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4 19:1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内容要点: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
认知提示: 正确认识宋与辽、西夏的战和。正确认识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发展,友好交流是促进民族共同发展的关键因素。
解读:北宋时期,中原汉族政权与辽、西夏的并立,是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辽、西夏与北宋之间战争频繁,但最终都以相互妥协而告终,并且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使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且,双方议和以后,在边境设置榷场,物资交流得到加强的同时,中原农耕文化与边疆游牧文化交汇融合,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为教材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中的第二课,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又一重要历史时期。北宋时,中原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并立,而政权的并立也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本课上承北宋的政治,下启金与南宋的对峙,在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课分为“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三个子目,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求知欲和表现欲都较强,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较高。他们已有一个多学期历史学习的基础,能了解掌握基本史实,但其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弱,对于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认识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本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借助形象生动的图片、视频资源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形式多样的有趣的课堂活动,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指导学生研读图文材料、分析问题,以突破难点,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1、了解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和政权的建立。(史料实证)
2、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的基本史实,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分析澶渊之盟对民族和平与发展起到的作用,能够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唯物史观)
4、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影响与交融,它们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辽、西夏的建立和发展;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难点:北宋与辽、西夏议和;如何评价澶渊之盟?新| 课 | 标|第 | 一| 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材料)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这样形容宋朝的历史,说:“在不堪言状的分裂……之后,中国又重新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来。这一个中央,却以他特殊的姿态出现于历史。”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宋的政治》,知道北宋开创了特殊的政治形态,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那么,北宋还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教师出示《北宋形势图》)
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契丹族、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
与辽、西夏间的关系又如何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这一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以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形容宋朝 “以他特殊的姿态出现于历史”设疑激趣,以《北宋形势图》在空间上呈现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目录:(大单元知识整合)
01、契丹族与党项族 —— 辽夏崛起,三雄并立;
02、辽与北宋的和战 —— 马上征战,澶渊议和;
03、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战事一时,和平一世。
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辽夏崛起,三雄并立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和契丹鸡冠壶),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小组合作,说一说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契丹人饮马图》可以看出契丹人过着游牧生活:左手牵马右手执杖,他穿的衣服圆领窄袖,发型跟我们不太一样。
  追问:图中的契丹人是怎样的发型呢?为什么会留这样的发型呢?
  学生: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留少量余发作装饰。可能比较凉快?酷?
  补充:契丹人有削顶垂发传统(髠发),作为游牧民族,披散的头发容易遮挡视线,故而将其剃去或结辫,以便马上行走。这也展现出一个潇洒自由、干练务实的马上民族的形象。马鞍制作精巧还表明冶铁业发达。
  学生:契丹鸡冠壶是陶瓷制品,学习了中原的生产技术,但是在造型和纹饰方面仍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的风格,我猜那个耳朵可能是用来穿绳子,以方面挂在马背上的。
  补充:早期鸡冠壶形制为扁身单孔式,晚期已从便于马上携带的皮囊式演变提梁式,底部加圈足更适于室内使用,由此可以解读出契丹人对汉民族生活习俗的逐渐适应。
  书上还提到了生活在西北地区的党项族,他们也以游牧为生。
  辽和西夏在长期的发展中,都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信息,谈谈辽和西夏的社会进步。
  学生:契丹文字和汉字很像,他们货币的形状和中原地区也一样,很像秦朝的半两钱。
  补充:契丹原本并没有文字,阿保机命人以汉字隶书增减笔画,或直接借用汉字,创制了契丹大字,之后他的弟弟又创制契丹小字。
2、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西夏买牛契约》),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小组合作,你从《西夏买牛契约》《西夏铜牌》看出了什么?
学生:可以看见西夏文字的创制也模仿汉字,字形方整。
  补充:牛是用来耕地的,可以看出西夏除了游牧以外,农耕经济也已达到一定程度。买卖签契约,也可以看出西夏法律的发展。
  学生:西夏符牌是用以证明持牌者身份和所负使命的金属牌。
  补充:这件文物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正面写的是“敕燃马牌”,意为“敕令驿马昼夜急驰”,常用于军队中十万火急的军令传达。由上下两块整合组成,一块存于朝廷,一块存于驿站,见牌合符后放行。这种设计思路是不是和我们熟悉的用来调兵遣将的虎符很像呢?对,元昊正是仿制了中原地区的官制、军制。西夏符牌是西夏政权借鉴中原王朝对符牌的管理和使用方法而遗留下的历史见证,我们今天的汉语“符合”一词也正源于我国古代的符牌制度。
  小结:同学们从经济、文化、官制法制、社会风俗等方面解读得真到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辽与西夏都受到了中原先进汉文化的影响,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它们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为推动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解读历史实物资料,交给学生学习方法。)
3.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形势图)
4.提出问题: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分组制表。
教师最后出示下表:
民族 契丹族 汉族 党项羌
政权 辽 北宋 西夏
时间 916年 960年 1038年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都城 上京 东京 兴庆
重大 事件 澶渊之盟 陈桥兵变重文轻武 宋夏议和
5.(多媒体出示问题:辽和西夏巩固政权的措施)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答案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2)西夏:元昊仿效唐 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 制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 辽与北宋的和战——马上征战,澶渊议和
1.史料解读(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澶渊之盟
2.提出问题: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教师指出:背景:辽军攻宋,在宰相寇准力劝下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 持着和平局面。
(教师小结过渡)澶州之战结果宋军打退辽军,双方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请看,《澶渊之盟》的内容,前三条可以归纳为: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3.(多媒体展示问题:如何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北宋打了胜仗为什么还要给辽岁币呢? 研读材料,分析“澶渊之盟”给辽、宋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一 榷场将此前因战争而时断时续的宋辽边贸固定化和官方化,双方官府也开辟了新的财税来源。雄州等地的榷场贸易,缓解了辽农产品短缺的供给压力。辽统治阶层意识到,只有与宋修好,才能保证财源滚滚。大量中原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
——摘编自唐博《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2017 年第 12 期《 人民周刊 》)
材料二 (河北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四榷场)岁获四十余万。
——《宋史》志·卷一百三十九
材料三 富弼乃议榷场之货,百有五十万。——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译文:(北宋名相)富弼在说到
榷场贸易时提到,(每年宋辽贸易额)约有 150 万。
材料四 (雄州榷场)宋辽输出商品对比表
从材料可知,“澶渊之盟”给辽带来的好处:增加了辽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辽农产品供给压力;有利于辽吸纳中原先进文化。宋也从宋辽贸易中获利。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研读图文材料、分析问题,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小结)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间 20 多年的征战,缔结了100 多年的和平。可以说,化干戈为玉帛是民族交往的智慧。
目标导学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战事短暂,和平主流
(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西夏武士》 《北宋将士》
展示材料:“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
——《宋史新论》
教师: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
材料: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教师:西夏战胜,为何还要议和?
教师总结:西夏虽然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因此北宋和西夏和谈,订立夏宋和约。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夏和议的影响)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
答案提示: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3.【合作探究】“ 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夏向宋称臣。
2)同: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
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4.【想一想】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民族之间的关系是战争为主还是和平为主 民族之间又应该如何相处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各民族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民族团练、民族平等,民族互助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的保证。
PPT展示:
(设计意图:图示法小结,有利于学生形成时空观念,帮助学生理解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从而突破难点。)
5.【拓展延伸】
伴随着民族交往的日益密切,少数民族拥有了更多的民族自信,正如鲜演大师墓碑刻文中提到了“大辽中国”,明确显示辽朝人自认“中国”的思维方式,辽道宗更是提出契丹“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他们既不断吸收中原汉族先进的制度、文化,又懂得保留本民族适合社会发展的部分传统,既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此时的他们,已主动地把自己当作是“中国”的一部分了,都在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各自的贡献。
  今天,契丹、党项这些族称已经不复存在,但其草原文明的基因早已植入于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中,其族群也一直繁衍生息在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里。
6.【学习延伸】:查阅资料,寻踪辽夏:
  在我国现在的五十六个民族中,并没有契丹族、党项族,他们是怎样神秘“消失”的呢?请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演变过程。
7.【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师生进行课堂总结。
三、课堂总结
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我们这一节课讲了辽、宋、夏等几个朝代。这一时期中国政局的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因此,我们对这种状况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各民族在开发祖国的边疆,扩展中国的国土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为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四、课堂检测
1.(2021·江西省靖安中学七年级阶段练习)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中的人物身份复杂:萧峰是契丹人、段誉是大理人、虚竹是大宋人,还有西夏公主、吐蕃王子等。那么,以你的判断该电视剧是以下列哪一形势作为历史背景的
A.辽、北宋、西夏 B.辽、南宋、西夏 C.金、北宋、西夏 D.金、南宋、西夏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起止时间是960年至1127年,辽朝的时间是916年至1125年,金的起止时间是1115年至1234年,西夏的起止时间是1038年至1227年,金于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南宋的起止时间是1127年至1279年,结合《北宋形势图》和《金、南宋、西夏形势图》可知当时是辽、北宋、西夏的并立时期,故A正确;根据《金、南宋、西夏形势图》可知与南宋、西夏并立的是西辽,不是辽,故B错误;与金并立的是南宋,故C错误;根据题干,没有金,故D错误。综上答案A。
2.(2021·湖北黄石·中考真题)“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榷场是北宋与辽、西夏的边界贸易场所,边界贸易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C正确;民族隔阂完全消除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题干材料只体现榷场是商业往来的场所,没有涉及民族间长期征战不休、消除民族间经济差距的内容,排除AD。故选C。
3.(2021·山西·中考真题)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民族矛盾的缓和 D.民族文化的交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出现汉族人饮茶的方法,反映了汉族与契丹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最能证明宋辽时期民族间文化的交融,未涉及农业生产、海外贸易和民族矛盾缓和的相关信息,因此,ABC项与材料题干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4.(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大宋通过“澶渊之盟”向大辽购买了和平,相当于帝国对外以财政手段解决军事问题。为此,宋辽两国交好百余年未曾发生战争。据材料可知,“澶渊之盟”后
A.辽国无力进犯北宋 B.宋辽之间进行互市
C.北宋向辽屈膝称臣 D.宋辽维持相对和平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宋辽两国交好百余年未曾发生战争”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维持了一段相对和平,故D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辽国无力进犯北宋,故A错误;材料没有宋辽互市的信息,故B错误;辽宋约为兄弟之国,故C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