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选必1 第一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选必1 第一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5 11:5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
政治制度的演变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01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03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艰巨性、独特性。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缔造共和
1912.1.1——1912.4.2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参议院
总 统
总理内阁
法 院
参议院
多数党
经参议院同意任免
选举 弹劾
对参议院立法有一次否决权
经参议院同意任命
立法权
司法权
行政权
体现主权在民原则,
否定君主专制
自由平等原则,
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评价:
积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人们结社组党、参加政治事务的自由与权利,给政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政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局限: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北洋军阀政府:破坏共和
1912.3.10——1928.12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3.10
1913.7
1915.10-1916.1
1915.12-1916.3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中国进入军阀混战割据局面
袁世凯复辟帝制
二次革命
护国战争
1916.6
1926.7-1927.7
北伐
护法运动
东北易帜
1917.8-1918
1928.12
一、尝试政党政治
1912年清帝退位,封建专制统治覆灭的大局已定。新旧政权更迭之际,中国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定的权力真空。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进一步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人们结社组党、参与政治事务的自由权利。加之民初浓烈民主氛围的刺激,社会各阶层,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阶层成员积极行动起来,创立政党,进行政治活动,试图以此夺取或控制政权,干预国家政治利益的分配。
——《政治道路选择与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在国会选举获胜组阁
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
191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
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了国民党
1914年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了国会
材料一 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材料二 民初的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寻求中国早期政治民主化途径的伟大尝试…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具体而言,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都是民初政党政治实践失败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理念的主观认识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所准备的条件的不足,也是造成此次民主政治移植失败的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
——整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思考1:阅读材料,回答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北洋政府时期实行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为总统制
1914年12月,《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为十年
1915年5月,签订“民四条约”
1915年10月,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赞成”君主立宪
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帝
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
皖系统治时期
(1916.6--1920.7)
直系统治时期
(1920.7-1924.10)
奉系统治时期
(1924.10--1928.10)
南京国民政府:假共和
1927.4.18——1949.4.23
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1927.9
1928.4-1928.12
1938.7
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迁都重庆
继续北伐,形式上统一全国
宁汉合流
《抗战建国纲领》
1937.11
1949.4.23
迁回南京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46.5.5
1927.4.18
1949.2
迁往广州
国民党的训政体制
予之于革命建设也,本世界进化之潮流,循各国已行之先例,鉴其利弊得失,思之稔熟,筹之有素,而后订为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军政时期,第二训政时期,第三宪政时期。
——孙中山《建国方略》
军政:建立革命政府,以武力扫除国内障碍,并使革命的道理深入人心;
训政:政府派曾经训练合格人员到各县督率国民建设地方自治;
宪政:创制和颁布宪法,以宪法举行全国大选,国民政府授政于民选政府。
国民党的宪政时期
1946年11月,国民党召集“国民大会”,制定宪法
1947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宪法》
1947年4月,公布《国民政府组织法》,改组南京国民政府
1948年3月,国民党提出“行宪”,召开“国民大会”,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
1949年初,蒋介石“引退”,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
1948年国民党的“国民大会”
民国时期的
政治统治 政治特点 宪法
南京临时政府 ①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②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制 (三权分立、内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洋军阀政府 ①1912年8月,同盟会与几个党派合并,改组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宋教仁主持党务; ②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获胜,宋教仁准备组阁; ③1913年,袁世凯制造“宋案”,并镇压二次革命,随后解散了国民党; ④1914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解散了国会,公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916年,逐步复辟帝制。 政党政治;袁世凯独裁统治 《中华民国约法》
南京国民政府 ①1928年,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②1946年11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 ③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训政、宪政口号下的蒋介石政府的独裁统治 《训政纲领》
《中华民国宪法》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11——1937.9
第一条 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已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地实行没收。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对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老弱残废以及孤寡,不能自己劳动,且无家属可依靠者,应由苏维埃政府实行社会救济,或分配土地后另行处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1931年)
工农民主专政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1937.9——1937.9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1941年5月1日)
抗日民主政权
思考2: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材料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 基本法(宪法)的任务,在于保证苏维埃区域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和达到他在全中国的胜利。这个专政的目的,是在消灭一切封建残余,赶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势力,统一中国,有系统的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苏维埃的经济建设,提高无产阶级的团结力与觉悟程度,团结广大 贫农群众在他的周围,同中农巩固的联合,以转变到无产阶级的专政。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11月)
材料二 亲爱的同胞们!本党这种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与委曲求全的态度,早已向全国同胞在言论行动上明白表示出来,并且已获得同胞的赞许。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巩固全国的和平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
解放战争时期:大行政区,1945.8——1949.9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论人民主民主专政》
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起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革命 时期 苏维埃政权 农村革命 根据地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全面抗战 时期 边区政府、 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抗日 根据地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放战争 时期 大行政区 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 解放区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中共在革命时期的民主制度建设的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政治制度
中央人民政府:实现共和
1949.10.1——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
1957年后,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文革”十年,遭到严重破坏
1982年,通过新宪法进一步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资本主义私有制,
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
结构主体 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 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是人民 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的场所;
议员由竞选产生,以金钱为后盾;
议员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罢免议员
议会的主体是议员
组织原则 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集中制 两党或多党共存,分权制衡
相似点 都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属于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正式建立
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为这项制度的长期坚持奠定了基础
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1993年,被写入宪法,走上制度化轨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
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思考3:阅读材料,结合实际,谈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同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2005年2月18日)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初步建立起一批民族自治地方,迈出法律化、制度化的重要一步。
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首先发育于城市。
1987—1989I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颁布,对群众自治组织作了明确规定。
中共十五大之后,进一步完善。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中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
中央人民政府:完善共和
全面深化改革——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982年
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2018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临时宪法
根本大法
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发展道路
政权性质 政权形式 主要矛盾
革命根据地 苏维埃政权 工农民主专政 工农兵苏维埃大会 (人大制度雏形) 国共矛盾
(阶级矛盾)
抗日根据地 边区政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参议会(三三制) 政协制度雏形 民族矛盾
解放区 设置行政区 人民民主专政 (理论基础) 人民代表会议 国共矛盾
(阶级矛盾)
新中国完善 与发展 人民民主专政 (国体) 人大制度(政体)政协制度(政党) 因时因势而变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新中国建立前中共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共和
北洋军阀政府:政党政治、袁世凯专制
南京国民政府:“假共和、真专制”
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建立人民政权的尝试
抗日根据地:边区政府和抗日民主政权
解放区:行政区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基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十八大以来的制度完善
认识:
①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②民族独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
③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题目练习
1、(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B
题目练习
2、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
A.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B.发扬三民主义理论
C.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D.营造专制的合法性
D
题目练习
3、(2022·全国乙卷·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A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