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设计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4.1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设计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3-24 15:3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一、概念分析:
流动的组织—血液这一章节在新课标中的要求是让学生理解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其作用是不仅具有运输作用,而且还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即引出本节课要生成的重要概念是血液的组成和血细胞的组成及功能。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4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安排了4节内容,其中第一节便是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液是物质与气体运输的载体,学生对血液大多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节概念教学的成功基本能保证学生初步形成《标准》中规定的重要概念。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血液分层现象和人血永久涂片的显微观察)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动画和视频强化重点,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提炼、升华,形成科学概念.初步形成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1],最后,通过以毕淑敏的《血玲珑》这本书为入介绍白血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进而引入学生对造血干细胞的了解,呼吁学生捐献造血干细胞.形成对待血液的科学态度,体验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
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都有流血和抽血的经历,对血液有一定感性认识,如知道人的血液是红色的黏稠液体,但血液到底由哪些成分构成,这些成分有什么功能,学生并不清楚如何作答;也不甚了解白血病的发病机理及造血干细胞的研究与人类健康保障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因此,对于本章起始一节的教学,要尽量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行健康和生命教育。
三、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科学思维:归纳血液的组成及各成分的功能。
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生命观念: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认同血常规数据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导入概念
教师介绍盖伦的灵气学说。大约在公元200年。古罗马的盖伦认为.血液是在肝脏中“烹煮”而成。肝脏产生“自然灵气”,肺产生“生命灵气”。脑产生“智慧灵气”。这3种灵气混入血液.运行全身.造就了奇妙的生命现象。通过这段历史资料的回顾,将学生置于历史的坐标系中,回到人类早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认识到人们对血液的认识也经历了蒙昧的时期,为什么盖伦的说法与现在人们对血液的认识大相径庭[2] 学生能回答出由于科技不发达导致,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展示课件,询问学生可能会有抽血或受伤出血的经历.但很难直接观察到身体里血液的流动。想想血液什么颜色?什么气味?什么触感?血液放置时间长了会如何?凝固的血液能分清血液的成分吗?如何才能使血液不凝固呢?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用现代知识,重新解读思考旧实验,从而引出本节课要构建的概念。
展开活动,构建概念
1.活动一----演示血液分层
结合刚提出的问题,要使得血液不凝固,我们需要加入抗凝剂(柠檬酸钠),加入抗凝剂的血液是液态的,用离心机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问:血液出现了什么变化?(分层),讨论:分几层?为何会分层?学生观察到会分三层,猜测分层的原因可能是各成分的比重、质量不同,重的往下,轻的往上。同学们可以结合阅读资料分析2,根据血常规报告单观察血液可能由哪几部分组成?血液成分分别在哪一层?学生回答血浆上层,红细胞下层,白细胞和血小板中层。
2.活动二----显微镜观察血液图片
1、显微镜观察血液图片
刚展示的是卡通形象的血细胞们,通过什么方式才能看见真实的血细胞形态呢?那就需要借助显微镜。医生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什么呢?(视频观看显微镜下人血涂片[3])
图1实验介绍
可以看到各种细胞,哪种细胞数量最多呢?讨论如何区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学生识别并描述血细胞种类、颜色、大小、形态、数量比例,教师展示每种血细胞的图片,让学生总结每种细胞的特点,如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盘状,红细胞数量是最多的,内部没有细胞核,功能是携带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但是红细胞的寿命短暂,只有120天左右,问:既然红细胞不断衰老死亡,是否意味着我们身体的红细胞数量在不断的减少?教师解答:不是的,骨髓可以源源不断的产生新的红细胞进行补充,那红细胞为什么是红色呢?主要是里面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含铁,有何功能?(展示动画血红蛋白工作机制)血红蛋白的特点是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学生理解后进一步追问学生高原地区的人由于缺少氧气所以红细胞相对比较多,学生学习红细胞后形成的概念是“血液中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进而让学生思考红细胞太少或血红蛋白过低会引起贫血,向学生普及贫血多吃含铁的物质如动物肝脏、血、红枣等,多吃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蛋、奶、豆制品。紧接着介绍白细胞的数量最少,体积最大,有细胞核,呈圆球形,并且可以变形,如果白细胞数量超过正常值就会有炎症,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是人体的自动的防御反应,但是有的时候,炎症也是有害的,例如对人体自身组织的攻击。
询问学生意外出血,伤口不严重会血流不止吗?学生回答不会,会自动凝固,教师询问身体为何会自动止血,血液凝固?认识血小板,血小板的体积最小,不规则,其内无细胞核,血小板过低会异常出血,异常出血严重时可致胃肠、脑内出血,危及生命,血小板过高,会形成血栓, 血栓会阻塞血管,致器官缺血,可能导致坏死。
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现象,让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再一步步构建概念,直观清晰,符合学生认知概念。
3.活动三---图表分析血浆成分及功能
阅读教材关于血浆的文字和成分示意图,思考:血浆有什么成分和功能?
过渡:认识了血浆的成分和功能,复习回顾刚才动漫中3种可爱的血细胞又分别有什么特点,执行什么功能?
问: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血液由大量的血细胞与血浆共同组成,所以,血液是一种组织,属于结缔组织,又因为血液可以流动,所以叫“流动的组织”。由此可见,血液不仅具有运输作用,而且还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4.活动四-----实物模拟血液
学生课下可以借助橡皮泥等工具模拟血液成分图。
五、总结提炼血液概念
1)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通过血液分层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各种成分的比例、颜色等,进而推测分层原因是由成分不同所致:讲授血浆的成分、功能.让学生形成的概念是“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
(2)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与功能 。红细胞的形态为两面凹的圆盘状,功能是携带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血红蛋白的特点是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形成的概念是“血液中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六、巩固概念
结合两道练习题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七、拓展延伸
大家认识这个女作家吗?有没有读过她的一部作品《血玲珑》,这里面主要讲述女主人公为了救患渐进性贫血症的女儿,不断尝试生一个与女儿的基因几乎相同的孩子,抽其骨髓来救女儿。除了这种血液疾病,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血液疾病需要进行骨髓移植的?(学生回答白血病,教师讲述病因是由于不成熟的白细胞异常增多,使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
问:骨髓中有什么?骨髓为何具有造血功能?
2min快速阅读P55倒数第二、三自然段,寻找答案。
有什么?(造血干细胞)
1、什么是干细胞?(仍然具有分化能力的细胞,可分化为各种不同细胞,进而构成各种组织、器官)
2、干细胞可以分成几种类型?(造血干细胞、其他干细胞)
治疗白血病:通过配型、骨髓移植,即造血干细胞移植,使健康人的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能在患者体内不断补充血细胞)
3、除了骨髓,造血干细胞还存在什么部位:婴儿的脐带血
保留脐带血:治疗血液病、免疫系统疾病
总结:干细胞研究在治疗多种疑难病、开发新药等许多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希望咱们有兴趣的同学未来也能在这片研究领域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介绍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简单介绍白血病的发病机理,引导学生关注白血病的治疗,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对所学知识及其本质属性再认识,归纳整合,成功构建个性化的科学概念体系,并因此具备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尾知识归纳可以看出,学生对血液的组成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对人体血常规化验单内容有一定的解读能力,本节课中利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视频增强学生对血液组成及血细胞功能的认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介绍每种血细胞功能时延伸每种血细胞异常身体出现的信号,让学生理解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帮助学生建构本节课的相关概念,从而有益于学生脑海中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