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标
1. 借助朗读,感知诗歌内容,了解中秋节传统文化
2. 通过自主学习,想象画面,体会月夜意境,感受诗人思亲之情
3. 抓取诗歌特点,品读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月夜意境,感受诗人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抓取诗歌特点,品读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字词知温暖,语言有温度。我们学习古诗,就要学会体味文字背后的情感。
二、新授
PPT: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师:来,先和你的同桌的学习伙伴一起读一读,找一找,看看在这两句诗里有哪些景,哪些色,哪些情。
生进行汇报
师:谁来说说 ,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物,会出现怎样地色彩,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第一处:地白
生:我看到了中庭的地面一片雪白,我觉得有一种凄凉的感觉。
师:怎样的月光能让地面一片雪白?
生:皎洁的月光,明亮的月光。
师:好,请你把月光加进去,把这幅画面说得更清晰一点。
生:皎洁的月光把中庭的地面照得一片雪白。
师:看到这样的地面,你能想起曾经学过的哪句诗吗?
超链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想象一下,月光如水,庭院的地面就像被雪、被霜铺满。周围什么也没有,只有寥寥几棵树的影子在与你作伴,站在这样的中庭,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清冷
师:请你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
第二处:树栖鸦
生:我还看到了乌鸦栖息在树上。
师:那既然是乌鸦栖息在树上,为什么写成了“树栖鸦”呢?
生:鸦栖树,重点是在树;树栖鸦,重点是在鸦。
超链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师:当月光非常明亮的时候,乌鸦以为是白天,很难定下神来休息。 而乌鸦一旦安息,说明此时已经月亮西沉,夜已经很深了。
师:诗中没有写人,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树栖鸦”不仅是三个字,它还是一种意境,让我们看到夜的寂静,鸦的寂静,和诗人的?
生:孤寂。
第三处:冷露
师:你还看到怎样的景物,怎样的色彩,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呢?
生:我看到了无声的露水,感受到了露水的冰凉,体会到了诗人内心的冰凉。
师:作者在夜里怎么能看见露水呢?
生:桂花上有露珠
师:除了看到露水,诗人还可能摸到露水。
师:夜深露中,这个“冷” 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寒意
师:露水带着寒意,打湿了桂花,打湿了诗人的衣衫,更打湿了诗人的一颗孤单寂寞的心啊。
第四处:湿桂花
师:你还看到怎样的景物,怎样的色彩,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呢?
生:我看到了淡黄色的桂花被露水打湿了,我感觉诗人很悲伤。
师:夜深露重,被打湿的可不单单只有桂花,诗人为什么一定要写“湿桂花“
师:诗人此刻在干嘛?
生:望月。
师:月亮有什么传说?
超链接:图片
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
师:同学们,在中国的古诗词里,有很多景物都被赋予了另外一种象征意义,我们在学习时,如果能记住这些象征义,能知道一些典故的含义,这对于我们体会诗人的情感是大有好处的。
三、总结
师:诗人望月,望出了月光如水,望出了乌鸦休憩,望出了冷露无声,望出了桂花飘香。这些景物都让我们体会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古诗前面两句这种借用景物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就叫做“借景抒情”。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地 鸦 露 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