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课题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教 学 目 标 唯物史观:了解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成就,理解影响一国外交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 时空观念:在国际形势下了解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历程。 历史解释:知道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发生变化的原因。 史料实证:通过了解中国在当代国际交往中的地位,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家国情怀:认识当代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现实意义。
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与原则;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历程及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就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结合国际形势理解新中国外交的方针和政策。
教学方式 问题探究式、阅读归纳法
课前预习 阅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初步认识新中国三条外交方针和成就,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重难点突破
【情境创设】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中国必须独立,新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毛泽东在新政协筹备会议上的讲话(1949年6月15日) “美方不要低估中方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决心,不要低估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正当权益的意志。” ——王毅在中美阿拉斯加对话上说(2021年3月) 近代屈辱外交到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讲授新课】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建国初:第一次建交热潮,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交,冲破“外交孤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向各国政府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特此公告。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年10月1日) (1)背景: 新中国的成立,也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创造了前提。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为新中国建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 思考1:怎样理解新中国制定的三条外交方针? (2)外交方针: 新中国的三条外交方针是随着人民革命的节节胜利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①“另起炉灶”的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56条规定:“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从1948年2月至1949年4月,中共中央多次发出外交工作的指示,主要有:第一,保护外侨及其国家代表机关。“对于这些外国侨民所办的经济、文化、宗教等机关,不论其是否属于帝国主义性质,一般地还不采取排除或没收的政策。对于外国侨民及其国家机关代表,一般地应采取保护政策。”第二,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凡属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及其所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在人民共和国家和这些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般不予承认,只把他们当做外国侨民待遇,但应予以切实保护”。第三,维护国家独立自主。“不允许任何国家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 这些原则的核心是“另起炉灶”。周恩来说,“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们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 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但是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一天它们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说与外国(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这是1949年1月至2月间,毛泽东在西柏坡会见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的谈话中,首先提出来的。它首先是由国家管制对外贸易,收回对中国主权影响最大的海关管理权、驻军权和内河航运权,还有教育权,收回一切外国教会兴办的和管理的学校。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承认,不急于和帝国主义国家建交,以免使刚刚获得的独立受到影响。为新中国建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 ③“一边倒”,就是中国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正式把“一边倒”的方针公之于世。他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他强调:“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在解放战争时期扶蒋反共,也由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发展前途,决定了新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必须实行“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方针。毛泽东早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中就指出:“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我们和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一点。”这就是说,实行“一边倒”,就是在世界斗争格局中,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进行坚决斗争。1949年7月7日,参加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代表联合发表声明,拥护“一边倒”方针。“一边倒”方针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果实、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一边倒”与“独立自主”不矛盾: “一边倒”政策是以为前提的,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是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便构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条外交方针,也奠定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基本原则和格局。 (3)成就: 第一年承认新中国的有25个国家,与中国建交的有17个。 中国首先与苏联建交,接着与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瑞典、丹麦、瑞士、芬兰等国建交。 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问:中苏结盟对新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是苏联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的一个新型的双边关系条约,不仅是一个军事同盟,更是一个政治同盟。……条约的第四款,明确规定了中苏双方根据巩固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问题,均进行彼此协商……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基地撤出,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相比,在本次条约的签订中,中方完全彻底地收回了对旅大的主权。 ——摘自栾景河《<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之比较》 积极影响:一是解决中国的国家安全问题;二是解决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资金问题。 消极影响:延缓了新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接近和接触;加剧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敌意,他们对中国在经济上实行封锁和贸易禁运,在军事上采取军事包围的政策,企图把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使中国长时间被隔绝于国际社会之外。 2.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第二次建交热潮,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 (1)背景:中国与美国达成朝鲜停战协议,国际上出现了缓和局势;亚非拉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侵略干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援助,赢得了这些国家的友谊和信任,也也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中国一五计划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2)外交原则 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5年的万隆会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 “中国代表团是要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宣传个人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存在。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 ——周恩来 (3)成就:到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3.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建交热潮,改善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 1949—1959年,与新中国建交国家36个;1970—1979年,66个。1960—1969年,只有16个;而且1966—1969年四年间,不仅没有与一个国家建交,近30个国家先后与中国发生外交纠纷,一些驻外使馆被迫关闭或者外交关系降格,印尼等四五个国家还先后与中国断交。在此期间,中国与周边的印度和苏联,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边境军事冲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2》页217 (1)背景:美苏冷战美国处于守势地位;西欧、日本经济崛起,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2)外交方针:“一条线”,从中国到美国这一条线(即北纬30度线上)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一大片”,指团结“一条线”周边“一大片”的所有国家。 (3)成就: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之后,中国迎来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2年没交往了呵!” ——周恩来 “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问:分析中美为什么会有“握手”的意向?影响双方关系的最大障碍是什么问题? 原因:符合中美双方战略利益需求。 美国出发点: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与苏争霸处于守势地位,改善对华关系缓解内外危机; 中国出发点: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需要;缓解中苏关系恶化带来的压力;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最大障碍:台湾问题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1.背景 (1985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邓小平 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的好不好。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大。现在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并不小,但是,如果我们的物质基础、物质力量强大起来,起的作用就会更大。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 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2.外交方针: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 外交政策:不结盟、实行对外开放 3.成就 (1)与大国关系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8年12月《关于建立外交 关系的联合公报》 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1989年的对抗后终于实现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关系正常化。这一重大的外交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力的国际环境,建立起了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睦邻友好关系,同时为苏联解体后的中俄关系铺平了道路。 ——高相儒 (2)世纪之交:中国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 解决了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 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于2002年启动,2010年全面建成,合作成果丰硕。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要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 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进展。 (3)进入21世纪:中国积极致力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中国把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于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合作内容不断丰富,规模迅速扩大。 中国积极推动区域的国际合作,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2001年,总部设在中国的非官方、非营利性、定期、定址国际组织),推动二十国集团(1999年)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2006年),为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中国还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认真履行有关职责,在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外交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1.背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型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错误垄断不时沉渣泛起,合作还是对抗,对话还是冲突,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以邻为壑。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的互动空前紧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关键时期,中国外交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最新版) 中国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两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问:我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其核心是一个“变”字,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朝着好的方向变,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各国人民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这是正向的变化;另一方面是逆潮流的变化,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两方面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变”的本质是世界秩序的重塑,全球治理机制完善。 我们的选择是积极推动世界的正向发展,政治上,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我们要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巩固同各国的伙伴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以“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周边关系,真心实意做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以“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憩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同欧洲、拉美国家也要在相互增进了解和合作中不断进步。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 2.外交思想: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3.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 (1)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与发达国家:中国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与周边国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的关系; 与非洲国家: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团结合作。 (2)十九大以来,中国走出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①理论创新:中共十九大针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②实践创新: 中国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频繁密集的外交活动,包括与俄罗斯、美国等大国领导人进行会晤,出访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以及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多边国际性会议。多项推进中外增进互信、扩大合作的新文件、新举措也相继出台。中国不断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共同发展。 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道路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一贯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善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中国倡议和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和平台和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中国通过主办“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主场外交,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思考2:阅读以上数据,认识中国外交发展的巨大成就。为什么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其动因是什么? 成就:从1950年19个建交国到1976年111个建交国,增长幅度大。到2019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增长到180个。 原因:中国坚持独立自主。中国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对国际事务,中国坚持从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绝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同时,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各国的事情由各国政府和人民自主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侵略扩张和干涉别国内政,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 中国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以维护世界和平、共同促进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不走国强必霸的路,而是深化以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布局,确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的外对外开放新格局;倡导并践行新型国全球治理观,维护联合国在处理国际和平与安全事务的中的核心地位和主渠道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赢得支持。 秉承正确义利观,中国始终支持发展中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中国在关键事情中主持公道,得到赞扬。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