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枣儿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蓦然(mù) 搀扶(chān) 恐吓(hè)
B.咀嚼(jiáo) 掸土(dǎn) 沮丧(jǔ)
C.翘首(qiào) 竹匾(biǎn) 囫囵(lún)
D.喃喃(nán) 踌躇(chú) 雕塑(sù)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
A.馋鬼 蹲坑 竹杆 钢盔
B.羡慕 情愿 呼唤 嫩白
C.童谣 骗人 沉默 光滑
D.凝视 温和 灰尘 塞进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D )
A.小草小花垂头丧气,树叶一动不动,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着,好像在说:“热死了!热死了!快下一场雨吧!”
B.爸爸正在津津有味地吐烟圈,他满足而又平静。
C.今天,妈妈难得抽出空带我去航模展览馆,真令我喜出望外。
D.学习犹如登山,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步登顶,这个道理是不可名状的。
4.剧中有不少台词有丰富的象征意味,仔细品味,指出下面台词的象征意味。
(1)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答: 暗指对年轻人离开乡土,抛弃传统生活,丢失精神家园的不解和郁闷,家乡再好也留不住年轻人的脚步。
(2)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答: 既往岁月,传统生活、精神家园的美要慢慢细细地品才能品出其中的甘美。
5.下列关于《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D )
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剧本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
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从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6.(2018·随州中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C )
A.聪颖(yǐnɡ) 凌驾(línɡ) 脊梁(jǐ) 气冲斗牛(dòu)
B.雾霾(mái) 光纤(xiān) 稽首(jī) 忧心忡忡(chōnɡ)
C.取缔(dì) 气氛(fēn) 踌躇(chú) 吹毛求疵(cī)
D.省悟(xǐnɡ) 慰藉(jí) 咫尺(zhǐ) 深恶痛疾(wù)
7.(2018·济宁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小张告诉小王,睡前看电视时间太长或玩手机时间太长,都会导致他难以入睡。
B.文明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市民的一举一动往往可以显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
C.学校组织防震逃生演练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师生熟知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方法。
D.5月3日至4日,中美就经贸问题举行了磋商,达成了就有关问题保持密切沟通。
8.(2018·广州中考)经营二手图书的张伯要为自己的书店选一副对联,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上联:锦绣成文,原非我有 下联:琳琅满架,惟待人求
B.上联:远求海外珍本 下联:精印人间好书
C.上联:楚辞汉赋,江山何磅礴 下联:夏鼎周钟,金石足光辉
D.上联:不是本店铺,扁鹊难医微恙 下联:若非此效药,华佗无奈小虫
9.(2018·孝感中考)综合性学习。
家风,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言行的风尚和作风,是家庭成员成长的“地基”。请按要求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
材料一:为深入挖掘和宣传身边的“最美家庭”及感人故事,孝感市政府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要求推荐或自荐赢得社会赞誉、彰显家庭美德和良好家风的家庭参评。
材料二:
(1)写一写:材料二是孙仁同学在活动中创作的一幅反映家风的漫画,请你根据漫画内容完成下面的仿写。
好家风弘扬家庭美德,
孝行为 影响子孙品行(凸显言传身教,共享天伦之乐,践行和谐理念) 。
(2)说一说:假如你家自荐参加“最美家庭”评选,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家的家风和践行情况。
答: 我家的家风是“诚信经营,童叟无欺”。家里在社区经营超市多年,一直按照工商和物价部门规定,货真价实,诚信待人。
10.【典型技法】在《枣儿》一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片段训练】请你也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种你熟悉的动植物。(如竹子、牡丹等)(200字左右)
情境预设:①白鸽——和平;②莲花——君子;③红梅——坚强。
答: 我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萌发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强的石头,刺破硬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类文阅读·练考点
(2018·巴中中考)
父亲是一盏灯
崔 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年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答: 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2.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2)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答: (1)(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2)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或: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
3.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回答。你认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
答: 父亲没有看到灯光。
理由: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路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或: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
★5.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答: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困境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