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生物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1. 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 转速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 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 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2. 下列关于种群及其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样方法只能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
B. 可以根据性别比例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常用五点取样法计数血球计数板中酵母菌的数量
D. 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型增长”,且K值逐渐增大
3. “蚂蚁森林”公益活动在荒漠化地区至今已经种植了约1亿棵树,其中包括梭梭树、沙棘、胡杨等。以前的沙漠,现在已是绿油油的一片。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物种组成不相同
B. 高矮不一的梭梭树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 随着活动的开展,该地区的演替速度不变
D. 荒漠生物群落物种少,不存在群落的季节性
4.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D.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5. 某桑基鱼塘中养殖有多种鱼,不同种类的鱼生活在鱼塘的不同水层,食性也有很明显的差异,其中生活在下层的一些鱼可以食用蚕沙(蚕的粪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决定不同种类鱼在鱼塘中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B. 蚕沙和鱼体内的碳元素都能以CO2的形式进入生产者体内
C. 蚕同化的能量通过蚕沙流动到鱼体内的部分约为10% 20%
D. 桑基鱼塘通过能量的多级利用来提高桑树对光能的利用率
6. 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b=h+c+d+e+f+i
B. 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
C. 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兔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甲
D. 通过圈养减少f可以提高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
7. 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思是:一候时,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二候时,蟋蟀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三候时,老鹰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温风吹拂属于物理信息,蟋蟀翅膀发声和老鹰鸣叫属于行为信息
B. 蟋蟀是分解者,老鹰是消费者,都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气温对蟋蟀和老鹰的影响,体现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 保护老鹰的根本措施是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8. 为验证“雌蛾能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某课外实践活动小组选用窗纱制成等大的小笼子若干,分为甲、乙、丙、丁4组,甲组不做处理,乙组小笼子里投放一定浓度的性外激素,丙组与丁组小笼子里各放2~3只未交尾的雌蛾,丁组小笼子再用可透气的遮光布包裹。将上述4组小笼子等距离放在农田的空地上,结果发现甲组没有吸引雄蛾,其他三组都吸引到了雄蛾。请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雌蛾分泌的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B. 实验中,与丙、丁组相比,甲组是空白对照组
C. 比较乙、丁两组实验结果能够说明雄蛾被吸引与雄蛾是否看见雌蛾无关
D. 对比甲、乙两组的实验结果,可说明性外激素可以吸引雄蛾
9. 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其中错误的是( )
A. 污水中含有大量富含N、P元素的有机物
B. 在A到B段水域, 细菌的迅速增加是溶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C. 在B到C段水域, 因为溶氧量的增加导致藻类的数量增加
D. 在C到D段水域,水体的污染情况已经大大减轻
10.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依据生态学原理分析,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 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减少人口数量即可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 先保证经济发展,才能更好地在今后治理环境,解决更多的环境问题
C.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
D. 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对自然资源、能源等的开发和利用
11. 具有“生物黄金”之称的红豆杉,是一种生长在我国云南、西藏、湖南等地的集观赏和药用于一身的世界珍稀树种,被列为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随着人们对红豆杉的掠夺性采伐,红豆杉野生资源日趋枯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人类活动是造成红豆杉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
B. 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红豆杉的基因进行保护
C. 保护红豆杉最好的方法是建立红豆杉植物园
D. 保护红豆杉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12. 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如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B. 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C. 用蛆蛹的排泄物作为有机肥还田,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有利于植物直接吸收其中的营养
D. 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仍可以正常运转
13. 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
B. 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
C. 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
D. 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参与腐乳发酵
14. 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酵母菌发酵酿制果酒,选择溴麝香草酚蓝水检测产生的酒精
B. 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
C. 腐乳制作主要利用毛霉等生物产生的脂肪酶和蛋白酶进行发酵
D. 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一直升高,发酵10天以上的泡菜不能食用
15. 人们常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作果醋、果酒、腐乳和酸奶等食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果酒和果醋发酵利用的微生物分别是酵母菌、醋酸杆菌
B. 制作腐乳主要是利用毛霉等微生物发酵产生的蛋白酶和脂肪酶
C. 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制成酸奶,其原因主要是抗生素能抑制乳酸菌的生长
D. 不宜摄入过量泡菜等腌制食品,因为含有致癌物亚硝酸盐
16. 发酵工程以其生产条件温和,原料来源丰富且价格低廉,产物专一,废弃物对环境污染小和容易处理等特点,在医药工业、食品工业、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关于发酵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发酵工程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
B. 发酵工程相比传统发酵技术,其获得的产品产量和质量明显提升
C. 利用发酵工程生产的微生物农药可以作为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
D. 以淀粉、纤维素的水解液等为原料,通过发酵工程可以从菌体中获取单细胞蛋白
17. 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常用好氧菌谷氨酸棒状杆菌利用图的发酵罐来大量生产味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酵中所使用的谷氨酸棒状杆菌菌种可从自然界筛选也可通过杂交育种获得
B. 为了保证发酵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图中发酵配料及发酵罐需经过严格的灭菌
C. 在发酵过程中,通过加料口取样,随时监测产物浓度和微生物数量
D. 发酵过程中需通入无菌空气,并通过搅拌使培养液与菌种充分接触后关闭通气口
18. 下图为酱油的制作流程,其中米曲霉发酵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使米曲霉充分生长繁殖,大量分泌制作酱油所需的蛋白酶、脂肪酶等,该过程需要提供营养物质、通入空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米曲霉发酵过程中,大豆中蛋白质可为米曲霉的生长提供氮源
B. 米曲霉分泌的酶可将大分子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有机物
C. 发酵池发酵阶段应密封进行,酵母菌与米曲霉对氧气需求相同
D. 发酵池中两种主要微生物产生的酒精、乳酸可以抑制杂菌生长
19. 豆豉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发酵豆制品,古称“幽菽”或“嗜”。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就能生产豆豉,西汉初年,其生产、消费已初具规模。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作豉》中也有相关记录。下面是豆豉制作的流程图,装坛放在室外日晒,每天搅拌两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前期发酵的目的是让霉菌产生相应的酶,营养更丰富
B. 传统方法制作豆豉,以混合菌种的液体发酵为主
C. 调味过程中添加盐可抑制杂菌生长,白酒和风味料只是调节口味
D. 装坛后日晒可为微生物提供能量,搅拌可为微生物提供氧气
20. 植物细胞工程包括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等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下列对这些操作或应用描述错误的是( )
A. 可用离心法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再生出细胞壁是融合成功的标志
B.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大量获得人参皂苷,且已投入规模化生产
C. 植物培养基中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般可以分为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和赤霉素类
D. 获取植物原生质体时,需在蔗糖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的缓冲液中进行,以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21. 植物细胞工程包括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等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下列对这些操作或应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可用离心、振动、电击等方法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
B.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去壁前,需对两种植物细胞进行灭菌处理,以防止杂菌污染
C. 植物培养基中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般可以分为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和赤霉素类
D. 获取植物原生质体时,需在与细胞液浓度相当的缓冲液中进行
22. 从基因型为Aa的绿色植物某器官中获取组织,显微观察如下图。下列对该图所示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若将X细胞离体培养成完整植株,此过程要涉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B. 若将Y细胞离体培养成幼苗后用秋水仙素处理,目的是使其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
C. X与Y两个细胞进行体细胞杂交,形成杂种细胞,发育成的杂种植株往往不可育
D. 如果X与Y细胞所含蛋白质种类有明显差异,其根本原因是信使RNA的不同
23. 治疗性克隆有希望最终解决供体器官的短缺和器官移植出现的排斥反应。下图表示治疗性克隆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图示过程利用了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体细胞融合技术
B. 图示过程实现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其优点是用上述方式获得的各种脏器组织细胞、神经细胞等进行移植降低了免疫排斥反应
C. ①过程的细胞学基础是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D. ①②过程需要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同时还需要在培养液中不断补充细胞所需ATP
24. 如图为杂交瘤细胞制备示意图。骨髓瘤细胞由于缺乏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在HAT筛选培养液中不能正常合成DNA,无法生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可用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细胞融合
B. 两两融合的细胞不一定能在HAT培养液中生长
C. 体细胞杂交技术可用于克隆动物和制备单克隆抗体
D. 细胞膜流动性是细胞融合的基础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 (12分)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________(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_____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血球计数板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________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包括___________。
26. (12分) 阅读以下几则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一:高原鼠兔是小型植食性动物,为青藏高原的特有种和关键种。它们成群结队大肆啃食牧草,不仅给当地畜牧业造成损失,也对高山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曾被视为草场退化的元凶。其洞穴本来是用来躲避严寒的气候和逃避肉食动物,却成为了许多小型鸟类和蜥蜴赖以生存的巢穴。
资料二:高原鼠兔占藏狐总食物来源的95%,藏狐能有效控制高原鼠兔的数量。因人类弃养的缘故,大量流浪藏獒流落高原,其体型庞大、性格凶猛、食性广,经常咬死藏狐。
资料三:为减少鼠兔对高原植被和草场造成的破坏,当地人曾在青藏高原的广大区域投放或喷洒有毒物质。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调查青藏高原某区域藏狐的种群密度,研究者在1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60只;第二次捕获50只,其中有标记的有15只,则该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只/公顷。藏狐的警惕性非常强,被捕捉过一次后再次被捕到的概率明显降低,那么这样估算出来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__________(填“偏小”“偏大”或“不变”)。
(3)住在鼠兔洞穴中的小鸟发现附近有鹰、雕等猛禽时,就会立刻扑扇翅膀并高声鸣叫,以此为鼠兔示警。小鸟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根据资料二分析,若藏狐体重增重1Kg,至少需要消耗鼠兔_________Kg。
(5)资料三提到的控制有害动物的方法叫_____________,其缺点是污染环境,因此最好采用_____________方法来控制高原鼠兔的数量。
27. (14分)硝基苯酚是工业污水中重要污染物,某研究小组欲从污水处理厂污泥中分离分解硝基苯酚的细菌。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为了筛选污泥中可分解硝基苯酚的细菌,所用的选择培养基只能以_________作为唯一碳源。配制培养基时除需提供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外,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特殊营养物质、___________的要求。
(2)纯化菌株时,可采用平板划线法进行接种。划线的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落,第二划线区域所划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他划线上有菌落。造成划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原因)
(3)若接种过程和培养过程均符合要求,结果却在培养基上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菌落(不考虑分解硝基苯酚的细菌存在多种变异类型),则产生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培养基的配制、接种及培养等过程的操作均规范无误,则这些细菌所利用的碳源可能是___________,其代谢类型(同化作用)是___________。
(4)若要对分解硝基苯酚的细菌菌落进行计数,接种时,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样品中大约含有的活菌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菌落数量统计时,要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可以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14分)通过细胞工程技术,利用甲、乙两种植物的各自优势(甲耐盐、乙高产),培育高产耐盐的杂种植株。请完善下列实验流程并回答问题。
(1)A是_______________酶,B是_______________,D是具有_______优良性状的幼芽。D长成的幼苗需要选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C形成植株的过程利用了_______________技术,形成愈伤组织需要经过_______过程,愈伤组织形成D需要经过_______过程。整个培养过程要在_______条件下进行。
(3)植物体细胞融合成功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目前植物体细胞杂交还存在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如_________,尽管如此,这项新技术在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还是震撼人心的。
(4)已知甲和乙植物分别为四倍体和二倍体,则“甲—乙植株”属于_______倍体植株。
答案和解析
1.B 【解析】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基数小而生长缓慢,A错误;
B、由图可知,转速150 r/min 时,可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B正确;
C、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应该采用抽样检测法,C错误;
D、无论培养初期还是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都是胞内,D错误。故选B。
2.C 【解析】A.样方法也可以调查活动范围比较小,活动能力比较弱的动物,如作物上的蚜虫,A错误;
B.可以根据种群的年龄组成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
C.计数血球计数板常见的是25×16这种格式,所以“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常采用五点取样法计数血球计数板中酵母菌的数量,计数时往往计四个角和中间这五个中格,C正确;
D.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没有K值,D错误。故选C。
3.A 【解析】A.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物种组成不相同,A正确;
B.梭梭树是一个种群,其高矮不一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错误;
D.荒漠生物群落物种少,仍然存在群落的季节性,D错误。
4.B 【解析】 A、沙丘、冰川、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B正确;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都有竞争现象,C错误;
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故选:B。
5.B 【解析】A.决定不同种类鱼在鱼塘中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A错误;
B.蚕沙和鱼体内的碳元素通过呼吸作用或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形成CO2,然后再以CO2的形式进入生产者体内,B正确;
C.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所以蚕沙中的能量并没有被蚕同化,C错误;
D.桑基鱼塘通过能量的多级利用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并没有改变桑树对光能的利用率,D错误。
6.D 【解析】A.由图可知,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b=h+c,A错误;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100%,B错误;
C.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兔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草的固定的太阳能中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即图中a,C错误;
D.通过圈养减少f(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可以提高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提高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D正确。故选D。
7.D 【解析】A.温风吹拂、蟋蟀翅膀发声和老鹰鸣叫涉及温度、声音, 都属于物理信息, A错误;
B. 蟋蟀和老鹰都属于消费者, 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B错误;
C.气温对蟋蟀和老鹰的影响,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C错误;
D.保护老鹰的根本措施是就地保护,通过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从而增加种群数量, D正确。
8.C 【解析】A.雌蛾分泌的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A正确;
B.实验中,与丙、丁组相比,甲组不做处理,是空白对照组,B正确;
C.乙组小笼子里投放一定浓度的性外激素,丙组与丁组小笼子里各放2~3只未交尾的雌蛾,应该比较丙、丁两组实验结果能够说明雄蛾被吸引与雄蛾是否看见雌蛾无关,C错误;
D.甲组不做处理,乙组小笼子里投放一定浓度的性外激素,对比甲、乙两组的实验结果,可说明性外激素可以吸引雄蛾,D正确。
9.C 【解析】A、污水注入后,铵等无机盐离子随后增加,说明污水中含有大量富含N、P元素的有机物,A正确;
B、在A到B段水域,细菌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导致溶氧量减少,B正确;
C、在B到C段水域,因为藻类的数量增加导致溶氧量的增加,C错误;
D、在C到D段水域,细菌数量、含碳有机物、NH4+等无机盐离子均恢复到污水注入以前,说明水体的污染情况已经大大减轻,D正确。
10.C 【解析】A.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但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除了与人口增长过快有关,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是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A错误;
B.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先破坏再治理的想法是不可取的,B错误;
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C正确;
D.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D错误。故选C。
11.C 【解析】A.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A正确;
B.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红豆杉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子库、植物基因库,B正确;
C.建立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是就地保护,C错误;
D.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D正确。
12.B 【解析】 A.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
B.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提高经济效益,B正确;
C.用蛆蛹粪便作有机肥还田,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但粪便中的有机物质需要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才能利于植物吸收其中的营养,C错误;
D.该生态系统中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就不能正常运转,D错误。 故选B。
13.B 【解析】A.乳酸菌是一种严格的厌氧菌,有氧气存在时,其发酵会受到抑制,因此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的过程中,应一直处于密闭状态,否则会导致发酵失败,A错误;
B.家庭制作果酒、果醋与腐乳过程中所用的菌种均来源于自然环境,有多种微生物参与发酵过程,因此均不是纯种发酵,B正确;
C.果醋制作过程中,醋酸菌可将葡萄糖氧化分解为醋酸,随着醋酸的积累溶液的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与酒精,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溶液的pH逐渐降低,因此果酒、果醋制作过程中溶液的pH都是逐渐降低,C错误;
D.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参与腐乳发酵,D错误。故选B。
14.C 【解析】A.用酵母菌发酵酿制果酒,选择溴麝香草酚蓝水检测产生的二氧化碳,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酒精,A错误;
B.乳酸菌是厌氧菌,因此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都要密封发酵,B错误;
C.腐乳制作主要利用毛霉等生物产生的脂肪酶和蛋白酶进行发酵,C正确;
D.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发酵10天以上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相对较低,可以食用,D错误。
15.D 【解析】A.果酒和果醋发酵利用的微生物分别是酵母菌、醋酸杆菌,A正确;
B.制作腐乳主要是利用毛霉等微生物发酵产生的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B正确;
C.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制成酸奶,其原因主要是抗生素能抑制乳酸菌的生长,C正确;
D.不宜摄入过量泡菜等腌制食品,因为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如摄入过量,会引起中毒乃至死亡,甚至还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致癌物亚硝胺, D错误。
16.D 【解析】A、发酵工程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A正确;
B、与传统发酵技术相比,发酵工程的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B正确;
C、微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农林害虫的。微生物农药作为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将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C正确;
D、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淀粉或纤维素的水解液,制糖工业的废液等为原料,通过发酵获得了大量的微生物菌体,即单细胞蛋白就是微生物菌体,D错误。故选D。
17.B 【解析】A、谷氨酸棒状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繁殖方式是无性繁殖,不能通过有性生殖繁殖,故无法通过杂交育种获得,A错误;
B、无菌技术是微生物发酵成功的关键,为了保证发酵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图中发酵配料及发酵罐需经过严格的灭菌,防止杂菌污染,B正确;
C、在发酵过程中,应通过放料口取样,随时监测产物浓度和微生物数量,而不能通过加料口取样,否则可能会导致杂菌污染,C错误;
D、由发酵过程分析可知,谷氨酸棒状杆菌属于好氧菌,在发酵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通入无菌空气,不能关闭通气口,D错误。故选:B。
18.C 【解析】A、大豆中的蛋白质含有N,可为米曲霉的生长提供氮源,A正确;
B、米曲霉发酵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使米曲霉充分生长繁殖,大量分泌制作酱油过程所需的酶类,这些酶中的蛋白酶、脂肪酶能分别将发酵池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成易于吸收、风味独特的成分,如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B正确;
C、米曲霉发酵过程需要提供营养物质、通入空气,由此可以判断米曲霉属于异养好氧型,而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生物,C错误;
D、发酵池中两种主要微生物产生的酒精具有抑制杂菌的作用,产生的乳酸会营造酸性环境,也可以抑制杂菌生长,D正确。故选C。
19.A 【解析】A.前期发酵的目的是让霉菌产生相应的酶,营养更丰富,A项正确;
B.传统发酵是以混合菌种的固体或半固体发酵为主,B项错误;
C.调味过程中添加盐、白酒和调味料均可起到抑制杂菌生长的目的,C项错误;
D.发酵生产豆豉 的相关微生物不能利用光能, D项错误。
20.D 【解析】A.人工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离心、振动、电激等)和化学法(聚乙二醇PEG),融合后的细胞再生出细胞壁是融合成功的标志,A正确;
B.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大量获得细胞代谢产物,如大量生产人参皂甙干粉,且已投入规模化生产,B正确;
C.植物培养基中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般可以分为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和赤霉素类,是人工调控组织培养的“魔术棒”,C正确;
D.获取植物原生质体时,应该在与细胞液浓度等渗的缓冲液中进行,避免细胞失水影响正常生命活动或实验操作,D错误。 故选D。
21.B 【解析】A.人工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离心、振动、电激等)和化学法(聚乙二醇PEG),A正确;
B.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去壁前,为了防止杂菌污染,进行该操作前需对甲、乙植物细胞进行消毒处理,B错误;
C.植物培养基中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般可以分为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和赤霉素类,是人工调控组织培养的“魔术棒”,C正确;
D.获取植物原生质体时,应该在与细胞液浓度等渗的缓冲液中进行,避免影响正常生命活动或实验操作,D正确。 故选B。
22.D 【解析】A.将X细胞离体培养成完整植株,为植物组培技术,需要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诱导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不需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壁,A错误。
B.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会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
C.X与Y两个细胞取自同一植物,进行体细胞杂交获得的杂种细胞基因型为AAaa,发育成的植株可育,C错误。
D.X与Y细胞所含蛋白质种类不同,是基因进行了选择性表达,转录的信使RNA不同,D正确。
故选D。
23.C 【解析】A.上述过程涉及到细胞核移植、动物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A错误;
B.上述过程涉及到核移植技术,体现了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B错误;
C.①过程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可分化成脏器组织干细胞、神经组织干细胞等,同时伴有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C正确;
D.①、②是细胞分裂分化过程,此过程中涉及到了DNA的自我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由细胞自身提供ATP,D错误。 故选C。
24.C 【解析】A.诱导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有:物理法(离心、振动、电刺激等)、化学法(聚乙二醇)和生物法(灭活病毒等),A正确;
B.两两融合的细胞有多种情况,可能是两个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所以两两融合的细胞并不是都能在HAT培养液中生长,B正确;
C.体细胞杂交技术是植物细胞工程的手段,克隆动物和制备单克隆抗体是动物细胞培养的应用,克隆动物的技术手段是细胞核移植,制备单克隆抗体运用的技术是动物细胞融合,C错误;
D.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细胞融合利用了细胞膜的这一特点,D正确。
25.(1)种群密度
(2)b ; ef ;变大
(3)抽样检测;1.21010;偏大
(4)代谢废物大量积累
26.(1)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
(2)200;偏大
(3)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4)4.75
(5)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27.(1)硝基苯酚;pH以及氧气
(2)①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 ②划线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
(3)培养基的配制不符合要求(或培养基中还含有其他有机碳源,其他合理答案亦可给分);空气中的CO2;自养型
(4)稀释涂布平板法;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
28.(1)纤维素酶和果胶 融合的原生质体 耐盐 有耐盐高产和耐盐不高产两种
(2)植物组织培养 脱分化 再分化 无菌
(3)再生出新的细胞壁 不能按照人的意愿表达两个亲本的性状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4)六
(4)“甲一乙植株"属于异源多倍体里面的异源六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