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阿长与《山海经》课件(共11+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阿长与《山海经》课件(共11+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5 09:14:03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10.阿长与《山海经》
第二课时
温故知新
阅读下面三个片段,思考它们各写了什么内容,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片段一】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摘自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片段二】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摘自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片段三】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摘自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回忆中的视角 和 写作时的角度
任务四:反复品味视角之妙
在回忆阿长的这篇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与“童年的我”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任务四:反复品味视角之妙
童年的感受:幼年鲁迅的童真表达
批注:写出童年的“我”对一个喜欢谈论别人闲话的乡下女人的反感
批注:写出了年幼的“我”无法改变阿长的睡相,被阿长挤得热醒的无奈
任务四:反复品味视角之妙
批注:“磨难”“总算”等词写出了幼年的“我”被阿长逼着吃福橘的无奈,以及吃完福橘之后的解脱
批注:这些描写非常符合小孩子的认知特点,即思维简单、推理直接,写出了幼年的“我”在认识到自己是安全的之后的轻松,对阿长人身安全的放心,体现出幼年的“我”的天真可爱,读来令人莞尔
批注:写出了幼年的“我”在不能辨别故事真伪的情况下,对成年人特别是阿长所产生的信服与敬佩
童年的感受:幼年鲁迅的童真表达
任务四:反复品味视角之妙
批注:这里的“向来没有”“并非”“也”等词,写出幼年的“我”觉得阿长连字都不识得,不可能满足“我”对《山海经》的需求,觉得根本没必要向她说这件事的真实心理;“但既然”“也就”写出“我”对《山海经》的渴望之甚,连不识字的阿长也成了“我”的倾诉对象
批注:霹雳”“震悚”“赶紧”“略”“果然”等词写出了幼年的“我”在得到《山海经》时的震撼和喜悦,“新的敬意”写出了“我”对阿长由衷的敬意和感激
童年的感受:幼年鲁迅的童真表达
任务四:反复品味视角之妙
“写作时的回忆”:成年鲁迅的温情回忆
批注:这里的“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说得阔气一点”则是一种自我调侃。
批注:这里的“现在已经忘却了”“记得”等词,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已经忘却”“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表达了“成年的我”对阿长的愧疚。
任务四:反复品味视角之妙
“写作时的回忆”:成年鲁迅的温情回忆
批注:这里的“现在”“至今想起来”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表现了“成年的我”依然对阿长讲究的那些烦琐礼节的厌烦。
任务四:反复品味视角之妙
“写作时的回忆”:成年鲁迅的温情回忆
批注:这里的“到现在还在眼前”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表现了“成年的我”
非常清楚阿长为“我”买来的《山海经》印制粗糙,画像粗劣,但这样的《山海经》是“我”最初得
到的属于自己的书,是自己渴慕已久的书,是自己最心爱的“宝书”,是阿长费尽心力给“我”买来的书,让“我”无法忘却。对这件事的回忆饱含着“成年的我”对阿长深深的感激之情。
任务四:反复品味视角之妙
“写作时的回忆”:成年鲁迅的温情回忆
批注:写出了失掉《山海经》的遗憾。
批注:大概”“终于”“仅”“大约”等词语,抒发了作者对阿长的愧疚和同情;“仁厚黑暗的地母啊……”一句,抒发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充满了温情。
任务四:反复品味视角之妙
“写作时的回忆”:成年鲁迅的温情回忆
助读资料: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的“正人君子”的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则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政府的残暴,因而遭到当局的通缉,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朝花夕拾》是作者在1926-1927年期间陆续写成的,目的是想通过对往事的追忆,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到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
任务四:反复品味视角之妙
在回忆阿长的这篇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与“童年的我”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当时外界的黑暗让鲁迅先生感到压抑和悲哀,所以,从成年鲁迅的角度叙述事件,充溢着一种温情,这种温情有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有对阿长的愧疚与同情,也让鲁迅先生得以从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从温暖的回忆中汲取继续战斗的力量。
任务四:反复品味视角之妙
在文章中,“童年时的感受”和“写作时的回忆”有时又交织在一起,请找出一两处,品一品。
①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隐鼠是鲁迅儿时曾养过的一种拇指大的鼷鼠,鲁迅常把它放在书桌上,看它舔吃墨汁。后来这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阿长因突然受惊而一脚踏死了它,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而“我”却认为是阿长故意害死了自己的宠物。这里的“憎恶”“谋死”是大词小用,旨在夸张地体现儿童的心理,表达儿时的“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也包含了成年鲁迅对儿时的自己的一种调侃
任务四:反复品味视角之妙
在文章中,“童年时的感受”和“写作时的回忆”有时又交织在一起,请找出一两处,品一品。
②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伟大的神力”“特别的敬意”“深不可测”“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等词语,既写出了童年的“我”对阿长的崇拜,又包含着成年鲁迅对自己儿时感觉的一种调侃,更有对阿长讲长毛故事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荒诞的调侃
任务五:反思归纳
①利用线索来组织材料,能使文章成为有机整体。
②可根据中心和人物来安排材料详略。
③回忆性散文中常有两种叙述角度:回忆中、写作时。
④首先要熟读文章,再进行深度思考,才能把握文章的重点。(共11张PPT)
10.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任务一:阅读课文,梳理事件
熟读课文,说说写了关于阿长哪些事,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图。
阿长的身份和称呼
喜欢
切切察察
过分看管
让说吉利话,给我吃福橘
讲长毛的故事
买《山海经》
睡觉爱摆“大”字
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任务二:熟读课文,理清线索
作者写作散文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感,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本文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呢?请勾画出反映作者对阿长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
任务二:熟读课文,理清线索
作者写作散文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感,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本文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呢?请勾画出反映作者对阿长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
任务二:熟读课文,理清线索
作者写作散文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感,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本文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呢?请勾画出反映作者对阿长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
任务二:熟读课文,理清线索
作者写作散文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感,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本文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呢?请勾画出反映作者对阿长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
任务二:熟读课文,理清线索
作者写作散文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感,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本文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呢?请勾画出反映作者对阿长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
不大佩服
不耐烦
空前的敬意
憎恶
新的敬意
“朝花”时,我的情感
“夕时”时,我感激、怀念她!
任务三:合作探究,理清详略
本文围绕阿长写了多个事件,有褒有贬,作者对阿长的感情也经历了由不大喜欢、佩服到怀念感激的变化过程,使文章更加曲折,富有情致。尽管所选材料比较琐碎,但作者用情感线索巧妙地将这些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了。这么多事件,作者并不是平均用力,而是详略有致。
分组讨论:作者是如何安排材料详略的,为何要如此安排?
任务三:合作探究,理清详略
分组讨论:作者是如何安排材料详略的,为何要如此安排?
略写身份,相对详写称呼
略写
略写
略写
详写
略写
详写
详写
任务三:合作探究,理清详略
从本文材料的详略安排中,你发现多件事情的详略安排需遵循哪些原则?
①与中心关系密切的详写,有一定关系的略写。
②能凸显人物形象的详写,与人物形象有一定关系的略写。
③略写是对详写的补充,可使内容更丰富,使人物更丰满。
④一般来说,详写旨在凸显事件的深度,略写旨在突出事件的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