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抓关键词句,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2、通过品析精彩语段,体会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于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难点在于理解小说语言凝炼含义深刻,培养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作者介绍”引入新课。逐条出示,让学生回答作者。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作家:他是中国顶级的儿童文学作家,他曾经荣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1991年,推出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1997年,出版长篇小说《草房子》,2005年,出版小说《青铜葵花》。
生:曹文轩。
师:曹文轩,一位深受大家喜爱的当代作家。小说《草房子》中有一位叫杜小康的孩子,由于特殊的原因,不得不开始了他的孤独之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和主人公杜小康进行一次零距离的旅行。
二、解题如何理解“旅”?
提示:离家在外,居留他地。
师:杜小康作为一个那么小的孩子,为什么会“离家在外”呢?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简单介绍)杜小康的父亲杜雍和一心想发大财,用积累下的财富买了一条运货的大船,用这些年赚的一大笔钱加上从别人那里贷了一笔款,去城里买了一大船既便宜又好的货,打算回家慢慢卖出去,赚更大的钱。但回家途中,他因过于兴奋,喝了点酒,加上扯足了风帆,在河弯处与一艘大拖驳船相撞,结果船毁了,货没了,人也因此病倒了。于是爱读书的杜小康被迫辍学,想法为父亲治病。当杜雍和能下床走路时,他又萌发了让“红门”重新焕发光彩的信心。这年春天,他又筹借了一笔钱,从鸭坊买下了 500只小鸭,想靠自己年轻时的放鸭经验东山再起,并且要求自己的独生子杜小康一起去遥远的芦荡放鸭子。
三、学习目标
1、通过抓关键词句,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2、通过品析精彩语段,体会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四、走进旅程
师:《孤独之旅》这篇文章就选自长篇小说有《草房子》。它给我们讲述了什么故事 课件展示:依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简要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提示:速读课文,注意文中体现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语。
生总结概括: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与父亲来到芦苇荡,过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杜小康在暴风雨之中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长大了。
五、体验旅程课件展示:
在杜小康的放鸭历程中,他的心理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提示:跳读课文,在文中标划能体现杜小康心理的词语。学生跳读课文,在文中标划相关词语。
例如:第 5段“茫然、恐惧”、21段“害怕、胆怯”、29段“单调”、33段“不可能回避孤独了”、48段“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此处学生回答时,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相关语句,品味重点词语。)学生总结:面对孤独,杜小康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害怕孤独——习惯孤独——坦然面对孤独——战胜孤独”。教师稍做总结后,引导学生归纳杜小康的人物形象。
学生归纳:勇敢、坚强、有责任感......
师总结: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教师引导归纳对题目的理解:在此我们是否对题目有进一步理解呢?孤独之旅?——远离家乡的放鸭历程,杜小康心灵成长的历程。
六、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 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
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语句:
1、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的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 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地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分析:面对眼前如“重山锁住”的芦苇地,杜小康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这也是一个少年所特有的心理。
3、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安静下来。
4、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分析:残酷的现实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驱赶孩子心头的恐惧之感。
5、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6、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分析:陌生环境的不适应被沉重的孤独的感觉所替代,害怕孤独,害怕心里的孤寂,可怎么也不能逃避这样的一个现实。
7、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分析:这时主人公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已能面对孤独,面对现实。
8、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9、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10、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分析:经过这一夜的风雨的考验,面对着眼前的一切,主人公已无法回避,在困境中他磨炼着自己的品行,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自然界的风雨,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总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七、讨论概括
请同学们说说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提示:有两方面含义:
1、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的环境;
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八、讨论分析
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
语句:
1、四周已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2、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困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3、这里的气味,倒是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4、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聚集在一起时,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小鸟正浮在水面上。
5、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6、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杜小康处于人生的三个阶段时作用是不同的。在主人公恐惧孤独时,更加衬托人物内心世界的无法排解的孤独。面对孤独时,把暴风雨的天气写得如此恶劣,也为人物在一夜之中能迅速成长起来,提供了一种可能,让人们不禁想到这自然界的风雨不也是人生中的风雨吗 再大再疯狂,只要你能勇于面对,努力抗争,什么样的“风雨”走不过去呢 雨后那明亮的月亮、明亮的无空也正是杜小康此时的心情,也如这月这天,明亮而清澈,他已磨炼了自己的意志,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长坚强了起来,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同时他也使环境不再那样单调而孤寂。
九、赏析语言
师:这篇小说之所以能受到我们的欢迎,除了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外,还有环境的渲染和烘托。课件展示:感受典型环境描写的美感与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典型的环境描写,并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指导学生可以从“修辞、感官、虚实,对人物或情节的作用”等方面分析。)
总结归纳示例:
第 21段“傍晚......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种环境给人极大的压力,一个“涌”字、一个“围”字足以烘托杜小康胆怯的心理。第 33段“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面对......,再面对这一缕炊烟。”景物不再那样显得死气沉沉、陌生,有了些灵性的东西。所以,杜小康的心“就不再忽然的恐慌起来”。
第 47段“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这样的景物当然会使杜小康心情轻松、愉悦,加上鸭又找到了,他欣慰,他显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重点分析“暴风雨到来时的环境描写”那一段。
品析“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教师适时点拨归纳:
渲染了暴风雨来临时的紧张气氛。能烘托杜小康找鸭的艰难,为下文杜小康的长大成熟作铺垫。
(引导学生在分析时随时朗读个别句子,品味重点语句或词语的作用。教师适时做归纳。)
让学生体会到:
这种环境还能为杜小康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使他变得勇敢、坚强。
课件展示:小说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环境、营造气氛、推动情节、表现心情、表现象征。
分析“杜小康发现鸭下蛋后的反应”:“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引导学生读出“激动、惊喜、兴奋”的心情。
师归纳:当杜小康激动地捧着还带着温热的鸭蛋时,眼中满含着对未来的希冀,那么未来的杜小康怎么样了呢?
课件展示:后来,他的人生遭遇了更多更大的磨难,所有的鸭子都没有了,鸭蛋也泡汤了,父亲又病倒了。但他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他的一双眼睛透出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他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辉煌过的油麻地小学的门口摆起了地摊。这些变化使得油麻地小学的校长感慨道:“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生齐读: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师:曾经的茫然、孤独必将带着杜小康在成长的历程中扬帆远航!(完善板书)
十、感悟成长
成长,是一个美丽的过程,这过程绝非永远一帆风顺,它往往充满心酸,包含痛楚、屈辱和泪水。读了文章之后,关于“成长”你有哪些感悟?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谈内心感受。)
个别学生展示示例:
成长中离不开困难、挫折,只有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才能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八、小结:成长是什么?
教师适当总结后引导学生齐读感悟。“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师:成长的滋味,只有大家在经历中细细品味。
课后反思
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这是一篇讲述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教学《孤独之旅》时,我紧扣新课标指出的“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入手,过程中采取各种方法引导他们的情感、思维积极活动。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于孤独的认识,有的学生很积极乐观,有的学生消极因素较多。在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以速度、跳读、研读为手段,感悟语文教学的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人文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本来就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本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师生、生生的对话的。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建议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学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因此,我在任何问题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使学生对孤独的感悟落到实处,对文本的理解也比较深入。但是因为这一课只计划用一课时完成,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由于课堂教学步骤过于紧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显得太少,甚至有些同学想回答都没有给予机会,做老师的还是不能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挥洒。这节课还存在不少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课堂上创设情景还不够,也因为孤独的话题过于严肃,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才会真正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