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选必1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选必1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5 11:4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社会治理:国家具有统治的职能,同样也具有社会治理的职能。社会治理职能的发挥需要国家制度的建设,尤是政治制度的建设。
国家制度:国家组织、运行需要制度建设,比如:权力分配,人事管理,民族关系、法律、财政都属于国家制度。
1.学习内容:政治生活


对内
职能
对外职能
政治统治
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
官员选拔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四单元 国家关系
第五单元
货币赋税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2.时空范围
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空:中国+西方
国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齐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我们的民族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日,我们得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 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钱穆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禅让制
世袭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宗法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的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夏朝(前2070--前1600年):王位世袭制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受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禹王像
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方式: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结果: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
“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社会形态变为奴隶私有制。
认识:王位世袭制的出现是私有制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对
立的必然趋势,顺应了历史发展潮
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养。……是谓大同”。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篇》
(二)商朝(前1600--前1046年):职官制度、内外服制
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自成汤咸至于帝乙,成王畏相惟御事,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矧曰其敢崇饮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
——《尚书·酒诰》
商王 汤
特点
家天下;
具有神秘色彩,神权与王权结合;
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 ┄
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殷本纪》
(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分封制、宗法制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桓公二年》
周武王
分封制
分封地区:除镐京和东都洛邑附近
的王畿地区之外的其他地方。
分封对象:
同姓:亲族
异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分封目的:拱卫王室
诸侯权力:再分封;
在封地内设置官员、
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交纳贡税、
朝觐述职。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思考1: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积极:周天子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局限:诸侯在封地内有较大独立性,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宗法制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目的: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
特点: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分封制:解决权力分配问题,
从此天下归周(姬)。
国家从血缘部落到天下共主。
宗法制:解决权力继承问题,
从此天下归宗(嫡)。
王权从多子到一子。
礼乐制:解决权力认同问题。
从此天下归心(序)。
统治秩序制度化、和谐化。
维护的工具
礼乐制(权力认同)
血缘纽带(里)
政治方面的表现
(四)原始民主传统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国语·周语》
国人暴动·共和行政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
十四年》
(五)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
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转型研究》
周秦之变
原因
经济发展:井田制走向瓦解,
小农经济产生,封建土地私有
制逐步确立。
政治变动:宗法血缘关系瓦解,
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兼
并战争频繁,统一趋势出现。
思想繁荣:百家争鸣,法家提
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理论。
表现:君主专制加强,郡县制、官
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角度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地方单位 邦国 郡、县
官员身份 贵族 官僚
选官标准 血缘 才能
产生方式 宗法世袭 皇帝任命
在职时间 终身 任期
经济来源 采邑 俸禄
行政特点 分权 集权
权力大小 独立性强 听命中央
影响 没有形成高度集权 加强中央集权
秦朝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秦 朝
确立形成
从汉到元
发展完善
明 清
顶峰衰落
政治核心: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
法”,自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
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
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
“朕”,命称“制”,令称“诏”,印
称“玺”等。
皇权至上: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法律
事务等大权。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休息。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中央:三公九卿制
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家天下”色彩
参政方式: “廷议”。可集思广益,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即所谓“兼听独断”。
地方:郡县制
特点: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作用:基于地缘的官僚政治取代了基于血缘的贵族政治,权力集中度大为提高。
文书制度:上传下达
内容: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
理;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作用: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
到全国各地,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
集权。
下述史料,反映了秦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杂书》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枢之变
汉武帝:中外朝制
汉初:汉承秦制,丞相权重
上(孝文帝)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
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西汉)司马迁《史记
·陈丞相世家》
中枢之变
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制
东汉:尚书台权重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皇帝
曹魏
皇帝
两晋南北朝
内朝
外朝
中书省
(出纳王命)
尚书省
(国家政务)
门下省
(顾问、谏议)
中书省
(总国内机要)
尚书省
(执行)
中枢之变
北宋:二府三司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相权一分为三(程序分权)
多设机构,分化事权(职能分权)
元朝:一省制
中枢之变
明朝:设内阁“以备顾问”
废宰相,权分六部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清朝:军机处“跪受笔录”
03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01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02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趋势:
皇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
地方行政之变
汉初:郡国并行制
《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贾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地方行政之变
东汉晚期:州、郡、县三级制
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地方行政之变
隋朝:废郡,以州统县,二级制
①安史之乱后,道变成了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②唐中期以后,在边境战略要地曾置军镇,设节度使统兵征战。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唐朝:州县二级制,设道为监察区
地方行政之变
宋朝:路、府(州)、县三级制
元朝:省路府州县多级制
路级不设最高行政长官,四监司分权
行省划界犬牙交错,军政财大权集中
地方行政之变
明朝:省、府(州)、县三级制
清朝:省府(州、厅)县三级制
废行省,三司分权
都抚制度
汉唐以来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层级不断细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变化最大最频繁;县始终是最基本的行政单位,稳定性极强。
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
随着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原有的郡、州、道、路等一级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
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沿袭变革是主线
3
2
1
4
5
阶 段 朝代 地方制度(措施) 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 秦 郡县制 加 强
巩 固 汉初 郡国并行 削 弱
汉武帝 推恩令 加 强
完 善 东汉晚期 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郡县三级制 加 强
隋 废郡,以州统县 加 强
唐中期 边境置军镇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 削 弱
加 强 北宋 收精兵(建禁军);削实权 派文官(设通判);制钱谷 加强;但三冗二积
新 发 展 元 行省制,边远民族地区宣慰司,宣政院 加强,重大变革,省制开端
明 废行省,设三司 加 强
清 督抚制度 加 强
思考2: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为什么要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新的生产工具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由此诞生了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郡县制就是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的政治制度。
作用:维护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
题目练习
1、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王畿地区为商王直接管辖,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拥有世袭统治权,但后来出现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这表明( )
A.商周时期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B.族权与政权密切结合
C.商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商周时期家国同治
C
题目练习
2、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转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C
题目练习
3、秦朝是郡、县二级制,汉朝是州、郡、县三级制,唐朝是道、州、县三级制,宋朝是路、州、县三级制,元朝是省、路、府、州、县多级制。这一制度设计反映了( )
A.地方主动性、能动性,加强
B.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
C.疆域越来越辽阔
D.君主专制的强化
B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