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黑龙江省肇东市第四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3分)
1.(2023高三下·肇东开学考)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建筑技术的发展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畜牧水平的提升
【答案】C
【知识点】原始农耕畜牧的出现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由此导致人们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因此C正确;
人工取火的发明、建筑技术的发展、畜牧水平的提升都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但是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原始农耕畜牧业的出现,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2.(2023高三下·肇东开学考)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区是小麦、粟的原产地 B.②地区最早驯化骆马和山羊
C.③地区是咖啡、玉米原产地 D.④地区最早栽培番茄和菠萝
【答案】D
【知识点】原始农耕畜牧的出现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④是中美洲,最早培植番茄和菠萝。D正确;
①是中国,是水稻和粟的发源地,因此A错误;
②是古希腊,而最早驯化骆马的是印第安人,最早驯化山羊的是西亚,因此B错误;
③是古埃及,是咖啡的原产地,而玉米的原产地是美洲,因此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3.(2022高二下·抚顺月考)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这不同于近代西欧农具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用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 )
A.实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农具制造技艺比较落后
C.政府不注重对农具的改进 D.自然地理环境的局限性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的“轻便、小型”可知,中国古代的农具比较适合个人或家庭使用,这与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相符,A项正确;
B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D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产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铁犁牛耕的出现促使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出现,农业呈现出精耕细作的特点。
4.(2022高一下·兴宁期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答案】B
【知识点】原始农耕畜牧的出现及其影响;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表明随着农耕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出现文字,体现了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并未涉及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主旨是农耕的发展促进文明进步,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生促进文明进步,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原始农业的产生,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及原始农业产生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5.(2018·浙江会考)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及所学知识可知,马铃薯原产于美洲,后随新航路开辟,马铃薯随西班牙人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后来辗转到了意大利和欧洲,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看,马铃薯从美洲到欧洲,是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交汇、融合。故①③④符合题意,C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葡萄牙人主要扩张的地点在亚洲,美洲主要是西班牙人殖民扩张,故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不符合史实,排除②,进而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新航路开辟,答题的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和运用,试题有一定难度。
6.(2022高二上·昆明期中)“哥伦布大交换”也被称为“大交流”,是指哥伦布在航行至美洲以后,一个包括动物、植物、文化、人群、传染性疾病和思想等方面在美洲、非洲及欧亚半球之间的广泛交流。下列所示现象属于“哥伦布大交换”的是( )
A.美洲的烟草和中国的香料开始出现在欧洲市场
B.欧洲的先进生产方式随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
C.西方的语言文字、宗教开始传播过海到中国
D.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
【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知,“哥伦布大交换”是指新航路开辟后加强了美洲与非洲和欧亚大陆的往来交流。在这一交流过程中,既有美洲的物产流入非洲和欧亚大陆的现象,也有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文化、人口流入美洲的现象,B项正确;
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就已经与欧洲国家进行了贸易往来,故中国的香料开始出现在欧洲市场不是“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排除A项;
古代欧亚的丝绸之路也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语言、宗教、文化,故西方的语言文字、宗教开始传播过海到中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都是欧洲的城市,它们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反映的是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不是“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是航路开辟后哥伦布大交换的主要表现。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7.(2022·北京一模)粮食安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曾任世界粮农组织总干事的爱德华萨乌马曾提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以下有助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有( )
①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 ②改善全球生态环境
③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 ④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改善全球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都是有助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举措,②③④正确,B项正确;
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容易造成生态破坏,不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排除①,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可通过排除法进行选择。
8.(2023·浙江)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以看出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C项正确;
灌钢法出现于南北朝出现,A项错误;
公元前15世纪小亚细亚的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牛耕,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经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联系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下面的漫画反映了当今面临的问题是( )
A.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B.粮食储备技术进步
C.商品保鲜技术发展 D.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通过观察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法添加物”大量注入“百姓餐桌”,导致人们惊恐不安,反映出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的突出,D项正确;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与食品中加入“非法添加物”不符,排除A项;
粮食储备技术进步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
材料现象并非商品保鲜技术发展的表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存,考生可结合当今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0.(2022·浙江模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推动了生产工具的进步。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汉代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和所学可知,水排是东汉杜诗发明的鼓风冶铁装置;成都老官山墓提花机模型出现于汉代。因此①④正确,C项正确;
筒车出现在唐朝;我国龙山文化时期烧制的蛋壳黑陶,已经使用专门的匣钵,②③错误,AB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解答本题需要识记选项中工具出现的时间,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1.(2023高三下·肇东开学考)1810年,罐装食品实验成功并开始为人们提供食品,随后沙丁鱼罐头、浓缩牛肉汁等方便食品大量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快餐在世界各地流行,汉堡包、热狗、三明治、披萨、炸鸡、薯条等快餐店迅速占领全球市场。这种现象( )
A.体现饮食对卫生和营养的追求 B.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C.得益于垄断组织的规模化经营 D.表明跨国公司主导经济全球化
【答案】B
【知识点】食物储备技术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罐头和快餐的出现,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生活的需要,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流行,B正确;
A错误,罐头和快餐不能满足人们对营养的追求,排除;
C错误,垄断组织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中1810年罐装食品的流行无关,排除;
D错误,材料无关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12.(2023高三下·肇东开学考)现代科技的一系列成果,加快了人类社会迈向现代化的步伐。下列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埃尼阿克”计算机问世
②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发射成功
③苏联“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升空
④“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完成首次实验
A.①③②④ B.③④①② C.①④②③ D.①③④②
【答案】A
【知识点】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埃尼阿克”计算机于1946年问世;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于2018年发射成功;1957年苏联“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升空; 2022年“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完成首次实验;因此材料中的时间顺序是①③②④,A正确;BCD与史实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现代科技的进步,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13.(2018·浙江会考)“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答案】D
【知识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可知,通讯网络方式的变化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故D正确。
“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材料未体现,故排除A。
“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材料未体现,故排除B。
“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材料未体现,故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近现代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对社会的影响,本题侧重于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试题难度一般。
14.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知识点】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体现了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材料“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说明当时铁路运输业得到发展,能够长距离的运输货物,因此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无法证实斯威夫特创办的肉类加工厂是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而且肉类加工本身不属于机械生产,也不属于现代农业,因此③④与题意不符,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食物生产的现代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进行分析。
15.(2021高一下·岷县期中)宋代文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的商业( )
A.江南经济的繁荣 B.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
C.城市的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D.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严格管理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等信息可以看出,北宋时期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故答案为B项;
选项A,材料没有涉及江南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
选项C,材料反映的是商业活动时间上的突破,不是地理范围上的突破,排除C项;
选项D,材料没有涉及官府对市的管理,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宋代商业,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紧扣材料信息“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同时结合所学知识的阶段特征,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6.(2017·海南)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材料信息“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D正确。
17.(2022高二上·行唐开学考)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下列选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 )
①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②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
③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
④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海外贸易。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的说法错误,坊市制度的限制在宋代已被打破;③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的说法错误,宋代依然使用海上丝绸之路;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同时宋代制成指南针,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①④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C,D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还要搞清楚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
18.(2023高三下·肇东开学考)西汉元始五年,高都里人朱凌在制定家庭土地变动契约文书时,请县、乡三老等,“为 先令券书”,同时还邀请了乡间名望人士及亲属共同见证。这说明当时( )
A.政府禁止民间的土地交易 B.契约文受制于政府抑商政策
C.民间私有财产权观念强化 D.基层组织开创集体议事的模式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涉及家庭土地变动问题,当时人们已经产生契约意识,并请乡间名望进行见证,这说明人们私有财产产权观念增强,C正确;
A错误,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B错误,材料无关政府抑商政策,排除;
D错误,材料无关基层组织议事方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为先令券书”、“同时还邀请了乡间名望人士及亲属共同见证”。
19.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
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B.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D.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食物物种的交流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物种交流,同时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结构,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北美的族群变化,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不是黑奴贸易的影响,而是物种交流的影响,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是西非水稻对美洲产生的影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新航路开辟对物种交流的影响进行分析。
20.(2022高三上·尚志月考)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下列史实能说明欧洲“商业革命”的是( )
①美洲成为族群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
②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③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④更多人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变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商业革命是指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商业贸易的大扩张使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欧洲的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②③正确,B项正确;
①属于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人口迁移的结果,④是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的表现,不是商业革命的表现和影响,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的表现和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1.(2023高三下·肇东开学考)1531年,世界上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也办起了综合交易所。1609年,荷兰建立阿姆斯特丹银行和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新型股份贸易公司在欧洲普遍建立
B.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重大变化
C.价格革命对欧洲封建经济制度的冲击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商品交易所、综合交易所、股票交易所的出现反映了商业经营方式的重大变化, B正确;
A错误,材料中交易所不是股份贸易公司,且不能看出在欧洲普遍建立;
C错误,材料不涉及价格革命问题,排除;
D错误,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商品交易所”、“粮食交易所”、“综合交易所”、“股票交易所”等,反映了商业经营方式发生的变化。
22.(2023高三下·肇东开学考)国际多边贸易谈判过程中,涉及对各缔约方货币金融外汇汇率,对外收支平衡等问题谈判时,主要依靠某国际组织参与和配合。“某国际组织”是( )
A.关贸总协定 B.世界贸易组织
C.世界银行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D
【知识点】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涉及对各缔约方货币金融外汇汇率,对外收支平衡等问题”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的国际组织涉及货币金融关系,应该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正确;
AB是世界贸易组织,不是货币金融组织;
C错误,世界银行侧重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涉及对各缔约方货币金融外汇汇率,对外收支平衡等问题”。
23.(2023高三下·肇东开学考)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6世纪,葡萄牙占据了好望角、马六甲、澳门等地 葡萄牙垄断了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
B 1670年,荷兰商船总吨位达568万吨,超过了法、英、西、葡等国的总和 17世纪末,荷兰开始成为海上霸主
C 19世纪,德国开通了通往非洲和澳大利亚的航线,还与美国缔约通商 标志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1947—1993年,关贸总协定召开8次关税会议,议定了各会员国彼此免税的项目 促进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1993年,关贸总协定召开8次关税会议,议定了各会员国彼此免税的项目,致力于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因此D正确;
A错误,“垄断”结论不符合史实,且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B错误,“开始”一词不符合史实;
C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但是并不是以德国为中心,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需要把握史实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24.(2023高三下·肇东开学考)3世纪时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4世纪时罗马城中有近4.6万栋民居,大部分是这种复合式公寓。古罗马这种多层住宅形态( )
A.因人口增加造成住房紧缺出现 B.适应了共和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C.反映出民主政治影响罗马民居 D.是古罗马封建帝国繁荣的结果
【答案】A
【知识点】古代世界各地的民居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3世纪时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等信息分析可知,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人口的不断增多,住房压力逐渐增大,促使材料中复合式公寓的出现,A正确;
B错误,材料时间是罗马帝国时期,不是共和国时期;
C错误,材料无关民主政治问题;
D错误,罗马帝国是奴隶制帝国,不是封建帝国;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罗马民居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25.(2023高三下·肇东开学考)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60年代后,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形成新的商业区。上海成为近代大都市( )
A.促进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 B.取决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C.得益于近代工业化的推动 D.缘于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开埠通商,上海逐渐由一个古老的县城发展为大都市,因此说明近代工业化推动了城市的迅速发展,C正确;
A错误,上海一个城市的发展并不能推动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B错误,“取决于”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D错误,“完全解体”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通商,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
二、非选择题(1题25分)
26.(2023高三下·肇东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如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
【答案】(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柱状图可以得出农业发展趋势是缓慢增长。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玉米、甘薯种植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是中国明清时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2)根据材料“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可知小农经济脆弱的原因是生产规模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脆弱的原因还有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体现了小农经济顽强的原因是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3)根据材料“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可知,两面性为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故答案为:(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侧重于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低。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黑龙江省肇东市第四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3分)
1.(2023高三下·肇东开学考)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建筑技术的发展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畜牧水平的提升
2.(2023高三下·肇东开学考)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区是小麦、粟的原产地 B.②地区最早驯化骆马和山羊
C.③地区是咖啡、玉米原产地 D.④地区最早栽培番茄和菠萝
3.(2022高二下·抚顺月考)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这不同于近代西欧农具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用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 )
A.实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农具制造技艺比较落后
C.政府不注重对农具的改进 D.自然地理环境的局限性
4.(2022高一下·兴宁期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5.(2018·浙江会考)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22高二上·昆明期中)“哥伦布大交换”也被称为“大交流”,是指哥伦布在航行至美洲以后,一个包括动物、植物、文化、人群、传染性疾病和思想等方面在美洲、非洲及欧亚半球之间的广泛交流。下列所示现象属于“哥伦布大交换”的是( )
A.美洲的烟草和中国的香料开始出现在欧洲市场
B.欧洲的先进生产方式随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
C.西方的语言文字、宗教开始传播过海到中国
D.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
7.(2022·北京一模)粮食安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曾任世界粮农组织总干事的爱德华萨乌马曾提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以下有助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有( )
①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 ②改善全球生态环境
③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 ④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2023·浙江)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9.(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下面的漫画反映了当今面临的问题是( )
A.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B.粮食储备技术进步
C.商品保鲜技术发展 D.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10.(2022·浙江模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推动了生产工具的进步。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汉代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2023高三下·肇东开学考)1810年,罐装食品实验成功并开始为人们提供食品,随后沙丁鱼罐头、浓缩牛肉汁等方便食品大量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快餐在世界各地流行,汉堡包、热狗、三明治、披萨、炸鸡、薯条等快餐店迅速占领全球市场。这种现象( )
A.体现饮食对卫生和营养的追求 B.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C.得益于垄断组织的规模化经营 D.表明跨国公司主导经济全球化
12.(2023高三下·肇东开学考)现代科技的一系列成果,加快了人类社会迈向现代化的步伐。下列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埃尼阿克”计算机问世
②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发射成功
③苏联“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升空
④“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完成首次实验
A.①③②④ B.③④①② C.①④②③ D.①③④②
13.(2018·浙江会考)“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14.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5.(2021高一下·岷县期中)宋代文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的商业( )
A.江南经济的繁荣 B.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
C.城市的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D.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严格管理
16.(2017·海南)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17.(2022高二上·行唐开学考)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下列选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 )
①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②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
③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
④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8.(2023高三下·肇东开学考)西汉元始五年,高都里人朱凌在制定家庭土地变动契约文书时,请县、乡三老等,“为 先令券书”,同时还邀请了乡间名望人士及亲属共同见证。这说明当时( )
A.政府禁止民间的土地交易 B.契约文受制于政府抑商政策
C.民间私有财产权观念强化 D.基层组织开创集体议事的模式
19.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
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B.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D.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20.(2022高三上·尚志月考)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下列史实能说明欧洲“商业革命”的是( )
①美洲成为族群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
②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③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④更多人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2023高三下·肇东开学考)1531年,世界上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也办起了综合交易所。1609年,荷兰建立阿姆斯特丹银行和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新型股份贸易公司在欧洲普遍建立
B.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重大变化
C.价格革命对欧洲封建经济制度的冲击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2.(2023高三下·肇东开学考)国际多边贸易谈判过程中,涉及对各缔约方货币金融外汇汇率,对外收支平衡等问题谈判时,主要依靠某国际组织参与和配合。“某国际组织”是( )
A.关贸总协定 B.世界贸易组织
C.世界银行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3.(2023高三下·肇东开学考)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6世纪,葡萄牙占据了好望角、马六甲、澳门等地 葡萄牙垄断了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
B 1670年,荷兰商船总吨位达568万吨,超过了法、英、西、葡等国的总和 17世纪末,荷兰开始成为海上霸主
C 19世纪,德国开通了通往非洲和澳大利亚的航线,还与美国缔约通商 标志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1947—1993年,关贸总协定召开8次关税会议,议定了各会员国彼此免税的项目 促进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A.A B.B C.C D.D
24.(2023高三下·肇东开学考)3世纪时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4世纪时罗马城中有近4.6万栋民居,大部分是这种复合式公寓。古罗马这种多层住宅形态( )
A.因人口增加造成住房紧缺出现 B.适应了共和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C.反映出民主政治影响罗马民居 D.是古罗马封建帝国繁荣的结果
25.(2023高三下·肇东开学考)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60年代后,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形成新的商业区。上海成为近代大都市( )
A.促进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 B.取决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C.得益于近代工业化的推动 D.缘于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二、非选择题(1题25分)
26.(2023高三下·肇东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如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原始农耕畜牧的出现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由此导致人们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因此C正确;
人工取火的发明、建筑技术的发展、畜牧水平的提升都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但是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原始农耕畜牧业的出现,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2.【答案】D
【知识点】原始农耕畜牧的出现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④是中美洲,最早培植番茄和菠萝。D正确;
①是中国,是水稻和粟的发源地,因此A错误;
②是古希腊,而最早驯化骆马的是印第安人,最早驯化山羊的是西亚,因此B错误;
③是古埃及,是咖啡的原产地,而玉米的原产地是美洲,因此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3.【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的“轻便、小型”可知,中国古代的农具比较适合个人或家庭使用,这与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相符,A项正确;
B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D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产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铁犁牛耕的出现促使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出现,农业呈现出精耕细作的特点。
4.【答案】B
【知识点】原始农耕畜牧的出现及其影响;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表明随着农耕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出现文字,体现了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并未涉及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主旨是农耕的发展促进文明进步,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生促进文明进步,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原始农业的产生,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及原始农业产生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5.【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及所学知识可知,马铃薯原产于美洲,后随新航路开辟,马铃薯随西班牙人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后来辗转到了意大利和欧洲,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看,马铃薯从美洲到欧洲,是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交汇、融合。故①③④符合题意,C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葡萄牙人主要扩张的地点在亚洲,美洲主要是西班牙人殖民扩张,故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不符合史实,排除②,进而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新航路开辟,答题的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和运用,试题有一定难度。
6.【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知,“哥伦布大交换”是指新航路开辟后加强了美洲与非洲和欧亚大陆的往来交流。在这一交流过程中,既有美洲的物产流入非洲和欧亚大陆的现象,也有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文化、人口流入美洲的现象,B项正确;
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就已经与欧洲国家进行了贸易往来,故中国的香料开始出现在欧洲市场不是“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排除A项;
古代欧亚的丝绸之路也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语言、宗教、文化,故西方的语言文字、宗教开始传播过海到中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都是欧洲的城市,它们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反映的是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不是“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是航路开辟后哥伦布大交换的主要表现。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7.【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改善全球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都是有助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举措,②③④正确,B项正确;
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容易造成生态破坏,不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排除①,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可通过排除法进行选择。
8.【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以看出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C项正确;
灌钢法出现于南北朝出现,A项错误;
公元前15世纪小亚细亚的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牛耕,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经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联系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通过观察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法添加物”大量注入“百姓餐桌”,导致人们惊恐不安,反映出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的突出,D项正确;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与食品中加入“非法添加物”不符,排除A项;
粮食储备技术进步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
材料现象并非商品保鲜技术发展的表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存,考生可结合当今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0.【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和所学可知,水排是东汉杜诗发明的鼓风冶铁装置;成都老官山墓提花机模型出现于汉代。因此①④正确,C项正确;
筒车出现在唐朝;我国龙山文化时期烧制的蛋壳黑陶,已经使用专门的匣钵,②③错误,AB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解答本题需要识记选项中工具出现的时间,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1.【答案】B
【知识点】食物储备技术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罐头和快餐的出现,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生活的需要,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流行,B正确;
A错误,罐头和快餐不能满足人们对营养的追求,排除;
C错误,垄断组织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中1810年罐装食品的流行无关,排除;
D错误,材料无关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12.【答案】A
【知识点】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埃尼阿克”计算机于1946年问世;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于2018年发射成功;1957年苏联“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升空; 2022年“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完成首次实验;因此材料中的时间顺序是①③②④,A正确;BCD与史实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现代科技的进步,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13.【答案】D
【知识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可知,通讯网络方式的变化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故D正确。
“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材料未体现,故排除A。
“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材料未体现,故排除B。
“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材料未体现,故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近现代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对社会的影响,本题侧重于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试题难度一般。
14.【答案】A
【知识点】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体现了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材料“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说明当时铁路运输业得到发展,能够长距离的运输货物,因此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无法证实斯威夫特创办的肉类加工厂是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而且肉类加工本身不属于机械生产,也不属于现代农业,因此③④与题意不符,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食物生产的现代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进行分析。
15.【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等信息可以看出,北宋时期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故答案为B项;
选项A,材料没有涉及江南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
选项C,材料反映的是商业活动时间上的突破,不是地理范围上的突破,排除C项;
选项D,材料没有涉及官府对市的管理,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宋代商业,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紧扣材料信息“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同时结合所学知识的阶段特征,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6.【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材料信息“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D正确。
17.【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海外贸易。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的说法错误,坊市制度的限制在宋代已被打破;③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的说法错误,宋代依然使用海上丝绸之路;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同时宋代制成指南针,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①④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C,D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还要搞清楚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
18.【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涉及家庭土地变动问题,当时人们已经产生契约意识,并请乡间名望进行见证,这说明人们私有财产产权观念增强,C正确;
A错误,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B错误,材料无关政府抑商政策,排除;
D错误,材料无关基层组织议事方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为先令券书”、“同时还邀请了乡间名望人士及亲属共同见证”。
19.【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食物物种的交流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物种交流,同时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结构,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北美的族群变化,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不是黑奴贸易的影响,而是物种交流的影响,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是西非水稻对美洲产生的影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新航路开辟对物种交流的影响进行分析。
20.【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变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商业革命是指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商业贸易的大扩张使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欧洲的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②③正确,B项正确;
①属于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人口迁移的结果,④是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的表现,不是商业革命的表现和影响,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的表现和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1.【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商品交易所、综合交易所、股票交易所的出现反映了商业经营方式的重大变化, B正确;
A错误,材料中交易所不是股份贸易公司,且不能看出在欧洲普遍建立;
C错误,材料不涉及价格革命问题,排除;
D错误,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商品交易所”、“粮食交易所”、“综合交易所”、“股票交易所”等,反映了商业经营方式发生的变化。
22.【答案】D
【知识点】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涉及对各缔约方货币金融外汇汇率,对外收支平衡等问题”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的国际组织涉及货币金融关系,应该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正确;
AB是世界贸易组织,不是货币金融组织;
C错误,世界银行侧重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涉及对各缔约方货币金融外汇汇率,对外收支平衡等问题”。
23.【答案】D
【知识点】“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1993年,关贸总协定召开8次关税会议,议定了各会员国彼此免税的项目,致力于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因此D正确;
A错误,“垄断”结论不符合史实,且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B错误,“开始”一词不符合史实;
C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但是并不是以德国为中心,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需要把握史实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24.【答案】A
【知识点】古代世界各地的民居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3世纪时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等信息分析可知,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人口的不断增多,住房压力逐渐增大,促使材料中复合式公寓的出现,A正确;
B错误,材料时间是罗马帝国时期,不是共和国时期;
C错误,材料无关民主政治问题;
D错误,罗马帝国是奴隶制帝国,不是封建帝国;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罗马民居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25.【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开埠通商,上海逐渐由一个古老的县城发展为大都市,因此说明近代工业化推动了城市的迅速发展,C正确;
A错误,上海一个城市的发展并不能推动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B错误,“取决于”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D错误,“完全解体”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通商,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
26.【答案】(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柱状图可以得出农业发展趋势是缓慢增长。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玉米、甘薯种植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是中国明清时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2)根据材料“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可知小农经济脆弱的原因是生产规模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脆弱的原因还有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体现了小农经济顽强的原因是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3)根据材料“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可知,两面性为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故答案为:(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侧重于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低。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