯诺三次访华与中美建交》中国石油大学学报1998年第四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诺在上世纪30年代,70年代两次访华,拉近中美关系的背景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总体上简评斯诺在改善中美关系中的作用。
【答案】(1)不同:(注:与中美急需改善关系没有逻辑联系的均不给分)
第一次:世界处于法西斯战争威胁之下;日本全面侵华前夕;中国共产党长征后到达陕北,急需外部援助;美国国内奉行孤立主义。
第二次:两极格局,美苏冷战;中苏关系恶化;越南战争持续进行;二战后中美持续相互敌对,关系僵化。
(2)作用:(注:与中美关系无关答案均不给分)成为沟通中美关系重要桥梁;推动了中美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中美外交关系,一定程度上促成中美之间的合作。
【知识点】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62年前”“中国石油大学学报1998年第四期”分析可知,材料中斯诺第一次访华是在193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世界处于法西斯战争威胁之下;日本全面侵华前夕;中国共产党长征后到达陕北,急需外部援助;美国国内奉行孤立主义。结合“1970年8月至次年2月斯诺对新中国进行最后一次访问”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世界处于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中苏关系恶化,美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中、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敌对状态。
(2)根据“一定程度促成了美国对于延安政权的支持。斯诺和他的《西行漫记》对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关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向全世界宣布了中美关系将要发生重要变化的爆炸性信息”“以这个信息为前导,中美双方采取了一系列微妙的却是意图明确的外交行动,这些行动震动了全球。1971年4月毛泽东批准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中美正常交往的序幕缓缓拉开”等信息分析可知,斯诺的访华成为沟通中美关系的重要桥梁、推动了中美人民互相了解,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美之间的合作;
故答案为:
(1)第一次:世界处于法西斯战争威胁之下;日本全面侵华前夕;中国共产党长征后到达陕北,急需外部援助;美国国内奉行孤立主义。
第二次:两极格局,美苏冷战;中苏关系恶化;越南战争持续进行;二战后中美持续相互敌对,关系僵化。
(2)作用:成为沟通中美关系重要桥梁;推动了中美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中美外交关系,一定程度上促成中美之间的合作。
【点评】本题以诺斯访华为切入点,侧重于考查近现代中美关系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