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检测卷 (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检测卷 (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6 19:3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1950年,美国主持成立“自由欧洲委员会有限公司”,拨出1 000万美元成立自由欧洲电台。在短短几年里建立了29个播送站,用16种语言广播宣传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美国此举意在(  )
A.推进实施马歇尔计划 B.抵制共产主义
C.缓和东西方紧张局势 D.加强国际交流
2.
如图为1987年发表的题为《和平留给你我的机会稍纵即逝》的时政漫画。漫画左边的跛脚鸭是美国总统里根,右边的跛脚鸭是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他们刚刚签署完《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戈尔巴乔夫头上出现一把匕首,持匕首的右臂所戴红色袖章上写着“老近卫军”。漫画旨在说明(  )
A.冷战背景下的和平具有脆弱性 B.苏联国内的保守势力反对改革
C.苏联战略收缩缓和了美苏关系 D.在核军备竞赛中美苏势均力敌
3.有学者说:“20世纪50~70年代初﹐朝鲜、印度支那既是两大阵营较量的场所,更是中美对抗的战场。70年代后,苏联与伊拉克、叙利亚等西亚地区国家缔结友好条约,与此同时,美国也加大了对西亚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干预。”据此推知,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冷战为各种力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B.冷战是美苏合作基础上的对抗
C.美苏中关系决定了亚洲冷战热点地区转移 D.冷战使美苏具备共同国家利益
4.1993年克林顿脱口而出说:“我想念冷战”。随后,有一位美国人也发出这样的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才能使它团结起来。”以上材料表明(  )
A.美国的综合国力还有待提高 B.冷战客观上产生了积极作用
C.战争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团结 D.美苏争霸美国处于优势地位
5.如图是冷战时期,苏联绘制的一幅政治讽刺漫画。图中口袋上的英文字母“HATO”意为“北约”。这幅漫画意在(  )
A.强调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B.鼓励西欧走向联合
C.揭露美国对盟友的真实意图
D.说明美国经济衰退
6.发达国家利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盘剥的表现是(  )
A.操纵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价格
B.制造地区冲突和局部动荡以期控制某些地区
C.以联合国的名义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控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压制落后地区
7.1966年,奇想乐队(THE KINKS)有首歌是这么唱的:“收税员夺走了我所有的钱,剩下我留在这座豪宅里,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那时生活更多的是阳光午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 B.英国政府干预经济导致财政困难
C.英国民众内心的迷茫与孤独 D.“新经济”推动了英国经济高速发展
8.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学者 关于冷战爆发的观点
时殷弘 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余伟民 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
徐蓝 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
A.美苏冷战开始于十月革命 B.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C.美苏对峙是冷战的主要表现 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9.1964年苏联政府做出决定:对重工业企业,国家只下达产量计划和盈利计划,其他经济指标由企业自行制定;轻工业企业的产量和计划由企业自行制定。当企业完成计划时,企业可以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  )
A.用市场手段调节经济发展 B.试图突破所有制结构模式
C.下放企业管理权给各地方 D.给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10.在20世纪30年代,家有汽车对于西欧的工人或者教师来说只是梦想。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轿车对于西欧普通家庭已经十分正常,再也不是财富的象征,此外,还有更多的家庭有了自己的电视机,更有许多人假日的时候全家一起驱车出外野营。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西欧(  )
A.工业生产能力领先全球 B.政府政策调整助推社会生活变化
C.民众社会地位日益平等 D.社会贫富分化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11.1965年,勃列日涅夫改革时,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赫鲁晓夫时期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这一变化,说明苏联改革(  )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桎梏 B.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理念
C.加强了企业经营的独立性 D.否定了赫鲁晓夫改革成果
12.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提出“两全”理论,即“全民国家”和“全民党”的理论,认为当时苏联社会阶级差别逐渐消失、“无产阶级民主正在变成全民的社会主义民主”等,该认识(  )
A.助长了个人崇拜和集权体制 B.为苏联改革提供科学指导
C.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 D.符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13.二战后,东欧国家纷纷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并从人民民主制度走向符合各自国情的民族道路。1989年,东欧国家先后开始向多元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过渡,中国学者称其为“东欧剧变”。下列有关东欧说法正确的是(  )
A.东欧社会主义政治模式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十月革命推动东欧各国全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C.东欧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D.东欧剧变的原因是一直完全机械照搬苏联模式
14.苏联第六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生产资料生产增加70%,消费品的生产增加大约60%。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批准了国民经济的七年计划,提出要在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进一步大力发展一切经济部门,不断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表明当时苏共(  )
A.试图改变经济建设中的盲目性 B.致力消除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
C.在新形势下持续调整工作重心 D.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根本性突破
15.如表为苏联20世纪50年代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总产量 生荒地的产量 其他地区的产量
1953 82.5 26.9 55.6
1954 85.6 37.3 48.3
1955 106.8 47.7 59.1
1956 127.6 63.3 64.3
1957 105.0 38.1 66.9
1958 141.2 58.4 82.8
A.苏联的农工业实现协调发展 B.政策调整引发粮食产量变化
C.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业产量 D.破除了对斯大林模式的迷信
16.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纷纷建立单项商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组织,加强相互间的经济合作,努力提高出口中的制成品比重。由此可知,这一举措是为了(  )
①摆脱殖民统治 ②发展民族经济 ③调整产业结构 ④改善南北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如图是学者彭树智先生的《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著作中,“世界历史性变化”第五章部分目录的扫描件。观察这一目录可知,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的是(  )
第五章战后初期的世界历史性变化
一、亚洲
战争促发革命
印度重新发现了自己
印度尼西亚独立风云
缅甸的新生
西亚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
以色列的诞生
印支三国的浴血抗战
A.缓和与动荡并存的世界局势 B.一战后亚洲殖民运动兴起
C.世界性反殖民主义运动爆发 D.二战后亚洲殖民体系崩溃
18.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非拉地区摆脱了长期的殖民统治,普遍建立了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民族文化得以发展。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民族文化完全排除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 B.完全照搬西方的思想文化来指导现代化建设
C.新兴的民族文化具有单一性的特征 D.形成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19.1944~1985年,世界上共有96个国家获得了独立。“欧洲人在海外取得了那么多非凡的胜利和成就之后,到20世纪中叶似乎又退回到500年前他们曾从那里向外扩张的欧亚半岛上去了。”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①欧洲国家调整对外政策 ②第三次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③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④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迅速崩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摆脱英国的殖民控制,西方学者称之为“非殖民化”。认为英国的“殖民撤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的,是其明智的殖民主义政策的目标和结果。该观点(  )
A.抹杀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威力 B.否定了西方殖民侵略的丑恶历史
C.揭示了“非殖民化”的真实成因 D.贬低了宗主国放弃殖民的主动性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5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进入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从1926年到1940年。这个时期,苏联一方面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
材料三 (斯大林时期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表现和特点。(6分)
(3)材料三中的“西方经济的崩溃”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当“西方经济的崩溃”蔓延时,苏联为什么没有受到较大冲击?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模仿”指的是什么?(12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欧洲也就和德国一样被冷战一分为二。——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斗争而不兵戎相见。……冷战使美国在世界政治的多个重大问题领域和多个重要地理区域,形成了显著的美国霸权。同时,美国在战后初期宽待德国和日本,助其复兴,以后又长期在安全、贸易和金融方面予以照顾和特殊优惠,从而有力地帮助了它们成为世界一流经济强国,或者说成为美国比较强劲的经济竞争对手。——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
机理、特征和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权力关系再调整”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美苏“行动和反行动”的主要特点。(12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冷战与美国霸权”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6分)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二战后初期,美国借“自由欧洲委员会有限公司”名义,在欧洲大肆宣传西方价值观,以抵制共产主义运动,这是冷战在文化领域的表现,故选B项,排除C项;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领域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文化对抗不利于国际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1987年正值美苏冷战时期,美苏通过签订《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希望以此寻求暂时的平衡,戈尔巴乔夫头上悬着的匕首暗示这种暂时的一致并不稳定,美苏意识形态的对立始终存在,说明冷战背景下和平关系并不稳定,A项正确;材料中美苏签署条约不属于“改革”,排除B项;战略收缩指的是苏联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核军备;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改善关系,并放弃了70年代扩张所获得的势力范围,放弃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等内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80年代美苏对峙中苏联处于守势,并非势均力敌,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70年代初,东西方对抗的热点地区在东亚,一方面是美国不计代价地投入大量兵力,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另一方面是中国义无反顾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改善,两大阵营争夺的场所逐渐集中到了西亚地区,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B、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克林顿和另一个美国人,都表达了对“冷战”的思念和肯定,其原因是外在的压力可以促进内部的团结和发展,这说明冷战客观上产生了积极作用,B项正确;美国综合国力是否提高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冷战不是战争,排除C项;1993年美苏争霸已结束,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漫画可以看出苏联认为美国控制了北约,所以漫画意在揭露美国对盟友的真实意图,C项正确;材料主要揭露美国对盟友的真实意图,与社会主义阵营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要揭露美国对盟友的真实意图,无法得出鼓励西欧走向联合,排除B项;美国经济衰退,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A
解析: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农产品和原料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利用这种“剪刀差”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7.答案:A
解析:根据“1966年”“收税员夺走了我所有的钱”“剩下我留在这座豪宅里,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等信息可知,此时是二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福利国家,但高福利是建立在高税收的基础上的,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二战后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A项正确;此时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并没有导致财政困难,排除B项;根据“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可知并不能说明英国民众内心的迷茫和孤独,排除C项;“新经济”出现在美国,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B
解析:由材料“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可知冷战的爆发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故选B项;1947年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排除A项;材料强调冷战的原因而非表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冷战爆发的原因而非影响,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国家只下达产量计划和盈利计划,其他经济指标由企业自行制定;轻工业企业的产量和计划由企业自行制定”等信息说明苏联政府给予了企业生产更大的自主权,D项正确;苏联政府对企业生产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并不是用市场手段调节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内容只能说明苏联企业生产自主权的扩大,不能说明苏联政府试图突破所有制结构,排除B项;是扩大了企业生产的自主权,而非下放企业管理权给各地方,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干预政策发展经济,西欧家庭轿车和电视机的出现说明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说明国家干预政策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即政府政策调整助推社会生活变化,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西欧工业生产能力领先全球,排除A项;民众社会地位日益平等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得以有效解决”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由赫鲁晓夫时期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政府的计划管理大大减少了,有利于加强了企业经营的独立性,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965年的改革没有利用资本主义因素,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排除B项;“由赫鲁晓夫时期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并不能说明是对赫鲁晓夫改革成果的否定,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认为当时苏联社会阶级差别逐渐消失”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只有生产力发达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才会出现阶级被消灭的场景,但是苏联的经济僵化,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生产力水平并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要求,因此赫鲁晓夫的理论超越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赫鲁晓夫加强了国家对自己的个人崇拜,排除A项;赫鲁晓夫的理论是错误的,不符合苏联国情的,排除B项;赫鲁晓夫的理论超越了苏联的生产力水平,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C
解析:本题涉及的知识点为东欧剧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产生了哥穆尔卡的“波兰道路”和卡达尔的“匈牙利道路”,它们同“南斯拉夫试验”一起被人们认为是战后东欧改革的高潮,也都为社会主义政治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C项正确;东欧的社会主义模式发生改变,排除A项;十月革命未推动东欧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排除B项;东欧国家发生剧变不是因为一直完全机械照搬苏联模式,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59年”可知这一时期处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材料提出要在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进一步大力发展一切经济部门,不断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知苏共二十一大更加强调生活物资生产,致力消除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B项正确;苏联这一时期经济建设没有出现盲目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调整工作重心,排除C项;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根本性突破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得出,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粮食产量有所增加,这主要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效,其改革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B项正确;苏联工农业并没有协调发展,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不利于提高农业产量,排除C项;D项与农业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纷纷建立单项商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组织,加强相互间的经济合作,努力提高出口中的制成品比重,主要是为了发展民族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②③正确;材料强调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方面调整政策,已经是在摆脱殖民统治之后,①错误;南北关系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与信息无关,④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答案:D
解析:二战后,英法美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大减,无力维持殖民统治,殖民体系崩溃,与材料中“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相符,D项正确;缓和与动荡并存的世界局势是两极格局解体后,与材料中“战后初期”不符,排除A项;“民族独立运动”是反殖民运动,而非殖民运动,排除B项;都是在亚洲,不是世界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8.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亚非拉地区取得独立后,一方面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建立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D项正确;亚非拉地区取得独立后仍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非完全排除,排除A项;亚非拉地区取得独立后,一方面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建立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并非完全照搬西方的思想文化,排除B项;亚非拉地区独立后形成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并不具有单一性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1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4~1985年,96个国家获得独立,原有的由列强建立的殖民体系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因而欧洲殖民体系迅速崩溃,这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同时也意味着这一时期世界政治格局在发生变化,②③④正确;材料并未反映欧洲国家调整对外政策,①错误;②③④正确,①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0.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该观点认为“非殖民化”是英国政府的殖民政策调整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促进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这些地区摆脱西方的殖民控制而获得独立。因此“非殖民化”不仅仅是西方国家政策调整的结果,还是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因此材料中的观点抹杀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威力,A项正确;材料观点是在分析“非殖民化”的原因,没有体现出“否定了西方殖民侵略的丑恶历史”,排除B项;二战后出现的“非殖民化”的根本原因是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是在肯定宗主国放弃殖民的主动性,而非贬低,排除D项。故选A项。
21.答案:(1)“新”:适当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2)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特点:经济方面,所有制形式为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策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
(3)历史事件: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原因:苏联经济自成一体,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模仿: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国家宏观调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苏联(俄)各时期的经济政策及其产生的影响。第(1)(2)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较易回答。第(3)题考查学生宏观上把握全球经济发展状况的能力。
22.答案:(1)原因: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冲突。
特点:军事对峙但不付诸战争;政治对抗但保持和平共处;经济割据并形成两大对抗市场。
(2)[示例]观点:美苏冷战使美国确立世界霸权,但其霸权地位也受到部分削弱。
论述:冷战使美国确立世界霸权。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为世界经济霸主;通过操纵联合国、推行杜鲁门主义,确立政治霸权;建立并控制北约,成为军事霸主。
美国霸权地位受到部分削弱。美苏长期对抗,也消耗了美国的实力,动摇了霸主地位;美国扶持德国和日本复兴,日本和西欧的崛起冲击美国经济和政治霸权地位;冷战背景下的局部战争拖累了美国,削弱了其霸权地位。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和“冷战”的原因分析;第二小问,结合两极格局的特点,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归纳特点。(2)关于冷战与美国的霸权,可以结合战后世界格局的特征来提炼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