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6 09:0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游目聘怀且行且吟——《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理游踪、寻美景,感受雪域高原的奇美。
2.通过赏语言、辩观点,学习将景物与自身感受融为一体的写法。
3.通过关键句,悟哲思,领会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中华民族的敬仰。
【学习重点】
1.通过理游踪、寻美景,感受雪域高原的奇美。
2.通过赏语言、辩观点,学习将景物与自身感受融为一体的写法。
【学习难点】
1.通过赏语言、辩观点,学习将景物与自身感受融为一体的写法。2.通过关键句,悟哲思,领会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中华民族的敬仰。
【学习方法】
圈点批注法、活动推进法
【教学活动设计】
1.播放各拉丹冬冰体视频 教师引导:
一座冰山
一条长江
一席奇美的莹白
一浪奔涌的流水
一段行走的人生
一个伟大的民族
壮丽的画卷 激荡着灵魂
这奔腾不息的长江从哪里来?
乘着冬奥会的激情,今天让我们跟随书本旅行团,开启一场冰雪之旅,一起去探寻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希望同学们能从中获得崭新的人生体验!
【设计意图】用壮观的冰体视频,简短的小诗,提纲挈领、大笔勾勒出文章特点,点燃学生情思,辅之以活动导航,不着痕迹地创设了氛围,巧妙自然地激发学生的探寻热情。
2.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
学习目标,决定着一堂课的内容、结构,学习方法和教学组织的形式,出示目标进行导学,学生才能方向明确。
环节一:发现“值得”
活动一:画一张路线图,理清所至
1.学生交流各拉丹冬的意思——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
2.请同学们化身为“书本旅行团”导游员,默读课文,圈画出作者的行踪,用表格、思维导图、行踪路线图或旅游攻略的形式,进行行前指导。
【设计意图】根据文章的时空顺序,尤其是立足点的变化来梳理游踪,是学习游记的重要任务,通过梳理游踪,能让学生初步感知格拉丹冬的非常之观。将梳理活动任务化,让学习变得有趣、有味、有创造力。
预设1:交流路线图。
预设2:交流所做的旅游攻略。
示例:现在时间:2022.3,坐标:海拔接近6千米的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次的出行地点让我一听到名字就哆嗦了一下。听说,这个地方的温度常年极低,这里的气温,拿一杯滚烫的热水泼出来,瞬间就变成冰雾,所以这里有冰林冰窟,这里的一切都因为冰而变得神奇,住宿一定要准备牛毛帐篷。喝的嘛,是冰河里背回来的大冰块,这里海拔接近6千米,所以体质不好的同学,我建议你不要去,身体好的,为了以防万一,最好准备一个氧气罐。因为要拍遥远的雪上,所以变焦相机是必不可少的。
预设3:交流每个地点采用的交通方式,意在提醒同学们采用最佳的游览方式。
引导学生明确: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了写法。
过渡:有了同学们详尽的攻略准备,相信这场旅行路再难走,也会抵达。作者在第四段中也说:“各拉丹东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文中哪些美景让作者认为不虚此行?
活动二:拍一幅美景图,聚焦所见
请同学们化身为摄影师,跳读课文,找出相关写景句,并思考,如果只能拍摄一幅图片参加比赛,你会拍摄哪一幅?请说明拍摄理由及方法。
【设计意图】写景状物首先要把握景物的特征,抓住文眼“值得”,通过“我做摄影师”活动,巧妙搭设思维支架,在朗读品味中引导学生感悟景物特色以及理解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把握大笔勾勒、空灵飘逸的文字风格,从而抓住各拉丹冬的神韵。预
设:巨人雕塑图——(远观)高大雄伟、峭拔挺立、棱角分明、立体屏风冰山图——(近观)难以描摹、各种图案、随意变化冰雪庄园图——自成一体苍茫雪山图——(四顾)晶莹连绵、浩浩苍苍、意境辽阔(采用品析法,两个四字短语,简短有力,“统领”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各拉丹冬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从而领悟观察角度的变化和大笔涂抹的写意画风格)
动态风雪图——纷纷扬扬、无处不在
百变冰体图——(细看)光彩夺目、千姿百态、熠熠烁烁、琼瑶仙境、目不暇接
朗读指导:逗号和顿号以及大量短词堆叠在一起的朗读方法。
品析句子:精简的词语准确地写出冰体各式各样的形状,用长发披肩的比喻,形象描摹出大量冰垂挂的景象。
过渡:世之奇伟、瑰怪,常在于险远,在这里,俯首四顾皆风景,作者采用了远观、近观、四顾、细看甚至是半卧细察等多角度的景物描写方式,大自然的神秘、冰山的奇美,就这样徐徐展现在我们眼前。看来呀,这真是一场值得踏足的冰雪之旅。
环节二:不值得?
美景在左,感受在右,值得分享。可当马丽华把自己旅行中的感受发在了朋友圈后,有人回复了这样一条评论。
活动三:发一条朋友圈,体会所感
尊敬的马丽华:你文章中对自己身体痛苦的描写相当浪费笔墨,让文章显得冗杂,为了美景要付出这么沉重的代价,这是不值得的,也容易让追寻美景的人望而却步,建议删掉!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请同学们选择观点,再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身心感受的语句,进行一场辩论争霸赛。
正方观点:同意——认为不值得
反方观点:不同意——认为值得
【设计意图】“言必有据”是钱梦龙老师课堂中的一条引导主线,通过有效的驱动性活动,让学生的思考与文本挂钩,自由又不乏牵制,目标明确。在激荡的辩论中,让学生逐渐清晰作者将景物与自身感受融为一体的写法,也为下文对苦难美学的理解,对作者的值得的理解奠定基础。
交流预设:
正方1辩:不值得:文章中作者经受了太多的苦难。“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还有这里:“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我们可以对抗磨难,但我们不能主动去寻找痛苦。所以我方认为不值得。
反方1辩:这是一场旅行,高烧、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这些感受是此次旅行的真实情景,读来亲切可信。作者在这里看到了平时难得一见的壮观景色,那种浩浩苍苍、晶莹连绵,注意晶莹我们可能能见到,但连绵的晶莹以及千姿百态的冰体我们平时根本看不见,所以说这就是值得的。而且作者在第3段最后用了一个太空步进行比喻,这样幽默自嘲的方式写环境的严酷,作者应该只是想表达大自然的伟大,并没有觉得这些苦难算什么。正方2辩:可是,文中除了太空步,还有许多种走路方式,并不都是自嘲式的幽默啊。
反方2辩:第5段第三行中写道:人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身影是小小的。第6段第二行和第10段第6行中,人采用的姿势是爬行。11段第5行写道,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的发下,12段写滚。14段写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的砾石堆。作者真正感受到了人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表达了人类的敬畏之情。
师追问:仅仅是渺小么?渺小脆弱的是人的身体,那么他们的精神呢?——思考得出:身体越差,越要前行,表达了一种坚强乐观的精神
正方3辩:为了难得一见之景,稍微遭受点苦难没什么。可是,第九段作者说:“我要死了”保尔都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一个人的如果连生命都没有了,其他一切都是不存在的。
反方3辩:旅行中会遇到什么,我们无法提前预知。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获得对世界更丰富的感知。师追问:你能详细说一下作者所获得的丰富感知吗?
反方4辩:作者调动了多种感官,从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详细地描写了风声、雪粒、冰体。在冰窟里不觉得冷,反而感到温暖,这种感觉是真实的。我曾看过央视纪录片《冰雪查干湖》,在既没有门也没有热源的情况下,温度计仍显示室内比室外高4摄氏度,作者的感受真实而细腻,人只有在快死了时候,才能感觉都日常忽略的一些东西。
师:非常棒,你的博闻多识丰富了你对文章的理解。
正方5辩:我方还是认为不值得:同学们看12段最后,似乎衰竭,长眠于此。我们依然强调,生命是一切活动的前提,为一场旅行不值得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反方5辩:请注意读这句话的语气,作者说就长眠于此吧,吧,轻点读,语调上扬,其实表达的是作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那种坦然。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感知美景、获得共情时,用朋友圈评论让学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对作者身心感受的研读上,从而达“点”“面”结合的教学境界,并在转折中激起学生思辨,使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从而了解叙述中穿插所思所想、感觉越来越细致的游记写法,进一步理解历尽千辛的“值得”所在。
过渡:感谢这几位同学的唇枪舌战。我们清晰的认识到了在壮丽严酷的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脆弱的,但同时,人也是坚忍的,顽强的、乐观的。这些苦痛的描写让游记更加真实、更加可信,让敬畏之情更加浓烈,让作者对景物的体验更加细腻。
梳理总结写作手法:
大量描写身心感受的句子
让游记文章更加真实
让敬畏之情更加浓烈
让景物体验更加细腻
过渡:风物哲思两生辉,游记的主体内容一般是对景物风貌的描写,但表达的重点却是作者的情感与思想。美景在眼难以名状,感受在心思绪缥缈,怎样才能把邈远情思与所见景物融为一体呢?出示:
风物哲思两生辉,游记的主体内容一般是对景物风貌的描写,但表达的重点却是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怎样才能写出观景时的思绪?
出示,思考品析多次朗读语句: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加点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这样的句子本文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读课文,找出一个类似句子并品析。
预设:运用联想想象描写观景思绪描写的句子,共同赏析:端详着冰川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褶皱,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昆明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总结梳理:联想和想象能让:景物描写更加饱满,情感思绪更加渺远,景色与情感更加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品析描写观景思绪的典型语句、补充长联、列举常见古诗中的类似例子,三个层次,让学生真正体会中国古代文人写景中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时空转换、丰富观景时内心体验这一写作密码。过渡:这样的美景美情,值得我们用脚步去丈量。更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局限于眼前美景,当她在第二天挣扎着再入冰塔林时,她又有了新的发现。
环节三:作家的值得
活动四:交流一段背景,体会情缘
1.学生寻找作者新的发现,投影出示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这坚冰下的流水让你想到了什么?
2.交流作者知识。
3投影出示书评,理解作家的“值得”。
我始终认为,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要是有一百次机会让我选择,第一百零一次我仍然选择困难。—刘延《如风的马丽华》
4.出示说文解字白话版中对“值”“得”的解释。
【设计意图】用抓关键词法引导学生领悟到流水、长江、中华民族的关系,领悟到无限的生命力。通过交流背景知识、书评、说文解字,帮助学生把目光由自然、个体转向思考一段人生、一个民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情感,理解作者的值得。
过渡:说文解字中“值”引申为遇到、碰上。得,远行探索而有所获。徒步藏北,游目聘怀,在身体的苦痛中坚持心灵的行走,她成为西藏的歌者,在此过程中,她的生命也被这雪域高原成全。那这样的探索是一个人的孤独行走吗?
环节四:我们的值得
活动五:解读关键语句,理解意蕴
1.解读文章标题:?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2.解读关键语句: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设计意图】从众多探索者的行为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之伟大、人类之渺小,探索之不止,认识到探索中,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对自然那种有距离的敬畏之情,从而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天地大美中人的美。
结束篇
一场书本旅行
我们跋涉在神秘雪域
了解了一段人生
读懂了一种情结
认识了一个民族
获得了一股力量
天地大美人
在其中寻访自然
这只是一个开始
山川风物在天光下均有投影
而唯有映射于心灵的投影
方可超越时空拨动心弦
如果我们愿意把自己交付给自然
也许我们也可以循着
浩荡的宇宙
一路寻访到心灵
从而演绎出
万千种可能的未来
齐读: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开始演绎我们的故事,开始演绎中华民族的故事。顺势结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