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版(2017秋)科学一年级下册 1.2. 糖到哪里去了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冀人版(2017秋)科学一年级下册 1.2. 糖到哪里去了 说课稿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人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3-24 16:0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糖到哪里去了》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糖到哪里去了》。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 教材分析
《糖到哪里去了》是冀人版小学一年级科学《水和空气》这一单元的内容。水是生命的源泉,世界上任何生命体都依存于水,水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同时,水也是地球上最普遍最常见的物质。以水作为学生学科学的研究对象,材料易得,有利于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这一课以小故事为切入点,展开教学过程。这对刚开始接触科学课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易于观察和探究,能激起探究兴趣,便于教师鼓励学生创新发现。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水已有的感知较为丰富,但对水的科学认识却很贫乏,通过对水的研究,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注重身边的科学。“糖到哪里去了”一课,糖在水中化了,这是学生已有的认识,那么,糖是怎样化的?在水中有什么变化?这些是学生很少思考的,也是很难研究的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简单易观察的红糖,再做“化了”的实验。学生通过观察,能清楚地看到“化了”的过程。看清糖的“去向”。这样,溶解的概念很容易建立。然后是应用“溶解”的概念来判断其它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通过观察砂糖等物品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什么叫 “溶解现象”。
2、过程与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讲述法。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养成实验中仔细、耐心观察的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建立溶解概念。
五、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我的设计理念是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对文本知识进行“转化”,“整合”、 “培养”,以实现达到本课时所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 “百闻不如一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综合使用探究发现法 、实验探索法 、小组合作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现象提出问题,从实验中解决问题。真正地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得出自己的结论,使学生在矛盾中、自我否定中、相互争论中获取知识。
说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出结论,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疑,引入课题。以小鸭子买糖的故事导入本课,引起学生好奇心。
2、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砂糖是什么样子的?为了方便学生观察把砂糖换成了红糖。 观察红糖在水中的变化情况,把红糖放入水中,渐渐地红糖的小颗粒就不见了。 根据现象提出问题:红糖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对问题作出推测。
3、启发导探,探究问题第一组实验中第二小实验:用玻璃棒搅拌,让学生汇报现象,学生自己研讨,得出溶解概念。
4、拓展导创,解决问题学生自己快溶解的方法。 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关于溶解的小故事。
(食盐、洗衣粉、果珍、奶粉、五香粉。。。 。。。,《当当猫过生日》《呼啦啦的搅,慢慢的融化》《小鸭子买糖》《小毛驴过河》)
让学生说一说,你在这节课中有哪些收获?再次加深印象。
七、说板书设计
这一课的板书设计 课题:《糖到哪里去了》 一个大的糖字 (表示糖原来的形态),一个小糖(表示化了一点)最后是水,(表示看不见糖了)这个过程就是溶解既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实验的材料方法和现象,又清楚地明白什么是溶解现象,同时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溶解现象的认知过程。
说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设计是以“新课标准”为理论指导,渗透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始终以学生实验为主线,通过“看——做——想——做——说”的这些活动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体验中、愉悦中获得新知。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学生的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就是建立溶解的概念。在实验时,学生很容易总结出糖粒,和红糖颗粒变得很小很小。但是均匀的分散在水中,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就需要老师脑筋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