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01.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03.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02.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课程标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了解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与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洋务学堂″,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属总理事务衙门。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陆续开设有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等课程。同治六年又添设算学馆,教授天文、算学。该馆附设印书处、翻译处,曾先后编译、出版自然科学及国际法、经济学书籍二十余种。此外还设有化学实验室、博物馆、天文台等。1902年1月(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京师译学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01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03
课程标准:了解晚清、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认识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晚清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南京临时政府
1912.1——1912.4
1912.3-1928.12
1927.4-1949.4
1949.10-
1840-1912.2.12
文官考试思想
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
文官考试制度确立
考试选官
甄别选官
公务员制度
设考试院
制定法律
干部制度
公务员制度
废除科举
学堂选官
留学毕业生选官
废旧、立新
国情、特色
借鉴、探索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01
晚清选官制度的废旧立新
1840-1898年
洋务运动期间,创
办新式学堂,选派
留学生
戊戌变法期间,加
设经济特科,选
“经时济变之才”;
康有为等人建议废
八股,改试策论,
以时务策命题
初步尝试
20世纪初:清末新政
改科举教育为学堂教育;
改革传统选官制度:设学部;
部分更新选官制度:规定学堂选官的基本精神
逐步形成
20世纪初:
科举制度被彻底废止
“癸卯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确立;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成为正式选官途径,直至清王朝覆灭
变化革新
01
02
03
思考1:
清末选官制度变革对传统教育和读书人命运产生了什么冲击?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1905年)
新学制下读书人的受教育机会增多,可以选择新式学堂和出国留学等不同渠道;
从学习内容看,虽然仍有传统的经学,但新式学堂教育改变了读书人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
学堂毕业生进入教育、科研、工业、商业、财会、医学、法律、新闻、出版、艺术,以及政府、军队等各个社会领域的职业阶层,充实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02
南京临时政府
孙中山的考试思想: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逐步建立与完善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制度,但未来得及实施
1924年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第15条明定:“凡候选及任命官员,无论中央与地方,皆须经中央考试铨定资格者乃可。”
特点:
吸收科举考试的有益成分、
借鉴西方文官考试制度
北洋政府
1913年1月,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设置了主持考试事务的机构,规定了文官考试的相关程序。建立起有关文官甄别、任用、惩戒的制度规程。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文官普通考试之科目如下:一国文;二历史;三地理;四笔算;五法学通论;六经济学。
——《文官考试法草案》(1913年)
考试
甄别
特点:
男女参政权不平等;
以立法形式实施;
选拔措施多样,科目广泛;
考试和资历并重
南京国民政府
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正式设置考试院,作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负责考选、铨叙事宜。
颁布一系列相关法律,使文官制度法律化。
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需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中,有很多妇女报名参加。南京国民政府还在考试中增加了检定考试一项,即没有受到正规学校教育而自学成才的青年,可以参加检定考试,及格后便取得参加高等考试与普通考试的应试资格。……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年限为资格,使国民党员可以绕开文官考试进入文官队伍;另一方面,规定党义为考试科目,对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严加限制。
——《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
政府文官考试制度之比较》
中西结合
开放平等
制度健全
党派性强
考试与资历并重
选任脱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03
“干部” 一词是外来语。新中国成立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干部” 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干部制度
初步形成规范,如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培养方法
民主革命时期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制度,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
在干部制度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坚持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改革开放后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中共十八大以来
建立与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国务院发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初步建立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1993年
初步形成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2005年
正式形成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2006年
发展完善
公务员制度逐渐法制化
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
思考2:
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加强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的根本措施,是人治走向法治的开端;
提升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为国家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公务员队伍的严格管理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行政能力。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人员范围 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政府公职人员 包含中央和地方各级公职人员
选用标准 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两官分途 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政务官随政党竞选成败而进退,事务官保持稳定,两者之间不能转任 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指导原则 标榜“政治中立”,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公务活动中不带有党派政治倾向 政治立场明确,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管理体制 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
服务对象 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资产阶级服务 我国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公务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度的变化:废止
选官制度的变化: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考试思想
北洋政府时期:考试制度、甄别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公务员制度法制化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