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一、单选题
1.19世纪,英国议会相继出台《1848年卫生法》《1855年疾病预防法》《1858年医疗法》《1875年公共卫生法》,并对居民供水、污物处理、医院管理、地方防疫等方面做出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 )
A.控制了疫情的爆发和扩散 B.促进健康意识的普遍提升
C.体现政府重视疫病的研究 D.有效推动防疫体系的建立
2.1892年7月15日-8月24日,德国不来梅参议院连续采取一系列防疫措施,如建立霍乱专门医院,向市民宣传霍乱预防知识,关闭市场和舞会等,霍乱基本没有给不来梅带来冲击;德国汉堡市政当局则拒绝公开承认汉堡爆发了霍乱,最终共有16944例霍乱病例,死亡8594 人。这反映了( )
A.帝国防疫制度有待完善 B.两地疫情程度不同
C.州政府权力高于联邦政府 D.疫情造成巨大损失
3.《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材料认为《黄帝内经》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
4.1952年,全国卫生会议确定“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四项原则。这些原则的提出
A.导致医疗卫生领域出现“左”倾 B.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C.确立了医疗卫生的统一管理制度 D.适应了资金缺乏人才不足的国情
5.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
A.卫生防疫系统的全面建立 B.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C.新中国政权获得民众认同 D.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6.18世纪末英国传统的治安体制下,郡、市一级的治安法官及其领导下的教区治安员由各教区成员轮流担任,任期一年。由于杂役繁多,经常有人通过找人代替等方式承担这一职务。民间社会也开始出现一些以赚取钱财为目的的“捉贼者”,专门帮助人们追回赃物或缉拿凶犯。这一体制( )
A.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难以适应工业化社会的需求
C.有利于英国自治制度的形成 D.利于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7.下图为晚清时期在华的外国航运比例图
据此可知
A.英国控制了中国航运业 B.中国民族航运业长期受到压制
C.美国在华经济实力下降 D.列强在中国的航运业中占主导
8.1960~1992年的三十多年间,世界人口平均寿命从53.2岁增加到65.6岁,增加了12岁多。其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平均寿命从46.2岁增长到63.2岁,增加了17岁。影响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变化的因素有( )
①经济发展水平 ②医疗卫生水平 ③民族、种族差异 ④国内外战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14世纪时,黑死病传到欧洲并肆虐欧洲全境。多数欧洲人认为,这场瘟疫是上帝对人类原罪的惩罚。为了获得上帝的原谅,成群结队的男男女女,辗转于城镇之间,用鞭子狠狠地相互抽打,以求洗清自己的罪责,这就是鞭笞运动。这说明,当时( )
A.基督教会权威逐渐加强 B.传统人文主义潜滋暗长
C.瘟疫横行导致道德败坏 D.神学守旧思想占据主流
10.某医学名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其中有关妇科、儿科、内科、针灸孔穴主治等的论述,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该医学名著是( )
A.《唐本草》 B.《千金方》
C.《伤寒杂病论》 D.《本草纲目》
11.下表为近代以来英国颁布的一系列法律。
1875年 1866年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9年 1952年
《公共卫生法》 《环境卫生法》 《工业分布法》 《新城法》 《城乡规划法》 《国家公园和乡村通道法》 《城镇发展法》
据此可知,英国A.“城市病”问题的严重 B.政府对城市建设的重视
C.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D.城市化助推工业化发展
12.如表是建国初期到1992年国内交通发展情况表(部分),据如表可知,我国( )
建国初 1992年
公路里程铺有路面的 39.5% 87.7%
铁路复线(双线铁路)率 4% 25.5%
电气化铁路 无 占营运里程15.66%
水深1米以上的内河航道 32.9% 56%
A.已经建立起完善的运输体系 B.运网设施质量已大为改观
C.已经形成贯通全国的交通网 D.交通运输布局已得到优化
13.新中国成立后,培养了大量不脱离农业集体劳务、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到1975年全国已有150多万名。几乎每个生产大队都能拥有2名深受群众欢迎的“头戴草帽、身背药箱、一根银针、-把草药”的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的出现
A.有效的提高了国家整体医疗卫生水平
B.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在医疗领域的体现
C.极大满足了人民对医疗日益增长的需求
D.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医疗卫生事业的成果
14.20世纪6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农村医疗卫生改革,1965年毛泽东提出“医学教育要改革……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中去”,这就是著名的“六二六指示”。这一改革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上山下乡运动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C.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 D.解决农村医疗短缺问题
15.1817年出版的由邱嬉所著的《引痘略》,将英国的牛痘医术与中国传统的中医理论相结合,将上臂种痘部位定为手少阳三焦经的消泺、清冷渊二穴,并以经络脏腑理论作了诠释,促进种痘术在中国的推广。这反映了( )
A.中西方医学根出同源 B.中医药理论更为科学
C.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尊崇 D.中西医结合成为潮流
16.如表为秦汉时期治疗疫病的相关记载。这表明当时国家为救治疫病
措施 出处
被处以刑罚的人,如果得了麻风病,该如何论处?应送往麻风病人收容所。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平帝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疾疫者,腾空房舍,为置医药。 《汉书·平帝纪》
皇甫规讨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成悦。 《后汉书·皇甫规传》
A.发挥地方主导作用 B.建立了最早的救治机构
C.建立完备法律体系 D.重视采取隔离救治措施
二、材料分析题
17.疫情防控考验社会治理能力,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许多蛰伏的传染性疾病一度肆虐,鼠疫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血吸虫病遍及长江以南所有省份。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1950-1953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通过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全民政治运动,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卫生观念传播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的特点及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唐代到新中国初期疫病防治对我们当前疫情防控的借鉴价值。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31和1848年英国曾爆发了两次霍乱,当时正值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拥挤的住房、恶劣的卫生环境加剧了霍乱的流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改革者们认为,预防疾病要比遭受这些疾病带来的后果更划算,他们推动议会在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组建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卫生机构,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就此展开。
——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中叶英国霍乱与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叶英国公共卫生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D
2.A
3.B
4.D
5.C
6.B
7.B
8.C
9.D
10.B
11.B
12.B
13.D
14.C
15.C
16.D
17.(1)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促进卫生知识在民众中传播,提高民众的卫生健康意识;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近代化。
(2)特点:重视防治结合,以预防为主;建立国家防疫机制;开展政治动员,发动群众群防群治;重视传媒和防疫宣传。作用:有效防控了疫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民众对国家政权的政治认同。
(3)借鉴价值:政府承担主体责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提高民众健康意识。
18.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的发展;改善城市公共卫生状况和预防疫病的需要。意义:有利于解决城市公共卫生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公共管理水平;推动了人们的观念进步,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