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运用汇编之六大考点
技巧
概念 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结构方式 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表现手法 比喻、排比、夸张、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人称运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不同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各种描写 (见人物表)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常用开头 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小说结局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 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 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 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感。 ③ 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标题 1、表明写作对象2、体现主要内容3、贯穿全文线索4、揭示情感主旨5、引起读者兴趣
段落 开头: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 中间:承上启下、对比反衬、伏笔铺垫 。 结尾: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运用汇编之六大考点 情节
概念 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结构 由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构成。
作用 ⑴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⑶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⑷照应前文。 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⑹刻画人物性格。 ⑺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情节 安排 特点 1.全文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情节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3.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4.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人深思。 5.结尾出人意料,情节逆转,深化主题。 6.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层层推进,使文章结构紧凑,脉络清晰。
情节 安排 基本 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结构 方式 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具体有三种: 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 “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 “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运用汇编之六大考点
环境
概念 小说典型环境的描写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是人物性格展示的场所,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客观依据。
分类 自然环境提供了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具体场所。 社会环境,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民情风俗,地域文化,人际关系等,往往对人物性格形成和命运轨迹起决定作用。
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渲染故事气氛,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③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 ④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⑤推动情节发展。 ⑥深化作品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 ②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⑤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深化主题。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运用汇编之六大考点 主题
总括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
方法 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表现 形式 ①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 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运用汇编之六大考点
语言
语言特点 用词之美 炼字 动词、形容词的使用 ①准确、简练、深刻; ②含蓄、直白、突出; ③生动、形象、传神; ④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
叠词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 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 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 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 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人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 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句式之美 长句短句结合: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整散句式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修辞之美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描写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语言风格 豪放婉约 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 所运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 有时有激越昂扬的抒情; 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 所表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柔和,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
直白含蓄 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不直接表达情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多用象征、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
质朴华丽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言。 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 多用排比、引用、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
庄重典雅 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 语气轻松幽默,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简洁细腻 语势流畅,多用短句。 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效果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