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名师教学课件(第一课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名师教学课件(第一课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4 17:4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乡土中国》
整本书阅读的策略与方法
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
导入
01
02
03
目录
开展社会调查
关注“问题”,学以致用
05
06
目录
分析整体构架,把握知识体系
04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感受作品的深层内涵,激发阅读兴趣,掌握阅读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
通过解读作品,沿着作者的思路,了解中国的基层社会,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和创造性解读。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手段,自读和导读相结合,在设置话题和问题的引导下,综合运用读、看、评、说、写等多种阅读方法,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教学目标
了解20世纪中国的乡土特色,具有典型的中国区域特点、人文特色,感受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感受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了解社区分析法以及其在《乡土本色》中的运用。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故乡是什么?是从来也不会想起,根植心底的一份眷恋;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牵挂心头的一腔情怀。”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是融入血脉中的感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浓烈的乡土情结?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导入
整本书阅读的策略与方法
环节一:《乡土中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步骤
1.阅读《乡土中国》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阅读方法。在这里介绍一般的方法和步骤:
阅读方法
方法和步骤 具体内容或做法
浏览
略读
大致了解整本书的体例、主要内容、篇章格局。
要勾画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如“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社会圈子”“横暴权力”等等。并试着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对概念进行解释。也可以采取思维导读的方式,梳理行文的逻辑结构。
方法和步骤 具体内容或做法
精读
精读就是认真反复阅读,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钻研,细读原文,咬文嚼字,并且做到一边阅读一边批注,并对自己不懂的词句做出标记,能够在理解原文重要观点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最好还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撰写读书笔记和作品评价。
(续表)
方法和步骤 具体内容或做法
研读
研读就是在通读完全书,并精读过部分章节后,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是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提出的,也可以是参考教材后面附加的问题。比如《乡土中国》中涉及中国传统社会中家族关系与权力结构,我们在文学作品中也学习到了很多相关内容,如朱自清的《背影》、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曹禺的《雷雨》、鲁迅的《药》,联系《乡土中国》,你觉得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父子关系是否印证或反驳了《乡土中国》中的观点?今天的家庭权力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通过对问题的提出与探究,一方面更加夯实学生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结合实际,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
(续表)
方法和步骤 具体内容或做法
重读
重读不是再读一遍,而是一遍一遍反复阅读,甚至终生阅读。对于同一本书,我们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境遇下读所获得的感受与认知是不同的。每一次的重读,其实是一种“内化”,将之转化为自己的血肉与灵魂,促进精神的成长。
(续表)
2.“一意求之法”读书法
用“一意求之法”研读《乡土中国》之“父子关系”——只看父子关系的部分,“但得其所求者尔”。
要求:以速读、跳读的方式地毯式地搜索本书中写“父子关系”之处,并思考该处体现了传统社会中“父子关系”的什么特征。
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一意求之——概括、分析、归纳传统社会的父子关系特征:
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从表面上看,“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但是性质上,严父和专制君王究竟是不同的,所不同的就在教化过程是代替社会去淘炼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担负这工作的,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社会,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被教化者。
教化性的权力,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
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
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
根据书中内容概括出父子关系的特征:
父子关系特征
环节二:《乡土中国》阅读策略和阅读深度
1.按下列思维导图把握全书脉络,完成深度阅读。
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需要关注哪些问题呢?
组织讨论,要求:为下图“添枝加叶”,助其“枝繁叶茂”。
《乡土中国》阅读策略导图
2.《乡土中国》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设计示意图
任务和学习活动设计示意图
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
环节一:以《男女有别》为例理解文中核心概念
1.阅读全文,边读边画出文中重要的词语,然后相互检查。
重要概念:感情定向、感情、感情生理学、阿波罗式、浮士德式、两性恋爱、男女有别……
2.小组讨论
比较:
①阿波罗式和浮士德式两种文化模式的特点。
②对社会的影响有何不同?
3.小组讨论
“情感定向”和“家族”形成的关系。
环节二:寻找全书概念之间的关系
1.联系全书,找出作者用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填写表格。
2.理解这些概念,把这些概念解释给同桌听。
3.对照:《乡土中国》重要概念对照表
《乡土中国》重要概念对照表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与之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
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
面对面的社群(文盲的社会)
借助文字的社会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团体道德
小家族
家庭
礼治秩序
法治秩序
无讼
司法诉讼体系
无为政治
有为政治
血缘政治
地缘政治
环节三:学习如何反驳别人观点
1.研读“语言文字”板块,理解“文字下乡”。研读文章,厘清脉络,分析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的逻辑思路。用思维导图呈现第二章、第三章的逻辑思路。
逻辑思路
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无须文字
空间格局
2.研读“政治、法律”板块,对比“礼治”“法治”。
针对下面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
历史事实 点评





曾子易箦
子路结缨
杀人祭旗
逼妻子给自己的亡夫殉葬
希腊人有为死去的父亲大葬的传统;印度人有将自己死去的双亲的遗体吃掉的传统。彼此都认为对方的习俗可怕,无法接受。
①在乡土社会中,亲戚、邻里之间偶尔会互赠自家地里产出的瓜果菜蔬等,而很少从对方手里买这些东西。人们请客吃饭,也会互相争抢着付钱,而不同于现代社会流行的吃饭AA制。阅读第十二章,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②第十二至十四章,每章的标题都是两两相对的概念,从概念的变化中可以窥见社会的变化发展。谈谈与乡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③梳理与归纳。
下图已将乡土社会的主要特点罗列出来,请补写与之相应的现代社会特征。
3.研读“社会发展”板块,联系现实生活。
乡土社会的主要特点
乡土社会 现代社会
聚居的熟人社会
流动的陌生人社会
无须文字的群众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小家族
男女有别
阿波罗式
乡土社会 现代社会
(续表)
无讼
礼治秩序
无为之治
长老统治
血缘
名实分离
拿欲望去行事
环节四:搜寻材料,验证观点
1.书本例子:以“父子关系”为例,举出书中的事例来论证父子间的这些关系
例1:某甲上了年纪,抽大烟……
例2:贪污的例子。
例3:舜的例子。
舜承皋陶释放瞽瞍,也不去为瞽瞍的行为进行辩解,选择把父亲从监狱里偷出来,默默地背着父亲远走天涯。天下、法律、孝道,这三者发生冲突的时候,舜的选择是什么?
2.书本外例子:举出本书外比如书籍、影视中的事例来论证父子间的这些关系。
负责、服从:朱自清小时候被父亲严加管教,父亲对他相当负责甚至严苛,父亲看到小朱自清文章评价不好、字句被删改太多,就训斥儿子,甚至一把火把小朱自清的作业烧掉。在父亲严格督促下,小朱自清在古诗文和经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素养,这对朱自清以后成为一代散文大家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