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 (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 (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6 19:5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末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从教材整体上看,《中外历史纲要(上)》的中国古代史部分,按照历史时序和时代特征,设计了4个单元和15个单课。在此,十分有必要从单元界面的通观视角,对这种布局和表述再做审视。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上述布局和表述,虽貌似常规,却内藏玄机。凝神细琢,不难发现,在单元标题中贯穿始终的两个关键词一一“多民族”和国家”(第四单元“中国版图的莫定”的内涵依然是“多民族和“国家”)。这不仅与课程标准高度契合,而且进一步影显了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想。这也从长时段和单元界面,为我们确定“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的核心知识和核心目标提供了重要遵循。 从单元结构上看,本单元的内容主旨都应该聚焦于中华文明起源后,国家形态和治理体系的演变这一核心话语之下。进一步说,就是从“早期国家”形态及其国家治理模式(尚未完全打破“血缘关系的纽带”),向“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及其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纵观第一单元4课内容,第1课的重心是“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完善:第2课的重心是“早期国家”的解体与新的国家形态与治理模式的解化:第3课的重心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与中央集权体制的首创与奠基:第4课的重心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与中央集权体制的再建与巩固。 本课的重中之重,无疑应该定格于“大一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央集权治理体系的首创。在这个主轴之下,核心内容就应该“掘井及泉”(如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度);相关内容就应该“路转峰回”(如文字、货币、度量衡):外围内容就应该“节略从简”(如农民起义、楚汉战争):甚至有些已知知识就应该“速写扫描(如初中已知道的常识或故事)。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三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学生还未系统全面的学习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知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与初中相比,也会在知识深度和广度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 高一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思维和理解方式还停留在初中那种全面接受老师观点灌输的模式,缺乏发现问题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一学生正处于十五六岁的阶段,心智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部分学生由于在从前的学习中对老师和家长的依赖性太重,思想不够活跃,面对问题很难有自己的思考。面对新知识,更习惯于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探索。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掌握秦朝统一的过程与时间,知道从战国到秦朝的这一社会转型过渡期的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搜集历史上有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历史解释:根据相关史料和所学知识,能进行独立的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作用,逐步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难点 秦王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PPT展示: 回顾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建立与完善、春秋战国时期对旧秩序的破坏和新秩序的建立。并提问为什么是秦朝一统天下,引入本课。 聆听教师的讲述 通过展示图片并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且引入本课的内容
一·秦为何统一 (一)秦统一的原因 1、“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战国时代,秦国又兼并了巴蜀地区,四川盆地成为了第二个“天府之国”。战国后期,秦国又在关中、巴蜀修建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使得秦国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陇西地区也是秦国的大后方。秦国在击败了犬戎、义渠之后,就得到了陇西地区,这里的马匹成为了秦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战国后期,秦国利用陇西地区的优质马匹装备了精良的骑兵。 2、受封较晚,宗法制不发达,昏君少;贵族实力不强大,可以广纳贤才 材料一:根据林剑鸣先生的研究,自秦襄公建国(前778年--前776年在位)至秦穆公(前659年--前621年在位)共九代君王,兄终弟及着三人,以次子立者一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盛者一人,而真正以长子身份即位的仅有武公、宣公二人。穆公之后,秦国君位继承,亦无定制。......秦国传位的原则是“嫡子生,不以名,令于四境,择勇猛者立之” 材料二:宋人洪迈也曾把六国和秦国的用相情况作过对比:“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然、范雕,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 秦国尚功利的文化传统,以及变法的彻底性 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文化传统,制定了以奖励耕战、富国强兵为核心的改革措施。由于这些措施和秦文化观念非常一致,从而使它的改革阻力相对较小,改革措施能够深入持久地推行下去。 ---王绍东《轮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各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二)秦统一的过程 播放PPT,简单了解。 学生看地图和材料解答问题。 学生从课本中找出答案 学生观看PPT,生动形象 提供地图和史料,使学生处于当时的时空条件下分析问题,这样印象更加深刻。
二、秦如何管理 (一)创建皇帝制度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印称“玺”。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与上。上至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 (二)巩固中央集权 (三)推行郡县制 王绾李斯之争,秦始皇最终采纳了里斯的建议,废分封,行郡县。 其他措施 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统一文字(小篆);统一货币(秦半两)、度量衡;制定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密不可分,凡是专制主义皇权加强的时候,往往也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的时候。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强弱并不是正比例同步发展的关系。专制独裁的强化,必然导致权力过度集中,从而破坏中央与地方的正常关系,最终反而削弱中央集权,以至于亡国。 “专制”就是独裁,“专制主义”是指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个人或极少数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君主与臣民的关系。凡是实行专制主义制度的地方,不仅权力由个人或极少数人独揽,而且整个统治表现得极其专横残暴。 “中央集权”则是要从政体层面理解,是指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它体现的是中央同地方的关系。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历史功绩: ①结束分裂,天下归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②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增强了华夏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③推动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加强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为后世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历史局限: ①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严刑酷法,压迫人民,激化阶级矛盾,导致了秦的短命; ②国家和民族认同不够深入。
三、秦为何速亡 (一)秦的暴政 统一后的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他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以求长生不老,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加上开拓边疆和筑长城,修驰道、直道等工程,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法刑法严苛,史称“赭衣塞途,囹圄成市,天下愁怨”,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持不同政见的士人的残酷镇压,造成了文化上的巨大损失。通过焚书坑儒,秦朝限制了儒生可阅读的书籍及可讨论的话题,加强了思想控制,是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社会和巩固封建统治的。但从发展的观点看,也摧毁了许多文化典籍,毁灭了许多宝贵的先秦文化,更嵌制了人民思想,不利于创新和发展,对后世造成恶劣的影响。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行途中死去,秦二世继位。他密织刑网,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尖锐化 都达到极点,人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 (二)秦的速亡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刘邦击败。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 于是乎,一个强大的秦王朝在统一中国仅仅 15 年之后就如同阿房宫一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了,秦的统治结束了。 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秦王朝灭亡后,反秦队伍中势力最大的两个军事集团——刘邦和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这场战争不再是农民起义战争,而是转变为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战争,也可以说由秦末割据战争转化为统一战争,是战国后期统一全国战争的延续。以项羽为首的楚军起初居于绝对优势,但由于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企图倒退至秦以前的割据时代,违背了统一的历史潮流,加之他刚愎自用,不能用人,残忍暴虐,将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兵败自杀。刘邦则顺应秦王朝以来的统一形势,加之他善于纳谏,知人善任,遂由劣势转为优势,最后打败项羽,取得了对全国的统治权。 教师补充背景知识,学生认真听讲
课堂小结 学生梳理秦建立到灭亡的时间轴,并列出思维导图 强化学生总结能力,加强学习记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