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二)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程伟元与高鹗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楚明白。后四十回曹雪芹原稿是程伟元多年从藏书家以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后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乃重金购之。原稿多处残缺,因邀高鹗修补,乃成全书。张问陶与高鹗乡试同年,他赠高鹗的诗《赠高兰墅鹗同年》有“艳情人自说红楼”句,其注:“《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胡适拿住这项证据,断定后四十回是高鹗“补写”的。
胡适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乃高鹗续作的评断,由几代红学家如俞平伯、周汝昌等发扬光大,变成了红学界的主流论调。后四十回的情节、人物、主题、文字风格等通通受到严厉批评。小说家张爱玲甚至以“《红楼梦》未完”为人生三大恨之一。
不同意胡适等人对后四十回看法的,也大有人在。林语堂认为后四十回不可能是高鹗续作,高鹗只是参与了后四十回的修补工作。事实上,胡适虽然断定《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伪托补作,但他并未否定后四十回悲剧结局的艺术成就:“高鹗居然忍心害理的教黛玉病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
世界上伟大的经典小说似乎还找不出一部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作者合著而成的。高鹗现存诗文有一定的水准,但并未显露像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那样惊世的才华。
高鹗并未留下白话文作品,不知他小说中白话文驾驭能力如何。高鹗的身世与曹雪芹大不同,《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是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全书充满了对旧日繁华的追念,尤其是后半部写贾府之衰,作者哀悯之情跃然纸上,似乎很难想象高鹗写出如此真挚动人的个人情感来。何况前八十回已撒下天罗地网,千头万绪,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那些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接榫,前后贯彻。人物语调一致,就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前八十回贾母与后四十回的贾母说话口气,绝对是同一人物。《红楼梦》第五回把书中主要人物命运结局,以及贾府兴衰早已用诗谜判词点明了,后四十回大致也遵从这些预言。至于有些批评认为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文字风格有差异,这也很正常,因为前八十回写贾府之盛,文字应当华丽,后四十回写贾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所需。其实自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抄检大观园后,晴雯谴谗屈死,芳官等被逐,大观园骤然倾颓,小说的基调已经开始转向暗淡凄凉,所以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语调风格并非一刀两断,而是渐渐转换的。
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前八十回。如黛玉之死、宝玉出家,这两场关键情节,写得哀婉缠绵、辽阔苍茫,如图两根梁柱把整本书像一座高楼牢牢撑住,使得小说的结局,释放出巨大的悲剧力量。前八十回写贾府之盛,写得再好,也只是替后四十回贾府之衰所作的铺垫。
(摘编自白先勇《正本清源说红楼》)
材料二:
关于高鹗是“作伪”或是“修补”的大问题,范宁先生跋语中有一段如下:
通过这个抄本,我们大体可以解决后四十回的续写作者问题。自从有人根据张问陶《船山诗草》中的赠高鹗诗“艳情人自说红楼”的自注说:“《红楼梦》八十回后皆兰墅所补。”认定续作者高鹗,并说程伟元刻本序言,是故弄玄虚,研究《红楼梦》的人,便大都接受这个说法。但是近年来许多新的材料发现,研究者对高鹗续书日渐怀疑起来,转而相信程、高本人的话了。这个抄本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材料,我们看到后四十回也和前八十回一样,原先就有底稿。高鹗在这个底稿上面,做了一些文字的加工。这底稿的写作时间,应在乾隆甲辰(1784)以前。因为庚辰(1760)钞本的二十二回末页,有畸笏叟乾隆丁亥(1767)夏间的一条批说:“此回未成而芹逝矣。”仍保留着残阙的形式,但到甲辰梦觉主人序钞本时,就给补写完整了。可见这补写的人,对宝钗后期生活是清楚的。这就是说,后四十回所写宝钗生活的文字,这位补写的人见到过。或者后四十回竟是出于他一人的手笔,也很可能。因此,张问陶所说的“补”,只是修补而已。
这正与我的解释“补”字相符。这证明高鹗的冤枉,至少他不是“写”,而是“补”。他未尝作伪,而有底本作依据,前八十回及后四十回一样。我很怀疑,此稿虽称为“高鹗手定本”,但是详看所添补,确为于红楼本事极熟悉的人。那么讲,所谓添补又非出高鹗手。我倾于相信,很可能是雪芹自己的手笔。况且稿本卷前题“己卯秋月堇堇重订”。己卯是庚辰前一年。“堇”,字典解为“土芹”,生于水者为芹,生于土者为堇。这个假定,关系太大了,看笔迹与我们所知或是雪芹手迹的“空空道人”四字相似,又高鹗所题仅说“阅过”而已。
(摘编自林语堂《说高鹗手定的<红楼梦>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张问陶在赠给高鹗诗注中的“补”字成为了人们对《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是不是高鹗的争论源头。
B.关于高鹗是对《红楼梦》续作还是修补的问题,红学界历来争论不休,但是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证据。
C.《红楼梦》第五回中的诗谜判词在后四十回大致得到验证,这是判定该书前后作者一致的无可争辩的依据。
D.林语堂倾向于高鹗手定本上的添补有可能出自曹雪芹本人之手,因为添补者对红楼本事极为熟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程伟元、高鹗从藏书家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又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这是苦心求索的必然。
B.张爱玲以《红楼梦》未完为人生三大恨之一,表明她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文学成就极为不满。
C.《红楼梦》后四十回延续了前八十回的悲剧性,这一艺术实践赢得包括胡适在内的众多评论者佩服。
D.材料二中林语堂引用范宁先生跋语中关于“补”的阐释,为后文自己的见解和假定提供有力的参考。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高鹗不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黛玉死而其志渐决。然尚屡失于宝钗,几败于五儿,屡蹶屡振,而终获最后之胜利。读者观自九十八回以至百二十回之事实,其解脱之行程,精进之历史,明了精切何如哉!(陈寅恪)
B.但是以全书结构看,这书万万不是出于两人。作者写第一回的时候,全书结构,已了然在胸;不是随随便便,一回一回的写下去的,所以才有这样精密的结构。(陈独秀)
C.没有后四十回我们便无法估价这本小说的伟大,那么,对后四十回进行批评攻击并且仅仅根据前八十回来褒奖作者,我认为这是文学批评中一种不诚实的做法。(夏志清)
D.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惟结末又稍振。(鲁迅)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还是高鹗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对这个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 曹雪芹
一语来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贯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文本二: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这支曲子是咏王熙凤的判词。写她因聪明过了头,反被聪明误身,暗示其最后与贾府同归于尽的悲剧命运。曲名《聪明累》,语出苏轼《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王熙凤的结局在原稿八十回以后,我们已无法看到。据判词及脂批等资料提供的消息,王熙凤在贾府败落后曾获罪拘系狱神庙,此后又有大观园执帚扫雪、被贾琏休弃等情节,最后回首惨痛,短命而死,结局是很悲惨的。续书写其被众冤鬼索命而亡,落入因果报应的窠臼。
全曲以王熙凤个人命运归宿为线索,将王熙凤个人命运与整个贾府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揭示其悲剧的必然性,惋惜中含有批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语句警拔,富于哲理。它不仅是对王熙凤个人悲剧命运的深刻总结,也准确地概括了此类人物最终都将是咎由自取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石绍勋《红楼梦曲十四首 聪明累》)
6、下列对文本一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运用衬托的手法,通过他人的反应塑造王熙凤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鲜活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B.贾母称王熙凤为“凤辣子”,戏谑中描绘出她和贾母的关系,既暗示了她泼辣的性格,同时也暗示了她在贾府中的地位。
C.王熙凤亲自为贾母捧茶捧果,这一描写刻画了凤姐圆滑世故、善于逢迎的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批判之情。
D.王熙凤集各种宝物于一身。文章用很多笔墨来描写她的穿着打扮,既写出了她的美丽动人,又写出王熙凤的庸俗市侩。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熙凤以“神妃仙子”的形象“高调”地出场,与后文“获罪拘系狱神庙”“大观园执帚扫雪”“被贾琏休弃”等悲惨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
B.王熙凤对林黛玉的一连串“真切”询问和关怀嘱咐,根本不等林黛玉回答,这既让林黛玉感受到了王熙凤的关爱之情,也给了她一个下马威。
C.王熙凤与贾府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贾府的“盛”可由她这个实际掌权人的辉煌形象来体现,而贾府的“衰”也可由凤姐的悲惨结局来体现。
D.“王熙凤出场”使用文白相间的语言形式进行叙述,以文言对句正面描写凤姐衣着和容貌,以白话形式描写人物之间的对话,自然风趣和谐。
8、结合材料二,概括石绍勋评价王熙凤的依据。(4分)
林黛玉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小题共6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高祖尝繇咸阳,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秦二世元年秋,起兵于沛,为沛公。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张良固谏,乃籍吏民,封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败而走,是以兵大败。甲午,乃即皇帝位,天下大定。五月,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不与天下同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十一年,秋七月,淮南王黥布反,东并荆王刘贾地,北渡淮,楚王交走入薛。高祖自往击之。
十二年十月,高祖已击布军会甀,布走,令别将追之。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①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 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
十一月,高祖自布军至长安。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高祖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谩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
【注】①复:免除兵役或赋税、徭役。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10.下列加点名词的用法与文中“乃籍吏民”中的“籍”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如会同,端章甫(《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朝秦楚,莅中国(《孟子·梁惠王上》)
③良庖岁更刀(庄子《庖丁解牛》)
B.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
②沛公欲王关中(司马迁《鸿门宴》)
③范增数目项王(司马迁《鸿门宴》)
C.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
D.①常以身翼蔽沛公(司马迁《鸿门宴》)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③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
11.下列选项中各句句式与文中“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以吾一日长乎尔(《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B.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也(《孟子·梁惠王上》)
③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庖丁解牛》)
C.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百姓之不见保(《孟子·梁惠王上》)
③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D. ①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司马迁《鸿门宴》》)
③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司马迁《鸿门宴》)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于是高祖谩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
B. 于是/高祖谩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
C. 于是高祖谩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
D. 于是/高祖谩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高祖,文中指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庙号是先王在太庙祭祀供奉时所用的名号。一般以“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予以先王“祖”或“宗”的称号。
B. 玺,始于秦朝,是皇帝专用的印章,又称玉玺、传国玺、传国玉玺,是皇权的象征,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
C. 汤沐邑,指天子赐给诸侯的王畿以内的、供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邑,后指国君、皇后等收取赋税的私邑。
D. 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为“崩”,称诸侯死为“薨”,称士死为“卒”,称大夫死为“不禄”。
14.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刘邦素有大志,终成一代帝王。他曾在咸阳看到秦皇帝,发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叹;后来在垓下击败项羽,平定天下,成为汉朝的开国帝王。
B. 刘邦心怀宽容,不杀秦王子婴。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颈系绳子,封好玉玺符节投降;刘邦拒绝了诸将诛杀子婴的建议,并且与百姓约法三章,此举深得人心。
C. 刘邦宴饮群臣,纵论成功原因。他置酒洛阳南宫,讨论得失天下的原因。他认为,能够任用贤良是他成功的原因,而不能任用贤良是项羽失败的原因。
D. 刘邦乐天知命,颇有识人之明。病重之时,他拒绝了吕后请来的良医为他治病,认为命乃在天;问及相国人选时,他依次安排萧何、曹参、王陵等人。
15. 把课内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16.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17. 这首词的风格与下面各句中风格最为接近的是( )
A.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B.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 《苏幕遮》)
D.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三)句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晳在其他三人出去后追问老师道: ?孔子解答道: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冉有述志时说“ , ”中可以看出他比较谦虚。
(3)成语“游刃有余”出自《庖丁解牛》,请写出课文中的原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写了一本《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其中谈到《红楼梦》对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也即是说,所谓中国历史,就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红楼梦》问世,既标记着对以往历史(帝王将相的历史)的颠覆,又标记着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
著名的作家王蒙作过《红楼梦》评点。他在评点本的《序》中说:“《红楼梦》令你觉得汉语汉字真是无与伦比。它似乎已经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了。”“《红楼梦》___________。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几乎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应的共振。”“《红楼梦》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著名作家宗璞先生在王蒙《红楼启示录》一书的序言中说:“《红楼梦》___________。
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更换,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它本身是无价之宝,又起着聚宝盆的作用,把种种的睿思,色色深情都聚在周围,发出耀目的光辉。
19.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结合上面的语段,用肯定句概括当代中学生应该阅读《红楼梦》的三点理由。(6分)
《红楼梦》简答题(7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4分)
《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刘姥姥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 的腰还壮哩! ”
刘姥姥的这段话是对谁说的?为何说这话?请简叙事情的经过。
22下列判词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请指出分别预示了哪些女子的命运。(3分)
(1)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2).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3).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五、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往往效率更高,效果更佳。但是,有时生活中,我们又常常不得不面对枯燥乏味的事情。有人认为,能真正滋养一个人的事,往往都带着某种程度的枯燥。确实,对枯燥的忍耐力,可能是一个优秀的人最深沉的素质,也是与平庸者最大的分野。
对此,你有何感触和思考呢?班级计划举行专题讨论会,请结合自己的认识、感受,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试卷答案
1.C. 2.A. 3.B
4.①文章首先引出胡适等红学家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论断;②接着列举与胡适等论断相反的观点;③在此基础上作者发表自己对后四十回并非高鹗续作的见解,并加以阐述。
5.示例一:我认为是曹雪芹。①注中“俱兰墅所补”的“补”字,有修补之意。②林语堂的观点提供了佐证。③从高鹗的个人才华和身世来看,不具备续写后四十回的条件。④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在很多方面保持了连贯性和一致性。⑤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底本上可以找到曹雪芹的笔迹。
示例二:我认为是高鹗。①注中“俱兰墅所补”的“补”字,有续作之意。②以胡适为代表的几代红学家研究观点提供了佐证。③《红楼梦》的前后情节、人物结局、主题一贯性等方面受到严厉批评。
6.C.7.B.8.①依据判词进行评价。②依据判词及脂评资料进行评价。
9.①恃宠放纵: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贾母戏称其“凤辣子”。②贪婪俗气:服饰上集珍宝珠玉于一身。③美丽狠毒:从“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的外貌描写看出。④机变逢迎:从话语中对贾母的恭维,对“三春”的照顾,对王夫人的回应看出。
10. B 11. D 12. C 13. D 14. D
15. (1)慎重地办理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告诫给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走了。
(2)我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变故(的发生)。
参考译文:
高祖(刘邦死后,他的子孙和臣民因他是汉的第一代始祖,曾尊称之为高皇帝,一般习惯称他为高祖。《汉书·高帝纪上》张晏注:“礼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高祖尝(通“尝”,曾经。)繇(通“徭”,服徭役。)咸阳,观秦皇帝(指秦始皇),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秦二世元年秋,起兵于沛,为沛公。
【高祖,沛郡丰邑中阳里人,姓刘,字季。高祖曾经到咸阳服徭役,看到了秦皇帝,长叹道:“唉,大丈夫应当像这样!”秦二世元年秋,在沛郡起兵,为沛公。】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白车白马,是用于凶丧的车马),系颈以组(丝带),封(封闭,封起来)皇帝玺符节(玺:即玉玺,天子之印。符节:古代朝廷用作信物的凭证,用以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符:用竹木或金属制成,上书文字,剖分为二,双方各持一半,使用时两半相合以验真假。一般做成虎形,也称虎符,用以征调兵将。节,以竹制成,用以证明身份,使臣持之。),降轵道(亭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交付给吏人。属,交付,托付),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停留在宫中休息),张良固谏,乃籍吏民,封府库(仓库,藏财物的地方),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苛虐的法令)久矣,诽谤(指批评朝政之得失。“诽”、“谤”都是指责别人过失,诽为背后指责,谤为公开指责)者族,偶语(相对私语,《集解》引臣瓒曰:“《始皇本纪》曰‘偶语经书者弃市’。”弃市:处死刑。古代处犯人死刑,多在街市上执行,表示与众共弃。《索引》:“按:《礼》云‘刑人于市,与众弃之’。”)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法三章耳:意思是法律只有三个条目。即下两句所说对杀人、伤人及抢劫者判罪。这是相对秦法来说比较简约的法律。章,条目。):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当罪。《集解》引李斐:“伤人有曲直,盗臧有多少,罪名不可豫(预先)定,故凡言抵罪,耒知抵何罪也。”)。”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用酒食款待人)军士。
【汉元年十月,沛公的军队就先于诸侯军到达霸上。秦王子婴坐着白车,驾着白马,用绳子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玉玺符节,在轵道旁投降。有的将帅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遣我攻打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容待人;况且人家已经服从投降了,又杀掉他,这是不吉祥的。”于是就把秦王交给下属官吏,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张良坚决劝谏,于是登记官吏、百姓的姓名,查封官府金库,退回来驻军霸上。召来各县父老豪杰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 ,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先进入关中就使他称王,所以我应当做关中王。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秦人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犒劳士兵。】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败而走,是以兵大败。甲午,乃即皇帝位,天下大定。五月,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诸将无敢隐朕(无敢:不能。隐朕:瞒我。),皆言其情(真情,这里指心里话)。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同享、共享)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忌妒,嫉恨)之,贤者疑之,不与天下同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筹策:谋求,计谋。帷帐:军帐,幕府)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五年,高祖和诸侯的军队共同攻击楚军,与项羽决胜于垓下。项羽兵败逃跑,因此楚军彻底溃败。甲午日,刘邦登临皇帝之位,天下大定。五月,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各位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情况。我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他,有才能的就怀疑他,不与天下人同享利益,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却不重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十一年,秋七月,淮南王黥布(英布,是秦末汉初名将,在秦代的时候他犯法受秦律被进行黥刑,也就是在脸上被刺了字,所以他又称黥布。最初他属项梁,后为项羽帐下将领之一,封九江王,后叛楚归汉。)反,东并荆王刘贾地,北渡淮,楚王交走入薛。高祖自往击之。
【十一年(前196)秋季七月,淮南王黥布造反,向东吞并了荆王刘贾的地盘,又北渡淮河,楚王刘交被迫逃到薛国。高祖亲自率军前去讨伐。】
十二年十月,高祖已击布军会甀,布走,令别将追之。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纵情饮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酒喝得很畅快),高祖击筑(古代乐器名,形状象琴),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儿:指男孩儿。和习:跟着唱,学习)。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游子:离乡远游手的。悲:念,思念,眷恋)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万岁后,是死后的避讳的说法。乐思沛:喜欢和思念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汤沐邑:周制,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以内的供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邑。后来皇帝、皇后、公主等收取赋税的私邑也称“汤沐邑”),复(免除兵役或赋税、徭役)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无有所与:意思是不必交纳赋税服徭役。与,参与)。”沛父兄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谈起以往的旧事)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 沛中空县(县中空无一人)皆之邑西献(献中酒等礼品)。高祖复留止,张(指张设帷帐。《会注考证》:“秘阁本张作“帐”)饮三日。
【十二年(前195)十月,高祖在会甀击败了黥布的军队,黥布败逃,高祖派别将继续追击。高祖回京途中,路过沛县时停留下来。在沛宫置备酒席,把老朋友和父老子弟都请来一起纵情畅饮。挑选沛中儿童一百二十人,教他们唱歌。酒喝得正痛快时,高祖自己弹击着筑琴,唱起自己编的歌:“大风刮起来啊云彩飞扬,声威遍海内啊回归故乡,怎能得到猛士啊守卫四方!”让儿童们跟着学唱。于是高祖起舞,情绪激动心中感伤,洒下行行热泪。高祖对沛县父老兄弟说:“远游的赤子总是思念着故乡。我虽然建都关中,但是将来死后我的魂魄还会喜欢和思念故乡。而且我开始是以沛公的身份起兵讨伐暴逆,终于取得天下,我把沛县作为我的汤沐邑,免除沛县百姓的赋税徭役,世世代代不必纳税服役。”沛县的父老兄弟及同朋友天天快活饮酒,尽情欢宴,叙谈往事,取笑作乐。过了十多天,高祖要走了。沛县父老坚决要高祖多留几日。高祖说:“我的随从人众太多,父兄们供应不起。”于是离开沛县。这天,沛县城里全空了,百姓都赶到城西来敬献牛、酒等礼物。高祖又停下来,搭起帐篷,痛饮三天。】
十一月,高祖自布军至长安。高祖击布时,为流矢(飞箭)所中,行道病。高祖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谩(辱骂:谩,轻慢,侮辱)骂之曰吾以布衣(平民。因平民穿布制衣服,故以布衣借指平民)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即使,纵然)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已而(不久)吕后问:“陛下百岁后(也是死的避讳说法,等于说百年之后),萧相国即(如果,一旦)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少:稍徽。戆(zhuàng,壮):愚而刚直),陈平可以助之。周勃重厚少文(缺少文才),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
【十一月,高祖从季布军中返回到长安。高祖在讨伐季布时,被飞来的乱箭射中,在返回的上发病。(回到长安城)高祖病重,吕后请来良医。医生入见,高祖问医生,医生说:“病可治好。”于是高祖谩骂医生说:“我以平民身份提三尺剑夺取了天下,这不是天命吗?人的命运决定于上天,纵然你是扁鹊,又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不让他治病。不久,吕后问高祖:“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相国也死了,让谁来接替他做相国呢?”高祖说:“曹参可以。”问其次是谁,高祖说:“王陵可以。不过他略显迂愚刚直,陈平可以帮助他。周勃深沉厚道,缺少文才,但是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让他担任太尉。”四月甲辰,高祖在长乐宫驾崩。】
16. D 17. A
18.①.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②.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③. 如其礼乐 ④. 以俟君子
⑤. 以无厚入有间 ⑥.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有余地矣
19.(1)是经验的结晶。(2)帮助你体验人生。(3)是一部挖掘不尽的书。(或答“常读常新”等其他语义相似的短语也可)
20.(1)《红楼梦》在中国文化史中地位突出,作用巨大。(2)《红楼梦》代表着汉语言文化的最高成就。(3)《红楼梦》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经验,体验人生。(4)《红楼梦》的内容丰富,可以与时俱进。
21.王熙凤
刘姥姥因家中生活艰难, 到贾府攀亲,见到了凤姐。凤姐从言谈中知道她的来意,先是诉说贾府表面轰轰烈烈,却大有大的难处,而后答应施舍二十两银子。于是刘姥姥高兴地对凤姐说了上述这番话,拿了银钱千恩万谢地回去。
或:京官后代王狗儿沦落乡间务农,因祖上曾与王夫人、凤姐的娘家联宗,便让岳母刘姥姥到荣国府求助。刘姥姥进贾府,见到王熙凤时,凤姐说起家事的难处,刘姥姥以为告助无望,可凤姐还是给了几十两银于,刘姥姥千恩万谢地归去。
22、探春 李纨 巧姐
23.立意:
1.忍受枯燥,成就精彩。
2.超越枯燥,成就梦想。
3.精彩麻痹神经,枯燥滋养灵魂。
4.热闹为生命添彩,枯燥为青春赋能。
越过枯燥,获得愉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在平淡的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承受淡淡的孤寂与失落,承受挥之不去的枯燥与沉寂;在许多的领域里,努力不是一个跌宕起伏、激动人心的过程,而是一个枯燥的过程。
大多数时候,成功不是“刀山火海”或“人间炼狱”,而是枯燥乏味的训练,是持续不断地输出,是疲惫时的“再多坚持一会”,是更多一点的执行力。每一项让人景仰的专业成就,每一个受到业内外肯定的专业人士,都经历了常人无法忍受的枯燥。
近来,读学者刘擎的一篇文章,他在谈到“忍受枯燥”这种能力时指出,如果同学们在娱乐文化的背景下成长,他们能忍耐没有笑点、没有兴奋、没有生动言谈方式的时间非常短,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在下降,手机上短平快的东西破坏了深度阅读的能力,年轻人对“枯燥”的忍受力非常低。
确实,对枯燥的忍耐力,可能是一个优秀的人最深层次的素质,也是他与平庸者最大的分野。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被“精彩”惯坏了,越来越失去忍耐枯燥、在枯燥中学习的能力。人们热爱爆梗、段子、笑点、包袱的感官刺激,习惯被消耗自己时间的娱乐文化所“喂养”,难以越过枯燥门槛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学习越来越依赖如社会学家伯格曼所说的各种“装置范式”,这些阅读装置以友好而人性化的方式帮你消除各种“枯燥”,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植入笑点。这个过程生产着让人躁动和焦虑的欲望,而不是用厚重的知识思想去驯服欲望,并让人安静下来。
但能真正滋养一个人的事物,往往都带着某种枯燥的性质,需要理性的主体忍受一定程度的枯燥,投入深度注意力。枯燥是一个门槛,是为不学无术者、浮躁者、消遣者设置的障碍,越过这个门槛者,才能慢慢获得愉悦。精彩,不是一个被动获得的结论,不是让别人“喂养”,一下子就提起你的兴趣,而是在孤独静观、克服枯燥后“先涩后畅”,习得新知,解开困惑。
就从学习来说,写作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一气呵成者,很少是那种一开始就有写作冲动的,而是在克服最初那30分钟的枯燥过程后酝酿出来的。阅读也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读一本好书是需要资格的,要有耐心让自己慢下来,坐得住冷板凳,去获得这个阅读资格,而不是看一两页就轻易扔一边。上一门好课同样需要忍受枯燥。判断一门课的好坏,绝不能以“能不能在10分钟内吸引我”的消费傲慢为标准,那是对好课的侮辱。
看看那些能成就人滋养人、在哪里都能受到推崇的好品质,其实大多与忍受枯燥相关。延迟满足、专注、自律,核心都是对枯燥的克服。勤奋、刻苦、坚毅、节制、谨慎、惜时、慎独、忍耐、适应,其实,从这些品质中,我们都能看到对枯燥的超越。
最后,我想和大家说:接受和越过枯燥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养成这些受益终身的好品质!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