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01.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03.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
02.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课程标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了解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与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01
元明清时期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03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02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和监察制度。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01
元明清时期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03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02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和监察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朝
汉代
曹魏
隋唐
两宋
元朝
明清
世官制
九品中正制
荐举功劳制
察举制
科举制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八股取士
考核:上计制
监察: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郡监御史
磨勘
台谏合一
地方刺史制
监察机构严密
明考满考察
清京察大计
监察:科道
01
先秦时期
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俞正燮《癸已类稿》
西周分封制示意图
选拔标准:血缘
特点:官位世袭,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影响:形成贵族政治;重血缘、轻才能,不利于长远发展。
春秋战国——举荐与军功爵制
李悝相魏文侯时说:“为国之道 , 食有劳而禄有功 , 使有能而赏必行 、 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刘向《说苑》
方式: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客卿制)
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军功爵制
影响:废除贵族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利于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战国形势图
02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代——重法令
焚书坑儒
云梦秦简
“明主之国,无书简以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战国)《韩非子》
方式: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影响:钳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是文化教育上的专制。
汉代——察举制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
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结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
——白寿彝《中国通史》
常科
科目
特科
察孝廉
举茂才
贤良方正
贤良文学
明经
讲求孝行、廉洁。
选拔智略出众的优秀人才。
德才兼备,正直不阿,能直言极谏。
品德与文才兼备,又有良好的经学底蕴。
明于儒学的经典,通晓儒术
进步性:察举与考试相结合,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德才兼备人才;开儒学取士之先河,注重德行,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的需求
局限性: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后期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秦汉——征辟制
武帝自为太子闻(枚)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
——(东汉)班固《汉书·枚乘传》
征召:皇帝直接下诏征求士人并拜任其为官的制度。征召的对象一般是“隐居严穴之士”重德高望重的宿儒、名士。征召的特征是“德举”。
辟除:各级国家机关及地方政府的属吏可以由其长史自行选拔与任命。
汉初,掾吏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石属。其後皆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九《选举考十二》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进步性: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局限性:逐渐成为维护门阀士族政治利益的工具。
标准:家世、道德、才能
内容:设置中正,品评人物,按品授官
秦汉——上计制
有道之主,听言督其用,课其功,功课而赏罚生焉。故无用之辩不留朝。
——《韩非子·八经》
是中央政府用来对地方政府实行财政监督和政绩考课的制度
秦汉——监察体系
◎西汉十三州分布图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 秦:监御史
汉:(州)刺史
位卑权重;前期澄清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后期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自上而下垂直监察;监察官员由皇帝任免;
监察机构及其职能尚未专门化。
监御史
03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隋唐——科举制的确立与发展
隋文帝,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选拔人才;
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制举
科目
常举
(岁举)
明书
进士
明法
明经
选拔明习法令、文字书法、数学计算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社会影响不大
考士人诗赋文才
皇帝自设科目与时间考试,科目有文词、吏治、儒学、贤良、方技等,选拔特需人才
等级最高,及第极难,高宗时废止
考士人对儒家经典及其注疏的理解
明算
秀才
州县考试
京城省试
吏部铨选
思考1: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
——《新唐书·选举制上》
宋朝——科举制的完善
“取士不问家世”,废除公荐,严管官僚世家子弟的考试。
严格考试制度,“锁院”“回避”“糊名”“誊录”等,保障考试的公平性。
考试程序完善:南北分卷制度、殿试制度、形成了州、省、殿三级考试、形成了三年一考的考试周期。
考试内容变革,以经义取代诗赋,注重真才实学。
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锁院制度
已糊名弥封
誊录制度
元明清——科举制的异化
元朝:1313年宣布次年开考,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
明清:科目单一,仅有进士科;评价标准单一,八股取士;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与学校制度相结合,学习内容与科举科目对应,两者呈现合流趋势;考试程式更为严格
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翰林院-散馆考试
留任翰林院-京官
外放-外省官员
隋唐——尚书省吏部主持考课
唐代“四善二十七最”
德指“四善”:指品德方面的四项标准。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能指“二十七最”:将官员职掌分为二十七各方面,确定其考核标准,分别定为九个等级,根据考核等级确定奖惩黜陟。
考核对象
考核方式
考核标准
考核结果
九品以上关于官员
地方报告中央
品德才能
评定分三等九级,
确定官员升降与奖惩。
皇帝遣使巡查州县
宋代——“磨勘”
《守令四善四最》
熙宁元年颁行考核州县官员,“四善”沿用唐制,为德义、清谨、公平、勤恪。
“四最”:断狱平允、赋人不扰;均役屏盗、劝课农桑;赈恤饥穷、导修水利;户籍增衍、整治簿书。
两院
考课院
审官院
考核京官
考核地方官
三级制
职务粗理者为中
政绩优异者为上
临事迟慢者为下
明清——官员考核制度严密
依据
升迁
降调
初考
再考
通考
京察:京城官员,六年一次
朝觐考察:外地官员,三年一次
结果
称职
平常
不称职
明朝
考察
考满
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
查处官员的贪、酷、不作为
清朝考课,三年一次
大计
京察
考察京官
考察外省文官
思考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考核制度的看法。
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奏疏三
《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积极:一定程度起到了监督官员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推动吏治清明和提高行政效率等。
局限: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僚体系中的腐败、低效、论资排辈等问题。
隋唐监察——御史台
中央 御史台
长官御史大夫
地方 唐:(道监察区)
巡察使、按察使、
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
擢授监察御史,由是知名。尝谓人曰:“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
——《旧唐书·韦思谦传》
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點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两宋监察——台谏合一
中央 御史台(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谏院(知谏院)
地方 四监司,通判
元朝监察——监察机构严密
御史台
殿中司
内察院
内八道肃政廉访司
行御史台
添加标题
察院
肃政廉访司
江南诸道行御史台
陕西诸道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
察院
中央 御史台
地方 江南、陕西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
清雍正时期,意识到监察机构一分为二有重叠的弊端,给事中与御史分权、科道分设往往导致监察机构之间互相纠举弹劾、争权夺利,影响监察效能发挥。雍正元年(1723年),六科给事中被并入都察院,与十五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分别负责对京内外官员的监督和纠弹。
——陈晓枫、钟盛《中国传统监察法制与司法文明》
明清——“科道”
中央 明:都察院都御史、 六科给事中(互相纠察)
清:六科并入都察院
(科道合一)
地方 明:督察院监察御史巡按各省
清:停派御史巡按各省(奏折)
朝代 制度 标准 方式 特点 演变趋势
先秦 世官制 血缘 世袭 与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
荐举功劳制 才能、军功 推荐、 军功大小 军功与爵位官制密切相连 汉代 察举制 品德 才能 举荐 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道德、才能 评定授官 与当时士族制度密切相关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考试 冲破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明清 八股取士 与君主专制强化相关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①选拔标准:
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
由推荐到公开考试,严密科学。
③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系化,相对公平、公开、客观。
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演变
朝代 考核制度 考核标准 特点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朝 清朝 上计制
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
流于形式
吏部考核
品德、才能
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
政绩
考满和考察
政绩、贪酷和不作为
京察和大计
才能、操守、政务
①官员考核制度渐趋完善,考核机构专业化
②地方官和京官分开考核
③考核日趋严格,考核标准细化
④奖惩结合、考核与惩贪结合
⑤品德与政治并重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中央 地方 特点
秦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御史大夫
御史台
台谏合一
都察院,
六科给事中
都察院
(汉)州刺史
道(监察区)
路(监察区)通判
(省)按察使司、巡抚、总督
①皇帝握有最高的监察权;
②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管理,以轻制重。
服务于皇权
③监察方式多样
(秦)郡监御史
(道)巡按御史
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
御史台
诸道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局限:①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
②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思考3:结合课文,分析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有何特点。
吏有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做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重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朱元璋要求选拔官吏“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康熙帝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
官员选拔制度
官员考核制度
官员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秦汉——御史大夫
宋代——台谏合一
秦汉——上计制
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
隋唐——尚书省吏部
明——考满、考察;清:京察、大计
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春秋战国——荐举功劳制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朝——察举制
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宋——严格标准
明清——科道合一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始终围绕着皇权(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题目练习
1、(2016·全国Ⅱ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
题目练习
2、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C
题目练习
3、唐代吏部考功司专门负责官员政绩 德行等考核,由考功郎中主持,参与官员考核的专职官员多达50余人,尚书省另派大臣前往主持。这一做法旨在( )A.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B.完善科举选官制度C.减少政治决策失误 D.加强君主专制集
A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