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共产党宣言》中说道:“市场总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这说明引起工业革命的原因是( )
A.工场手工业的成熟 B.劳动力条件的充足
C.资本原始积累的增加 D.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扩大
2.1765年英国木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用于纺纱的珍妮机,1784年工人科特偶然发明了冶铁的搅炼法,1785年徒工出身的瓦特改良蒸汽机用于棉纺织生产。这反映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明( )
A.得益于世界市场的扩大 B.实现了机器取代手工生产
C.来自于生产经验的总结 D.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
3.受到14世纪的瘟疫、饥荒的影响,英国的人口在中世纪后期跌至了低谷。在直到18世纪中叶的300多年时间里,英国人口经历了长时间的缓慢增长,劳动力数量并不充裕,英国工人的工资相较欧洲大陆国家更高。这主要表明,英国( )
A.进行政治改革成为时代必然要求 B.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成为必然
C.急需通过殖民扩张扩大海外市场 D.研发先进的生产工具已势在必行
4.关于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有学者提出,工业革命表面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却是“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大变动问题。”他意在说明( )
A.多重因素促成工业革命 B.工业革命有一定偶然性
C.技术进步发挥决定作用 D.民主制度是主要的原因
5.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推动了历史发展,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
A.飞梭的发明 B.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C.水力纺纱厂的诞生 D.复动式蒸汽机的使用
6.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称为“发明时代”,这一时期的发明遍及各个领域,但冶铁技术和电力应用对城市的影响最大,美国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电力的国家。据此可知,美国( )
A.率先步入工业文明时代 B.积极开展新技术革命
C.对城市化发展最为关注 D.最早揭示了电的奥秘
7.某学者认为:与其把工业革命分成第一次与第二次,倒不如把其发展过程看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机械化和蒸汽机的发明与运用;第二阶段贯穿19世纪下半叶,科学与工业生产更加紧密的结合,二者间的延续性是如此的明显。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差异明显 B.第一次工业革命缺少科学的引领
C.两次工业革命应作为整体研究 D.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8.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影响来看,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 )
①生产力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②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大变革 ③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如图取自1842年英国议会关于矿山童工情况的汇报。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英国政府拟立法解决雇佣童工问题
B.无产阶级的苦难现状受到普遍关注
C.英国议会改革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D.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10.西方学者曾说:“在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挤满了人——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人们不自在地隐居在高大公寓的小房间内沉思或空想;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歌声的干扰。”材料旨在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机械化大生产日益普及
C.城市化进程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D.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
11.19世纪,一位英国人在书中写道:“棉制品价格愈来愈低,带给大部分人的利益难以评估……低阶层的人们现在也可以穿得整齐,甚至穿得华丽,就像上个时代的中上阶层一样。”这体现出当时英国( )
A.对外贸易引发价格革命 B.社会进步导致审美趋同
C.技术革新改善生活质量 D.经济发展调和阶级对立
12.如图是18~19世纪英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示意图(部分)这一时期英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
A.殖民帝国的建成加快人口流动
B.政府采取积极鼓励生育的政策
C.圈地运动使自然环境得到改善
D.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13.19世纪,英国的工人阶层需要学习和适应新的社会形态,需要用文化知识武装自己以适应社会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劳动者的需求,工人对教育及书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据此推断( )
A.工业革命提升了工人幸福感 B.工业革命推动文教事业发展
C.英国工人的政治觉悟在提升 D.英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14.读下表。这些事件的发生表明( )
事件名称 时间 国别 过程 结果
里昂工人起义 1834年 法国 起义工人在红旗上书写“不共和毋宁死”的口号 被镇压
宪章运动 1836年 英国 “伦敦工人协会”向议会呈送要求普选权的请愿书 协会被解散
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44年 德意志 从游行示威,发展为起义。最多时发展到3 000多人 被镇压
A.欧洲工人运动已实现了国际联合 B.早期工人运动从暴力捣毁机器开始
C.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具有直接推动作用
15.1890年,恩格斯给《萨克森工人报》写信道:“在理论上,我在这家报纸上看到的是歪曲得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他们)不顾一切现实条件进行斗争”“受过‘学院式教育’的人,应该向工人学习。”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马克思主义学说已经被社会所抛弃 B.恩格斯认可萨克森工人报的斗争方式
C.应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D.法国工人阶级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6.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剖析,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阐述此学说的著作是( )
A.《共产党宣言》 B.《法兰西内战》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7.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即便把所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都烧毁,这些书籍中包含的思想仍然会存在,而人民……仍然会按这种世界观来办事。”其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 )
A.指导了国际工人运动 B.已为各国政府接受 C.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 D.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8.《法兰西内战》写道:“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是全世界人民斗争的榜样。”这里的“榜样”是指( )
A.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 C.废除旧的国家机器 D.打击国内外反动势力
19.巴黎公社警察委员皮诺泰尔因贪污钱财,军事代表克吕泽烈因玩忽职守,根据群众的要求,均被撤销职务。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
A.践行“主权在民”理念 B.实行直接民主政治 C.赋予人民广泛的权利 D.重视团结工农群众
20.下表为不同学者对巴黎公社的看法。这说明( )
左派学者 一部阶级斗争的史诗,一场悲壮抗争的典范,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伟大历史事件。
右翼人士 那时的巴黎是煽动暴乱的温床,是红色革命者、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以及疯狂女人的家。这些妇女用汽油炸弹的投掷引起城市大火,令资产阶级毛骨悚然。
A.阶级立场影响历史评价 B.研究视角左右历史结论
C.时代不同导致观点差异 D.史学材料决定历史解释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世界贸易的发展不断推动世界从孤立走向整体,世界联系日益密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主要的环球贸易路线(1400~1800年)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后,新的商品开始在欧洲市场上出现。美洲的烟草、可可,中国的茶叶、瓷器,印度的蔗糖、香水,北亚和北美的毛皮,都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咖啡、大米、香料、布匹等的交易量也大增。欧洲人还取得了许多新的渔场、林场。由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舶来品还使一些新的工业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廉价金银的大量流入使欧洲人能够消费至少1/5的金银用于装饰,生产金银质的花边、布料、刺绣品、首饰,金银加工工业得到发展。……欧洲的各种商品,主要是手工业产品也大量倾销到东方沿海国家、东非、美洲,流入北亚。在商业利益的刺激下,三角贸易(奴隶贸易)也得到了发展。——摘编自萧国亮《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3%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
——根据(德)库钦斯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编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00~1800年期间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工业文明是人类签署的一份浮士德契约,机器如同一个潘多拉魔盒,将人们带到一个美妙的新世界。机器时代的人类已经彻底征服了自然,甚至这个“宇宙的孤儿”已经进入太空时代,但机器与技术也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中国学者李泽厚因此提出“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使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今日的文艺复兴是人需要从机器(科学机器和社会机器)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这解放不是通过社会革命,而是通过寻找人性。”——摘自杜君立《现代的历程》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人与机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答案:D
解析:由“市场总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可得,是由于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导致原有的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产生了工业革命,故选D项;题干大意是说工场手工业的成熟也不能满足扩大了的市场需求了,所以产生了工业革命,所以引起工业革命的原因不是工场手工业的成熟,而是市场扩大的迫切需求,排除A项;劳动力是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之一,但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B项;资本原始积累的增加也是工业革命出现的条件之一,但也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C项。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1765年英国木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用于纺纱的珍妮机,1784年工人科特偶然发明了冶铁的搅炼法,1785年徒工出身的瓦特改良蒸汽机用于棉纺织生产”,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成果多出自熟练工人的总结,故选C项;材料说的是成果的发明人,与世界市场扩大并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实现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才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直到18世纪中叶的30多年时间里,英国人口经历了长时间的缓慢增长,劳动力数量并不充裕,英国工人的工资相较欧洲大陆国家更高”这里体现了两个条件,一是资本积累足够,二是劳动力成本较高,这样对新技术的开发提出了时代的要求,故选D项;“在直到18世纪中叶的30多年时间里,英国人口经历了长时间的缓慢增长,劳动力数量并不充裕,英国工人的工资相较欧洲大陆国家更高”体现了成熟的政治体制,并没有出现大的矛盾,无需变革,排除A项;“劳动力数量并不充裕,英国工人的工资相较欧洲大陆国家更高”由于工资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有保障,排除B项;英国已经拥有广阔的市场,现在需要的是劳动效率,排除C项。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关于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大变动问题’”可知工业革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故选A项;据所学工业革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排除B项;据材料“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大变动问题”可知不仅是技术的问题,排除C项;据材料“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大变动问题”可知学者强调工业革命原因的多元性,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故选B项;飞梭不是机器,工业革命是从发明机器开始的,排除A项;水力纺纱厂的诞生是近代工厂的开端,而不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排除C项;复动式蒸汽机的使用使得工业革命的进程加快,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而不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由“发明遍及各个领域,但冶铁技术和电力应用对城市的影响最大,美国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电力的国家”可知,美国积极开展新技术革命,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故选B项;英国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而不是美国,排除A项;题干中的“发明时代”说明,美国最关注的是新科技发明和创造,城市化发展是关注科技发明的结果,排除C项;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最先揭示了电的奥秘,而不是美国,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二者间的延续性是如此的明显”可知,该学者强调两次工业革命是有联系的,应作为整体研究,故选C项;该学者注重的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连续性,而非差异性,排除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机器的发明,第二次体现出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缺少科学的引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该学者重在研究两次工业革命的连续性,而非是否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所引发的科技进步使得社会生产力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故①正确;两次工业革命使得工厂制和垄断组织先后出现,这意味着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故②正确;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使得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受到影响,更加丰富多彩,故③正确;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是科技进步带来的消极影响,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9.答案:D
解析:据材料“议会关于矿山童工情况的汇报”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童工问题十分突出,说明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故选D项;材料只是英国议会关于矿山童工情况的汇报,不涉及英国政府拟立法问题,排除A项;“普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既没有涉及议会改革,也无法得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排除C项。
10.答案:C
解析:据材料“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人们不自在地隐居在高大公寓的小房间内沉思或空想;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歌声的干扰”,可知城市化导致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环境恶化、噪音污染等问题,故选C项;世界市场强调世界各地联系的密切,而材料强调城市化的主要问题,排除A项;“普及”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城市化进程产生许多负面影响,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则是交通工具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英国的工业革命使技术革新,棉织品价格降低,低阶层的人们也可以穿得整齐、华丽,即技术革新改善生活质量,故选C项;价格革命表现为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改善了人们生活质量,不涉及审美问题,排除B项;工业革命促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产生,“调和”说法错误,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由材料时间信息可知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利于人口的自然增长,故选D项;英国的殖民帝国推动英国本土人口向外流动,且人口流动不会推动人口的自然增长,排除A项;材料强调人口自然增长的根本原因,政府鼓励只是促进因素,排除B项;圈地运动并不会使自然环境得到改善,排除C项。
13.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世纪,英国的工人阶层需要学习和适应新的社会形态,需要用文化知识武装自己以适应社会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劳动者的需求,工人对教育及书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学习文化成为工人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故选B项;工业革命加大了贫富差距,降低了工人的幸福感,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工人学习文化知识,与政治觉悟关系不大,排除C项;19世纪英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故选C项;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即第一国际,标志着欧洲工人运动实现了国际联合,排除A项;早期工人运动往往采取摧毁机器、破坏厂房和攻击企业主等暴力方式,但材料的方式是工人起义、罢工示威、递请愿书等,排除B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不顾一切现实条件进行斗争”“受过‘学院式教育’的人,应该向工人学习”可知,恩格斯主张马克思主义应从实际出发,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故选C项;“抛弃”说法错误,排除A项;《萨克森工人报》理论上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实践上脱离了现实条件,恩格斯不认可《萨克森工人报》的斗争方式,排除B项;法国工人阶级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与“不顾一切现实条件进行斗争”不符,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资本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阐明了剩余价值学说,故选D项;《共产党宣言》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并没有提到剩余价值学说,排除A项;《法兰西内战》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但并没有关于剩余价值学说的阐述,排除B项;《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但没有阐述剩余价值学说,排除C项。
17.答案:D
解析:据材料“把所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都烧毁,思想仍然会存在,人民会按这种世界观来办事”可知,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影响深远,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指导,排除A项;依所学,《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因此各国政府并未接受,排除B项;“把所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都烧毁,思想仍然会存在,人民会按这种世界观来办事”,材料中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而非强调马克思主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排除C项。
18.答案:A
解析:由“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并结合所学巴黎公社的相关史实可知,巴黎公社的榜样作用是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故选A项;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仅适用于巴黎公社革命,不会成为全世界人民斗争的榜样,排除B项;废除旧的国家机器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条件,所以建立新的无产阶级专政才是全世界人民学习的榜样,排除C项;打击国内外反动势力是巴黎公社的革命任务,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和基础,学习的榜样应该是通过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排除D项。
19.答案:A
解析:据材料“巴黎公社警察委员皮诺泰尔因贪污钱财,军事代表克吕泽烈因玩忽职守,根据群众的要求,均被撤销职务”,可知群众的意见对巴黎公社很重要,体现了“主权在民”理念,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群众要求对巴黎公社的作用,并不是直接民主,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群众的监督权,并没有其他广泛的权利,排除C项;巴黎公社并没有团结农民,排除D项。
20.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一部阶级斗争的史诗,一场悲壮抗争的典范”“那时的巴黎是煽动暴乱的温床”可知,左派人士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歌颂了巴黎公社运动的斗争精神,而右派人士代表着资产阶级和保守派人士的利益,将巴黎公社视为暴乱行为,故选A项;研究视角只能影响历史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左派和右翼人士对巴黎公社评价的具体时间,排除C项;历史解释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史学材料只是其中之一,排除D项。
21.答案:(1)特点:贸易路线多;交往范围广,建立起全球联系;商品种类多;交易数量大。
影响:在欧洲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奴隶贸易和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亚洲尤其是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交往和联系。
(2)变化:英国、法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下降,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上升。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英法技术更新缓慢,发展相对落后;19世纪中后期,美国等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德国技术革新成果显著。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图片一,1400~1800年人类的贸易路线几乎覆盖了全球各地,既有海路航线,又有陆路贸易,既有近程贸易,又有跨洋远程贸易,总体上呈现出贸易路线多、贸易联系广的特点;据材料二“美洲的烟草、可可,中国的茶叶、瓷器,印度的蔗糖、香水,北亚和北美的毛皮,都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可知当时亚非美地区的各种商品在全世界进行贸易,呈现出商品种类多的特点;据材料二“廉价金银的大量流入使欧洲人能够消费至少1/5的金银用于装饰”,可知当时商品贸易的数量极大。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新的商品开始在欧洲市场上出现”,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性的商业贸易逐步确立,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在欧洲引发了商业革命;据材料二“由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舶来品还使一些新的工业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可知全球贸易的发展为新兴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带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据材料二“廉价金银的大量流入使欧洲人能够消费至少1/5的金银用于装饰”,可知伴随着殖民扩张和掠夺导致大量贵重金属涌入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加速了封建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根据材料二“三角贸易(奴隶贸易)也得到了发展”,可知美洲劳动力的缺乏引起了欧非美之间的奴隶贸易兴起;据材料二“欧洲的各种商品,主要是手工业产品也大量倾销到东方沿海国家、东非、美洲,流入北亚”,可知伴随着欧亚贸易联系的不断加深,大量中国商品涌入欧洲,带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2)第一小问变化,据表格信息,1870~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呈现出英国、法国下降,美国比重上升的趋势。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英法作为老牌的殖民帝国拥有着广阔的殖民地,使英法过度依赖对殖民地的剥削而忽略了本国的技术创新,使英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相比美德呈现出技术更新放缓的趋势,同时美国南北战争统一了国内市场,为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美国和德国属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缺乏殖民地迫使美德不得不重视对本国的技术创新,最终美德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超越了英法。
22.答案:论题:机器发明极大地解放了人力,但也异化了人的生活。
阐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工业生产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生产,使人力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但在工厂制度下工人成为被钟表控制的工具,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冷漠,人性迷失,工人生活状况越来越差,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环境污染严重,疾病犯罪等社会问题越来越多。
解析:据材料“机器如同一个潘多拉魔盒,将人们带到一个美妙的新世界”“机器时代的人类已经彻底征服了自然,甚至这个‘宇宙的孤儿’已经进入太空时代”,可知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实现了科学技术的巨大飞跃,对人自身的解放更加彻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其中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摆脱了自然条件对机器大生产的限制,机械动力取代了人力,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效率更高,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和智能化时代,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更加强烈。但是“人需要从机器(科学机器和社会机器)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在机器生产的时代里,人类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在工厂制下,人类只能循环往复地进行生产运动,阶级剥削导致的贫富分化使功利化的社会关系缺乏人性的温暖,环境污染和社会秩序动荡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