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回顾本课中相关句段,感悟表现李大钊精神品质的描写方法,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教育。
2、由读到写,学会迁移,练习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片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以致用,练习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片段。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运用直接描写和对比反衬描写人物,细化指导方法,让学生限时写出片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作者没有用一个伟大的字眼,却为我们塑造了革命先烈李大钊在民族危难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忠于革命、从容赴死的英雄形象。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呢? 我们来总结一下。
板贴:人物精神品质
二、总结课文的写作方法
(一)课件出示语段:
1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
2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3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提问:这些都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从而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板贴:直接描写:言行、神态、外貌)
(二)课件出示语段:
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的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提问:在写父亲的同时花了更多笔墨写敌人的凶狠残暴,这种写法叫什么?有什么作用?更加衬托父亲的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学生回答后,板贴:对比反衬 )
(三)指板书,总结: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在叙述的过程中运用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同时运用对比手法,客观、立体地塑造了一位英雄父亲的形象。
三、读写结合,运用方法
过渡:那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来写另一个英雄人物。他就是“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请大家认真看视频,了解他的英雄故事。
1、播放1段关于整个故事介绍的视频。(此处恰当利用技术呈现教学内容,播放从网上下载并剪辑的视频,短短的1分47秒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祁团长的英雄故事,如身临其境般感受紧张危险的中印冲突事件,祁团长的英雄行为不用多说,学生自然能强烈感受到,胜过枯燥的语言介绍。)
2、交流感受:同学们,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感受?视频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画面?
师:祁发宝团长身先士卒、临危不惧、用生命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的英雄行为确实令人肃然起敬。特别是他张开双臂阻拦外军的动作更是震撼了国人。让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这个令人震撼的瞬间吧。
3、播放祁团长张开双臂阻拦外军的视频15秒。(此处对应能力点3:使用剪辑软件对视频进行加工,短短15秒的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外军进犯的动作、气焰、数量,将祁团长张开双臂阻拦外军的动作放大定格,并配上文字解说“祁发宝团长身先士卒、张开双臂,挡住来犯之敌,胸前是重围,身后是祖国,他和战友用生命捍卫守护,祖国山河寸土不让”,震撼人心。再次恰当利用技术解决问题,为下面的写作打下基础。)
3、创设写作情境:同学们,让我们用手中的笔写一写这个震撼瞬间,向英雄团长致敬吧!
4、指导写作:我们先来说一说怎么写。引导学生明确可以直接描写祁发宝的动作,对比写外军的动作、气焰、数量。(课件再次配静态的图片和必要的写作提示。)
四、学生写作,展示讲评
1、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发现有代表性的作品拍照,为传屏做好准备。
2、投屏学生作品,师生赏析。哪些地方写得好,用上了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哪些地方写得不够好,可以怎么改进。
(此处对应能力点5:技术支持的教学组织,利用希沃白板的移动授课功能,现场将学生的作品拍照上传,展示给全班同学,不仅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信心,而且可以点评讲解习作,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提高写作水平。)
五、结语下课
李大钊、祁发宝,两个跨越了时空的英雄,但不变的是他们的爱国情怀,都是心中时时装着国家,处处想着人民!没有这些英雄,就没有我们的岁月静好。让我们永远铭记英雄,传承红色基因,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结语升华主题,体现了思政主题与习作指导的完美结合,落实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板书设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直接描写 言行、外貌、神态
人物品质
对比反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