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习题演练
一、单选题
1、在某原始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精美的玉器、黑陶,以及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一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仰韶文化遗址 C.河姆渡文化遗址 D.龙山文化遗址
2、下图是某考古遗存有关信息。与此相符的文化是( )
考古遗存 年代:约公元前5000—前3300年 地域:长江下游以南地区 遗存:①干栏式木构建筑 ②装饰稻穗、蚕蛹纹的陶盆等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
3、距今约1万年前,古代中国文明进入新石器时代。那时人们大量使用陶器,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开始从事( )
A.原始农业 B.丝织业 C.冶铁业 D.制瓷业
4、考古发现,地处黄河流域中游的陶寺古城,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6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城南为公共墓地。在已发掘的1000多座墓葬中,有9座大型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的钺和斧之类的玉石兵器。这表明( )
A.中华文明曙光初现 B.玉石兵器普遍使用
C.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D.社会分工日趋精细
5、浙江海盐龙潭港遗址是一座普通村落,上面发现了两个小家族的墓地。其中一个家族的墓葬,规格都比较大,除了随葬一些日用陶器之外,还有精制陶器和不少玉器。另外一个家族的墓葬,规模小,没有葬具,随葬品也仅止几件日用陶器而已。这反映出当时( )
A.开始普遍使用陶器 B.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C.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已经产生 D.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6、下表所示为古代中国的部分考古成就。这反映出我国( )
1 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广东英德市牛栏洞等遗址中先后发现了距今年12000到10000年的稻作遗存
2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等许多考古表明,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在6000~7000年前已普遍种植 稻,江苏草鞋山遗址中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古稻田遗址
3 商代水稻在黄河南北均有种植,郑州白家庄遗址、安阳殷墟中都发现有水稻遗存
A.早期文明进程的多元一体 B.中国传统水稻种植的扩展趋势
C.早期农业灌溉技术的成就 D.人类稻谷培植技术的基本定型
7、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历史由部族时代到封邦建国,从天下万国到方邦联盟不过是共同体核心的一次次转移。孔子说,夏商周三代之间是“相递损益”的关系。这说明( )
A.方邦联盟是当时华夏政治的共同体 B.中原文化是各部族聚合裂变的产物
C.西周的封邦建国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D.华夏文化体系具有共同性和继承性
8、学者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圏”,又叫做“最初的中国”。由此可见,中国早期文明( )
A.形成部落联盟 B.呈现多元一体 C.生产力发达 D.阶级分化明显
9、舞阳贾湖遗址发现有大量工具如骨锥、角锥、骨匕等,它们是挖掘野生植物块根的适手工具。这表明舞阳贾湖遗址( )
A.属于采集经济形态 B.农业生产发达
C.属于旧石器时代 D.出现私有制
10、杜佑《通典》记载:“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献,以妨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分八,凿井于中。”《左传·哀公元年》说到夏朝的少康逃奔有虞,有虞给他“有田一成有众一旅”(一井为一里,方十里为一成)。这反映了( )
A.黄帝时期阶级矛盾尖锐 B.井田制出现较早
C.黄帝时期建立了井田制 D.夏朝实行分封制
11、从中华文明的起源中至少可以看出三波浪潮,第一波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良渚、石家河文明为代表;第二波发生在中国北方,以红山、石昴、陶寺文明为代表; 第三波发生在中原,以二里头文明为代表。据此可知( )
A.当时文明已有早期国家特征 B.中华文明是当时最先进的文明
C.中华文明是多元融合的产物 D.三波文明浪潮间存在继承关系
12、周武王“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即纣之子武庚)治殷”,周成王封幼弟叔虞于唐地,派遣要员同往治理。这说明( )
A.中央集权官僚制深入地方封国 B.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必要条件
C.周天子可干预诸侯国内部事务 D.各诸侯的权力存在等级差别
13、西周初期编纂的一些资料中记载了夏朝末期夏人诅咒夏桀,期盼他早日灭亡,甚至不惜与其一同赴死;商朝末期商人诅咒纣王,盼望上天降威,收回纣王的大命。周人编纂这些资料( )
A.表明西周初期较注重民心向背 B.意在总结夏商成功统治经验
C.反映了西周重视夏商民众呼声 D.体现了夏商旧俗的影响深远
14、对上古文明的探索一直是衡量一个文明历史底蕴的重要指标。部分西方学者多年以来对中华文明的夏文化持怀疑态度。2020年,国家文物局决定实施“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项目,注重从源头上挖掘和考据中国文化。此项研究的主要目的( )
A.否定西方历史学家的观点 B.重塑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
C.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D.推动当今考古学科的创新
15、下图为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距今约5300年的牙雕蚕,根据蚕的整体造型以及头昂尾翘的绷紧“C”形姿态,专家推测古人雕刻的是一只处于吐丝阶段的家蚕。结合附近遗址发现的仰韶时期的丝绸来看,可以证明当时的中原地区( )
A.养蚕缫丝技术已领先于其他地区 B.动物驯化取得明显进步
C.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 D.社会等级秩序逐渐确立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周三族的起源、兴起、所在地域等皆不相同,但是商周两族,却认为他们的祖先的起源与兴起和所在的地域都是在大禹所奠定的疆域内,赞奉大禹所开拓的“禹绩”。 此外,“中国”之称,最早见于周初武王和成王之时,按照《说文》的解释,“夏,中国之人也”,是指认同为夏人和继承夏文化的人。这样,“夏”到西周已经发展为民族的名称。在西周,原属不同来源、不同部落集团的祖神,已纳入同出黄帝的谱系之中,这便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经济、文化方面,夏商周本来比较接近,都以农业为主,其先民都以粟、 黍为主要农作物。青铜技术在夏代开始发达,商周达于鼎盛。文化方面殷墟甲骨文字与周原甲骨文字及商、周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同属一文字体系,都是汉字构字六种方法齐备的成熟文字,呈现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又一重要特征。
一一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依据材料一,概括夏商周三族交融的表现。
材料二 我国夏、商、西周三代因已经出现凌驾于社会各阶层之上的公共权力机构,而被学者划入文明社会的范畴。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制约,人们仍然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各种“族”的网络中;血缘组织与政治组织的架构相互支撑并往往是融为一体的;作为成熟国家标志的地域组织并没有建立,或者仅仅在周朝后期有些萌芽。因此,学者多称这一阶段的国家为“早期国家”,以与战国以后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上的国家区别开来。
一一沈长云《上古史探研》
依据材料二,概括早期国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符合早期国家特征的具体表现。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发现说明并非如此。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主。该文化于1936年首次在杭州附近的余杭县良渚镇发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良渚遗址,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2009年以后,在这片区域清理出稻田遗迹,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并探明良渚古城外围上游的11条水坝,与先期发现的长堤遗址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摘编自刘莉等《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
(1)据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的价值。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龙山文化时期,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龙山文化遗址还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D项正确;北京人尚未掌握制陶技术,排除A项;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排除B项;河姆渡文化遗址未发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排除C项。故选:D。
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距今约7000—5000年前”、“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文化距今距今约7000—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故D项正确;AB项位于黄河流域,C项位于东北地区,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D。
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距今约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和黍的最早起源地。原始农业耕种方式主要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翻土。原始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发展。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项。
4、答案:C
解析:材料中出现了城郭、象征权力的钺和斧之类的玉石兵器等,这些都是早期国家的象征,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国家,C项正确; ABD项表述错误,与主旨无关,可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除了随葬一些日用陶器之外,还有精制陶器和不少玉器”“没有葬具,随葬品也仅止几件日用陶器而已”可知,墓葬规格和随葬品呈现不同的规格,说明的当时出现贫富分化差距现象及私有制产生,C项正确;A项错在“普遍”,排除;当时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排除B项;进入阶级社会是在国家产生之后,排除D项。故选:C。
6、答案:B
解析: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华夏文化的发展特点。依据材料“共同体核心的一次次转移”,说明夏商周三代具有本质的共同性,而“孔子说,夏商周三代之间是‘相递损益’的关系”,体现了夏商周三代之间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可知,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
9、答案:A
解析:“挖掘野生植物块根”说明此时人们并未驯化农作物,仍采集野生植物果实。故选A项,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石器等工具的制作方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产品如何分配,无法得出D项,排除。
10、答案:B
解析:材料显示《通典》记载黄帝时期已设井田,《左传》记载夏朝有虞给少康土地,故体现了井田制出现时间较早,B项正确。黄帝时期中国尚未进入阶级社会,排除A项;《通典》记载内容存在主观性,不是一手史料,所以不能就此断定黄帝时期建立井田制,排除C项;“夏朝实行分封制”不是材料主旨,而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由材料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三波浪潮分布于不同的区域,且各具特色,最终汇聚为中华文明,故选C项;材料中强调的是文明起源的区域特色,并未提及早期国家的特征,排除A项;“最先进”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中并未提及其他地区的文明,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三波文明浪潮间存在继承关系”,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派遣要员同往治理”可知,周天子可以派人协助诸侯治理诸侯国,这说明周天子可以干预诸侯国内部事务,故选C项。周代尚未实行中央集权官僚制,故排除A项。由材料得不出B项结论。从材料中看不出各诸侯权力存在等级差别,故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西周初期编纂的资料是有关民心的,这表明周人希望借鉴夏、商末年忽视民众的教训,也表明西周初期重视民心向背,故A项正确。周人意在借鉴夏商教训,而不是成功的经验,排除B项;西周初期周人编纂这些资料的日的是维护统治,不是重视夏商民众呼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夏商旧俗的影响,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上古文明考古的现实意义。材料显示西方学者对我国夏文化持有怀疑态度,联系所学可知我国重视对夏文化的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历史研究来强化文化的认知和自信,C项正确;否定西方历史学家的观点与推动考古学科创新都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D两项;中国一直是文明古国,无须重塑,排除B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文明。C项正确,通过河南遗址出土酷似吐丝的家蚕牙雕以及附近遗址发现的仰韶时期的丝绸综合判断,当时中原地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没有比较无法得出中原养蚕缫丝技术领先其他地区,排除A项;养蚕不属于动物驯化,排除B项;社会等级秩序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D项。
16、答案:(1)夏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经有了共同的族称(夏,即中国),有了共同的地域观念、 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
(2)特点:血缘组织与政治组织的架构融为一体。表现: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周王将王畿以外的绝大部分地区分封给王族子弟,诸侯在国内实行再分封。宗法制下,周天子为大宗, 诸侯为小宗,诸侯国内诸侯为大宗,卿大夫为小宗,以此类推。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解析:
17、答案:(1)分布于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规模大,数量多;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2)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明的原有认识;为研究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解析:(1)据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据“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主”可得出分布于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据“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良渚遗址”可得出规模大,数量多;据“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可得出墓葬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据“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可知内涵丰富;据“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知影响深远。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的价值,据“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知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明的原有认识;据“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可知为研究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