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课题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课时 2课时
课标要求 了解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以及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知道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渊源关系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教 学 目 标 唯物史观:西方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适应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国家 治理的需要。 时空观念:梳理西方文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历史解释:分析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渊源;认识西方文官制度 对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对中国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出现的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材料分析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区别,概括西方 文官制度的特点。 家国情怀:西方文官制度对促进社会发展、稳定社会经济、提高国家助力能力等有积极作用。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文官制度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很多国家所借鉴。
重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背景。
教学方式 问题探究式、阅读归纳法
课前预习 阅读人类文明的产生,初步认识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导致文明出现即可。
重难点突破
【情境创设】 事务官又称文官或常任文官,他们通过考试或其他竞争性选拔的方式进入政府工作,为资产阶级利益集团服务,代表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长期任职,在不同的资产阶级利益集团之间保持政治中立,不与某个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共进退,他们负责执行政务官制定的政策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职业性,但不对政策的对错与否负责。
【讲授新课】 第1课时 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1.(历史因素)中古时期:民族国家的兴起,文官制度萌芽 (1)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 在封建时代的欧洲各国,庄园是基层治理单位,是封建主的私有财产,由庄园主或他 指派的管家管理,也就是由封建主直接统治人民,并不需要特别专门的政府官员。在英国,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国家管理的事务相对较多,需要一些政府官员来处理,但这些官员基本由教士和贵族担任。 (2)14世纪,恩赐制,官员只为国王和权贵服务,类似于仆从 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中央权力加强,国家的管理职能增多,国王需要更多的职业官 员协助统治和管理,于是开始任命亲信担任政府官员。 担任官员的主要是贵族、教士,也有平民,主要选取标准是效忠国王。他们类似于国 王的家臣或仆从,官职、薪俸都依赖国王的恩赐。 赐官制是西欧职业文官制度的开始或者萌芽。 2.(社会因素)17至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传统官员选拔弊端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1)个人赡徇制,以效忠君主或领袖为选官的重要标准 ①背景:“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议会开始掌握更多的国家 权力。英国的国家制度逐渐完善,政府管理的事务越来越多,需要更多的官员。 ②内容:重要官员的任免权由议会掌握,特别是内阁形成以后,内阁首相和各部大臣都由议会多数党成员出任。但很多官员特别是一般官员的任免,仍受国王和贵族掌握的枢密院控制,君主恩赐官职的制度实际上和君主制一样被保留了下来。由于制度的缺陷,君主、大贵族、掌权的议员和内阁大臣任用亲信,买卖官位,谋取利益,使得政府官职常常成为个人赡恩徇私、相互赠送的礼品。 ③影响: 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他们将官职作为礼品或商品,私相授受,导致 营私舞弊、卖官鬻爵等政治乱象频发。 在资本主义时代早期,赐官制或个人赡徇制的核心都是强调忠诚和人治,效忠君主或领袖是选官的重要标准,君主或领袖个人的喜好和品行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治理水平。 这一时期英国的选官制度仍有进步,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限制国王通过任命重要官员干预议会活动。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禁止新成立的税务局的官员参加议会活动。后来又规定,凡是接受皇家俸禄和国王任命的官员,除各部大臣外,不得成为议会下院议员。这为以后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区分奠定了基础。1710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规定,任何邮政人员不能通过口头、书信或其他方式运动选民,违者将受到罚款或免职的处分。这一法令为事务官不得从事政治活动的行为准则开了先河。 (2)“政党分肥制”瓜分国家权力 一个国家设置官员的目的是为了公众的利益,没有任何人具有与生俱来获得公职的特权……共和主义的领导原则就是促进轮换任职,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政府体系更加健康。 ——杰克逊总统就职演(1829年) 杰克逊的拥护者、纽约州参议员威廉·马西公开宣称:“在政治上,就像在爱情上和战场上一样的公平,肥缺归胜利者所有。” ①背景:18世纪以后,特别是进入19世纪后,英国、美国等国的资产阶级政党政治 日益成熟,两党制或多党制逐渐形成。 ②内容:执政党上台后,往往会把政府的职位作为战利品分配给党内同僚,以犒劳他 们在竞选时的努力和成绩,平民也可以进入政府任职。 ③影响: 政党分肥制改变了君主赐官和资产阶级政党领袖赡徇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官职任免 方式,实行以政党为中心的官职任免方式。以党派划分来决定官职任免,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党治主义”,官员忠于政党取代了忠于个人。这种制度客观上打破了政府的贵族化传统,为更多平民进入政府任职创造了条件。 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这一时期,各个政党的任期有限,官员的任期也不长。一旦内阁重组或执政党更换,就要更换大批政府官员,政府工作常因官员更迭而陷于瘫痪,容易造成政治不稳和政治动荡。 造成腐败泛滥,降低行政效率。一方面,官员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低下,有些人甚 至是文盲,根本没有办法看公文。另一方面,由于任期有限,新上台的官员急于为自己谋取利益,营私舞弊、卖官鬻爵的现象比比皆是。政府官员平庸无能,贪污腐败盛行,政府行政效率极其低下。 3.(经济因素)工业革命的推动 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世界霸权的确立,英国政府需要管理 的事务急剧增加,对国家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城市扩大,经济生产部门增多,社会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对外事务日益复杂,政府不仅要处理维护社会治安、国防、财政和税收等事务,还有管理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新的社会事务,这就要求官员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并且能长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熟练处理各种复杂的经济和社会事务,保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高效的服务。 4.(思想因素)启蒙运动的影响 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也日 益强烈。于是,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以及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呼声日益高涨。 思考1:为什么说工业革命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建立?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事务日益繁杂,公共服务类的事务急剧增多,需要有学识、能力和经验的管理人才。 工业革命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工业资产阶级需要更多的政治权力,需要能为他们利益服务的人才。另外,资产阶级的统治已经巩固,他们不再担心封建势力复辟,资产阶级各政党的基本利益趋于一致,官员的忠诚已经不是官员选拔中决定性的条件,法治开始取代人治,对国家治理人才的要求已经逐渐摆脱党派利益之争。 工业革命后,平等参政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资产阶级也需要扩大统治基础,于是面向所有公民、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录用人才,以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文官制度在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来。 5.(直接因素)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政府诸多问题,催生了近代文官制度 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由于政府机构混乱,官员昏庸无能,导致英国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惨重,人们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强烈不满。 三万五千名英军士兵围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却只有不到半数能够回国。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敌军的攻击,而是官员们腐败无能。众多机构相互推诿,一片混乱,官员玩忽职守甚至中饱私囊,政府花费了大量军费,但军用物资不能及时供应,士兵们忍受严冬的暴雨,却得不到像样的补给和医疗救助,竟有一万六千多人死于后勤的短缺。虽然在此次战争中出现了南丁格尔的感人事迹,但英国人对政府的不满与日俱增,并在议员们的强烈攻击下,使得当时的内阁被迫辞职。面对民众的强烈不满,新上任的首相帕麦斯顿决定立即进行文官制度改革。 6.(外来因素):中国科举制度提供了借鉴 美国人丁韪良在《西学考略》中谈及科举考试时说:“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英格尔斯在《中国文库》英文杂志上撰文讨论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并预言:“英国东印度公司……就选拔文官而言,已采用了这一原则……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象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第2课时 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西方国家的文官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他们既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 工具,也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1.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 (1)1702年,英国剑桥大学首次使用试卷对学生进行考试。后来,牛津大学也开始实 行书面考试。有学者认为,此举受到了中国科举考试和普鲁士考试制度的影响。 (2)18世纪初,为了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除了各部大臣以 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为以后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区分奠定了基础。 (3)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迭的影响,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 的职位。1805年,英国财政部首先在大臣之下设立了常务次官,随后一些重要部门也相继设立了常务次官。到1833年,几乎所有政府部门都设立了常务次官。这一年,英国政府也开始实行官职的考试补缺制度,当政府有一个职位出现空缺时,需要有4个人参加考试,择优录用。这样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政务官和事务官分离。政务官包括各部大臣、副大臣和政务次官,他们主要负责制定政策,负责和议会打交道,并随政党的进退而进退。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副常务次官直至一般工作人员,他们负责执行政策,不与政党共进退,可以长期任职,保证了政府工作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4)1855年,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 在英国,较早在人员录用方面采用考试方式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当时,东印度公司的职位是肥差,英国达官贵人的亲友混入其中,他们尽管能力不足,但仍可拿高薪。1853年,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期满,向议会提出延期请求,议会要求公司进行用人制度的改革,建议公司采用公开竞争考试的方式,择优录取职员。 受英国财政大臣委托,斯坦福·诺斯科特爵士和查尔斯·屈威廉爵士在对英国政府官员制度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报告,这就是《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又称“诺斯科特-屈威廉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作者列举了英国官员选用和管理制度的许多弊端,并予以尖锐批评,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例如:①区分文官类别,统一规定文官的年龄要求和薪俸标准;文官分为高级文官和低级文官,高级文官要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丰富的知识经验,要受过高等教育,最好毕业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一流高校,低级文官也要受过中等教育。②建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的书面竞争考试录用文官;高级的文官的考试由中央授权专门的机构主持,低级文官由地方的考试中心主持;报告还对考试科目提出了建议。③根据文官的工作业绩和勤奋程度决定是否晋升,奖优汰劣,奖勤罚懒。④统一各部门录用文官的标准,建立统一的文官制度。 1854年2月,《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正式提交英国议会,在民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虽然有识之士对这份报告予以高度赞扬,但大部分人持观望态度,既得利益者激烈反对,内阁不得不撤回了报告。但是,就在这一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战争使政府管理的低效无能暴露无遗,英国人对政府的不满与日俱增。1855年5月21日,新上任的首相帕麦斯顿不经议会讨论,决定接受报告的建议,直接以枢密院的名义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此命令规定成立一个文官委员会,负责审查文官候选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品格等条件是否合格,审查合格者再参加考试。考试合格者获得证书,被分配到各部用人单位,经过6个月的试用期后再由委员会决定是否正式录用。 这个法令是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起点。通过考试择优录用官员,较以前的赐官制是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有历史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例如,法律虽然将官职任免权从国王和政党领袖个人手中转至专门的文官委员会,但是并没有规定要面向所有人进行公开的竞争性考试,也没有公布考试标准,只是要求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合格考试,而且这些合格考试也只是针对报考低级职位的人。候选人的推荐权力仍然保留在各部大臣和副大臣手里,一旦有空缺职位,这些长官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有目的地的推荐一名或数名候选人。考试有时候只是走过场,常常出现徇私舞弊现象。事实上,在这一法令颁布后的一段时间里,只有印度事务官的文官录用面向社会招考,大多数部门的职位仍然被贵族世家子弟垄断。 (5)1870年,英国再次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 民众要求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官员的呼声不断高涨,议会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再次提出了建议。1868年,英国自由党领袖格拉斯顿就任首相,着手进行政治改革。1870年6月4日,英国颁布了第二个关于文官体制改革的枢密院命令。规定:多数中央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录用文官的基本条件。 但是由于受到的阻力太大,这个命令也做出了一些让步,允许外交部和内政部可以例外,外交部和内政部的高级官职,如法官,仍可以不经考试直接由内阁任命。同时,财政部通知文官考试分高、低两类进行,按相应标准录用人员,从而正式划分了文官的高、低级。 通过这两个枢密院命令,以及在此前后以枢密院名义发布的其他命令、通知和报告,英国文官录用、分级、薪酬、晋升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制度逐渐完善,文官制度趋于完备。因此1870年第二个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枢密院命令的颁布,成为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 2.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1)美国:在学习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建立了文官制度。 美国没有经历封建时代,建国后就建立了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制,并且很快形成了两党轮流执政的格局,官员选拔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实行政党分肥制。据统计,民主党人杰克逊的第一个总统任期内,约有1000名联邦政府官员被民主党人替换。共和党人林肯上台后,大批共和党人替换了民主党人到联邦政府中任职。各级地方政府也是如此,每到政府换届总有大批官员被撤换,大规模撤换政府官员不但造成政府工作的停顿和混乱,而且使得大量人员失业。同时,当时美国政党内要求获得政府官职的人,每年必须向所在政党交纳相当于本人年薪2%-7%的金额作为政治捐款。若不交纳,轻者会受到恐吓,重者会丢掉官职。因此,这些人一旦获得官职,为自己谋取利益就成为首要任务,以致官场贪污成风。很多人认识到了这种情况的危害。林肯曾说:“分肥制对共和国的危险可能比叛乱还要大。”改革文官制度的呼声日益强烈。19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的许多有识之士和政治家积极推动改革,但是改革的阻力很大,很多人为了赢得选民的支持,也不敢坚决反对政党分肥制。 1881年,加菲尔德总统被刺杀事件极大的刺激了美国朝野,成为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导火线。1883年1月,美国总统共和党人阿瑟正式签署了由美国俄亥俄州参议员、民主党人彭德尔顿提出的改革文官制度的法案,即为《美国文官法》,也称“彭德尔顿法”。这一法案以英国的文官制度为蓝本,并根据美国的国情进行了适当调整。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①面向所有公民,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不得考虑政治因素,以及宗教信仰、种族和性别等因素。②取消文官之前必须承担的政治捐款和政治服务的义务;文官在考试、任用、晋升、调动、复职、降级或辞退等方面一律平等。③规定了文官的范围,所有选举产生的官员、非行政部门的官员以及政府雇佣的一般工人均不在文官之列;禁止文官参加政治活动或强迫他人或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禁止任何官员或议员接受金钱或其他贵重物品,违者将被罚款或拘禁。④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其中具有同一党派背景的不超过两名员;委员会的职责是协助总统制定有关文官制度的规则,审理人事纠纷;在各州设立不少于三人的考试委员会,每年举行两次考试,其工作由文官委员会统筹。总之,它确立了文官制度的各项基本原则,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的诞生。 (2)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家管理职能的扩大,为了提高国家治理水平,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法国、德国等国也相继进行了建立文官制度的尝试。 ①法国: 文官制度开始建立于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在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文官制度的基本轮廓已经初步形成:通过考试录用官员,实行官员等级制。当时,法国中央政府掌握了全国教育部门,政府把官员选拔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受教育情况,从学校毕业后参加考试进而被录用为等级和责任不同的官员。1809年,拿破仑政府第一次把文官的等级同工资联系起来,并且以任职时间的长短和成绩为标准建立了文官等级制度。法国文官制度特别强调纪律,下级要对上级绝对的服从。 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法国的复辟与反复辟斗争激烈,政局动荡。法国选官制度出现倒退,赐官制、政党分肥制交替使用,文官制度形成虚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在原有制度基础上,参照英国文官制度建立了统一考试录用和培训高级文官的制度。1946年,法国颁布统一的公务员法,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 ②德国 19世纪初,在德国统一前,普鲁士已经开始用考试的方法选用文职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是法律知识和司法实践。但这种考试只是辅助手段,普鲁士的大部分文武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仍由皇帝任命,首要条件是效忠皇帝。这种情况类似于赐官制。 德国统一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国家经济规模急剧扩大,政府要管理的事务日益繁杂,在社会有识之士的倡导和俾斯麦的推动下,1873年德皇威廉二世颁布了德国历史上第一部《官员法》,开始建立官僚制的公务员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制定了有关文官制度的法律,对旧的官吏制度进行了改革,确立了面向所有公民、竞争考试录用、文官常任等文官选用原则,最终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公务员制度。 ③日本 明治维新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开始建立自己的文官制度。起初借鉴了德国的经验。1885年,日本颁布《官吏纲要》,规定录用官员必须通过考试,确定考试分为学术考试和普通考试两种,强调官员要有能力、办事快、效率高等。《官吏纲要》对官员的首要要求仍然是绝对忠于国家和天皇。因此它建立的本质上是封建官僚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又颁布一些法律,进一步加强了对官吏绝对效忠天皇的要求,使官员成为绝对效忠天皇的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参照美国的文官制度,于1947年正式颁布《国家公务员法》,开始逐渐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文官制度。 三、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文官专指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中的事务官员。他们不是军人,也不在立法和司法部门任职,更不是国营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凭借自身的学识和能力而非政治关系被选拔担任政府官职,在政府中协助政府官员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对所辖事务不承担任何政治责任。除了极少数担任高级官职以外,文官中的绝大多数人是中下级官员。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历史沿革有异,文官的范围和称呼都有差别,但他们的基本原则和理念是一样的,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影响。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文官制度,包括文官的定义、界限、选用、职责、晋升和退休待遇等各个方面,涉及文官的权利和义务。 1.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选用方面: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 1.通过建立适当的考试系统,选拔能干的人才从事公共服务。 ——(英国)《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1854年) 在选用方面,文官职位面向所有公民,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公平竞争,择优录用。英国文官考试一开始就是“通才教育,择优录取”,所有公民只要品行端正、身体健康,就可以报考,考试科目侧重通才教育,主要包括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考试的目的是考察学识和能力,通才原则是必需的。但在特殊情况下,具有特殊才能或业务能力的专家,也可以不通过竞争考试的办法,经过资格鉴定或审查就可被政府录用,这也是一种选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专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文官考试的通才原则基本被保留下来。与英国相比,美国的文官考试内容更加重视选拔专才。但是,无论通才还是专才,通过公开竞争考试选拔官员,体现了平等精神和择优原则,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治理水平提高。 (2)在义务和原则方面: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 5.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 6.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美国文官法》(1883年1月)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行政法卷》,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这里所说的政治中立,针对的不是敌对的阶级斗争的阶级政治,而是资产阶级不同政党之间的政政党政治。在阶级政治层面,资产阶级的政务官已经把握了政治大局,他们控制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包括军事、国防等方方面,可以确保资产阶级的基本制度。文官作为事务官负责执行政务官制定的方针政策,他们必须确保在资产阶级政党政治中严格遵守不偏不倚的立场。文官不得对任何政党承担任何政治义务,不可以向任何政党提供政治捐款和接受其政治性馈赠,不为任何政党提供任何服务,无论是职务内还是职务外。文官也不能参加政治活动,不能竞选公职或担任党内职务,除非辞去文官职务。文官必须谨言慎行,在任何场合下都不允许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或倾向,既不能支持或反对某一政党,也不能对政府的政策进行公开评论,不管是赞扬还是批评。文官和议员、部长、大臣等不同,具有单一的政治属性,只为资产阶级政府服务,代表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是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而不从属于其中某个政党和集团。因此,他们在政治生活中必须保持政治中立,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在义务方面,文官还遵守一些基本要求,如对国家忠诚、保守秘密等。 在职责方面:在西方国家政府中,政府部长等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对政策的正确与否负政治责任,文官必须忠实执行政策,在政务官的领导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无论任何政党执政,文官都必须为政府提供可靠的服务。也就是说,文官必须为所有可能执政的资产阶级政党服务。 (3)在管理方面:和政务官的任期制不同,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同时,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 2.成绩突出的公共服务人员可以得到晋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得到最高奖励,以此鼓励公共服务人员勤勉的工作态度和进取心。 ——(英)《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1854年) 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代议制,它能保证资产阶级的不同利益诉求可以在议会或总统选举中得到解决,保证政局的相对稳定。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就是这个特征的具体表现,这就造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政成为常态。政务官执政时间有限,随时可能因选举失利或其他原因去职。同时,他们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参加会议,应对选民。为了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确保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长治久安,有学识、能力和经验的文官必须保持长期稳定的工作状态。因此,文官一旦任职,只要没有犯严重的错误,且本人愿意,一般都可以任职到退休。为保证文官安心工作,各国政府都给予文官相对优厚的待遇,以及多种福利保障。 文官实行按年资和成绩晋升的制度。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都将文官划分为若干等级,文官在一个等级上做到一定年限后,如果没有过错就可以上升一个等级,增加相应的薪酬。一般来说,高级文官更加注重成绩,而低级文官比较注重年资。当然,文官如果违反纪律或有其他过错,也会受到处罚。 2.影响: (1)西方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组部分。文官制度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统治在政治上的成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①确立了较为客观的选拔标准 文官制度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为国家治理提供优秀人才,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②文官制度的建立实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政治和管理的分离,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有利于政局稳定。 绝大多数文官在管理公共事务的政府行政部门工作,他们在政府经济和社会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在政治部门的作用。他们广泛的参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极大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文官在根本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服务于资产阶级政府,文官的政治中立和无错常任特点可有效的保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不因资产阶级各派政治力量的纷争而受到伤害。 晋升和退休制度等系统的管理制度,保证了文官工作的稳定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增强社会治理的专业性,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③文官制度也进一步扩大了资产阶级统治基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在赐官制时期,官员大多数是王室身边的贵族和资产阶级高官的亲信。,一般平民出任政府官职的可能性很小。政党分肥制时期,平民开始进入政府,打破了资产阶级贵族对政府官职的垄断,扩大了资产阶级统治基础。但是,政府官员队伍需要在政治上站队,只有执政党的人才能进入政府为官,客观上限制了资产阶级统治基础的范围,而且容易造成社会对立。 文官制度建立,面向所有公民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能够最大限度的为资产阶级统治网络人才,使其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有利于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 文官制度的建立,还使官员的选用更加制度化、更加公开透明,减少了个人暗箱操作和徇私舞弊。 (2)文官制度也存在很多历史局限性。 首先,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制度作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根本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无法避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带来的各种弊端。 其次,文官制度的设计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例如:由于广大妇女长期没有和男子平等的待遇,她们很长时间内在文官体系里没有得到重视;高级文官长期为名校毕业生所垄断,而能进入这些学校的学生大多非富即贵,这就使得平民家庭出身的人难以进入高级文官的行列。 再次,这种制度也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增加,文官人数激增,出现了机构臃肿重叠、层级繁杂的现象,不但耗费了大量经费,加重政府财政负担,而且造成众多部门利益冲突,文官的层次也越来越多,工作项目层层报批,推诿扯皮,出现争权夺利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思考2:阅读材料,谈谈你对西方文官制度的看法。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英)玛格丽特·撒切尔著,李宏强译《唐宁街岁月》 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历史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明,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同地主和资产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各方面都依附他们。这支队伍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呼吸的就是这种空气,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摆脱不了这种空气,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不能不是老样子的。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 ——(苏)列宁《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 看法:文官制度是有阶级性的,在资本主义国家,文官执行资产阶级政治家制定的政策,是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但是,由于文官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他们确实能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并保持国家治理的稳定性。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